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结交更多对同一作品感兴趣的朋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
日记本,随处可见。
我曾经因为觉得好玩而下定决心开始写日记,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生活平淡如水,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往往复复,还是因为安妮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使她不得不把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记录下来。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
但我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被认为是出卖耶稣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尊,当你的自尊、你整个家族的自尊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时,那种愤怒、那种不甘,那种拼了命都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的情绪,从安妮的日记中就能感受到,但我却迟迟不能完全体会。
这种痛,没有经历过,又有谁会知道,会去关心?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二
前些天,我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安妮日记》,回家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其中,我被安妮愤怒地呐喊和痛苦的挣扎深深地震撼了。
他们不准出现在公共场合,不许使用交通工具,还必须佩带小黄星。在后屋里,安妮的日子也不好过:首先,她只能吃过期腐烂的食物。因为她在不断长大,所以衣服都逐渐小了,令她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长久不进行户外锻炼的她手脚开始僵硬和麻木。她曾在夜晚偷偷仰望星空,希望能早日获得自由。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可命运并没有向她伸出橄榄枝。
1944年,因有人告密安妮全家及亲友被捕,1945年3月初,安妮带着遗憾因病死在集中营。只有安妮父亲一人活了下来。他回到荷兰,找到了安妮的日记,并将它出版,从而使日记留了下来。使我们能从她的日记当中了解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多么大的创伤。
比起安妮那是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和谐的社会,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习安妮刻苦,坚强的精神,好好学习,乐观向上,强身健体,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三
安妮全家为了躲避战争和法斯的追杀,在安妮13岁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为当时是法西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他们把那里当成了他们的“密室”,安妮自从搬到了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头凝望天空,总感到事情会越来越好,残酷的战争终将结束,合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的。
但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举报,被人投入了集中营。残酷的现实摧毁一切,最终安妮死了,死于伤寒,这一切多是讨厌的战争和种族所引起的。
所以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历史、战争及种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种勇敢、坚强、不屈服乐观向上希望活着的那种人生态度。
希望世界上永远不要有战争,永远和平。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四
《花季的安妮》这本书是加拿的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写的,书的语言生动、优美,我非常喜欢看。
书上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她和玛利拉收留了一对双胞胎孤儿,男的叫德威,女的叫多拉。
德威是个调皮的孩子。一次,客人来玛利拉家做客,玛利拉让德威去做他的“泥巴大饼”,多拉留下来招待客人。可是,德威玩了一下子就不想玩了,就叫多拉和他一起玩。多拉不愿意,调皮的德威就硬拉多拉去走泥巴路。结果,多拉滑倒了,摔了一身泥。
多拉是因为德威的调皮而摔倒的,我也有因为调皮而伤害了别人的经历。
调皮是会伤害别人的,所以我以后再也不调皮了。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五
一本好书不在于词组有多么华丽优美,而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让你看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我们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生命带来的快乐,尽情挥霍这这宝贵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也许我们就会虔诚地、带着感恩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受纳粹迫害的犹太少女的战争生活记录。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记录了对家庭成员的感受、与密室伙伴的相处、对爱情与战争的看法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一个成长期少女求知的过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这本战时日记闪耀着熠熠光辉,一个早已历经世事的成年人都要为之感动。
安妮日记记录了许许多多琐碎的事情,但是从她的日记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长,她的感悟,她的反思。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样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压迫,看到了热心帮助他们的荷兰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险之中也仍然乐观向上的家庭。磕磕绊绊,争争吵吵,他们仍然快乐地生活着。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还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来同住的牙医迪塞尔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难免要跟这些大人发生矛盾,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两个家庭之间因为食物、生活习惯的争吵,大人之间谈论政治与生活的言论,在这些平常的相处中安妮只有在日记里才能谈论对他们的看法,这个小大人对大人的态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见。对于威胁他们生命的战争,每次密室险些被陌生人发现,每次外面枪林弹雨的声音持续不断,安妮与其他密室成员都陷入了惊恐,而安妮也深刻地体会了死亡的威胁。当安妮看到窗外的犹太小孩,心中愧疚难当,这种“发现”仿佛是一种“举报”。在恐惧之外,安妮也在认真思考战争问题。
也许这就是生活最纯粹的意义,抛开一切地物质,名誉,权利,最后只剩自己内心的初衷。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六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安妮日记》。
通过这本日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个性率直,但却有时多愁善感的女孩。太有主见,爱思考,唯一受别人的影响,她坚强,有毅力,再遇到委屈的时候,人以微笑面对生活。
因为战争的原因,少女安妮在秘密小屋度过了青春期,如果没有战争安妮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呢?还是一名特别有才华的人呢?…………可是都没有,在秘密小屋,过了25个多月后,秘密小屋的所有人都被送进了犹太人集中营。最后,秘密小屋的八个人,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七
安妮的笑容很美,她的笑容中包含了乐观与希望。威尔科克斯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欢快流畅时,笑容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乐观的人。”
人生中总会有挫折,会带来痛苦,但你只要用乐观的心态微笑着,正确地面对它,它就会化为你走下去的动力,让我们用微笑来面对挫折,用心中的太阳化解挫折这块坚冰。记住让笑常住在你的脸上!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八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安妮·弗兰克在艰苦而寂寞、恐惧的藏匿期间写成的。
日记写于1942年,安妮那时才十三岁。由于受到纳粹的迫害,她们一家被迫生活在一个地下密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两年藏匿生涯。1944年,密室门被德国警察叩响,八名藏匿者全部被捕。唯一的幸存者——安妮的父亲,在战争结束后,致力于传扬女儿安妮的日记。
安妮一家被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她们都是犹太人,历史学家安妮·罗美的丈夫看了日记后在文章里写道::“日记结结巴巴地道出了一个小孩子的心声,体现了法西斯主义的可怕,连纽伦堡审判都不及它。”
我觉得,无论犹太人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应该得到宽恕、得到原谅。安妮在藏匿生活饱尝了艰苦的生活、寂寞的`时光、恐惧的心情,但她的心中依然点亮着希望之火,她确信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能坚持到战争硝烟散去的时刻,虽然这些只是幻想,但她心中依然充满了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安妮,因为她在在纳粹的迫害下,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情、对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期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九
常常有犹太人被抓,有时会看到火光,有时会听到枪声,还有时会发生袭击。
连安妮一共有8个藏匿者,是安妮、安妮的爸爸、安妮的'妈妈、范丹先生、范丹太太、玛戈特、彼得,他们在1944年8月4日上午10点至10点30分之间被捕,没过多久,库格勒和克莱曼也被捕了,只有米普和贝普没有捕到(这些是我从后记中知道的)。
最后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把安妮的日记编成了《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中另我最感人的一段是:安妮生前曾经说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活着。”她的愿望实现了。这个坚强的犹太小姑娘同她的作品一起长存不朽。
我相信,大家读完以后也会觉得安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
今日无事,便翻起了《安妮的日记》。一打开书,我便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这本书写的是二战时犹太人受德国的压迫,过的艰苦生活。这本书内容与题目相符,写的是犹太女孩—13岁的安妮在“秘密小屋”中的真实日记。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战争岁月,每一个人都艰难地生活着。先不说犹太人,就连安妮躲藏之国荷兰那儿生活是人们,也都天天月月伴随着战火硝烟与灭顶之灾。这一切的一切,又何况犹太人呢?犹太人虽然生活富裕,可却遭受着抓捕与屠杀。
在荷兰,有多少多少犹太人的生命毁在了希特勒手里。他们的危险随处可及,可想而知。统统都是,又何况一个13岁的犹太女孩。她从小就因为血统和种族的原因而生活在一片危险和歧视中。可是,小安妮却不为此而伤感自卑,从不为此埋怨,而是坚强的面对社会的不公平,顽强的同残忍的做斗争。她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成熟起来的小女孩,却从不害怕与惊惶。从容不迫,使全家人在“秘密小屋”里生活了三年。
联想起我们,都是家中的小公子和小公主。大家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他们的过分溺爱之下,我们都经不起挫折和磨难。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不是在父母面前,手曾破了皮,头碰一下,就会流出眼泪。连这么一点点挫折都经受不起,如果我们处于战争中,后果将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也坚强起来,也勇敢起来吧!其实,逆境可以使人坚强许多。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一
读了《安妮日记》让我深有感触。安妮身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她原本可以过着安宁的生活,可是在那个年代里就因为她是犹太人,所以她和她的家人不得不到处躲避纳粹党的杀害,由此开始了一直隐居在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
在安妮生活的时代里,她每天白天都要提心吊胆的过着,而我们却不用,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顾,只需要舒舒服服没心没肺的生活着。不论做什么安妮永远都是轻手轻脚,更别谈大声喧哗了,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想想我们,与她比我们过的是多么的令人羡慕,自由,安逸我们都拥有。
从安妮的日记中,我看出了她的害怕,她将居住的房屋称作“密室”,就这个词我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的就是黑暗,“密室”是四处都不透风没有一点阳光的,住在这种地方她该有多么难过。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我们经历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她的那种害怕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她天天必须闷在家里不可以出门,随着夜晚的降临,偷偷瞄一眼月光也是胆战心惊的事,可我们做事完全随心所欲,出家门是最基本的,我们还有散步逛街等等活动,相比较我们便会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很满足了。
安妮不敢的我们统统都敢,她要是活在我们这个时候,她该会多么开心,我想她肯定会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她会做很多很多自己感觉想做又有意义的事情,绝不会糟蹋这些时光——不过这些想象仅仅只是我们强加给她的,她不可能会享有这些假如,她永远都只是生活在战争时代的女孩。她不能拥有这些假如,可是我们却可以,也许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安逸,我们身边有那么多虚度光阴的人。
读完安妮的故事我开始反省,我们不该这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现在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该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和同学朋友发生矛盾,做事也不该永远拖拖拉拉的浪费时间。《安妮日记》,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珍惜现在的一切,享受所有的美好时光,带着快乐感恩的心学习成长。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二
读着此书时,想到这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拋。可是若没有生命,又何谈自由呢。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正当青春烂漫的好年华,正是对万事万物好奇,好动而又贪玩的年纪,却为了能够在纳粹的铁蹄下存活,在密室里度过了两年暗无天日的时光。不仅日常生活都受到限制,还得忍受着随时被发现的恐惧。还好,安妮有着乐观的心态,她向往着美丽的大自然,享受着偶尔阳光的恩赐,憧憬着得到自由时的幸福生活。
虽然密室里的生活单调的乏味,但是安妮有书做陪,有日记这个不离不弃的好朋友相伴,以致她的每一天不那么死板而苦闷,还有彼德——这个似朋友又似恋人的相知相守,让失去自由的她偶尔能够开心快乐。
一场没来由的战争,让很多无辜的犹太人失去了自由和生命。对活着的向往让他们忍受着非人的生活和折磨,却也难保的住生命。
眼看解放在望,安妮和她的亲人还是失去了她们宝贵的生命。
人类的野心和欲望一旦膨胀,得多少人的生命付出代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有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但愿人世间不再风起云涌,永保太平,永少杀戮。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三
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个公司的密室里。她收到一本笔记本,安妮就把它当作笔记本了。
在密室里,他们每天的早餐是干面包和咖啡的代用品,午餐不是菠菜就是土豆,晚餐就吃黄油加蔬菜。每天都带着德国人随时来袭击的'忐忑心情。他们简直像生活在地狱之中。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和安妮当时的处境相比,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担心衣食住行。
安妮在这么糟糕的环境下也坚持写日记,我们和她相比更加要好好学习。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四
安妮是一个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人的抓捕,她们一家人只能藏在密室里,暗无天日的生活了很多年。
反观安妮,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依然没有放弃学习,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又是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羞惭啊!最初安妮也不会写日记,父母送给她一本日记本,她就克服困难,由不会到会,一直坚持写了下去,并给日记本取了一个名字:《吉蒂》。
安妮的日记里记录着一些平凡小事,然而这些平凡小事也足以令我们深刻反思。当我们在挑三拣四,浪费着食物的时候,她们每天却只能吃烂豆子。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饱尝战争之苦的人们抱成一团,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难关。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内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所以这本书很值得我们一看。
花季的安妮读后感(精选15篇)篇十五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要自由、幸福的活下去!”这番辛酸又坚强的话出自《安妮日记》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少女的日记中。
这本日记本是安妮十三岁生日时父母送给他的礼物,于是安妮与这本笔记本的对话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课。但在温暖的的小屋外,世界并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对犹太人残酷的种族迫害。迫于形势,弗兰克一家带着其它四位犹太人逃到了公司的密室里。他们白天必须安静,以免被楼下的工人或邻居发现,晚上才可以自由活动。在日记中,安妮犀利的控诉了法西斯的种种恶行,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明天的世界将会呈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对此,善良的安妮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混战和苦难终将结束……”
我查了资料,结果让我震惊: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警察闯进秘密小屋,八名成员被捕!八个月后,只有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活着从集中营回来。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纳粹德国投降——世界如安妮所愿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我们不会忘记,有一双来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她不是名族英雄,也不是历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个战争的牺牲品,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