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写好一篇优秀作文可以为我们带来不少分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高水平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一
进入半百之年后,喜欢过那种闲暇静怡的生活,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喜欢那种闲来听鸟鸣,渴了饮山泉的那种闲居生活。去过威海、大连,也去过无锡太湖,流连那里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风景优美景色。总希望在故乡也有这样的优美景致。但是,静下心来想了想,那只不过是一种奢望而已。前些日子听说,家乡的马颊河生态岛正在建设中,总想近距离目睹马颊河生态岛景致,但皆因工作关系而搁浅。的11月19日,陵城区宣传部、文联、组织作家协会成员到马颊河生态岛集体采风,于是,自己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走进马颊河生态岛一睹她的芳容。
时令已至孟冬,驱车走在德州东外环的路上,天阴阴的,时有冷风吹过,稍有寒冷之意。一下子影响了我此时的心态,本来刚开始的激情满怀,趋于平静。
车沿德州东外环北行,举目四望,麦苗郁郁葱葱,路旁的黄金槐、法国泡桐、紫叶李的树叶,黄的、紫的,绿的,争奇斗艳。虽已是冬季,一些叶子仍然恋恋不舍得依偎在树的.怀抱久久不肯离去,就像人生对人世的依恋。但叶子终究会落地的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正所谓落叶归根,寒风中,已有黄金槐和法国泡桐的叶子纷纷落下,给这萧瑟的冬日装点了一层阳光明媚春天般的色彩。于是,刚才还凄冷的心顿时温暖起来。
车继续前行,约二十分钟的路程就进入了马颊河路,路两旁的法国泡桐在冬日里格外引人注目,树上亦如挂满黄金,金灿灿的赏心悦目,树下落满了一层的金黄色的叶子,仿佛黄金铺就一般。前行几分钟后再左行就进入了马颊河生态岛。马颊河生态岛由马颊河和马颊河岔河环绕而成,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建成后是华北平原上罕见的内陆岛。本着外水拓宽,内水相连的原则,构筑两河一湖为主体的水系布局。驱车走在岛内的道路上,岛中央建设中央景观湖,岛内有学校、医院以及若干村落和成片的田地,绿油油的麦苗,给人以生命的期冀。生态岛大致本着“一路一树种,一树一文化的理念命名的各种道路。岛内建有银杏大道、海棠大道、桃梨路、梧桐路、枣林路、金柿大街。还呈星状分布着果园若干,可以预见,到了收获季节在岛内可以尝尽百果。
在岛里游览良久,感慨万千!曾经羡慕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地,以为只能是梦中的向往,而今游历马颊河生态岛,忽然感觉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相似的感觉,美丽的田园景色和风景如画的岛区就是自己曾经梦里追寻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还可以回归处处鸟语花香,偶尔鸡鸣犬吠,朴实纯真的田园生活。
我们来到位于生态岛最西部的马颊河故道。据悉,马颊河古传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该河上广下狭,形如马颊,因以得名,根据规划这里将对3.3公里的旧河道进行拓宽,清淤和绿化亮化。站在马颊河大桥上顺河道望去,河两旁树木林立。目前750米的示范段已经完成,河道内岛屿雏形也已具备。两年后,这里将建成现代化的观光生态岛区。
现在岛区处在建设阶段,岛上基础格局已初具雏形,虽然现在是冬季,草木凋零的季节,但已让我们感受到岛区建成后,这里美好的前景和未来。所以,我们不用向往那些小说里,电视里的桃花岛、桃花源,只要你来到马颊河生态岛,就可以身临其境,享受那些曾经美好的景致。现在各种果木树已经规划种植,部分树木已经种植到位。我们相信,当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必定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的桃花源。
朋友来欣赏享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马颊河生态岛,位于德州市陵城区古老的马颊河畔!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二
然而,当我一脚走进高三,突然感觉到自己像太阳般充满着无穷的能量,试图扫除整个曾经的黑暗与阴霾。
每当清晨背起沉重的书包,踏着轻盈的脚步,随着众千学子一同跨进学校雄伟的大门的时刻,心里总会感到一股自豪泛滥全身,因为我已经走进了高三,一个全新的概念,一次人生转折的选择,一个破茧成蝶的契机。眼前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趁动着我的步伐。或许这就是老师讲的“信念”。
走进高三,身心投入题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值得回味。你也许会为解出一道难题而激动不已,但绝对不会为一张不及格的试卷而闷闷不乐。学会了去面对,去思考,去求索。前者叫天真,后者坚忍。
走进高三,试卷上的阴晴雨雪已见过无数,你的心早已久经磨砺,心的耐压强度已能承受载重汽车的反复碾轧。
走进高三,心中反更加坦然。高三,是另辟一片新的天地的前夜。许多人心中充斥压力,其实这是对明天的怀疑。要相信朝阳的升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新的一天总会来临。
走进高三,让我懂得了以信念做舟坚忍为浆,意志为帆,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三
3月的湖南,是多雨的季节,我们一家就在这蒙蒙细雨中走进了桃花源。汽车缓缓驶进景区,山色慢慢从身边拉近,景物一页页在眼前展开。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中一直萌动着到“桃花源”一游的梦想。尤其是每次朗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诗句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们慢慢前行,美丽的风光不断扑面而来。
桃花源的山真美啊!举眼望去,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中幽谷深深,一条条弯曲的小河潺潺而来。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挺拔,平实中却蕴含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华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含着灵性,颇有“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幽深意境。
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从山脚流来,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的田野,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入潜地下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张旭不由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桃花源的花真美啊!沿路而上,桃湖两岸,桃林环抱如镜一般的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这里的桃花花色艳丽,颜色众多,其中几株较为罕见的白色桃花,深受游客的青睐。传说孙悟空就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桃育出了蟠桃树;也有人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特别美丽。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四
话说,渔人从桃花源回来后,便把这件事告诉太守,太守便遣人去寻找,可最终迷路了。而这件事也因此一传十,十传百,最后,闹得满城风雨。
而南阳有一个叫刘子骥的,是一个高尚的隐士,他也听说了这见事。便想:如果我也能找到这桃花源,并住在那儿,就能避免世中纷争了吧!
第二天,刘子骥便来到渔人行驶的那条小溪边,撑着船,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时间。眼前竟然出现一片桃林。桃树延绵不绝,桃花林中,没有一棵杂树。一阵微风吹过,抚摸着那鲜艳无比的桃花,落下来的花瓣随风起舞,纷纷扬扬的飞舞着、旋转着、跳跃着。一阵芳香飘来,让人心里为之一动。花瓣飘落在水里和清澈无比的溪水呼应着,好像在指引着什么。刘子骥望着眼前的美景,瞬时间惊呆了。一股震撼从心底弥漫出来:世间竟还有这等仙境,没有受世俗所污染,充满静谧美好。如果我住在这儿,岂不是美事一桩。忽然,他茅塞顿开:我找桃花源不就是为了住在这里吗?一想到以后真的能住在这儿,全身都在激动的颤抖着。
他顺着桃林,不知走了多久,看到了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全身碧绿,山体陡峭,树木直冲云霄。在弥漫的薄雾下显得有几分不真实。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山口,山口旁散发着光辉。他离开船,走了进去,看见了一片竹林。翠绿的叶子,棕色的泥土,抒写着这人间仙境的美丽。他又往前走,来到了田间,田里种满了农作物。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的还有那一条条交错相通的小路。耳边充斥着鸡鸣狗吠的声音,老人孩子们怡然自乐的笑声,使刘子骥知道他没有做梦,这一切一切都是真的。
这时,他走道一位老人身旁,鞠了一躬。问老人:“老大爷,我以后可以住在这儿吗?”老人说:“来到这儿的都是有缘人,既然你想住在这儿,就住在这儿吧!刘子骥心奋起来:多好的地方呀!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有的只是欢乐和美好。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太好了!
诚然!桃花源就是这样,是一个仙境。而它,也会一直传承着那纯朴的民风和神秘的色彩。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五
我的家乡没有波涛汹涌的大河,却有风景迷人的靳河;我的家乡没有巍峨险峻的高山,却有郁郁葱葱的麒麟山。在我的眼里,家乡就宛如美丽的“桃花源”。朋友,请同我一道投入她温馨的怀抱吧!
如果逆靳河一直往上游走,你会发现靳河慢慢变成了小溪。小溪两岸长着苍劲的大树,那青翠的树藤缠绕着树干,翠绿的叶子随风摇摆。您一定会想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优美句子吧。沿山势再行百二十步,便可见一小潭。水尤清洌,好似一块碧绿无瑕的玉,让人心醉。潭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的花才绽开几片花瓣,像小姑娘在羞涩的微笑。有的花正含苞欲放,那花蕾像是马上要炸裂。有的花已是盛装待客了,或娇小可爱,或热情奔放,把花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离开小潭,回到山路上继续往前走,您会遇到满脸笑容的游人从山里走来,兴高采烈的,络绎不绝。无需询问,更美的景色还在山里头呢!
面对家乡的美景,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最美的诗篇来赞美她;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最美的笔墨来描绘她;如果我是音乐家,我要用最美的旋律来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桃花源”。
评点:
这是一篇篇幅短小,精致玲珑的考场作文。文章没有拘泥于真实的“桃花源”,而是大胆的去歌颂与桃花源一样美丽的家乡,在立意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具体行文时,作者紧扣题目,全文只有四段,有三段文字点了题。第三段末尾巧设的悬念,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语言上,文章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优美,增强了可读性。(周红、苗其华)。
作者:黄博洋。
公众号:红批作文。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六
当我走过哪些留有岁月印痕的方块青石,我仿佛看到了600年前土司岁月的沧桑,哪些依山而建,风格各异的吊脚楼,在深情的展示着土司岁月的爱恨情仇。时光沉淀着酉州的文化、民俗、历史和土家族特有的建筑风格,留给我们今天的就是一座书写着整个土家传奇的博物馆。
酉州古城,与桃花源为邻。2200年前建县,当年,古城周边各省结合部的百姓纷纷涌来,或进贡土司,或来告状衙院,或来赶集,或来交易。使得古城车来人往,商铺林立,那是何等的繁华与富饶!宛若清明上河图的原型。
三月的阳光从花间散落下来,从吊脚楼上落下,斑驳的投影散发出古木的芳香和花朵的芬芳。遥想千年前陶渊明老先生是否也坐在那吊脚楼上,一边品酒,一边看着东篱之下的菊花而诗兴大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朝重臣、湖广总督、大学士张之洞来酉阳主考期间,见古城日益破败,不胜伤感,便在风雨飘摇的吊脚楼上,为古城题写了“酉州”二字,以期盼古城能有涅磐重生的那一天。
陶老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铮铮铁骨,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将他的诗和远方,都藏在了那世外桃源里。而今天,我将踏着三月的暖阳,去轻轻叩开桃花源的大门,去追寻陶老先生的诗情书卷。
走进景区,一片桃花林就那样突兀的出现在眼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喜悦有惊异。一条小溪慢慢变宽,以至于聚为一汪清潭,潭上有舟,与桃花一起倒影于水中,若天空之镜,纤尘不染。忽的一个天然石洞出现在面前,两边有石梯延往洞顶的太古藏书原址。洞前的水潭又在慢慢变小,到了洞底又变成了一条细细的溪流一直往里。
穿过石洞,“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竟然行走在了陶翁的理想家园里了。一路上,各色桃花次第开放,鸡鸣狗吠之声随处可闻。那潺潺的流水声,那种地的号子声,那小孩的吆喝声……一切都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超世脱俗。
再往里,便是潜村,陶渊明晚年名潜而得名,暗寓归隐之地。村落包括朝门、拙园、荷塘、菊园、归去来苑几个部分,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民居方式,拙园是归隐田园者待客、饮茶的地方,荷塘和菊园是观鱼、赏花的休闲花园,归去来苑则是生活起居和饮酒读书之地。所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陶老先生的理想,不在朝堂,不在五斗米。因为哪里可以容纳他的肉身,却储存不了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世界里,有南山、有东篱、有菊花、还有清酒,他把理想安放在了桃花园里。他用诗给桃花源加持了时空的光罩。所以历经千年,终被时空淹没,而流传出来的,也只有陶老先生的传说。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七
一提起桃花源,人们往往会想到某些好的事物,可不是么,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啊!可你何曾真正的实现过。
我心中的那个桃花源。不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内向还是其他原因,我心中的桃花源是远离了世间的喧嚣与污尘。
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我独自漫步在一片广阔的草坪上,踏上去的每一步都是软软的。这个夜是出奇的静,草在这时也睡熟了,于是我不忍心再向下走下去,便原地坐了下来,贪婪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偶尔的一道流星缓缓的滑过视线中的天宇,尔后,留下了一道温柔的弧线,但也随着你的消失不存在了,这颗星从何出来,又从何处落,我也不知了,只见天又恢复为原来的寂静。
那条长长的银河啊!以前汹涌的他又变得平静了,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不由的又想起了牛郎和织女,两人何时才能永远相聚呢?那条银河呀!
周围没有一棵树,不杂乱,如同我现在的心思,没有任何压迫感。我本想在这时哼一首小曲,可又被这夜给下退却了。
我刚发现我的脚边还生长着的几棵充满生机的蒲公英,一阵微风拂过,那白色的种子像降落伞般悠然飘去。去吧,到你该到的地方去。
夜又变得异常的寂静。
或许你会说我是一个辟世者,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远离了已久的喧嚣,倾听“静”的声音,品味“静”的味道。
回忆心中的桃花源,那颗流星会飞到何处?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八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人间仙境,那里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一派祥和景象,令人无限向往。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银妆素裹。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色,让人真想插上翅膀,变成蝴蝶飞到各处游览一番。
请跟我来,你会不虚此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所之属。”抬头看天,乌云与白云对决,如波涛滚滚,难分胜负,几只大雁飞过,雁阵声里,菊花黄,稻粮肥。四周高山突兀,把满天云团拒之山外。山脚下,粉墙黛瓦的村庄静静地半掩在碧绿色的桑树林里,一缕炊烟腾空而起,与天上的云彩热烈拥抱。村前,一条清澈的小溪环绕着村庄,哗哗流淌,唱着一支动人的田园之歌。有四五只白鹭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鸭子嘎嘎地叫着,欢快地在水面翻筋斗。河边,有几个女人正在石板上捶衣,棒槌声声,在远山产生了回响。几只牛羊,正伸长脖子在河边饮水。“泼刺”一声,银光一闪,一只鱼儿跃出水面,落下时溅起一片银色的水花。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人们在田间锄地、拔草、施肥。看山上层层梯田犹如彩带在云间飘荡,风吹麦海扬金波,麦花香里说丰年。枝叶相交,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支丰收舞曲。
沿着山路往前走,一棵棵桃花在路边列队相迎,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一片火红的云霞映红天际,阵阵桃花香气醉了山村人家。
我呆呆地望着这眼前美景,恍然若梦。这青山绿水,这流水人家,这金黄的麦浪,这粉红的桃花,构成了桃花源中最美的图画。
雨,渐渐地下了起来,满世界都是雨声。那一草一树却成了音律的琴弦,那飘飘洒洒的雨丝就是细长灵巧的纤指,弹奏着一支美妙的自然之歌。谁说这不是老天对我们的恩泽呢?一会儿,雨停了。雨后的桃花源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放眼望去,天更蓝了,云更白了,山更青了,花更红了。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九
丝竹轻吟,笛声悠扬,流水潺潺,树影婆娑。
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四处可见。
斜风细水,柳荫步道,小园香径花香四溢曲径通幽。
如比作江南,江南则少大气之美;若比作塞北,塞北则缺娇柔之韵。
桃花源果然是世外桃源,风景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溪水边,有一诗人双眼微闭,折扇轻摇。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传。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之攀谈,原为风流才子唐寅。
他舍弃锦衣玉食,丢开荣华富贵,只为来到桃花源。他说此处无附庸风雅、攀结富贵之风气,无谄媚奉承、尔虞我诈之,唯独有宁静祥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每日吟诗作对,同知己弹琴喝酒,有时挥把锄头,亲自耕种,体会农事之乐,不亦快哉!桃花源果然是世外桃源,生活现实,自由自在。
天近中午,饥肠辘辘,延至各家,皆出酒食。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团结一心,对客人尤为热情。夜晚外户不闭,盗窃乱贼不做,可谓是大同社会。
桃花村的村委书记告诉我,桃花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民风淳朴,管理民主,俨然是和谐社会。田野里,耕地充足,男耕女织,各家各户粮仓皆满。有时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即兴表演。村里的干部每日四处走访,到处慰问。桃花源果然是世外桃源,生活和谐,民风淳朴。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十
当我走过哪些留有岁月印痕的方块青石,我仿佛看到了6前土司岁月的沧桑,哪些依山而建,风格各异的吊脚楼,在深情的展示着土司岁月的爱恨情仇。时光沉淀着酉州的文化、民俗、历史和土家族特有的建筑风格,留给我们今天的就是一座书写着整个土家传奇的博物馆。
酉州古城,与桃花源为邻。2200年前建县,当年,古城周边各省结合部的百姓纷纷涌来,或进贡土司,或来告状衙院,或来赶集,或来交易。使得古城车来人往,商铺林立,那是何等的繁华与富饶!宛若清明上河图的原型。
三月的阳光从花间散落下来,从吊脚楼上落下,斑驳的投影散发出古木的芳香和花朵的芬芳。遥想千年前陶渊明老先生是否也坐在那吊脚楼上,一边品酒,一边看着东篱之下的菊花而诗兴大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朝重臣、湖广总督、大学士张之洞来酉阳主考期间,见古城日益破败,不胜伤感,便在风雨飘摇的吊脚楼上,为古城题写了“酉州”二字,以期盼古城能有涅磐重生的那一天。
陶老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铮铮铁骨,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将他的诗和远方,都藏在了那世外桃源里。而今天,我将踏着三月的暖阳,去轻轻叩开桃花源的大门,去追寻陶老先生的诗情书卷。
走进景区,一片桃花林就那样突兀的'出现在眼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喜悦有惊异。一条小溪慢慢变宽,以至于聚为一汪清潭,潭上有舟,与桃花一起倒影于水中,若天空之镜,纤尘不染。忽的一个天然石洞出现在面前,两边有石梯延往洞顶的太古藏书原址。洞前的水潭又在慢慢变小,到了洞底又变成了一条细细的溪流一直往里。
穿过石洞,“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竟然行走在了陶翁的理想家园里了。一路上,各色桃花次第开放,鸡鸣狗吠之声随处可闻。那潺潺的流水声,那种地的号子声,那小孩的吆喝声……一切都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超世脱俗。
再往里,便是潜村,陶渊明晚年名潜而得名,暗寓归隐之地。村落包括朝门、拙园、荷塘、菊园、归去来苑几个部分,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民居方式,拙园是归隐田园者待客、饮茶的地方,荷塘和菊园是观鱼、赏花的休闲花园,归去来苑则是生活起居和饮酒读书之地。所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陶老先生的理想,不在朝堂,不在五斗米。因为哪里可以容纳他的肉身,却储存不了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世界里,有南山、有东篱、有菊花、还有清酒,他把理想安放在了桃花园里。他用诗给桃花源加持了时空的光罩。所以历经千年,终被时空淹没,而流传出来的,也只有陶老先生的传说。
责任。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十一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着不是,“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换好了。小姐轻轻地在顾客面前,又轻声说:“我是不是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
有人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不对,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呢?他那么粗鲁,为什么不还以颜色呢?”
小姐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为什么要破坏这和谐的环境呢?”
我惊诧于这位服务小姐的处事原则——一切向和谐看齐。
常常会与人争吵而解决一件事,以为它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常常会反感于遇事不吵的人,以为他们是懦夫的代表,是扼杀个性的元凶。然而,离开他们,生活真是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
和谐需要宽容与谦虚。有人当众污辱人,你不会记恨;身边的人做错了事,你不会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一番;你的“手下”捅了你的漏洞,你不会给他“穿小鞋”。
和谐需要公正与坦荡。有人因公徇私,你决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人造假犯罪,你决不容下;有人破坏环境,你决不包庇。你不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
和谐需要乐观与豪爽。当你陷入困境时,你要从旋涡里走出,不要再愁眉苦脸地影响身边的人;当你失落时,你要从谷底爬出来,不要再以泪水渲染周围的人;当你被人冤枉时,你要望见乌云后的阳光,不要以“小人之心”去报复别人。
和谐需要奉献与关爱。不是有这样一首歌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桂希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让温暖传递,让爱心汇聚,为艾滋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孙必干为了达成和平,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任长霞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在人们的心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只有伸出你我的双手,社会才能如“桃源仙境”般的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当然,为了创造和谐社会的“桃花源”,我们难免会感到困难。但为了这个人心向往的环境,每个人付出些代价又何妨呢?毕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追求自己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社会永远的和谐。
请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共建那和谐的“桃源美景”。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十二
真的,一直都以为,我的家乡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桃花源。
春天的黎明,太空刚刚泛起了鱼肚白,勤劳的花儿早已打扮得明艳动人,等待蝴蝶姑娘宣布舞会的开始。起得早的妈妈早已为全家准备早饭了。看着孩子们睡觉时的可爱模样,心中早已被幸福填得满满的。
夏天的夜晚,月亮姐姐挂在天空,倾听人间絮语,鸟瞰世间万物,星孩子也调皮地眨巴着眼睛。偶尔一两只萤火虫飞过,便有一种格外的美感。大街上,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天来的所见所闻。看那儿,李大伯还从自家的瓜地里挑出了两个翠皮红瓤的大西瓜,你尝一口,我吃一块,好不快乐。孩子们将西瓜皮扣在头上当帽子,追逐嬉戏,笑声,叫声都快震落天上的星星了。
秋天的黄昏,太阳公公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小鸦雀们在父母的召唤下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远处炊烟袅袅,一家人正在石桌前共进晚餐。孩子爱吃肉,妈妈便递一块红烧肉;妈妈爱吃素,孩子们便送来一块竹笋爆辣椒。晚饭后,孩子们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好幸福!
冬天的早晨,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呀!万里江山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一棵棵柏树,一行行松树,仿佛都是玉雕出来的。一家大小围在暖炉前,互将取暖。跃动的火焰似一股股爱的暖流,烘烤得人心也暖暖的。孩子要去上学了,妈妈嘱咐要戴手套,奶奶叮咛要穿棉衣,一家人流露出来的亲情,似乎把这冬日也变暖了。
我的故乡——美丽的桃花源,似雨巷中打着花折伞的姑娘蓦然回首,如此惊艳;又似细雨中的点点桃花,恬静美丽。这里不受金钱的统治,不畏强权的压迫,是人与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心与心安全的避风港。愿这样的桃花源在神州大地上越来越多。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十三
初进桃花源,只看见桃花满地,粉红一片。桃花树不高,清风伴着缕缕花香向我飘来。花瓣纷纷扬扬洒在地面上,犹如一场细细的花雨。我想,天外飞仙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漫步在桃花源中,踏着绵绵的花瓣,用心去感受那清风、那暖阳,还有那潺潺的流水声。一片微红的花瓣轻盈的飞落在我的肩上,轻轻的,纯洁的欢快的在我的肩上跳起了的舞蹈!真可谓花之舞仙者!
渐入桃花源,空中飘着几缕炊烟。一眼望去,只见远处有几栋小房,有鸡犬的鸣叫声,有孩童的嬉笑声,有大人砍柴是吃力的吆喝声还有老人独坐山头的笛声,各种声音合奏成一曲欢乐大合奏,让人听出了生活的美妙,听出了童声的快乐听出了老人们临老的释怀,令人流连,令人忘返!
走进一间小屋,主人们的热情好客令人倍感温暖。,当我们享受着那粗糙但充满汗水的米饭,材料简单却因女主人的巧手而变得美味的菜肴时,我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生活!
把心放宽吧!大城市里的人们!
快乐和幸福究竟是什么?是亲情,是友情是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无论相识或陌生。抛下你那充满铜臭的钱包,扔下你那城中的心情,以最纯洁的心灵和最愉快的心情想那快乐迈步吧!
如果有人问我:世外桃源到底在哪?
我会回答:当你扔下一切,你将会在心灵的最深处找到它!
走进桃花源(专业14篇)篇十四
又是三月桃花开,朵朵桃花映着桃花源的自然美,在风吹过桃林的沙沙声中发生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桃花盛开的三月,闻名中外的桃花源景区请来了二位无比尊贵的客人——一位本世纪最有影响力大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他们承诺,将会用自己全部精力,注入到桃花源中。
走进桃花源,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伴着初升的太阳,一步一步走遍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光下他沿着小溪前行,望着月下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不禁吟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的眼里,桃花源的每一朵桃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
在桃花源中,画家一直没有停下来。他有时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视谷中的绚丽景观,片刻之间,一幅浓淡适宜的山水画便出现在他的笔下;有时将画夹架到桃树下,用艳丽的色彩描绘着桃花的娇颜,不待多时,一幅色彩艳丽的桃花源展现在游客眼前。在他眼里桃花源的每一朵花,每一颗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画面。
就在人们盼望两幅大作现世之时,发生了一件让世界震惊的事——二位尊贵的客人竟然不辞而别了。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桃花源实在太差了,有人说是桃花源接待的不周,就在世人满怀孤疑猜忌的'时候。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包裹,大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叠厚厚的画稿和一堆厚厚的诗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不知为何上面都画着一个大大的红叉,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封长信露了出来。
画家说:“我想用几朵桃花描绘桃花源,但体现不出桃花源人的热情,我尝试用正片桃林描绘桃花源,但无法融入桃花源的清幽……”
作家说:“登高望远,临流赋诗,本事件幸事,无奈前人均有名作在先,我不敢动笔……”
看了信,大家恍然大悟,桃花源的美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