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写作上可以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二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列式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1)、一个数的是64,求这个数。
2)、12的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加上一个数的,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三
教科书第96~97。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对空间图形与图形知识的理解,能借助形体的直观性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养成良好学生习惯,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谈话导入,自主复习。
比如:画直线的时候,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面。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看学生画图的情况。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加深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先在小组之内依次解决例1提出的几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教师:“根据我们画的图形,想一想,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的;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角。
1、角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画的角,谁来说一下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角。一共画出几种角。请把不同的角画在黑板上。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汇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是什么样的图形?”“角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与所画角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角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计量角的大小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2、角的分类。
师:“我们可以把小于180度的角分成哪几类?每一类的名称是什么?“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提问:“小黑板上画的每一个图形是哪一种角,它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内?”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一下,集体订正。
3、画角和量角。
师:“我们还学过画角和量角,同学们还记得是怎样做的吗?”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量一量自己画的角的度数是多少。
(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点。
仍然采用先画再小组交流后汇报的学习方法。
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名部分的名称。
师: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师:在三角形中一个顶点的对边是哪一条边?看一看自己画的三角形,指一下每个顶点的对边。
每个学生自己指,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查指得对不对。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分类。
(四)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一个四边形。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看学生画了几种四边形。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各画的是什么四边形的是什么四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教科书96页的图例。
指名说每个图形的特点。如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平行四边形的底指的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其他图形可以仿照上面的提问进行。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图形间的关系:“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五)“刚才我们复习的图形是由直线的围成的。我们还学过了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同学们能想出是什么图形吗?”(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用圆规自己画一个圆。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师:我们在学习圆时,学了与圆有关的哪些概念?(圆心、半径和直径)。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写上相应的字母。
师:同一个圆内的所有半径的长度怎样?直径呢?(长度相等)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想一想,要画一个指定的圆,应该怎样画?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教师巡视,看学生画圆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问:“通过画圆你们发现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半径的长短有关)。
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道理,注意提问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图形的测量(例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回答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面积的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长和宽相等的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可能通过割补、平稳转化成长方形。
三角形和梯形有多种方式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求出面积。
课堂练习。
练习十九第1~4题。
作业。
练习十九第2~10题。
图形与变换。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和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回顾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指出:图形的变换可以用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缩放等到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一)复习轴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轴对称图形。可以画可以用纸折等。
完成练习104第1、2题。
(二)复习旋转。
师:生活中,你看见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用时钟演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让学生说出旋转多少度?
师:我们说一个图形旋转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完成书上第三题。
你能画出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学生画完后互相检查。
(三)复习图形的平移。
师: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的现象?让学生看上做一做题,说出从a-b-c-d是如何变化过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要注意说清平移的方向,以及平移的距离。
(四)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现原来图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完成105页第六题。
(五)设计图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图案。进行展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四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2)、柳树比杨树多。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列式是()。
2)、150除以(1-),条件是()。
3)、空调比彩电多,列式是()。
4)、彩电比空调多,列式是()。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是的,求这个数。
2)、与的积再除以,商是多少?
3)、的倒数的3倍减去,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3)、一筐苹果的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还剩多少千克?
新课标第一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五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角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六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8”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6378.14千米赤道长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510067860平方千米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0.720.3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2、7.85353……写作(),0.346346……写作()。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
4、25.4÷100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商是()。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16的倍数有()。
2、20的约数有(),32的约数有(),20和32的公约数有(),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7、判断题:
(1)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2、3、5都是质因数。
(6)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
1、先填空,在回答:4/5=1÷×、4/5=÷;7/9=1÷×、7/9=÷。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20=48/()=()/5=()/15=36/()。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每段的长度是()/()米,3段占全长的()﹪。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每天生产()吨。
3、3里面有()个1/3,2/3里面有()1/12,1里面有11个2/(),100个1/7是()。
4、7/15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化成小数是(),化百分数是()。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基本单位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1米1千米=()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面积1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1立方米。
1升1立方米=()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升=()毫升。
质量1千克1吨=()千克。
1千克=()克。
时间1秒1日=()时。
1时=()分。
1分=()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分米3.2分米=()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2700平方米=()公顷。
(2)4.8升=()毫升1.6千克=()克7.3米=()分米=()厘米。
(3)4.2公顷=()平方米0.8平方千米=()公顷。
1.05立方米=()立方分米1.45吨=()千克。
(4)210秒=()分1/6日=()时1时20分=()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a1980年bc21。
(2)25厘米×()=1米a1/2b4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a10厘米b100厘米c10000厘米。
3、判断题:
(1)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2)一水池装了0.3立方米的水,这池水的容积是300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七
五、课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二)例题变式.。
1.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蜡笔画有多少幅?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三)深化.。
如果题目中的分数发生了变化,我们还会解答吗?
(1)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的电视机价格比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2.列式不计算.。
(1)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3)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并且说明理由.。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某体操队有60名男队员,
(1)女队员比男队员多,女队员有多少名?
(2)男队员比女队员多,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3)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女队员有多少名?
(4)男队员比女队员少,体操队员共有多少名?
六、课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反馈.。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八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你们喜欢读书吗。
学生齐答:喜欢。
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生表述。(2个左右)。
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
师板书这个词。
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
师:真是--生接:爱不释手。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
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初读课文。
1、师: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吧!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师板书词语:贪婪腋下饥肠辘辘。
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读。说说意思。
4、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呢。
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
5、课文没有题目,你觉得取什么课题最适合这个故事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答道:窃读。
师评价:你们取的题目竟然和作者想的一样。
出示原先的课题。读课题。
师: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
生:是偷读。
师:窃读并不是偷书,而是偷偷地在书店里读书。
6、课文中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
生思考5秒左右,开始动笔,在书中划出这句话。
师:大声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学习1-4自然段。
1、交流:直接表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幻灯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齐读句子。
师: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生考虑大概3秒。
生: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
2、学习1--4自然段。
师:读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
3、交流:结合找出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提醒交流规范一点:我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读语句,说理由。
交流句段一:
生1: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
生齐说:啊。
师:是的,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这样读。
齐读句子。
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了作者寻找书时候急切的心情。
师: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读这句话。
学生自己练习读。
指名读。
出示句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
师和学生一起找到动词,用记号表示出来。(跨踮钻挤)。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一个不顾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读书的孩子。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非常爱读书。
齐读这段话。
交流句段二: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急切想读到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
师: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生齐答:快乐!
师: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再读这句话。
齐度。
交流句段三: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又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生:还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说明作者当时很快乐。店里的顾客少,她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她也可以安心看书了。
指名说。
评: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对惧怕,这个小姑娘又是如何坚持窃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找找答案。
四、学习5-7自然段。
1、自由读5-7自然段,想想这三段内容写了什么。
2、看着屏幕上的句子说说。
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指名说(2-3位同学),自己说给同桌听。
3、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她要费尽周折来隐藏自己呢。
生:因为她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引出句段: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师: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生1:也许是老板已经发现了她,已经在看她了。
师:会以什么样的眼神看着她呢。
生:注视。
生:瞪。
生:盯。
……。
师:也许--。
生2:也许老板已经准备赶她了。
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生:他会说:小姑娘,你不要再看了。
师:这是一个相当宽厚的老板,如果是一个冷漠,自私的老板呢。
生:他也许会说:穷光蛋,没钱就不要来看,滚出去!
(哄堂大笑)。
师:一个多么形象的词啊!穷光蛋道出了作者当时窘困的生活状况。
如果这是一个相当粗暴,蛮横无理的老板呢他不但会用语言侮辱她,甚至还会采取一些动作。
生:那老板会用扫把将她赶出门去。
师:好!赶!
生:那老板会把她拖出去。
师:拖!
生:拎!
生:推!
生:撵。
……。
(2)出示一段课外内容: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指名生读该段话。
学生沉浸在回味当中,片刻--。
生:那个老板用极端粗鲁的话羞辱了作者,甚至还打了作者。
师:那么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又指什么呢。
生:指老板羞辱作者没有钱,很穷。
师:就如刚才的那个词--生接:穷光蛋。
(3)师生合作再现故事情景。
师:我需要和几位同学合作着将这个故事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谁愿意。
师与学生一起口述:
(师)有一天,我正贪婪地读着那本我喜爱的书,突然,一个巨大的吼声向我袭来--,
(生)穷光蛋,没钱也来看书,给我滚出去!
(师)随即,一只大手攥紧了我的衣领--。
(生)将我高高拎起,提着走到门口,将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师)我回头一看,看到了一张。
(生)充满怒气的脸。
(生)一张严厉的脸。
(生)凶神恶煞般的脸。
(师)紧接着,一扇厚厚的木门碰地一下在我背后关闭……。
(4)回旋文本。
师: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5)小结。
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九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林清玄资料。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生:(生活动)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优雅自在、充满生命力的桃花心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常绿乔木,树杆笔直,树冠茂盛,树高达15公尺以上,也就是我们五层教学楼那么高,甚至还要高。
师:如果你是种树人,你会怎样培育呢?
生:天天浇水、施肥。
生:给它除草。
师:那书中的种树人是怎样育苗的呢?现在请同桌一起读文,共同找出描写种树人培育树苗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板书:种树苗天数浇水无规律)。
生:齐声:感到奇怪。
师:作者也奇怪了,(出示:奇怪的……越来月趣怪的……更奇怪的…..)快到文中找找,谁能带着感到奇怪的语气来试着读读。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生:(读课文)。
师:谁还能再试试(指导朗读)。
点评:多读深入体会当时作者的奇怪及所产生的疑惑心理。
师:作者越来越奇怪了(出示:“我起先以为……..但是….”)那一段。
师:谁来读读,能不能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把两个问句换一种说法。
生:但懒的人不会知道有几棵树苗枯萎了,忙的人不可能行事那么从容。
师:是啊,这样说不是也可以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生:反问句更能增加作者当时奇怪的心理。
点评:通过插入的句子训练,让学生细读体会说法的不同,在表达意义上程度也不同,问句更能体现作者奇怪的心理。
师:是啊!真的好奇怪!面对我们的不解和疑问,种树人怎么回答的?快动笔画画种树人说的话。
生:(读书、动笔画)。
师:画好了,谁原意当种树人来读读。(生读文,同时课件出示种树人说的一段话)。
师:同桌一个扮演种树人,一个扮演作者,相互问一问说一说。(生活动)。
点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一说种树人的话。
生:不后悔,只有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的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每天来浇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会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
生:齐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个“不确定”指什么?(师板书:不确定)。
生:指生活的变化无常、经受困难或遭受不幸。
点评:由树联想到了人,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生:(举例说)。
师: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面孔你海熟悉吗?(出示5.12地震中的小英雄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的事迹)。
师:这些孩子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他们做到不放弃,勇敢的面对,他们才是(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让我们再一次为那些生活在很艰苦的环境中,但从不放弃努力的人们说一声(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我们很感谢种树人给我们的启迪,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棵已经长大了的桃花心木,你想对谁说点什么?(课件出示)。
生:(畅所欲言)。
点评:通过种树人给的启迪,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造就人’的道理,让学生走进文本,换角色深入体会。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从以下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写出你的心里话。(课件出示)生:(动笔写作)师:谁写好了,能给大家读读吗?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给予评价)师: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十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的比等于35和14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学习例3解比例1.52.5=6x。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130.4:x=1.2:21.2:2.4=3:x。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例3解比例1.52.5=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x=10。
x:320=1:10。
10x=320×1。
x=3新课标第一网。
x=3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十二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心里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说:(送葬的人多,鲁迅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段一遍,体会人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课件出示文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齐读诗题两遍。
二、听范读,理顺思路。
1.自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齐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2.听范读。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听一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首诗歌的?(课件播放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人》)。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一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大家好好地学习这首一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大的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3.理思路。
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说后,师课件出示,再齐读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提出了对生和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第5、6、7节):写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三、品读重点句子、词语,理解诗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问题: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课件出示)。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二)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看看你还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吧。
(三)读重点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诗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思考一: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两种)他们指的是哪些人?(课件出示)。
填空完成对这节诗的理解。(课件出示)。
思考二: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课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课件出示)。
诗句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哪个同学来读读这节诗?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节诗的?(温馨提示:注意红色的字词)。
诗句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诗句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诗句5.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1.朗读要求:
(1)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一、二行,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读,读出人民对反动派的恨和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的感情来。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3.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五、领悟诗歌主旨。(填空: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
图片出示鲁迅这样的人物(配解说)。
2.欣赏歌曲《八荣八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模板13篇)篇十三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
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难点: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10页。
2、计算。
4/9×4=7/15×5=8×9/20=。
3、我能辩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求1/6的5倍和求5个1/6的和列式都是1/6×5。()。
2)、分数乘整数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4/21×3=4×3/21=4/7()。
4)、2根1/4米长的铁丝比1根1米长的铁丝长。()。
二、合作探究:
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例2、4/5千克的1/2是多少千克?7/12小时的4/7是多少小时?
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例3、0.5×1/7=21/3×1/5=。
小结:1、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小数乘分数,先把小数化成(),然后按()的方法进行计算。
2、分数乘分数,这里的分数也可以是带分数,计算时先把带分数化成(),然后按()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2/3×1/4表示();
5/6×2/3表示();
2)、分数乘分数,应该()乘(),()乘(),能约分的可以()再乘。
3)、一根木棒长7/8米,它的2/7是()米。
4)、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7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计算。
7页。
3、列式计算。
1)、2/5千克的3/4是多少千克?2)、24的5/12的1/5是多少?
4、动手画一画。
1)、用线段图表表1/2千米1/4。2)、用图形表示1/3千克的一半。
5、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要修一条长3/4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1/8,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4/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