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幼儿园 课程的力量 读后感篇一
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实施、组织、管理与评价的整体设计安排。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学校课程愿景设计。学校课程规划首先要回答。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课程规划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愿景的规划过程,也是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增强学校向心力的过程。课程愿景需要用简明清晰而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大家都了然于胸。
第二,课程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评价设计,管理与保障等内容。
第三,课程组织制度设计。传统背景下学校的组织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管理展开的,没有支撑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功能。学校课程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怎样通过。怎样的组织和制度能保障课程开发和实施。没有对组织的变革,就很难顺利完成课程规划及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校组织是一个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学校才可能成为一个高绩效组织。他们把这种的学校成为合作型学校。学校的组织建设必须由原来的注重常规管理的条块分割行科层组织,转向注重课程教学研究的合作性团队。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团队的组成、权力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团队考评规则等。其目的在于使团队的工作都集中在提高课程的质量上。
学校课程的规划是非常复杂。至少考虑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学习本质,知识特点,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难点是这几个方面完美的编制在一起。课程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编织的艺术。
你在课程规划方面存在的最初的问题就是。在课程规划设计时候,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不考虑学子的成长发展特点与需求。学生学习的规律特点,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很完美结合起来。
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仍然呈现出知识本位成人本位学校本部的特征,并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喜欢。
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事。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幼儿园 课程的力量 读后感篇二
前不久,学校发了一本《课程的力量》的书让老师们阅读和学习。我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认认真真阅读了这本书,其中第九章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联想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值得每个语文老师去思考。
我个人认为:
一、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是所有课程的最基本原则。语文新课程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学生目标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兴趣性原则
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体现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保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能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教师资源开发
以前,我们只是将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事实证明,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不仅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是教学资源重要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在课程资源中,无论是其他人力资源的优化、设施资源的创新、课程内容资源改造和创编,还是课外校外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所以说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学科,它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幼儿园 课程的力量 读后感篇三
首先,很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
我可以说是一个从事教育行业没几年的“教师新手”,对教育也只是朦朦胧胧、不成体系的理解,更别说对课程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在没有研读这本书之前,我和我校多数教师一样,只是单纯的将课程解读为教材亦或是教学科目,其次备课就只是看看参考书,“照本宣科”,没有特别强的课程意识。而通过对《课程的力量》这本书的研读,对“课程”这一概念却是有了一个系统且全新的认识。自身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具体收获如下:
课程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潜能。然而,目前一些学校课程的单一化,限制了孩子的潜能发展,家长只能靠校外兴趣班来满足对课程的需求。虽然“校外兴趣班现象”有待商榷,但另一方面却很好反映了社会对课程的重视度逐渐加深。既然社会这样重视,那么以后的课程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怎么发展呢?我们作为教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第一章节,就这样唤起了我读去的好奇心,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经典”中寻求答案。所谓的经典,就是当我们在实际中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得出的观点思想却与前人观点不谋而合。梳理七个经典课程理论近百年来的发展,都会发现一条隐约线索,那就是对人的关注,我国第八次课改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对三、四、五章节的阅读,诸如“课程规划的取舍、学校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统整等等”问题,也相应的解决了我脑中关于“具体怎么发展”的疑问。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课程又能做什么呢?
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要属第六章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了。
这一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细细读下来,才发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有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都是不够的,如果只有这些,就真的使课程边界变得狭小,进而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
1、日标意识;
2、学生意识;
3、结构意识;
4、生成意识;
5、资源意识;
6、反馈意识。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其实,所谓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将学生、学科、自身完美组织在一起的本领。
这一章中的两个课例令我印象深刻,分别是:许卫兵老师的《比的认识》和薛法根老师的《哪吒闹海》这两课的教学设计。许卫兵老师一开始从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比”,再让学生自主构建“比”的概念,最后又拓展延伸“广告中的比”、“比赛中的比”这些情境,让整节数学课十分开阔,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而薛法根老师的课,最大的就是教学结构的变化,其次简明的指导,抓住了重点。最后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些研读,我有一个大胆的感受——“教师即课程”。
教师想要进行课程的改造和创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教到最后,教的其实都是自己。他的学识、他的能力,他对学生的洞察与关注,他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都有可能成为课程里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我自身要提升的还有很大空间。
总之,读了这样一本书,是一份幸运的邂逅,令我对课程的理解很大程度的开阔起来,对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把所看所读付诸实践,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