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文字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一
经过老师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王小波的折服,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
初读此文,就被其赤裸裸的语言风格所折服,语言淫色而又充满现实感,是对现实环境语言的真实再现。逼真而又不失骚情,例如:小和尚、正面后面之类的,以及对陈清扬身体结构的剖析等等。
文章主要以时期为历史背景,以王二和陈清扬为主要人物讲了他们种.种离奇的遭遇和匪夷所思的想法还有他们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批判。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的王二,他可以用犀利的语言证明陈清扬是一个破鞋,但他却偏偏用陈清扬无可反驳的理由证明她是一个破鞋。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文章,你会会渐渐地发现王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流氓,反而有许多可爱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勇于反抗的人,不是一个软弱的家伙,文中王二买完枪后受军代表的气,就差点把军代表毙掉;其次他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陈清扬的感情不是仅仅一种身体上放纵,他为她着想,他爱着陈清扬,他对陈清扬没有任何强迫,有一次是在田间休息的时候,王二“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同时,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思想很有意思的家伙,他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是啊,王二是个刺头,但是他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不动摇。在王二在山上养伤的时候,大家都在为他是否存在而怀疑,他想了半天,跑下来,发现自己根本不用证明自己的存在,反而是多此一举。
对比王二,我感觉陈清扬反而是一个更完善的人物,我感觉陈清扬作为一个女人反而比王二更坚强,更勇敢,更有追求。作为一个处在建国之后最黑暗时期的,她却仍执着追求。她是一个奇女子,首次出现,他要王二证明她不是一个破鞋,不是因为她讨厌破鞋这个称呼,而是因为她不是,她不想有一个莫须有的称号。陈清扬是一个倔强的人,她不怕迫害,甚至不担心被脱光绑着被丢到众人面前,她的勇气令我吃惊,我甚至都不敢想象有这样一个坚强倔强的女子。而在最后陈清扬在最后交的交代材料里,她仍然按自己内心想写的去写,即使会受到任何的处罚。但十分悲凉的一点是我感觉陈清扬十分孤独,她是一个另类,没有人理解她,她丈夫不理解,王二也不理解,所以当王二说出伟大的友谊是她才会那样动心。虽然与王二发生关系,成为了真正的破鞋,但是我感觉她是纯洁的,她讨厌性交,她认为王二和她的丈夫应该为此感到羞愧。这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一种奉献罢了,但是最后她爱上了王二,是因为王二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知道王二是真的喜欢她,打得越疼,感情就越真挚。而王二却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因为他不明白,而陈清扬却默默承受着一切。
此外,小说中王二和陈清扬一方面对性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期待,总是想让彼此的躯体获得心灵和身体上的解放,另外却又在众人的冷眼下承受这重大的压力,不敢而又心存芥蒂的为之。但最终由于青春的狂野,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眼光和所谓的官方的打压,获得彼此的解放,以求向世人证明在自己的“黄金时代”,就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活的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二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三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四
第二次看这本书,我刚好二十一岁。我也有好多奢望。我也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真的很特别,特别的是他的真,与别的小说家与众不同的是他的文字就像是从每个人内心深处流出来的诗句,读起来特别的爽,像他书里描写的性爱的快感一样。(虽然我还没有经历过)。
而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于那个时代的影响。那个时代是人性被压抑和扭曲的年代,人们最基本的情感诉求被当成罪孽。而王二对性的追求和陈清扬对伟大友谊的追求显得难能可贵。在灰色的年代,他们到山上去,做爱,远离和忘掉了无谓的斗争和批判,找寻人类最基本的性爱和最真诚的伟大友谊,这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我还喜欢王小波的不羁。他借用性爱来诉求自由,因为性是最原始的情感诉求,人类的自由,它在某一方面又代表了人类的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它是自然的,是自由的,不该被压抑。就像这本书的封面,一个裸体女孩,同时又是山峰地形,说明性是自然的。而那个年代太多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被压抑了,王小波用他的不羁阐述自由,抨击那个压抑而虚假的年代。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就是王小波的不羁与自由。而小说的结尾讲到他们中年在宾馆团聚,王二像年轻时候一样研究陈清扬的身体结构。他们聊起过往依旧富有激情,他们都没有被锤掉,而那个年代有太多人像受了锤的牛一样,永远生猛不起来。他们真的建立了伟大友谊,这个友谊同样不会被锤掉,这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而我,刚刚和高中同学聊天,我说我们两个身上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就是不羁(忽略我的自大),他说难了,出来工作有些东西不得不改变。我忽然想到,难道二十一岁的我们已经慢慢受锤了吗?不,我不会,我会像王小波一样永远生猛下去,不管生活的锤子有多重。
因为,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五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文_后期为背景的事。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阴茎如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六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_后期为背景的事。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七
王小波是我最爱的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也是现阶段我走过二十年人生最喜欢的一本书。在__背景下,陈清扬,王二,两个现代世俗的眼光之下的“狗男女”在__时代进行着他们的“伟大友谊”,后来,他们在动荡结束后重聚,又一次交换了彼此的“灵魂”。看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像一幅幅西方的油画般、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般的作品,人物就像我见过似的,能够通过作者无声的文字,像钟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海,撞出一片片浪花,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最的纯洁与明净。
都说成长是一场痛苦的盛宴,但我们都只想成长,不愿忍受痛苦,只愿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愿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现实的我们也许就是活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之中,像陈清扬那样,迫切渴望性爱,即我们渴望的理想,面对现实又不敢上前,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摆脱这种孤独和迷茫,在别人的泼冷水中可曾看过故事的主人公王二对生活依然有一份热忱,一份激情。他有成长烦恼的孤独,无聊,打击,但他自有一套逻辑来对付这个世界带来的压抑与痛苦。
不被理解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明明是不怀好意,却被众人洗白;明明是白的,却三人成虎,被大家说成黑的等等。当整个群体都向着权利、利益看齐时,个人的主动疏离和拒绝,反倒被当作奇葩,我们难免会动摇,就如同书中写到的性爱本来是随着人成年而具有的本能,但不管是何事,总会被有些人当做污秽而肮脏的东西,也只有在我们的黄金时代,面对不公平的诘责、恶意揣测,才会不理不睬,坚持自我。苦闷、误解、怀疑、否定都是自我成长不可避免的事情,只当做云淡风清,继续坚持我们的本色去挣脱属于自己内心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
21世纪的人类,还存在着精神枷锁,不言而喻。人类是不断进化的高级物种,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不管我们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我们到底是应该顺应自然还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人而异,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做一朵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黄金时代给了另一个时代的画面,一种窒息但有着无尽希望的时代。可王二和陈清扬,以及千千万万苦苦探寻自由的我们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是有真性情的人,他们可以忘记身份,职业,劳作的艰辛,在爱的刻骨铭心下,追寻心灵上的最后一方净土,争取那点仅剩的自由,要知道,不管是现代还是过去都是没有净土和自由可言的。
最后我更想用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读后感:“人该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八
坦白说,我第一次听到“黄金时代”这四个字真的跟王小波一点关系都没有。似乎是中学无意间瞥见或者听见别人提及郭敬明的《青铜时代》,虽然我当时乃至至今都不知那是何物,但很确定,我在第一次知道“青铜时代”时,脑子里蹦出的是“还黄金和白银呢!”倒没想到确实有这两本书,只是和郭敬明没有一点点关系(我也并不喜欢郭,更喜欢韩寒)。
后来深入接触“黄金时代”,竟也跟王小波这本书没有半分关系,而是我的女神汤唯拍摄的萧红纪录片式的电影:《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我冲着汤唯和萧红去看,完完整整看过至少三遍,不完整看得有五六遍。因为这部电影曾做为之前做实验给被试看的默片选项之一,而我作为“小白鼠”,看了n多遍。有一次,老师问给被试看的都是什么默片,我说了《黄金时代》,老师一脸囧,说:“这么大尺度啊!”碰巧前一晚我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有关《黄金时代》的文章,点进去瞄了一眼,发现不是电影,而是王小波的小说,但是并未仔细看。听老师这么说,心下诧异,嘴上忙撇清:“不是王小波写的那本书,是一个萧红的纪录片。”自此,算是正式激起了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好奇。
在我打开《黄金时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只在百度上粗略地看到有人说在(我国)性爱文学上占据首位。当然,对于这种评价我自然不信,说这话的人把《金瓶梅》放在哪里?但是我相信以王小波的思想深度,定然不会写一本小黄书而流传于世。同样,《金瓶梅》能流传古今,自然也不是靠对性爱的描写。
刚看《黄金时代》时,或许因为那段时间整个人比较懒散,差点弃书。但是慢慢看下来,却觉得颇为有趣。为什么说有趣?我也不清楚,我在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时候,也是觉得颇为有趣。但是这种有趣绝不是看到好笑的笑话那般,更像是和一个真正灵魂有趣的人交谈,听他一本正经讲着逗人乐又让人深思的话。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九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一部小说集,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五部小说。这几年小说看得不多,这本书还是去年在网上购买的,当时只是看了网上一句话:“男生不能不看王小波,女生不能不看周国平”,当时就是为了这句话,想看看王小波的书,但书买来后,一直放在办公室的书柜中,直到上个月整理书柜,才想起应该把这本书看一下。
这几部小说的主角都叫王二,《黄金时代》写在云南的王二和医生陈清杨的爱情;《三十而立》写王二与小转铃的爱情;《似水流年》写王二看着线条和龟头血肿的爱情;《革命时期的爱情》写的是在豆腐厂当工人的王二,调皮捣蛋,和改造帮教他的团支书海譍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写有阳痿病的王二,和以结婚治他的阳痿阳的小孙大夫的爱情。
看罢这本小说集,深感王小波很有思想,写作的风格让我喜欢。他的妻子李银河,也是位让人钦佩的女学者,她对王小波的评价是:“浪漫的骑士,行吟的诗人,自由的思想者”,看罢此书,感觉李银河对丈夫的市评价很贴切。我还觉得应该是灰色的浪漫,孤苦的行吟,寂寞的思想者,如果不经历那个时代,是理解不了王小波的。
这是一部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在那样的时代,能在书上有那样的思想绝对是很少见的。书中的很多话很有意思,在此几句摘录。
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黄金时代》。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黄金时代》。
写诗如性爱,灵感来临时就如高潮,写在纸上就如射精,只有和我有性关系的女人才能看。——《黄金时代》。
一次爱情就像吃一个巧克力壳的冰棍,开头是巧克力,后来是奶油冰激凌,最后嘴里剩下一个干木棍。——《我的阴阳两界》。
寂寞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我的阴阳两界》。
这部书应该是对文革的控诉之作,只不过用了一种黑色的幽默手法来控诉的。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看到了文革时期的武斗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个性受到压抑,革命就是生活的全部,人们是非不明,善恶不清,命运飘忽不定,连爱情也变得荒诞可笑。
而在其他另几部作品里,让我感受到知识分子受歧视,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
书中对性的描写很多,我的感觉是:王二的头脑不白给,wanger’spenis不白长。但性的描写,是为了突出那个时代的扭曲,那个时代的荒诞和黑色幽默,在王二的性中体现出来。这是真诚的表现了人性,高扬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直言性的美好,也是就说人性本真。
写性也就是写时代。在《黄金时代》里,王二和陈清杨,在那个恐怖荒谬的环境下,面对各种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反抗:即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就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们以性爱来对抗迫害,把性爱表现的放浪形骸又纯洁有趣。这些都是网上一些文章对书中性爱描写的评论,我觉得说得很对。
有人说王小波的作品没有积极向上的主题,但王小波自己也坦言自己不是在说教,也不是在教诲人,写小说是让人尽量爱看。没有丰厚的思想基础,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小说。
其实,看他的小说,让我也想到自己在这部小说问世那个时期的业余生活。那时候也看书,看过《金瓶梅》,看过《肉蒲团》,看张贤亮的《习惯死亡》,还看了外国的《十日谈》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那些书中都有性描写,都是些很不错的作品,你想看的地方都给删节了,所以还费时费力找到原版,把那些删节的字补上。看完书,记住最多的,还是有性描写的那些情节。多少说教都没用,人性是无法压抑的。那是个简单的时代,那是个思想匮乏的时代,但快乐很多,那个时节也可以称得上是我的黄金时代。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十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一部小说集,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五部小说。这几年小说看得不多,这本书还是去年在网上购买的,当时只是看了网上一句话:“男生不能不看王小波,女生不能不看周国平”,当时就是为了这句话,想看看王小波的书,但书买来后,一直放在办公室的书柜中,直到上个月整理书柜,才想起应该把这本书看一下。
看罢这本小说集,深感王小波很有思想,写作的风格让我喜欢。他的妻子李银河,也是位让人钦佩的女学者,她对王小波的评价是:“浪漫的骑士,行吟的诗人,自由的思想者”,看罢此书,感觉李银河对丈夫的市评价很贴切。我还觉得应该是灰色的浪漫,孤苦的行吟,寂寞的思想者,如果不经历那个时代,是理解不了王小波的。
这是一部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在那样的时代,能在书上有那样的思想绝对是很少见的。书中的很多话很有意思,在此几句摘录。
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黄金时代》。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黄金时代》。
寂寞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我的阴阳两界。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十一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十二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但我是第一次看。这个文章讲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故事,文章讲的是对_革时期的批判,以及对理性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张扬。我读这本书,我从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的云。可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原来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可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将它背了下来。
现在的我们也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们的青春中,这些奢望其实和我们并不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争取了,你才会没有遗憾、没有悔过。你们的黄金时代,究竟会不会辜负黄金这个词?但我想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辜负,我会让我的黄金时代比黄金还要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夺目光彩。
黄金时代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标题时,我以为他讲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故事,而从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_革时期发生的现象,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像金子一样的闪闪发光的。可是而现在的我们,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从小就有优美的环境去读书,去长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没有肆意谩骂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它。正如王小波书中所写的,我觉得什么都锤不了我,我会永远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们的青春中什么也锤不了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的生猛下去。
时间总是一点一点在消逝的,而我们的黄金时代就很可能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中而浪费,所以呀,趁现在,趁我们还年轻,抓住时间,抓住我们的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这本书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
小波的文字酣畅,天马行空、不做作。
王二也是如此,自由、张扬、有趣且对生活有着深层次的见解,这样一个人在他的黄金时代里活出了自己。
他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在他看来,人都是为了表演,失去了自己。
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张二,李二,许二......
本书有谈及性爱、生死和人性。
全用王二做穿插,主要以_革时期为历史背景:
有在名利场争夺“死后塞入直肠的一块棉花”;有刘老教授坠楼的不解之谜。
有时候,生活就是凌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生活的不易夹杂在社会中沉浮,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
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那就这样吗?妥协吗?伪装吗?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故事线都是乱的,一直懵的状态,第二遍稍微清晰了些。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自我对话式的,他在追问自己的存在,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在追问自己,感觉他写东西主观意识特别强。
这本书的写作特征是碎片化描写,跳跃性思维,总是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描述着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很久以前一件别的事,貌似很乱,实则形散意不散。
(全书讲了3个王二的故事,共同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当然都不乏性爱主题,它是灵与肉的深层契合)。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来想要做自己,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某种他人塑造的“自我”中。
羡慕王小波直面内心的勇气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认知。一股认认真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劲儿,知道话说多了矫情挑明了没劲,那么不问不说糊涂着挺好。默默的不同着,特立独行着。
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绝对的自由。爱恨交集,痛并快乐着,混沌存在的这些情感。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认真感受它,欣赏它的存在。
就像书里的王二,是个纯粹而又聪明的人,他将生命的苦难与幸福都化成嘻笑不羁随风而去,释放着形骸去经历生命的每一刻,这是他早就作出的选择。我写诗而从不发表,我的诗之为我而歌,不是为了取悦或遗留史海,我不为那份不属于生命的名利去追逐,只是为了纯粹的存在。
所以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是否认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都不能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至少在灵魂深处做个不让自己讨厌的人吧。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_革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王小波是我最爱的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也是现阶段我走过二十年人生最喜欢的一本书。在_革背景下,陈清扬,王二,两个现代世俗的眼光之下的“狗男女”在_革时代进行着他们的“伟大友谊”,后来,他们在动荡结束后重聚,又一次交换了彼此的“灵魂”。看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像一幅幅西方的油画般、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般的作品,人物就像我见过似的,能够通过作者无声的文字,像钟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海,撞出一片片浪花,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最的纯洁与明净。
都说成长是一场痛苦的盛宴,但我们都只想成长,不愿忍受痛苦,只愿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愿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现实的我们也许就是活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之中,像陈清扬那样,迫切渴望性爱,即我们渴望的理想,面对现实又不敢上前,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摆脱这种孤独和迷茫,在别人的泼冷水中可曾看过故事的主人公王二对生活依然有一份热忱,一份激情。他有成长烦恼的孤独,无聊,打击,但他自有一套逻辑来对付这个世界带来的压抑与痛苦。
不被理解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明明是不怀好意,却被众人洗白;明明是白的,却三人成虎,被大家说成黑的等等。当整个群体都向着权利、利益看齐时,个人的主动疏离和拒绝,反倒被当作奇葩,我们难免会动摇,就如同书中写到的性爱本来是随着人成年而具有的本能,但不管是何事,总会被有些人当做污秽而肮脏的东西,也只有在我们的黄金时代,面对不公平的诘责、恶意揣测,才会不理不睬,坚持自我。苦闷、误解、怀疑、否定都是自我成长不可避免的事情,只当做云淡风清,继续坚持我们的本色去挣脱属于自己内心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
21世纪的人类,还存在着精神枷锁,不言而喻。人类是不断进化的高级物种,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不管我们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我们到底是应该顺应自然还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人而异,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做一朵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黄金时代给了另一个时代的画面,一种窒息但有着无尽希望的时代。可王二和陈清扬,以及千千万万苦苦探寻自由的我们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是有真性情的人,他们可以忘记身份,职业,劳作的艰辛,在爱的刻骨铭心下,追寻心灵上的最后一方净土,争取那点仅剩的自由,要知道,不管是现代还是过去都是没有净土和自由可言的。
最后我更想用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读后感:“人该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有的东西在黄金时代里都变得冷漠的,就连同情感,也和性交一样诙谐荒诞。冷漠地看着这个时代。就像王小波的笔下,冷漠于时代,热忱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精神的黄金时代。但像他一样冷静地观察着、也在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无所谓什么东西都不是精神的全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时间的占据黄金时代里的王二的想法,哪怕是情感和性交。我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没有感受实切的压抑,我们也冷静地看着这黄金时代,就像王二一样。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人巴不得让全人类忘了这事,然而历史也像王二,看到了一切,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无稽。
压抑好像一直离不开这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严肃地看待伤痕、愤怒,带着仇恨和嘴角的血,所以困在了自己的观念里。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也有着反复无常过,我很疲惫也很亢进,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愤世的想法常常在我心里浮现,因为某些事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之间,便生出种种不满来。然而冷静下来,回想后才觉得自己极为幼稚和激动。于是乎,我在这种往返思索和反复间,无数的命题被立起,又推倒,再立起,又推倒。我想这就是在受锤的过程,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反省,不再一如既往的保持愤怒,待在地下。我接受了这个世界,在我的黄金时代。
我慢慢变成了陈清扬了,逆来顺受。因为做王二的成本很高,当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毅力的,就像在瀑布里的一颗水,大事所趋,它必然向山下去,但他仍不服气,终于凝成了一粒冰晶,但瀑布还是向山下流去的,冰晶也改变不了什么。
妥协最大的坏处就是妥协不能彻底,总会被内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唤醒。哦!然后我又成了王二,于是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总在徘徊于挣扎的边缘,努力着自己的,也顺着世界的。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愤怒里渐渐地燃烧殆尽,在最终的时刻回头这一切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谬的,包括这一次回头。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探讨的事还不会做。
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我读得很少,突然想认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自然就需要多读两本书,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我就买下了它,很简单,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这在我的阅读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仅三万多字的中篇。
才看两页,就觉得这本书超乎想象的好读,没有一般纯文学作品的沉重与凝重感,开篇看似无意的轻松切入,一件事写了好几大段,不由感叹,原来写作真的很简单,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过是顺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刚瞧时,很想有人帮着导读下,生怕自己理解错了。平时就有这个毛病:喜欢看有文章评论的书。当然得是朴实公正的评论,花花哨哨文艺感强的评论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简介我始终没从网上查,因为觉得够了,喜欢他的文字就够了。
文章内容许多地方写到性,任何一个作家不会回避,就看是拿来当成是个事来写,还是只是服务于文章本身,这也是与当下文字下等女人现象的区别。
从开始读时迫切想找人导读下,到没得逞后自己读完,期间越读越觉得要人导读的想法在消减,到最后掩卷竟是无语,没什么好和人说的了。在心里似有所悟,尽管不清晰,可那种映像就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可能会在那里慢慢发酵吧,只管发酵好了。
有一点点感想:写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里面,每一个文字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后记里的话说,就是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当说教者,低估国人的思维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侮辱别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要肯写。
好咧,那我就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听过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度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粗俗,生殖器脏话天天挂在嘴上,读了一两章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风格,但是读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转变。
性似乎是王小波这本书的主旋律。不管是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还是我的阴阳两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个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点,然后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他想讲不要求我们懂的东西。想懂他的把每个句子画下来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当丑男的罗曼史看也无妨。
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妙语连珠,还标记下不少句子写点批注,还想着最后写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对着一块空白的写字区,脑子里只能记起零星几句,算了,索性不说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即使他在书里以一个名为王二的理工男为视点,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观点,这一点我很佩服,调侃的也完全不朝着这方面。反而从他的对女性的描写里,看到一个个灵动丰满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让我第一次对女性这个群体感到的是崇敬和羡慕,当然我没有贬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为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诸多不便,以及诸多危险,以至于经常会想自己是个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让我看到女性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存在。
如果说写性是为了迎合读者,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实,他或许根本不在意有没有人看他的书。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认,但是“有趣”这种现在已经用烂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褒义的词,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最新黄金时代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3篇)篇十三
在釜山,用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__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