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感受、理解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想体现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我试图“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用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二、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总领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课文,谈体会,悟真情;
三、略讲第四、第五段,按顺序复述航海经过;
四、用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的话总结升华,并布置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我国明朝时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学生接口):郑和。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过渡: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说过(多媒体屏幕上出世句子):“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我想,同学们肯定对郑和远航非常感兴趣吧,那我们就一起踏上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之路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小节)
1.读课文1—3小节,体会远航之规模宏大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请完成填空:这是一次 的远航。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答案一:填上“规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词)
老师引导:是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宏大的远航,课文中多处描绘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请在这些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1—3小节,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引导:俗话说“大海航行*舵手”,这一支像巨龙一样浩浩荡荡的船队,领头的“舵手”是谁呢?他是怎样当好总指挥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威武、自信)
过渡:郑和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起航了,大家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
2.自学第4、5自然段,体会远航之友好、凶险
(1)自读4、5小节,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预设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国对这支船队的态度又是怎样?
过渡:郑和和他的船队是不是像人们的祝福那样,真是一帆风顺了吗?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教师小结:是呀,航海之路充满了艰辛,郑和用友善和诚信换回了和平邦交,用刚强和武力给了那些图谋不轨者以教训,就像郑和自己说的那样(媒体出世句子):“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教师简单解释并领学生齐读。)
三、略读第二段,复述航海经过
过渡:带着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品,带着明朝人民的友好和善意,郑和率领着船队,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大家来看看这张郑和远航图:
教师手指航海线路图:从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率领的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4个国家和地区,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没有详细写,但我想同学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你能根据书上描绘的第一次航海经过,也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说一说后来的某一次航海经历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四、引读第三段,领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它表现了……也开阔了……郑和出使促进了……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每次提到“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时,便眼露异彩地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郑和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下节课再交流。
(出示图片,伴以音乐)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思品目标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三
一、 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 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
点拨指导 → 自主探究
↓ ↓
点评疏理 → 交流汇报
↓ ↓
设计应用 → 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 读新词: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荡荡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珊瑚 惊叹不已
呼啸 奔腾咆哮 撕咧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2、 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 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 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 在这部分中,郑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船队)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b“友好交往”
出示: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4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李春宝
设计理念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说”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激趣质疑
过渡,出示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一段描述。(有关说明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
1、读了这段简洁的描述,关于郑和远航,你最想具体了解些什么呢?(教师相机帮助总结)
2、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好好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三、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一)规模之大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学习“宝船”这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宝船“特别雄伟壮观”并读好)
3、引读总结
在郑和的船队中,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艘,再加上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整个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随行人员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等,共两万七千多人,船队规模真是宏大呀!
(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师生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资料。
2、出示“航海图”,帮助理解“范围之大”,并为后文理解“战胜更多凶险”作铺垫。
3、齐读第6小节
四、汇报交流第二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帮助
(1)“风浪险恶”
体验、感悟、诵读
(2)郑和的船队是怎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
(3)想象远航中的其它凶险和困难
追问“这些凶险,郑和事先考虑到了吗?
五、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齐读第4小节
六、总结课文
1、总结
2、齐读第7小节
3、面对郑和雕像,你想要跟他说了什么呢?
七、布置作业
1、以郑和身份写一篇 《航海日志》
2、推荐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
达到顶峰
26、郑和远航顽强探索民族的骄傲
促进交流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五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文中几个重要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读懂课文1—3小节内容。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壮观、宏大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准备扬帆启航时的宏大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405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明朝皇帝派出的使者率领27800多人,两百多船只,把中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珍贵的礼物带给了世界。世界因此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这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者就是——
2、这节课就让我们越过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 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对郑和和郑和远航有了哪些了解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2)说说你还有哪一个词语读不准?指导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遣”、“范”、“撕”。
(4)区别组词:拳( ) 遗( ) 增( ) 范( )
券( ) 遣( ) 赠( ) 泛( )
(5)出示四字词,练读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句话。
2、理清课文条理
(1)通过预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给第一大段分层。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三、学习新课
1、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指名读)
(一)、规模大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府刘家河码头先去看看当年“扬帆远航”的场面吧!(打开书本)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指名说)
相机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1)同学们,这就是书上提及的“宝船”,(出示图片)多么雄伟壮观啊!你知道为什么称它们为“宝船”吗?
大:这些宝船长约148米,宽60米。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有我们这样的18间教室连起来长,十间教室并排着宽,大不大?
高:宝船不仅大,还很(高)!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同学们,我们的这栋大楼有三层,也就是说这些宝船的高度最少是我们这栋大楼的三倍多!
驾驶的人多:是啊,这些宝船需要两三百人驾驶,也说明了宝船的大。
乘坐的人多:可以乘做一千多人
设备先进: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2)像这样的宝船有多少艘?(62艘)一艘就这么大,六十二艘宝船,多庞大的船队啊!
(3)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作战的战船,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总共二百多艘,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船队。(看图)
(4) 谁来读读这雄伟壮观的场面?(指名读)
(5)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支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骄傲)。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齐读第二节)
还从哪里看出远航规模宏大?
相机出示: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宏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5、带领这样规模宏大的船队出使西洋的就是郑和。
出示句子: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
(指名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u 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指名读)
(二)时间长
(1) 过渡:就这样,郑和率领着这支规模宏大的船队扬帆启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板书:规模之大)这样的远航共有几次?七次远航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 指名交流。
(3) 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4)最后一次远航,(出示资料)。
(三)范围广
范围广又从哪里看出来呢?(板书:范围之广)看地图,这就是郑和所到之处,范围之广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升华感情
七次远航,郑和从意气风发的壮年变成了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虽然在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四、小结
28年间,郑和船队航行了10万多公里。这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出示资料学生自读)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板书
扬帆启航 (1-3)
10、郑和远航 第一次远航(详写) 友好交往 ( 4 )
战胜凶险 ( 5 )
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顶峰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六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③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三)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友好交往的呢?
1、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语。
2、交流讨论:
①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②郑和是怎样与各国百姓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当地百姓看见宝船,“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③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商人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点拨“乐意”、“赠送”。
3、补充:
①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西班牙国王打通前往东方香料产地的另一条航线,因此他一上岸就宣布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然后他就出头帮着一派当地人去打另一派,然后他就被打死了。
②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的目的西方探险家一样,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在西班牙女王与哥伦布签订的圣大非协定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全部财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税;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权利;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哥伦布是殖民统治者,他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为了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哥伦布进行了九个月的征服战争。在短短的几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你感受到什么?
4、提升: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对郑和远航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体会和平之旅)
【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四)解读“凶险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自由读圈划有关句子。
交流讨论:
出示: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
②郑和是怎样对待这样凶险的困难的?
出示: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①指读。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③练习朗读。
过度: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
②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补充:
资料1:郑和三次远航都来到了锡兰山,锡兰国王是一个凶暴贪婪的人,第一次他就想加害郑和,劫持郑和船队,郑和隐忍了。第二次郑和带去了丰厚的礼品,但锡兰国王仍然傲慢,心怀叵测。第三次锡兰国王向郑和勒索金银财宝,命令士兵偷袭郑和船队。郑和拒绝了锡兰国王的无理要求,锡兰国士兵就把路堵死,不让郑和他们走。郑和临危不惧,认真分析敌情后,率军队袭击王宫,擒拿了锡兰国王,才得以胜利返回船队。
资料2: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小结:在七次航海过程中,郑和遇到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艰难险阻,海上航行,充满了凶险,但他都凭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表现出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材料外,通过补充资料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自然、人为造成的艰险,进而深刻体会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五)解读“顶峰之作”
1、出示小黑板,因此,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顶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
3、补充: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到达美洲)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早了114年。
三、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导语:郑和远航,人们是怎样评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预设朗读导语:
①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读……
②中华民族,依靠顽强的精神,开辟了到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600多年的郑和,他率领船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了不起呀,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渐进式朗读,凸显文章的中心,呈现教学的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要想深入地了解郑和远航的故事,请阅读《伟大的航海家》一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2、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 “战神凶险”三个标题,复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语文教学的一个潜在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宽泛的语文,构建大语文环境,顺应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渴求,由课内延伸课外,由读一篇到读整本的书。】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七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7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师:对,郑和曾7次下西洋。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师:对,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板书:航行)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师:对啊。(板书:到达)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师:对,(但不要板书)
2.生: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a师:那扬帆启航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河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郑和第一次远航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b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起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过渡: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在1405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书:600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
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是怎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郑和,借助“ 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选择一个方面,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学习提示:选择“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品读课文,你又发现了什么?
(3)郑和远航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三、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交流:
(一)师:你选择的是什么?
1.(1)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页)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我觉得郑和向国王赠送丝织品,国王也把他们国家珍贵的麒麟送给明皇朝。可以看出郑和是与各国国君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2)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3第一页)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中国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快,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己。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4)生: 中国的特产丰富,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的真好,外国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板书:商人)
(5)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只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
(揭密远航——航行之迷——两支不同的船队)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只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只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夺,无恶不作,屠杀大量居民,掠夺许多财宝,野蛮残杀的行为,与近一百年前的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多么不相称,真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从两个船队下西洋对比中,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2.出示:课文第四小节(word)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高兴,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个国家”预备开始。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四)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六、教学结束: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九
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五)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六)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2、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十一
【提问】《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
【解答】《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1、2)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郑和面对险境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英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郑和凭借智慧和勇气多次战胜险恶的风浪 )。
【提问】《郑和远航》中,短文填空:
1,我从(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2,“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你能想象一下小郑和下了哪些命令吗?
【解答】1,我从(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呀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专心与认真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欢喜劲儿 高兴 又蹦又跳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11、郑和远航
一、1.(遗)忘
派(遣)
2.(拳)头
证(券)
3.(赠)送
(增)加
二、精神——顽强
规模——宏大
彩旗——招展
时间——长久
身材——魁梧
范围——广泛
三、扶老携(幼):带领。
惊(诧)不已:停止
严阵以(待):等待
化(险)为夷:平坦、平安
四、1.从第一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郑和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在郑和的指挥下,船队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一次次打退了海盗袭击,转危为安。
2.这句话是从规模、时间、范围这三个方面写出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反复读这句话,你就会被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
五、1.可以用“抛之脑后”代替的句子是: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可以用“废寝忘食”代替的语句为: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2.我从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非常专心与认真;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了郑和对待理想十分严肃,他是非常认真的;当船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欢喜劲儿、高兴、又蹦又跳这几个词就能体现出来。
苏教版十册《郑和远航》教案及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篇十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3
《郑和远航》教案
执教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备注:琅琊路小学在南京市是首屈一指的名校,省级机关的头头的孩子们都就读于这所名校,名校出来的当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了。这位教师上的这节市级展示交流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自然、清新。他担任教师的时间只有五年而已,原先是某家报社的记者。上课过程中给听课教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年轻女教师,呵呵,人长得帅就是……)
一、谈话导入
1.在六百年之前,郑和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小声地读读课文的第1—3小节,划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1)学生自读、自划,教师巡视指点。
2.师生交流
(1)关于宝船的长度、宽度
指名读,指导朗读
(2)还有谁来说说看?
(3)还有哪些相关的句子?
(4)一边指导学生说,一边领着学生读。
3.宝船如此壮观,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子的印象呢?
(1)学生说:自信、矫健、勇敢、坚定等等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握拳、起航、健步、高举、大步等等)
(3)指导朗读
你觉得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学生读得都挺好的)
齐读这一部分课文内容
4.下一个句子更加精彩,幻灯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出发了。指名读,其它同学说说看,你们感受到什么?
(1)这支船队有什么?
(2)这是一支气势宏伟的船队,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品味文字的力量。
(3)自读――指名――范读――齐读
5.当时的明朝经济十分强盛,而郑和访问的都是一些小的国家,书上说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访问啊?
(1)这是一次友好的交往,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次“友好的访问”呢?
(2)学生默读课文,一边在读,一边划。
(3)师生交流
请没有发言的同学来说说,师生对话,文本对话开始了。
想像一下,郑和来到这个国家,他面见国王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
看见这么宏伟的舰队,当地的老百姓会怎么想?
除此之外,船队还带有很多礼物,都有哪些礼物?
老师提供从网络取来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
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却没有丝毫地炫耀、威胁,有的只有友好的情感。
6.然而这次航行的路上也遇到了不少凶险,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说说看都遇到了哪些危险?
(1)师生交流
(2)险恶的风浪
教师出示:狂风呼啸……这一段话
自己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反复地指导朗读。
(3)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 的危险?
还有海盗的袭击,郑和是怎样指挥船队的?你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镇定自若,交流朗读
7.指导看图
(1) 同学们,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路径图。
(2) 漫漫路途,28年之后,最后一次远航的郑和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8.幻灯出示最后一小节,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
(1) 87年之后,哥伦布两只小船200多人发现了美洲
(2) 100多年后,麦哲伦3只小船300多人发现了好望角
(3) 你们有什么感觉?
(4) 再来读读这节,你有什么感觉?
三、课外拓展
1.作为南京人,我们有很多关于郑和的资料,你们知道哪些吗?
(郑和公园、郑和墓、船厂遗址等)
2.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