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的篇幅要适当,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能够充分发挥出作者的观点和思考。请大家欣赏以下这些杰出作文的片段,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提升有所帮助。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一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三个听写词语在课文中的句子。
3、这三句话能否变成一句话。
4、读到这三句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
8、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如:想当山里的孩子……)。
9、师:用这样的想法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评价。
(熟悉每一种鸟叫……喜欢每一朵野花)。
播放鸟鸣声,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叫声?
师:你们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可是山里的孩子却知道,说明……。
朗读这句话,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带着第二段中的问题,朗读课文。
4、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热情?(歇歇脚)。
7、这几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凉茶为什么甜到心窝里?这句话美吗,谁能读出来,背下来?
8、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带着“山里的孩子有多少幻想?”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三段,小组讨论。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3、如果四季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天天开满鲜花又会怎样呢?
4、你们有自己的幻想吗?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1)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像着()。
(2)我也像山里的孩子充满幻想,我想象着让(),让()。
五、学习第四段。
1、读这一段。
2、读了这段,你觉得大山像孩子们什么?
六、师生朗读全文(师读总起句)。
学生选择一段背诵。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二
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却还在我眼前缭绕:他们在求学途中艰难的跋涉;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之外的生活压力,都使我不得不对那些普通的孩子们肃然起敬。
那里虽然没有游戏机和游乐场,但一样有嬉戏时的欢乐和笑脸;那里虽然没有完善的教学器械和先进的体育设施,但一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课后玩耍的欢畅;大山里的孩子,有着更多的坚忍,淳朴和快乐,更是那些唯独大山里的孩子的毅力,是我们所没有的。他们在山野中锻炼出来的自立,自强,在恶劣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和信念。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有着家人的疼爱,老师,同学的关爱。我们穿着漂亮的衣服,住着舒适的房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回到家,还有可口的饭菜。而大山里的孩子穿着破旧的衣衫,住着简陋的房子,趴在冰冷的石桌上学习,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想到这儿,我自己对自己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更多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推荐:
1.追梦的山里娃观后感300字作文。
2.共同的责任观后感400字。
3.观南京大屠杀观后感1000字。
4.2015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5.大圣归来观后感。
6.廉政电影《人生不能重来》观后感2000字。
8.建国大业观后感400字。
9.2015年今日说法观后感。
10.专题片《疆之魂》观后感。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健壮、漫山遍野等词义。
2、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总起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三、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你们到山村里去过吗?了解山里的孩子们吗?说说你们了解的山村,了解的山里的孩子。
(二)课文录音
(三)学课文,
1、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2)说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2、反馈。
3、生字新词的学习
(1)正音:甸盈歇跃充
(2)形:形近字组词
键()蹬()歇()盈()
健()登()渴()盆()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自由读:你发现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回顾怎样读懂总分段式。
3、按步骤自学总理解中心词健壮
4、细读这一段:山里的孩子怎么会长得这么结实、健壮呢?
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5、理解满山遍野:读课文,从课文中句子来理解。
想象说话:他们在山冈(),他们在竹林()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赶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6、感情朗读、
7、试背诵。
(五)作业
1、扩词
登()()()
印()()()
盈()()()
跃()()()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和表示怎么样的词
一()野花()一()凉茶()
一()鸟叫()一()客人()
一()动物园()一()翠竹林()
五、教后记
今天这堂课,我觉得上得很有味道。特别是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满山遍野,在读中来悟结实、健壮,觉得特别好,很大气。
第二课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巩固复习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课、充满等词的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复习引入:
(1)趣味引背:
(2)回顾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第2段
(1)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是按()写的。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具体来写。
(2)读后反馈校正。
(3)读中感悟,句子比较,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地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哪句话更能体现山里孩子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3段。
(1)出示填空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幻想
(2)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他们充满幻想。找到有关句子进行充分朗读。
小组内先读在推荐同学读。
重点评价朗读:表现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
(3)连起来读分述部分
(4)山里孩子幻想真多呀!课文哪个词说明这一点?
(5)启发想象:他们还会有哪些幻想?
(6)要是山里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分组齐读课文这三个小结。
5、讨论: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教师充满激情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齐读最后一句话。
6、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7.作业
1.完成作业册
教后记:
第三课时
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能仿照第三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进行:
(1)先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然后组内推荐一名
(2)各组推荐比赛
(3)评出优胜
2、背诵课文
三、读写迁移
教师启发: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小就有把自己的家乡装扮地更美的打算。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也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地更加美丽。围绕城里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幻想这一总起句说话、写话。
六、教后记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能读懂课文1、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能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感情。
3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健壮”、“满山遍野”等词意。
2.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
一.直接出示课题齐读。
二.交待学习任务。
1.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山村的美丽,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
2.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三.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
2.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句式1:山里的孩子是。
句式2:山里的孩子是、、。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学第7课时,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
3.用“——”划出总起句。用“..”圈出中心词。理解“健壮”。
4.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健壮呢?理解分述句。
齐读第2句,圈出动词,在练一练:
爬山采树拾松果登蘑菇
听读第3句,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为什么不能漏?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干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6.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7.练一练。
一.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能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感情。
3.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一.读读第1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二.学习第2段。
1.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2.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课文第2段是用()方法写。总起
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写具体的。
3.反馈、校对。
4.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见书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好这两句话。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三.学习第3段。
1.按第2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3.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
4.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想想,他们还幻想什么?
5.: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一.学习第4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4.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1.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能仿照第3自然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指导: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
2.自由练习,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听,评议。
4.齐读。
三.指导背诵。
1.找规律:结构相同——先总后分。
2.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分几方面写?
3.试背。
二.、练写。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五
岁月极美在于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的必然流逝,人生极美在于生前读那人生历程悸动的诗篇。
大深山里的孩子,盔林山村每个角落里都收藏孩子完美的故事,每一条山路也印记着孩子勤劳的汗水和美妙的童声,只要你仔细聆听,童年的叫声,欢呼声,悠扬的歌声便远远传来源源不断。
大深山里的孩子有《中国打日本》嬉闹的故事、有《拼家家》提亲玩耍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嬉闹的故事。那些只有徜徉于美梦中去慢慢体会。
大深山里的的孩子是田地里爬行的昆虫,把庄稼从种子到发芽,从发芽到出苗,从长苗到开花,从开花到结果都一直陪伴一直守护。
大深山里的孩子是牧童也是柴童。
放牛的日子路边的花草都记得某年某月某日与她擦肩而过,连埋在泥土中的小石头都记得曾经无数次踩过它的.光头。放牛的乐趣深深藏在山神爷那里,每一个故事都有神爷记载。
大深山里的孩子,善于放马割草。清晨不待阳光作伴,在朦朦胧胧星辰未眠的时刻启程,备着马鞍揣着一把锋利的镰刀,让路边布着密密麻麻露珠的小草洗漱那双破旧的解放鞋,一路有蛐蛐欢迎弹唱,蝉翼召唤的歌谣。山路前脚后印的你追我赶,山坡上挥舞割草的余音,串串相连。马鸣萧萧,热闹非凡。
大深山里的的孩子砍柴是时代革命的战神。一把弯刀带着充满激情与渴望未来美好生活,人人携带弯刀奋勇杀敌,坝崁老丁、巴飞山一带,血染风采。在柴童的生活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光。时代的生活只为油盐柴米身上衣,为着砍柴攀崖峭壁,勇敢无所畏惧,柴童一顿稀粥一整天,迢迢千里目的地。夕阳西下,扛着一捆捆沉甸甸的柴一路踏歌而归。不知汗水夹背流多少,只记今日是否有功劳。
大深山里的孩子把汗水和泪水化成欢乐的凯歌,在岁月希冀中,用纯真写下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如今改革的春风吹来,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大深山里的孩子已出人头地,没文化的有的也当上了老板,大官小官人才辈出,有的当教师、有的当律师、有的当工程师、有的已越出国外工作。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六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新词,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一和第二(三)小节;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山里孩子与众不同之处,体会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重点: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难点:在体悟的基础上,拓展想象。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师:仔细看看,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课件演示)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大山,你想说写什么?(指名说)那么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想知道吗?那今天我们全班就到山里去认识认识“山里的孩子”。(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学生主动地走入课堂。]。
师:打开书本自己先去读读,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读准生字词、说说印象:
1、检查生字词语(自由读--开火车--齐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把三句话并成一句话,连起来说说山里孩子的特点。
出示:a、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
b、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
过渡:大山无穷的魅力,造就了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的性格。课文的哪一小节是写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的?(第1小节)。
三、在教师的引导中学习体会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
1、师:那就快速地默读第一小节,找找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你喜欢的记号划出来。
(指名说,教师板书:结实、健壮)。
师:什么是结实、健壮呀?
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结实健壮的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好好地读一读,找一找,找到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查)。
3、交流反馈,结合朗读:
随机学习:
句一:他们爬树、登山、采蘑菇、拾松果。(板书:爬登采拾)。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些什么?(指名回答)。
朗读指导:其实啊他们会做的事可多着呢,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轻松、快活的事啊!谁有信心把它读好?(指名读--齐读)(注意顿号和轻快的语气)。
句二:他们喜欢每一朵野花,熟悉每一种鸟叫。
师:从这话可以读出些什么?
句三: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
“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到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在……在……在……)(出示投影)。
除了这些地方还会有哪里呢?(指名说)。
他们会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指名说)。
结合朗读:山里的孩子是多么勤劳快活啊!谁来试着读读。(指名读--齐读)。
句三:沉甸甸的一捆柴,满盈盈的一担水,挑在他们的肩上,却显得那样轻松。(课件演示)。
师:从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些什么?(从中理解“沉甸甸”、“满盈盈‘的意思。)(结合投影)。
4、集体有感情得朗读第一小节。
5、集体合作背诵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字里行间,读懂了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勤劳,像大山一样健壮,像大山一样结实,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喜欢上大山,喜欢上了山里的孩子。那就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记在你的脑子里。
6、小结:学了课文的第1小节,有没有小朋友发现这段话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总--分)这样的段落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大家会议以下,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没是怎样把这段话学懂的?(指名说)师:学习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先把总起句找出来,再看看哪些句子是围绕着它,具体写的。
过渡:其实,像第1小节这样结构的段落,课文中还有,你找找看,能找到吗?(第2、3小节)我们也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学好,刚才是老师和大家一块儿学的,这回我们能不能四人小组自己学习。你们喜欢第几小节?那我们商量一下。(学生选择自学小节)。
四、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学习第2或第3小节: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体会课文内容,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小节:
找出总起句;师:哪句是总起句?(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板书:充满幻想)。
师:从哪里看出他们是热情好客的?(出示课件)。
句一: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板书:当向导)(出示投影)。
结合朗读+表演(“向导”是干什么的?谁来试着大山里的孩子当当向导。)。
句二、三:累了,他们请你歇歇脚。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你的心窝里。(板书:累了……渴了……)。
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会这么甜呢?(朗读)。
朗读+表演+体会。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拓宽想象,并通过表演,升华情感。]。
第三小节:
找出总起句:师:这个小节中,哪句是总起句?(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充满幻想。)(板书:充满幻想)。
师:他们充满这着哪些幻想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让……让……让……让……让……)(出示投影)。
师:假如这些愿望都实现了,大山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指名说说,出示课件)。
(结合朗读,读出美好,读出希望)。
师: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山里的孩子有这么多的幻想,那是因为他们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也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有写什么幻想呢?(指名说)那么对祖国呢?对世界呢?让我们也仿照课文的样子,用总分的形式来说说我们的幻想,开头可以试着用“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自由说:可以说给你的同做听,也可以过来说给我听--指名说)。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拓展想象,落实单元学习重点。]。
五、总结:
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山,融入了山里孩子的生活,,看到了他们是那样结实、健壮,也看到了他们是那样的充满幻想,但别忘了我们在这节可上遇到的生字。
六、学习生字:
师: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牢得最多,难记的地方提出来。(指名说)。
师:把你认为难记的字试着在生字表里写一个。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七
1、联系生活实际,与山里的孩子建立情感,激发学生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式,能圈词体会分述部分是如何把总起部分写具体的。
3、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好词佳段。
重点:认识总分段式,体会语言文字,进行朗读训练。
难点: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听歌。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进入今天的学习殿堂,好吗?指名一生唱《山里的孩子》
2、谈感受。从他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山里的孩子是怎样的?
3、揭题。8、《山里的孩子》
1、分段范读,你觉得哪些句子最能概括山里孩子的特点,用“——”划出来。
2、朗读划出来的3个句子,进行句式训练:把3句话合并成1句话。
学习第一段,感受山里孩子的“结实、健壮”。
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总起句,生读分述部分。
你认为怎样的孩子才是结实、健壮的?比如我们班的谁?
圈词体会“结实、健壮”
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小朋友可以尝试背诵。
学习第二段,感受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
用朗读表现自己的体验感受。
山里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这样的一位孩子来到我们中间,你最想干什么?
再听歌曲《山里的孩子》。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八
秋天里,柿子红了的时候,各种瓜果也都成熟了。我们开始上学了,玩了一年的我们既高兴又兴奋。我们在教室里洒水打扫卫生、搽玻璃、摆桌椅板凳,教室里散发着灰土和水的气味。
我们的老师还是那位高升堂老师,个子不高微胖不拘言笑。等我们整理好教室之后,高老师拿出一张表格坐在教室前边,询问我们的家庭住址、出身。当老师问道我什么成分时,我想了半天没说出来。好来老师说:“今天不知道家庭成分的同学,放了学回家问父母去,明天报上来。”
当我回到家里问道家庭出身时,当爸爸说出富农那两个字时,我一下子惊呆了。我气愤说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家是富农!”爸爸安慰我说:“出身没法选择,以后要好好表现、好好学习。”我万分沮丧的躺在床上,心里老是冒出富农这两个字。我在愤恨和不安中睡去。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当我面红耳赤地说出成分的时候,我感觉到那几个女同学先是吃惊,然后是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笑着。我恨不得找个老鼠洞钻进去。我脸上流着汗,感觉极度自卑、压抑。
放学的路上我感觉家属院里那些女生在后边窃窃私语、指手画脚,听见他们小声地说着:“小富农,小富农。”我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自己和家庭是有罪的,同时愤恨着!我不知道在愤恨谁。
回到家里妈妈喊我,我也不理,我怨恨着这个家庭。我呆呆坐在那里,妈妈说话也不理。妈妈生气了,说:“给你点好气你上天,今天你是怎么了,我看是条柱疙瘩发热了!”我见妈妈真生气了,就乖乖地干活去了。
第二天我和小辉、小慧一起来到学校,他俩依然对我很好,还是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我们来到教室,同学们还是那样的打打闹闹、跑来跑去。上课铃响了,我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带着一个孩子进来,向大家介绍着新同学,我一看是那个叫‘小雷’孩子,我对他笑了笑。老师让他坐在了我的后边。
老师教我们念老三篇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老师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下边有交头接耳的、打瞌睡的老师也不管。学完了老三篇,老师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几个字,小慧也被叫上去了。老师念着,学生们写着,小慧嗤嗤的半天一个字没写出来,老师让学生们回到座位上,老师在小慧的`字旁边画了一个大零蛋,一边说:“这位同学回去不用吃饭了,把这个大鸭蛋带回去让您妈妈给你抄抄吃就饱了。”全班的同学都笑起来,小慧不服气地瞪着老师。
下午上课的时候,小慧给老师写了张大字报贴在了门口,上边歪歪扭扭写着:高升堂,你升着谁的堂,你是升了贫下中农的堂等等。上边还有许多错别字。老师看见了也没理会,老师招呼我们去前边麦场里开大会。
在麦场里我和小雷说着话,那边几个女孩说笑着,其中有那个报幕的漂亮的女孩,还有那个圆脸的厉害女孩。我说着话不自主看了她们一眼,那个圆脸女孩瞪了一眼说:“看什么!小富农!”我说你胡说八道。那女孩在那边大声的骂起来:“富农羔子,地主崽子。”我恼怒浑身颤栗着跑过去,一个别腿把那女孩重重地摔在地下。我回来依然和同学说着话。没防备那女好跑过来照着我脸上挖了几条大雪印字。我一边骂着她一边冲过去就要打,被老师拉开了。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九
署假期间,红领巾大队号召开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别的小队都动起来乞成立了护林琳文艺宣传队,文明卫生队什么的。’我们队还没有动起来,早上,李明和夹夹来找我,李明问我:“咱们怎么办?夹夹和我还没有开口,李明却自管兴奋地说起来!·你看冲们三人都有好多图书个小几书摊!太好啦!太好啦!·我和夹夹高兴得拍起手来。大清早,我睁开眼就从床上爬起来,再不象以前那样赖在床上睡懒觉。
“快点!亮亮,明明和夹夹来了。尹妈妈催机我忙提上皮包走出家门。我们三人乘坐通向秦岭山麓的公共汽车,不一会儿,高大雄伟的.秦岭映入眼帘,我们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大山呢!我们又说又笑,尽情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汽车到了终点站—秦镇。镇上很清洁,有许多山果野味,就是没有书。我们选好一个向阳的地方,李明展开了红领巾图书摊的红绸子条幅。嘿j很多人蜜蜂似地向我们拥来,还有很多小孩子,他们睁大眼睛,站在旁边。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十
我还想做山里的孩子,因为我觉得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也更热闹。
在山里,不管是夏日还是寒冬,那里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自然。当你走在山林的石径上,一阵风吹过,你会感到凉风习习。这时,你举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就像一条青龙横卧在那里。再往里走一走,还会听到鸟儿们在唱交响曲。但是,在城市里,空气可就没有这么好了。每天,汽车排出的尾气就已经把空气污染了,沙尘让周围总是雾蒙蒙的,还有黑臭河与堆积如山的垃圾,不知如何处理。
爸爸说,山里人一直都很想走出去。我不明白,在山里空气这么好,城市里环境那么差,为什么山里人还想去城市呢?后来,跟他们聊天时才知道,是山里的交通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人们都想去城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
不过,在山里,没有高楼大厦,每家都挨得很近,大家都很熟,经常串门子。而且共同拥有很大的院子,孩子们放学后是自己背着书包回去,一路上都是认识的人家,随便在哪家门口停下,都能在那家院子里面嬉戏玩耍。
在过节的时候,尤其是过新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去远方工作的人儿都回来了,人气很旺,几家人相聚一块,围坐一团,摆满几大桌的美味佳肴,都是散养的鸡、鸭、猪肉,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除夕夜,孩子们一齐放孔明灯,点燃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别提有多开心了!
还有,山里的水清澈见底,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跟着大人去水库边钓鱼,很快就能收获一箩筐,心也像筐里欢蹦的鱼一样雀跃。
虽然,现在山里的教育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相信,随着乡村路路通的一步步实现,将来这里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把自己的知识输送到山里,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通过爱护环境、节能减排,让城市里的人们也逐渐能够感受到大山里的气息!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十一
叮当作响的石间。
竭力想爬上山顶。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山。
山抱山,山拦山,山啊山,
没有商量余地。
梦里我们不约而同都看见的了。
一个背山人一个挑山人一个赶山人。
灰着脸默默地走着。
走在尖尖的山顶上。
山高,云淡,路长。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十二
山里很穷,稀稀拉拉的几十户人家,破破烂烂的几十间茅草房,一条小路坑坑洼洼,两旁长满杂草,一下雨便没发走。山里只有鸡鸣声。狗叫声,没有读书声。
山里的孩子个个憨厚,各个可爱,可是整天只知道望太阳。挖猪菜。
一天,山里的孩子们问一位从山外来的老人:“我们为什么不能读书?“一颗颗小脑袋仰起来,那期盼的目光正如他们火热的心。
“唉!“老人深深叹了口气。
孩子们坐在草地上,两眼望着那条小路,有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便回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路上便出现了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搬来一块块石头。砖块,铺在小路上,汗珠从他们红彤彤的小脸而上滴落下来。整个上午,孩子们就那样忙碌着,整条小路被他们铺得平平整整。
孩子们每天站在路口,望着远方。一天,那位老人又来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老人眼里滚出晶莹的泪珠。
“孩子们,回……回家吧!“。
“不,我们要等老师!“。
终于,在太阳将要收回最后一丝光亮时,孩子们迎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老师,他踏着那条寄托着孩子们无限希望的小路走来了。孩子们欢呼起来,老人也笑了。
从此,山里有了读书声。老人也经常来看望那位年轻人,年轻人叫他爸爸。
最新山里的孩子(热门13篇)篇十三
塞外多山,大山上多石头,少树木,嶙峋巍峨,颇具风骨。
在城市的西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那里的山石大多是很奇特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西部去,往返都要经过一座叫做“筷子山”的大山。
公路修建在山的半腰处,在山间崎岖盘旋。山下是一条很宽的河流,雨季的时候,河水很大,很急。顺着山川奔流下来,在山下屈曲迂回,形成一个很大的流域。河水不时拍打着岸堤,发出很大的响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雨水勤了,泥水就会顺着山坡冲刷下来,山上的石头也会不时滚落,有的滚落在公路上,造成交通阻塞。有的直接滚落到山下的河里边,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障碍。河水被阻住了,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发出沉闷的轰鸣,过往的行人会感到头晕目眩。那些被阻住的浪头冲击着石头,溅起很高的浪花,飞溅到公路上,打湿了行人和车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战战兢兢。
山上的石头很特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犬牙交错一般的山峰,直插蓝天。说不上雄伟,却足够险峻。到了山脚下,向上观看,才会看清楚这山的形貌。这山里的石头像是被谁刀砍斧劈一般,直立着。一簇一簇的,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尖尖竹笋,像一把一把的筷子捆在一起,直插泥土中。就是这些奇特的石头簇拥着,站立着,构成了这样一座奇特的大山,当地人因此叫它“筷子山”。这些石头其实就是一条条天然的石条,至于形成的原因,当地人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也没有什么优美的传说,更没有地质学家给出科学的解释。
石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大部分裸露在外面,可以很清楚看到它们的结构。这些一根一根的石头紧紧拥抱着,站在风雨中,不知站立了几千年,站立成了塞外高原上一座巍峨的大山。这种奇特的石头,它的前生应该是什么呢?是亿万年前莽莽原始森林,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掩埋,在深深的土层里不倒掉,不腐烂,以站立的姿势等待着,等待着化腐朽为神奇,等待着精魄重见天日。或者,是这里的先民们将大山的石头精雕细刻,用来建造豪华的宫殿,像那阿房宫,像那圆明园。或者,先民们就是把原本各种各样的石头雕刻成一根根石柱,用以记载山里人艰辛生活和悠悠岁月?令人遗憾的是,多么宏伟的计划都被掩埋,都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无论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回到这大山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大山就以这样的姿态屹立着,它的怀中,是无数根顶天立地的石头。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画,那幅叫做《巍巍太行》的中国画。画面以太行山为背景,在画面中刻画了曾经奋战于太行山的八路军将士形象,一个个八路军战士巍然直立,像一块块坚硬的岩石,和太行山融合在一起。整幅画面色彩肃穆,气势磅礴。我不知道画家的构想是什么,我也无法确定画家是否曾经来到过塞外,见到过这座屹立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大山。可是,看到这座大山,我的确想到了那幅早年见到的画。奋战在太行山战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碑,眼前这座大山,应该是塞外大地的丰碑。
老张是山里远近闻名的石匠,守着大山,半生以采石为业,同山里很多人一样,这山上的石头,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之一。
过去,这些条形的石头用途是很广泛的,这座山也因此在十里八乡出了名。这种石头开采起来很容易,三两个人来到山上,只需用几根长长的钢钎,选好位置,将钢钎插进石头的缝隙间,用力一撬,石条就会折断,顺着山坡滚落下来。人们就在山路边宽敞的地方,就地加工,将石头雕凿成各种需要的形状,运到各地,石头成了当地人的宝。
老张仍然忘不了那时采石场热闹的场面。石头不断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山路边堆积着,石匠们挥舞着铁锤钢钎雕凿出各种的用具。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断将雕凿好的石头运出去。这里成了大山深处一个热闹场所。
石匠们会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雕凿。粗一点,长一点的,大都会被雕凿成一个个喂马或牛的石槽。过去,在山里的村落,我们经常会看见在农家的马圈或者牛圈里,摆放着这些用石头雕凿成的马槽。那些马或者牛们就栓在石槽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和这些来自于大山里的石头,度过一个又一个山中的岁月。每一个村子里的井边,也都会安放着一个长长的石槽。每当夕阳西下,牛倌、羊倌就会赶着暮归的牛羊,在一片暮色里来到水井旁边,将水桶放下去,然后用架在井口的辘轳,一圈一圈地将满满的`一桶水提上来,哗哗地倒进石槽里,饥渴了一天的牛羊就咩咩地围在石槽边,将清凌凌的井水灌进肚子里。日积月累,这些石槽被牲畜们磨出道道的痕迹,像古树那龟裂的老皮,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而那些牛羊,就在这不断加深的印痕中一茬茬轮换着。
踩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去,就像步步登高的日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踏实与满足。夏天,老人们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乘着柳树洒下的荫凉,看着田野里疯长的庄稼,计算着粮食成熟归仓的日子,一边挥手驱赶着嘎嘎乱叫的鸡鸭;冬天,也会背靠厚厚的院墙,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舒展开深深的皱纹,将浑身晒透。然后,将那滚烫的烟袋锅子在坚硬的石台阶上磕几下,磕得火花四溅。站起身来,抖一抖山风吹来的尘土,用一双结实的大脚板跺跺石台阶,发出咚咚的响声,转身回屋去。
我们就坐在老张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在温暖的阳光底下,谈论着这大山,这满山石头的前世今生。望着那座巍峨的大山,老张有些迷茫了。他从兜里掏出旱烟袋,装满了烟叶,点着了火,深深吸了一口,又缓缓吐出来,缕缕青烟瞬间就被山风吹散了。
“大碾子”乡,是与老张他们相邻的一个乡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出产一种石头,圆圆的,或者长长的,几乎不见棱角,有大有小。小的,有拳头大小,当然也有河卵石一般。大的有车轮大小,再大一点的,可以到人的胸部。这些石头坚硬无比,且不成形,既不能修房搭屋,垒墙铺地,又因为坚硬无法雕凿,几乎一无所用。当地人只好用来雕凿成磨米的磨盘和碾子。“大碾子”这个地名或许就因此而来吧。
我曾见过这些圆圆的石头。那是一场山洪过后,大大小小的圆圆的石头被山洪从山上冲刷下来,布满了整条山沟,也堵塞了道路。我们走到这些巨大的圆圆的石头面前,轻轻拂去裹挟的泥土,用清水擦拭干净。石头的表面非常光滑细腻,色泽明快,有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深红色的,非常美丽。去年,大碾子乡政府建立了一个石材加工厂,将那满山的石头进行切割打磨,加工出一块块精美的石板,运往城乡各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石材加工基地,大碾子乡也很快富裕起来。
大碾子乡那些百无一用的石头忽然变废为宝,成了珍贵的花岗岩生产基地,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老张有些坐不住了,更让他按耐不住的是“千层山”的开发。
“千层山”因山上石头层层叠叠而闻名。“千层山”与“筷子山”最大的不同是山里的石头横着长的,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用钢钎插进去,用力一撬,石头就一层一层掉下来,薄厚基本差不多,稍经加工,可以用来铺地,垒墙。附近农家多用这种石板铺设地面,也有用来垒墙的。这种石头除了这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用。这样的地质结构似乎并不少见。在著名的克什克腾旗大草原上,有一个叫做“阿斯哈图石林”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里有一处被称作“书山”的景点,就属于同样的构造。我曾经站在“书山”的面前,仔细观察过。几块巨型的石头,方方整整地屹立在那里,像是一摞摞在一起的书本,一页一页书页的痕迹清晰可见,且薄厚均匀。前去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是这“千层山”满山的石头,没有一处造型奇特的,除了铺地垒墙,别无所用,自然无法与阿斯哈图石林的书山相比。老张他们还用这些石头取笑过那里的人。谁知最近传来消息,在“千层山”上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矿物质,经勘测其开发的前景非常之好。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规划,那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矿区,那里的乡亲们也将因此而致富。
半生与石头为伴,老张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在这大山里办一个石头加工厂,将大山里的石头加工制作,制作成精美的建筑材料,镶嵌在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上,为山里的石头寻一条出路,也为山里的乡亲们寻一条致富之路。他不相信,别处的石头都成了金银财宝,难道眼前这座巍峨的大山,这满山奇特的石头,就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创造出财富吗?即便不能像千层山那样,从层层叠叠的褶皱里勘探出稀有的矿物质,也总可以像大碾子那样把满山的石头加工成建筑材料。他四处活动,到处游说,请专家到山里来鉴定,把山里的石头拿去加工,结果他失望了。那一条一条的石块,因为硬度不够,密度不够,剖开还会有许多的砂眼,无法切割成一定薄厚的石板,即便切割成功,也无法进行抛光、打磨等工艺,更因为几乎每一块切割出来的石板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砂眼,且极易碎裂,根本无法加工成建筑材料。
老张几天里似乎苍老了许多,烟也更勤了,一团团烟雾笼罩着乱蓬蓬的白发,整个人都迷失了。无法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工制作,传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石匠们只能蹲在自家高高的台阶上,望着巍峨的大山,望着满山站立的石头,感叹着,唏嘘着。靠山不能吃山,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将大山当做发家致富的宝藏,大山就成了一种压力,一种阻碍。满山的石头成了废物,成了只能用来记载山里人艰辛岁月的记忆。
老张们无奈走出了大山,用雕凿石头的双手搬运砖头,用钢筋水泥建筑起了一座座比大山还高的楼房。
老人们仍然每天都坐在自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像那些石头忠实地守护着大山一样,守护着深山里的家园,守护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老房子。然而,田野里看不见了那些忙碌的身影,只是感觉山风更加强劲了,掩盖了从山里传来的叮叮当当开山劈石的声音。村子里也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们的心,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