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和评价,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好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读后感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一
读书这件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论是与书中的人物相遇还是与此书的某一任读者相遇,都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尤其是后者,更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浪漫故事的开端。
记得在叙事奇特的《寒冬夜行人》里,卡尔维诺就以一对男女读者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结婚的故事作为主线,尽管在其中负责牵线的是一本印刷“错误百出”的书。同样,《查令十字街84号》也承载着一段与书有关的情缘,作为一部现实存在的书信集,它是一位热情开朗、终身未嫁、嗜读经典旧书却穷困潦倒的美国女编剧海莲·汉芙和一位严谨礼貌而不失诙谐、终身奉献于古书事业且已成家的英国绅士弗兰克·德尔二十多年来的书缘与情缘的见证者。
怀着对书名的好奇开始阅读,慢慢发现,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这本书信集,有着穿越时空召唤人心的魔力。随着信件上时间的推移,你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有某种东西在慢慢变化:女主人公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活泼叩击着大洋彼岸一个严肃认真、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的心,而那位先生也以自己的幽默恰到好处地回应;他们对对方的称呼也越来越温和,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一个欣喜地接纳一本又一本喜欢的书,一个默默地搜集对方喜欢的书……这个故事像每个爱书人想象中的那样,穿过承载前人思想的书本,与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人相识,相知,然而,最终却没有像每个人都盼望的圆满结局那样,甚至一生都未能相见。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一贫如洗的海莲是不幸的,她甚至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凑齐去一趟魂牵梦萦的英国的钱,直到最后得知德尔先生去世的消息以后,仍然没能成行,只是拜托朋友,“若你们恰好途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来令人心酸不已。然而,那样纯粹、隐秘而又会心的一段感情,又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啊。就像柏拉图说的那个寓言:每个人生来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遇到另一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人大概都是最幸运的。海莲能够在一次偶然的买书活动中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德尔先生,这样的幸运大概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
读一本书就像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而这次的世界,没有私欲,没有占有,没有贫穷的悲苦,没有困境下的苟且,有的只是阅读好书的欣喜,一丝不苟的纯粹,心与心的交流以及跨越大西洋的温暖。
有生之年,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找到那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二
这是一个穷困潦倒却乐观自信的小作家和一个古板旧书商之间的通信来往,结集出版后却被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何以被奉为圣经?我并不太理解。
海莲,生活拮据,以写字为生,结实儒雅又富有学识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在长久的通信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和友谊。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产生共鸣,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赏的芬尼小姐,因为一本诗集而对济慈发生爱情。
海莲与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信从中规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莲成为“弗兰克先生的汉弗小姐”,弗兰克是“海莲的弗兰克”。连那间海莲一生从未踏进的书店,也在海莲的朋友们口中变成了“海莲的书店”。他们的交流在谈论书之外,开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兰克的妻子和儿女以及他的同事们也先后加入了为海莲写信的队伍,海莲在邮寄书款之余,也会为处在困难中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虽然他们从未见面,海莲却已经像是老友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好奇弗兰克妻子诺拉对海莲的态度。后来在诺拉与海莲的通信中,诺拉坦诚自己曾经嫉妒过海莲,因为弗兰克是如此喜爱读海莲的信,而自己却从未与丈夫有过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话让我脑补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偶然发现丈夫经常与一位美国女士通信,两人你来我往,每当收到信,丈夫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认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许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们的玩笑话里捕捉到一丝暧昧讯息,女人的好奇心总是很强大的,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那些信,从信里,她感觉到那位美国女士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与丈夫志趣相投,与自己截然相反。虽然信的内容毫无苟且,坦荡光明,她仍然出于一个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试着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诺拉能向海莲坦诚自己曾经的嫉妒心,说明她早已解开心中的芥蒂,在后来的交往中,海莲多次为诺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资,诺拉也赠送海莲一条邻居老太太亲手织的围巾。这两个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结成了友谊。
或许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信之彼端的两个人有了超越友谊之外的情谊,海莲的朋友和弗兰克的同事们的揶揄和调戏就是证明。然而这些“调戏”并没有让这段感情最终发展成为爱情,他们的关系,最终是发乎情,止乎礼。
在生活最苦闷的时候,海莲借酒浇愁,也只是说一句,“弗兰克,能够懂我的人只有你了。”书信,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固而安全。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唏嘘之后,我又感到庆幸,“相见不如怀念”,幸好,他们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纯真的那份记忆。“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三
初次捧起这本书,蓝白相间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张简易且略带模糊的图片印在正中,充满了年代感和文艺气息,我想这该是符合作者往常写作剧本时的独特品味,而对于阅读完整本书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且充满画面感和故事带入感,而内容上,作者用书信独白来阐述和描绘故事,更是本书的另一精彩看点。
我带着些许疑问,开启这场书海之旅。我起初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仅仅局限于认为只是一个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书籍的地方,能够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从整个写作的背景来看,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故事,国家之间的战士和政治历来都会和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永远也摆脱不了现实下枪林弹雨和冷热交替的残酷。但从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书店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的这根情感纽带,整整坚持了20年之久,从一个普通购书者(简单书信的往来)到相互帮助的好心人(实际利益上的相互关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对待。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才会有如此难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们也不难想象,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充满遗憾的,一直到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战争或饥饿或疾病),弗兰克和他的同伴们始终未能见到海芙小姐,最终也只是一个留在脑海、从书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
反倒如果最终作者将结束改为偏美好的氛围,我倒觉得与自身也与现实情境不符,相对比较不合理,也就没什么值得读者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说道:即便人都离开了,可书店还在,永远在那里,作者依旧可以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从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远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感动当属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工作人员之间20年之久写的书信往来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个战争且充满愤恨的年代,怎么会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将心比心,真切往来,将自我心中善意给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终用行动在证明他们的善意,这个时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辉不受任何负能量所影响,人们进行着他们最本真的行为和使命。本书让发印象最深刻一句话,她写道:“你们若恰好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书我才明白,亏欠二字属实,情感上的亏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对于未能见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们永远是遗憾的,对于只能用书信来表达情感永远是无奈的,对于无法弗兰克等人在心里永远的情感累积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这句话深深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他们个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亏欠与内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个时代无限的感慨与悲哀。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四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性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这是情缘,由书而起,不只是书缘,比爱情更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怀。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英国风行,曾被英国大肆宣扬成是英国文学的复兴。其实这种说法不说是错,但未免过于生硬,这本书信集只是爱书惜书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带有温度的书信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到时人们对书籍,对文学的关注。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五
有一个地方,不准确地说只是一个地址,既没有优美的迷人风景,也没有伟大的历史古迹,却被天下爱书人奉为圣地,仅仅是因为一本小书,的确是薄薄的一本小书。这本书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也没有诲人不倦的道理,仅仅是一封封如叙家常的书信,却毫无道理地打动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
两位因书而结缘的男女,素未谋面,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书信,邮件是他们联系的方式。那时候的车马慢,邮件也慢,可在难熬的等待后接到信件的心情却是无比的喜悦。长达近二十年的通信,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彼此了解,彼此理解,心意相通,已然成了对方的知己,一种不需要说出来的`你懂我我懂你的知己。
许多人都在纠结他们之间到底是爱情多些还是友情多些?弗兰克一直都是温文尔雅的,十足的绅士风度,他总是能找到海莲想要的那种书,他还能记住两年前海莲想购缺未购到的书,他喜欢读她的信,读时嘴角会情不自禁的上扬,连他的妻子也忍不住妒忌,她知道海莲和她的丈夫更像。海莲的信活泼生动,嬉笑怒骂,可是你却喜欢她骂你,因为你明明能感觉到那是她撅起嘴在撒娇。所以在我心里,他们之间一定高于普通的友谊,是惺惺相惜的爱,是士可以为知己者死的知己,但却无关乎男女情爱。
在海莲得知弗兰克去世后,再没有海莲的信了,所以我们不知道海莲得知噩耗后心情如何?我常常忍不住地设身处地的想,她该有多痛苦,失落,悔恨啊!可又一想,也许海莲并没有多痛苦,因为能够用灵魂交流的人永远都不会失去彼此!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六
以前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就会在豆瓣搜书评或影评,仿佛看了那些评论,就觉得那是我自己对书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想想,就会发现,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让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让别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我想自己写写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突然发现好难,有点不知道如何说起,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这本书是读书群里的群友推荐的,于是自己买了一本拿来读。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虽然不如海莲在信中描述的那样,皮装封皮、烫金字体那样精致,但封皮的设计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着一层米白色封皮,上面印着中棕带一点绿的字体,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正中还有一张旧书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蓝色,字体应该是玫瑰金色又带有一点粉,整个包装设计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因为是书信体,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短一点的篇幅就一页纸,稍长的两页。全书记载了双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来往信件,直至德尔先生去世。看着一封封短小而真挚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莲在收到喜欢的书时的欢呼和喜悦,能感受得到书店店员在收到海莲的物资帮助时的感慨与激动。让我非常感慨的是,双方从未谋面,却能在不断的书信来往中让友谊长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而德尔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说自己又找到哪些书,并给海莲挑选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的了解,对于海莲的了解,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饱览群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海联真挚不渝的情谊上。
信中随处可见海莲对书的态度。她说,我从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喜欢旧书的人就是在寻找和期待在书中和有缘人相知与相遇。
海莲还写道: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还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阅读真的是最简单又最奢侈的事,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个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不少声音在倡导阅读,而大部分焦虑的人就开始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仿佛买了这些书就像读过一样,仿佛看了书评就觉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样,仿佛看一遍就领会了书的真谛一样。作为一个有点焦虑、内心又有点虚荣的我来说,当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儿书籍外,至今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从未翻看的书,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我对自己说,重要的是认真看了,从书中得到了养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和思考。就像海莲所说: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因为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对于书中赠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欢。海莲在看到桌布时说,这是一条漂亮的爱尔兰绣花桌布,米黄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绣着古典的花草图案——全是各自不同颜色、浓淡有致的花儿,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维多利亚时代的水袖、优雅地举起手,幻想自己执着一只乔治王朝的古董茶壶,轻轻的斟上一盏茗茶……可以看出海莲对这份礼物的喜爱和珍视。
信中说,虽然老太太做了许多手工刺绣,却几乎全都自己留着。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个人终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独,因为有手作陪着她,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绝不割舍。德尔在信中还告诉海莲如何清洗、保养桌布,可见爱手作之人对于手工作品的呵护。每一个收到手作礼物的人都应该小心翼翼,精心护理,只为手作上留下的温度和故事。
关于对书店的描写,是海莲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看到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书店一样。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七
之前看了部电影,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自从看了上一部之后我就对汤唯和吴秀波的戏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片子也让我很喜欢,里面有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片子后就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本小小的书在这部电影热映后,价格是35元,七本青年文摘的价啊。今天终于用四十分钟看完了这本书,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信,重点也不在信,而在分数,当然我更没有收过信了。真的会有人就那么一直写信吗,给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过的人。我不是很喜欢用qq等软件来沟通,因为那会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哪怕明明是和熟人。可写信是很妙的,可以看到对方的字,而纸质感也更能传递情绪。
在书中,海莲汉芙就一直通过信件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联系,买书,寄送礼品。通过信件,双方也对对方有那么点点的了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当然也曾收到过书店其他人的来信,甚至有弗兰克的家人、邻居的,不过主要是弗兰克的信。他们到底算是什么关系呢?朋友?可是他们从没见过面,海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亲自去看看,但一直都没有成行,一直到书店里的其他人都已经失去消息,到弗兰克和店长都去世,海莲都没能见一眼这些人、这家店。客户关系?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买了无数本书,不仅如此,海莲还从美国给在英国的他们寄去了鸡蛋火腿等物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英国的人们物资匮乏,海莲甚至托朋友带去三双丝袜给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也送了海莲一张由邻居奶奶绣的精美的桌布。也许,没见过面的人也可以是朋友;也许,一直惦念着的才是最珍贵的;也许,大家只是彼此精神上的慰藉;也许,那让人心痒的朦胧感最令人着迷。
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海莲一直未成行估计永远也不会成行的旅行。当海莲给书店寄去物资后,书店里的人就一直很好奇海莲,海莲也很想去英国。所以海莲“嫉妒”自己的朋友可以去看“她的书店”,在她另一个朋友去英国之前说“真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去”时,海莲难受万分。查令十字街84号就在那,可是她去不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人也许真的就在一个地方从生到死。有的时候我们唾弃现实,可我们都逃不开现实,我们也许没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愿望。书店里的人也真心希望海莲来。开始弗兰克想让海莲来了之后住在邻居奶奶家里,邻居奶奶后来去了老人之家;十几年过后,弗兰克的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时,弗兰克说海莲来了之后有两个房间可以挑选。没有结果的准备在以后看来是那么凄凉。
第二个是书店里散去了的人。塞西莉法尔是书店的女员工,曾经在信中教海莲如何做约克郡布丁,后来需要和丈夫一起去阿富汗待一年,可一年后,便毫无消息了。塞西莉在辞职后曾写信告诉海莲可以把信寄给她的母亲,由她的母亲转交。然而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了,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将来实行起来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有多行不通。总说萍水相逢便是缘,那么散了的时候又该被称作什么呢?海莲多年之后依然会在给弗兰克的信中问起塞西莉的消息,也许塞西莉也会在兵荒马乱之后偶然想起她曾和一位叫海莲的女子通过信,但她应该只会回忆而不会再提笔了吧。
第三个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的死。新的员工继任后在整理旧物时看见了海莲的信,便回信询问海莲是否仍需要书以及告诉她弗兰克去世的消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应该是一直坚守在这家书店的人,书店里的书变来变去,但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一辈子直到死?我就向来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不好时还会变得狂躁。我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应该是会这样的。我没有那么深的热爱,所以自然就会厌倦。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人也总是会有贪心的,得到了一点点就会开始想要更多,会想往上爬,有多少人会像店长和弗兰克一样就甘于自己的普通平凡呢?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的结尾没有说海莲是否继续在那家书店买书,但是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弗兰克的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明想和她继续通信,也许希拉想传承那份纯粹的关系。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八
《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街巷,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对于1969年的汉芙来说,这家书店,这条街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本书是一本悼念逝去的书,纪念二十年年间人心的一场奇遇。
初识此书,是在一部电影里,买来看看,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读后却久久忘怀不了、唏嘘不已。
据说这是一部爱书人的《圣经》,不算是爱书人,但也囫囵吞枣的看过许多书,尤其喜欢这一本。毫无疑问,汉芙爱书,她付钱买书,自付腰包寄食物托朋友送丝袜,但仍觉得自己占了好大便宜。她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着还能指望过年;但你们送我的礼物,却可以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可以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九泉。甚至到最后仍然得出我亏欠他良多的结论。
这似乎和我喜欢书信的理由不谋而合,喜欢寄出那一刻的欣喜,后来收到信的开心以及没有等到时的失落。以及寄信人的等待和收信人的等待,这期间错过的时间差就像天然酵母滋生了更绵长的感情。
汉芙喜欢弗兰克,这应该不足以形容她对他的感情,这是一场20xx年的精神之爱,看到最后他,他们仍然没有见过面,而是弗兰克的妻子写来信告诉他弗兰克逝世的消息。我想弗兰克和汉芙确实是精神相通的,不然他妻子不会在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都您的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相同之处、她最后说了一句像我这样一辈子孤寂以终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读到心酸。
汉芙最后说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生未嫁。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九
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会像及时写下来一样让自己读起来比较舒服。(我曾有过多次在夜晚思考后感慨横生,但是没有及时记录以至于以后不记得自己当时到底什么心情的“灾难”,所以后来有任何想法,总是会不管多晚都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
我们重新来说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隐约中貌似听到过好几次这本书,但真正让我去买来看,是在看完《不二情书》之后。这部电影我不做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在纽约的作家因为偶然,和一位英国书店店员相互通信,从而成为了笔友。多年的通信中,两人能够放下防备,向“陌生人”倾诉烦恼和人生的感慨,并一起寻找答案的故事。当然,这两人深深地爱着对方,二十几年的相互通信却不见面,简直是伟大的柏拉图。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爱情小说的人,虽然我不追求爱情,但我追求美。所以我看完电影对书的潜意识描述后,深深地被迷住了,本来写信就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收信,就是和老杨一起给当时远在天津卫的higholy写信,一封信有六七页。她也会回信,并且在我们的信上用红笔“朱批”上自己的吐槽。一封信总是好几天的事情拼凑起来的。那时候拿到牛皮纸信封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实际上,这本书六成的内容都是极其平淡的内容。海莲写信给弗兰克告诉他她想要什么书,弗兰克写信告诉她是否有以及书的保存情况以及价格。另外两成是海莲得知当时英国物资紧张并给书店的店员们邮过去了鸡蛋和罐头,以及店员们的感谢。最后两成是店员们和弗拉克的家人、邻居给海莲的通信,表示感谢和欢迎她来英国。读了书,我才知道,这些书信里,并没有提及爱情。才知道,海莲一直想要去英国,但是总因为工作而无法去。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她和弗兰克是因为认为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更重要于真实生活中的接触,才选择二十多年通信却不见面的。所以,我读完之后,不能否认我的`失望。
但是,我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信本身的存在意义是充满感情的。虽然这些书信内容对我来说够不到我的沸点,可是还是有几个十分触动的地方。比如海莲因为听说英国物资短缺,从而一直坚持给弗兰克和书店的店员邮食品,因此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数次自己对新书的厌恶(弗兰克工作的书店卖二手书)。她认为旧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愉悦,并且假如书上留有上一任主人的笔记,那就更好了。我不能更赞同,读一本旧书,就好像读的东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铅字,更是与书上一任主人跨越时空的接触——我们可能因为同一段话陷入沉思,因为同一段话变得兴高采烈或者黯然神伤。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能使人摆脱心灵的孤独。
虽然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使人激动,但这些书信所代表的超越载体的意义,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宝贵之处。至于这本书里是否是爱情,个人认为不是,但是又难以用友情去定义。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
有一种情怀,叫书信。
书信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效率和科技让书信有了无数的替代品。然而无论它们多么高效,多么便捷,也没有书信的情怀。我相信,即使有一天,微信,邮件被更高效,更便捷的形式代替,人们对它们的缅怀也远不如书信。于书信而言,它的情怀充斥在整个过程:提笔细思、翘首期盼、贴邮寄送、见字如面、拆信读信、纸短情长……这些都是情怀。通过方寸信纸,珠玑之字能感受到你的一屏一笑、蹙眉思考。
一个是身在纽约的贫穷女作家,对英国文学著作如饥似渴;一个是身在伦敦旧书店的工作人员,对工作兢兢业业。原本简单的商业往来,通过在两个不同国度之间流转的信件而变成了深厚的情谊。二十年断断续续的信件来往,让女作家收获了英国文学著作的同时,还拥有了一群从未见过的故友。
可能受到电影的影响,很多人将女作家与书店中主回信人弗兰克之间的情谊解读成了爱情。在我看来,这很俗。有种感情超越爱情,那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因懂得俞伯牙的音乐心境而成为知音、诸葛亮与司马懿博弈数年,亦敌亦友,是知己。在我看来,知音与性别、身份无关。既然男女平等,那为什么同性之间叫知音,异性之间就要被解读成庸俗的爱情?对书如痴如狂的女作家能遇到一个懂她的人,是种幸运。可是这份知遇为什么非得被解读成爱情?难道这世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他感情了?“爱情”有性,但是知音没有!请不要亵渎!
当然,可能我阅历不丰富,对其中的微妙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一
这是一本可以很快读完但回味很久的书,起初那些信件于我没有很大的感觉,但当我看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老板去世的那封信,荡气回肠。再次回过头看所有信件,十分感动。
我能理解后面的后序对海莲和弗兰克除了定义为客人与书店老板的关系、朋友关系、精神伴侣关系之外,存在爱情关系。我一直揣摩,为什么爱情会存在呢?但二十年的信件往来,我愿意无条件的帮你找到你爱的书寄给你,我愿意相信你一定会尽全力帮我找到我爱的书,我诚心诚意的关照你身边的人,并且,你逐渐了解我的阅读习惯,而读书甚至是我的全部,相当于,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如果这不是爱情,那很难定义这片深情源于何处。只是这份深藏心底的爱意没有表现出来,毕竟我们没有相见。我特别喜欢书的后序中一段描述: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同怀视之。”
爱情,也许没有,又也许没有,但一生之中能有一个这么懂你的人,夫复何求?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二
“你们若恰巧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看完这书,海莲的这句话,让人心里感动。要感谢陈建铭。他把海莲汉芙的这本书翻译得很感性,全书让人感觉作者充满热情。而且看到后记,这位翻译者是台湾一个书店整理旧书区的员工,因为喜爱这本书,没联系任何版权机构,也没太多现实利益的想法,完全自发的首先翻译了这书。很值得钦佩!
查令十字街84号,比喻为爱书者圣经的书信集,是20年里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旧书店经理弗兰克之间的邮购旧书籍来往的记录。书不长,一天时间就可以看完。里面的海莲活泼风趣,性格善良。故事里的人,都没有财富,没有权利,生活在40年代,战乱后物质缺乏的时候。一封封关于旧书籍的讨论和对作者的研究,使得海莲和隔洋的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旧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全书中两人的书信从没谈论过感情问题,海莲是独身,德尔有妻子有女儿。海莲在信里把自己的幽默全然表露,对着德尔,完全没有戒心,把直爽的性格表露。
德尔就比较含蓄,写信也比较公式化,如果不是后来他的妻子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你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你的来信……”也不会让人理解到他对海莲的深厚情谊。
我对于海莲在书信里写到的书本几乎完全没看过,可那些书在她的描写里都变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她对书籍的热爱是到了超越物质,在邮购到好的二手书后非要寄回礼物给书店,才能心安。我喜欢她那样的性格,觉得她很可爱,很豪爽。不会太在意物质,而是喜欢自由自在,享受心爱的书本带来的欢乐。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三
查令十字街84号,最初知道是源于豆瓣上有人说这是爱读书人的圣经、甚至是爱书之人的集结号!
加入书架好久,今日读完:海莲开朗、活波、率真、大方,弗兰克拘谨、认真、克己(弗兰克妻子的信中所述并非如此,而是和海莲有着如此相同的幽默、善良,也是爱书之人);海莲因爱好英国文学购买古旧珍藏本书籍写信给英国的科恩书店,而与书店经理弗兰克相识,两人因书相识、相知,但20年无缘一面。20年的通信、购书,49年英国处于战后配给经济、物资短缺,海莲的大方邮寄大块的肉和鸡蛋,科恩书店的员工感激不已,相赠相敬,充满温情!
后记中说后来这本书被拍成电影,其实两人是有情愫的。20年的通信,寻书、找书,如果说没有激起一丝爱的涟漪好像也说不过去,弗兰克的妻子给海莲的信中也说“我不能说我不妒忌你,弗兰克是收到你的书信是如此的喜悦……”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四
是一本暖融融的小书,不仅查令十字街84号将成为永恒,这本书里存在的人性光辉也将永存。
正如诸多评论所言,海莲和书店职员弗兰克的交流早已超越了一般商业往来,更像是认识了多年老友,虽然后来他们的确成就了美好的友谊,但谁又能预知未来呢?他们惺惺相惜,是精神上的知音,我想所有人热爱海莲绝不是全因为她在物资紧缺时伸出援手,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弗兰克把回信视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更把传递古书,将其送往海莲等有识之士的手中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真是一位人格魅力富足的人!如果我是海莲,我将以遇见弗兰克这样的书店职员为无限荣光!
另外,从海莲对待书籍的态度中,我收获了很特别却很酷的阅读理念。一本不好,或者是不够好的书本被丢弃是不可惜的,但对于书本的价值评判不可以在短期内草率决定。
还有对于好书,“尤其是愈好、内容愈丰硕、创见之路走得愈远的书,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知识准备、道德准备和情感准备,我们于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回身空间与它相处。”。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五
说自己是爱书之人未免汗颜了,书只是在我想起来的时候才会读,而现在这样光亮的屏幕面前就更无谈爱书了。其实和所有的“媒介”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是为了去寻找自己不曾拥有却艳羡的,可惜现代式速读本就已经冒犯了书籍。我很喜欢纸张的触感,并和汉芙小姐一样尤其喜欢有自己故事的老书,无奈所获不多,而书中提到的印度纸想来我也是无缘遇见了。
查令十街号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六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本平淡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贯穿主线,突然让故事变得有深度了。也因为电影,知道了《查令十字街84号》,它一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电影的热映让这本书变得畅销,很多家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书籍到手,我迫不及待翻阅。书装帧素雅,白色的封面上配着一幅小小的插图,图片就是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
翻开书页,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映入眼帘,这是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故事。穷困潦倒的纽约女作家海莲酷爱英国文学,但收入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一天,她在《星期六文学评论》这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家英国旧书店登的广告,专营绝版书。于是她设法和书店的负责人弗兰克取得了联系,并保持了书信往来。而这一通信,就是五分之一世纪那般漫长。20年来,俩人鸿雁传书,却未曾谋面。直到得知弗兰克去世,海莲极度悲伤,遂决定将两人的通信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
细数一下,海莲在这本书中公开发表的信件竟有82封之多。这些信都因“书”而展开,买书卖书,寻觅好书,推荐好书,以至于孤陋寡闻的我,一边读着这些书信一边去翻后面的注释,了解书信中提到的作者、书籍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着实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文学课。
海莲,性情率真,单纯善良。当得知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鸡蛋肉类限量供应时,她慷慨地给书店的工作人员寄去了一大堆美食,甚至还有女性的长筒丝袜等奢侈品。而弗兰克,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不苟言笑,对海莲寄来的食物,唯一的感谢方式就是兢兢业业地帮她寻觅书籍。在这长达20年的通信过程中,两人彼此投缘,互相欣赏,早已建立了非同一般的情谊。但在这么多封书信中,却从来没有提及爱,甚至连一丁点儿的爱慕都没有。这份情谊单纯得不掺杂一点杂质,它可以超越亲情、友情、爱情而存在,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四类情感”吧。两个人彼此了解、彼此欣赏,却不一定要相爱,而以这样一种独特形式存在着。
最后一封信的结尾,海莲这样写道:“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大概是海莲最深情的表达了。仔细看,译者这里用的是一个女字旁的她,这一定不是错别字,这里的“她”已经不仅仅是弗兰克,更是指弗兰克工作的旧书店,书店内所有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弗兰克的家人孩子。
就如张立宪在书评中写的: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而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这种语言,是书缘,是怀恋,更是一种爱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