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制定的一种指导教学工作的安排和策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无论你是一名初级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以下这些范文都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建议。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二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小黑板,摘抄相关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
(板书课题,齐读)。
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人们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这是大家对他的初步了解,相信学习课文之后,大家对他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词语(小黑板出示)。
武夷山飘飘悠悠险峰。
扫帚颇有节奏石阶。
精瘦褪色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
自信朗声大笑豁达开朗。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颇”“削”“黝”“吁”等字的读音。
(2)齐读。
(3)这些词语里有些字比较容易写错,你认为有哪些要提醒大家的?引导学生注意“黝”“褪”“炯”“豁”等字的写法。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
你还知道了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
(5)再读读这五组词语,想想每一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第一组:天游峰的特点。
第二组:扫天游峰的老人正在打扫。
第三组:老人的外貌特点。
第四组:老人是个爽朗的人。
第五组:游人登山时的样子。
(6)再次齐读。
2.句子。
(1)你认为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读得比较好的,可以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同学读好后,如果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也可以挑战。
(2)指名读。(3)指名评价。
3.课文。
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
4.点评预习情况,并过渡。
1.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吗?谁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介绍。
2.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
3.默读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
(1)学生默读,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集体交流。
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作者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
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
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爬楼梯的感觉,从而体会游人的感觉,理解天游峰的“高”和“险”。
(3)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
4.归纳写法:
(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
(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
四、总结,设疑。
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每天扫一个来回,还说“不累”。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探讨。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三
一、诵读颁奖词,真情引入。
生:季羡林老人,我们曾学过他写的《夹竹桃》。
师:是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动着每一个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颁奖词,“未成曲调先有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激起他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寻找感动。
师:课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不作交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谁来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生: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精瘦”,说明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从第十自然段:“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的话说明他爱大山,离不开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张老师深谙其道,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品味语言文字,从而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对老人的解读。)。
三、抓住语言,体味感动。
师:读了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位扫路老人,了解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令人感动不已。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仔细细品一品老人的语言,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与文中人物交流,无声地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笔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动。
师:大家的一定收获了不少感动。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真会倾听,达到了听话听音的境界了!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生:(众生齐声)累。
生:(一生大喊)不累。
师:我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观点不同,以理说明。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积极利用,这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生:我认为老人累,是因为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从对游人及作者的登天游峰地描写也能体现出来。
师:能读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石梯”比作“银丝”,说明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火眼金睛,你们真会读书。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
生:课文的第七节中的一、二句话也能看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生:“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指名读)。
生:累,非常累。
师: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
(学生练读)。
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师:读书不仅要读语言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这节中有一个省略号,你能读懂它吗?
生:我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老人扫路的辛苦。
生:我读出了老人扫路的时间长。
生:我认为省略号省去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几十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着天游峰的高耸入云的石阶。他太了不起了!
师:你们同样了不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究竟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请大家捧起书,再来读读这一节,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受。
(学生再读第七节)。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师:面对这样艰辛的工作,老人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第六节)。
(投影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生:(恍然大悟),说明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
师: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节,读出老人的乐观。
(学生练读,指名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是的,一个标点也关情。一个省略号中包含着老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学生能从省略号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会有这教学细节。)。
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谁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师: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
生:在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谁不留恋?
生:我觉得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要守住大山。
生:他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要继续扫石阶。
师:我们来读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学生读书)。
生:因为这里的环境好,作者相信老人能够再活30年。
生:作者衷心地祝愿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岁。
师:听了作者的话,老人是怎样说的?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投影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位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他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
(板书:豁达开朗)。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读出老人的自信。
师: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动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我们也来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呆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朗读必出于内心,溢于言表,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课文中语言材料所包含着的美的境、美的情的熏陶和价值引领。作者与老人的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练、朴实。然而朴实的语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心境与高尚的品格。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让学生渐渐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很精彩。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扫路人。但他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却感动了我们。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雨有风,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一切都会变得从容。记住:我们乐观,阳光在前!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并把它记在心里。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对这位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润物无痕的思想教育------我们乐观,阳光在前!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在这里得以体现。同时也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书写真真切切的感动。
师: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你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吗?(乐意)从你们响亮的回答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
(学生写颁奖词,两分钟后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举起了自信的小手。谁来读你写的颁奖词。
生:一位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老人,在深山扫路几十年,与花鸟做伴,与大山为邻。他的出现,让垃圾望而生畏;他的付出,令游客啧啧赞叹。天游峰因为有他而骄傲;游客们因为有他而舒畅。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份平凡的工作,他为了天游峰的环境整洁,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天伦之乐,付出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乐于付出的精神感动了你我,他那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震撼了你我。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不平凡!
生:他曾在天游峰的石阶上走了不知多少遍;他手中的扫帚不知摆动了多少回;他曾自信地大笑过不知多少次„„扫帚在汗的海洋中挥动,石阶在扫帚地摆动中整洁。山峰赞美他,石阶吟颂他,丛林歌唱他,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岗位,一个又一个365天里,你总是在用扫帚谱写你乐观的态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热爱生活,生活也热爱你!
生:你自信而又乐观,你的灵魂里刻满大山的一颦一笑,骨子中回荡着大山的温和与坚定。扫声悠悠,是扫路人在为大山生灵奏响的赞歌;风吹鸟鸣,那是大山在赞叹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您值得我们尊敬!
(学生情真意切的颁奖词,足以验证我们常说“情动于衷则能形于言”,“情动而辞发”。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徜徉于文本语言后,他们的精神就会和文本的情感强烈地碰撞。他们会被这位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他们会思如雨、语如潮、情如虹。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诗一样的语言将从学生的口中娓娓道来,从他们的笔下潺潺流出。这一教学环节地设计,不仅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的过程)。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感知。
1、回顾:对天游峰有什么印象?(提名)。
2、谈话入题。
二、感受天游峰的高、险。
5.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
6.再次朗读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体会天游峰的高、险。过渡:如此迷人的景色,作者却无意欣赏,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
三、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1、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相关句子后,交流并指导朗读)。
2、“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从颇有节奏‘哗——哗——哗——’的声音,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很健朗。
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3、“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5、(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
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生活。他仿佛就是这山中的一员。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热爱生活,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彼,悠然自在。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6、“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大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老人终年在山上扫路被晒得黝黑,说明工作辛苦,但他眼睛炯炯有神说明了他不怕累,对这项工作是乐此不疲。
7、作者猜老人60岁了,但没想到老人已经70岁了,这说明老人在山上扫路,锻炼了身体,可谓是身心俱佳,心态年轻,所以看上去也年轻了。
9、师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四、总结课文。
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老人看似普通,但他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作者心里。海明威有篇小说叫《老人与海》,本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老人与山》。我们要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最后,请每个小朋友写一句名言。写感受,写体会,写想法。要写得响当当,用一句话,写上自己的名字。
五、布置作业仿照作者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美、高、险。
扫路人。
热情、自信、豁达,乐观,敬业。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五
2、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请你找出来,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交流: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2、朗读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3、出示相关语句,练读,加深体会: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展开辩论。
1、启发讨论: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说“不累”?
2、引导学生再次有选择地读书。
3、学生小组辩论,尝试围绕观点列举材料,允许各持己见。
4、分组大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对照:课文用游客的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对照扫路人的开朗、坚定,
用天游峰的险峻衬托扫路人的攀登不止的顽强个性,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2)对比: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
教育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四、体会语言,拓宽思维。
(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五、阅读延伸,学习写法。
1、在课文里画邮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
各自反映出老人的特点。
2、交流平时搜集、积累的外貌描写片段,简要概括人物的特点。
3、练写人物外貌。(可指明特征,让学生围绕写,亦可写身边熟悉的人。、
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扫上山。
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自信豁达。
(年过七旬)扫下山。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六
青铜峡市陈袁滩小学。
吴立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板书)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游峰又高又险,登上峰顶无限美景尽收眼底。
(一)走近老人。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1、找到了吗?谁来读读看。(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节约、俭朴、老人精神十足、善良、很辛苦)(2)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
2、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位老人呢?(听到扫路声)课文是怎样描写扫路声的?
(出示)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1)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十足?)(2)从哪儿读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颇有节奏”、“一声比一声分明”)。
(3)是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侧面描写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干劲十足的老人。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好不好?(齐读)。
(二)小屋茶情。
过渡:扫路声吸引了作者,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老人那飘满茶香的小屋。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轻声地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老人热情好客。
过渡:是的,一杯浓浓的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和温暖读出来。(齐读)。
(三)走进老人。
过渡:那么作者和老人进行了怎样的心灵沟通呢?请大家找一找文中老人的语言,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画,交流)。
(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却步、半途而废)(在课文中点出词语)。
(2)我们来比赛读读看,看谁能让老师听了也抽口气。指名读。齐读。
3、你还可以从哪儿感受到?(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说说为什么得意?(因为天游峰高、险)(板书:险)。
过渡:面对如此险峻的天游峰,能爬上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一边爬一边扫,该有多累呀!可老人却觉得——(指读:不累不累)。
为什么呢?
(2)(相机引读:)他——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是呀,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写天游峰为的就是反衬扫路人工作的辛苦啊。(带着喜欢的感情读。)。
(4)所以老人说得——?(板书: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能轻松悠闲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指导朗读)指名读。
过渡:老人还说了什么?
1、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呢?(老人舍不得走、这儿的生活环境好。)。
2、这样的生活老人当然会舍不得。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空气,爱这儿的一切。所以老人会说得那么——(悠然)。谁能悠然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指导朗读)指名读。
3、这儿的大自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老人在这儿过的简直就是老神仙的生活呀!让我们一起把老神仙的悠然自得读出来好吗?(齐读)。
“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2)是的,人的心情、意志也能使自己延长寿命。这是一位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他相信自己,我们还有什么不相信呢!
(3)让我们读出老人的自信和豁达来!齐读。
三、文道合一。
引读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学生交流:笑声留在作者心里。笑声留在脑海,忘不掉。
自信、爽朗的笑声刻在了我的心里。……)。
四、小练笔:
要求: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敬佩之余,一定还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心中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写感受,写体会,写想法。
小结:同学们,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惊动了一对宿鸟,鸟儿都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地方,又悄悄落回原处。何况老人呢。这鸟儿不就像是老人嘛!
五、拓展:想想30年后两人再相见的情景续写课文。板书设计:
天游峰。
高
险
美
反衬。
扫路人。
朴实、健康、自信。
外貌、语言。
豁达乐观、工作认真、热爱大自然。
无私奉献。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七
今天我们学习15课,齐读课题。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游兴未尽、颇有节奏、循声、沏茶、自在悠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豁达开朗。
理解循声、望而却步。
1、课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体会一下。
(抓住关键字词来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出示:(第二节),指名朗读。
(1)生交流。
九百多级,具体的数据;(读)(板书:高)。
一根银丝,形象的比喻;(板书:险)。
师: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读好这段话。
(3)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第七节)指名读。
(1)生交流(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具体的数据;游人的反应,侧面烘托)。
(2)师:说的真好,老师相信读的会更好。谁来?
(3)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师:天游峰真真,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齐读句子。
过渡:天游峰又高又险,而打扫它的却是位(70岁的老人)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在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2、交流汇报。
(1)外貌:
文中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你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生交流(精瘦:很瘦;褪色:朴实;黝黑,健康;慈善:慈爱;炯炯有神,有精神)。
这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是一位(板书:朴实)的人。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位老人。
齐读句子。
(2)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
文中还有对老人动作的描写,在哪一段?(出示第4段)指名读。
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很热情)。
师: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读出来。(齐读)。
(3)文中除了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对老人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
(出示第一次对话)。
a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觉得老人这样整天扫台阶到底累不累?可他为什么说不累?
师:说的真好,正是对工作的这份热爱,让他忘却了疲劳。正因为他的乐观,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
分角色对读对话。
(1)(出示第二次对话)读句子,说体会。
(2)这段话中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实他真正离不开的是(大自然)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满意,所以他还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我们说老人因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感到其乐无穷。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位老人的话。
c、(出示第3次对话)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生说感受。(板书:乐观)。
师:30年后,老人多大岁数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交流:(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而且每天都锻炼。老人很乐观。他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美丽的风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世界充满着热情。)师:是呀,我们相信老人能活到100岁!同学们,齐读12段,(课件出示12段)让我们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过渡: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住地就没有了吗?谁能把这句改得更好?(学生交流)。
(2)师:这笑声也会珍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3)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了吗?(这是一位的老人)(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1、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突出写天游峰的险峻呢?(体会反衬的写法)。
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出示生字。重点指导:夷褪帚。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八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3、引导学生经历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师板书:扫路人),扫路人是干什么的?提到扫路人,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辛苦、又脏又累、奉献、普通、平凡)。
是的,扫路人很平凡(板书:平凡),但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扫路人,他给作家章武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了解他吗?今天我们就跟随章武去认识这位平凡的扫路人(师板书:天游峰的),一起读课题。
2、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3、你脑海里又产生了哪些问号?
梳理: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这位平凡的扫路人有什么值得作者难忘的呢?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1.读词。
第一组:瘦削精瘦慈善炯炯有神(外貌神态)。
第二组:攀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登山有关)。
第三组:朴棱棱打量竹扫帚沏茶(难读的字词)。
2.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3.理清课文脉络。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快速读课文,要求做到流利。
2.作者心目中的老人是怎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板书:这是一位老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重难点:
2、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手势】引读课题 《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何发现?(“峰”和“人”特别突出,“人”比“峰”更大)对了,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峰,读懂人,感悟美妙的人生。
2、来看这些词。【出示,给学生一小段时间读】。
轻轻松松 飘飘悠悠 。
自在悠闲 层层叠叠 。
炯炯有神 顶天立地 。
朗声大笑 九百多级 。
想一想,是横着读好,还是竖着读好呢?为什么?(竖着读好,因为第一列都是写扫路人的,第二列都是写天游峰的)聪明!原来每一列是同一类词!其他同学也看出来了吗?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两组词语。 天游峰引读 扫路人引读 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就更好了,再试一次!【再齐读】嗯,这样读才有味道!
3、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而且景色优美,但作者却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面对面地去认识他。打开课本。
二、精读品味。
2、交流:画出来了吗?老人的外貌是怎样的?
1)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很瘦、朴素、勤劳、有精神)怎么体会到的?(……)师:精瘦、朴素,这是老人给作者留下的最初印象。
1)这次作者观察得更——仔细了。那么这次老人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瘦削;健康——“黝黑”;温和;慈善;有精神——“炯炯有神”)。
4、交流:画出来了吗?老人说了些什么?
1)这段话让你听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勤劳、不怕苦不怕累、乐观、懂得享受生活、乐观……)你给他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5、有人说这篇课文是写扫路人的,可为什么要写天游峰和游人的表现呢,实在没有必要嘛,你觉得呢?(越是写天游峰的险峻和游人的累就越能突出老人的坚强和对工作的热爱)这叫衬托,写作时适当运用衬托写法,会使得笔下事物特点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
6、课文最后这样写“这充满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你是怎么理解的?(……)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师:不仅仅是笑声,还有自信豁达爽朗的性格,及生命不止攀登不息,热爱工作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扫路人的缘故。
三、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写得太好了,是的,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并不流光溢彩,轰轰烈烈,但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信豁达爽朗乐观的胸怀,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充满阳光充满乐趣。正如这位引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特点,用简洁的笔墨,准确勾画出了扫路人的形象。请你也写一个片段,抓住人物的特点,准确勾画出身边的一位同学的形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
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2、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些什么感受?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
二、引导体会山峰的“险”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那么它险在哪里呢?请打开书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指名回答后出示第二节,自由读,具体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峰的险?
3、读好第二句,这一句没有一个险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作者可真高明,用了什么方法?(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可看出石梯的险,峰的险。
4这么险峻的天游峰,那天,引读——“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你读出了什么?(心里的喜悦,艰辛的历程)喜悦的原因呢?由此引出: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5、这一句同时也写出了峰的险。采用了什么方法?游客的表现烘托了什么?
三、引导体会老人的“乐”
(一)、外貌部分。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2、自由读这段话,再看看插图,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课文还有哪里也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呢?
出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4自由读这段话,从这段外貌的描写中,你又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5、都是写外貌,却分两次来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不一次写完呢?
(二)内在部分。
1、与老人的谈话,对老人的进一步了解源于什么?(热情好客)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2、于是,有了我们之间的一次对话。指名分角色读4-12小节,把对话读好。
3、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老人自在悠闲、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此时倒抽了一口气,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3)、“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老人舍不得什么?仅仅舍不得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
(4)、“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四、引导体会作者的“情”
2、出示: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对老人的一种美好的的祝福。
3、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驻地呢?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高 充满自信 。
陡 险 豁达开朗 。
窄 自强不息。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一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
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
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
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师: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
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
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
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
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
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
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
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
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
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
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
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
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
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
(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参照第二段。
(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
(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
(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
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
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
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
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
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
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指名分段读)。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叉忘记了。
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老人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原因,感受老人热爱劳动的精神、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的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武夷山、天游峰的资料。
一、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2、检查读音。
3、重点朗读:颇循棱豁。
4、朗读课文:四人小组采用拉火车的形式朗读一遍;再请一小组朗读展示。
二、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作者在描写这位老人时,重点描写老人的什么?(语言)教师可以补充还有(神态)。
3、自学:划出描写老人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
4、交流:
重点:语言――“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神态――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开怀大笑。
感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理解过程中,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
2、请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评议再朗读。
四、课堂小结。
1、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2、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怎样描写人物?
五、作业。仿照这篇课文,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三
2、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请你找出来,朗读给大家听。
二、 精读课文。
1、交流: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2、朗读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3、出示相关语句,练读,加深体会: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 展开辩论。
1、启发讨论: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说“不累”?
2、引导学生再次有选择地读书。
3、学生小组辩论,尝试围绕观点列举材料,允许各持己见。
4、分组大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对照:课文用游客的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对照扫路人的开朗、坚定,
用天游峰的险峻衬托扫路人的攀登不止的顽强个性,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2)对比: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
教育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四、 体会语言,拓宽思维。
(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五、 阅读延伸,学习写法。
1、在课文里画邮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
各自反映出老人的特点。
2、交流平时搜集、积累的外貌描写片段,简要概括人物的特点。
3、练写人物外貌。(可指明特征,让学生围绕写,亦可写身边熟悉的人。、
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每天一级级 -————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
(年过七旬) 扫下山。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四
设计理念:
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积极创设“主动参与,交往互动”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的老人。
2、通过朗读、情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教学实录:
一、图文结合,引入人物。
师:通过咱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些语句写了,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
生:感情朗读描写天游峰险的句子。
(师用粉笔简单勾勒图画: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师: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好险啊!真像是“银丝”。
生:要登上它,很困难。
生:要登上它需要有毅力。
师:可一位老人做到了,这位老人是谁呢?
师: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
生:苦、脏、累。
生:伟大。
生:光荣。
二、探究方法,合作学习。
师: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位老人?
生:想。
师:你们打算如何认识这位老人?
生: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这位老人有怎样的性格。
生:通过读重点句子。
生:可以找一找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师:说得真好,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深深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师: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大家一起读这一节。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茶很热很香,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的哪个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互相交流,师巡视指点)。
三、主动参与,交流感悟。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老人相貌平凡,能看出他精神十足。
生:古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老人的身体很健康。
生:老人身体强壮,肯定和他每天扫路有关,扫路、爬山可以锻炼身体。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生: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指名读)。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说得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且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更深层的意思来了。谁再来读一读享受一下。
(指名读)。
生:读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所说的三十年后,是由衷地希望老人能长命百岁。
生:说明老人对生活充满了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笑声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一句格言,一句警句更好。
生:老人,我希望您健康长寿。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老爷爷,您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生:老师我想对爷爷奶奶说。
师:可以呀,说吧。
生:爷爷奶奶,我希望你们能像老人一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师:多孝顺的孩子啊。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别对一点小事那么斤斤计较,开朗乐观一些,你的健康才是女儿最大的幸福。
(师生不由地鼓掌)。
师:孩子们,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始终能够充满着自信,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那就不会有爬不过的山坡,闯不过的险滩,就会实现你们幸福完美的人生。
(学生鼓掌)。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实用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扫路人,写了天游峰和游人,你能写几个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任选一种类型写三个。
(1)学生默写。
(2)师生点评,齐读词语。
2.相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回答板书:高、险)。
二、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游峰和那扫路人。
2.交流,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出示天游峰的视频。(教师相机描述。)。
2.交流:
(1)比喻。你把它读一读,见过白色的丝线吗?这银丝是天游峰的石梯,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险,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还有哪些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引导学生从“飘飘悠悠”、“断掉”、“抛”中你体会天游峰的险、高。
难怪人们称“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能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去读一读这段话吗?指名读,点评。
(2)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列举数字)。
点红:运用了这么多数字,不觉得嗦吗?(突出天游峰高)。
你能把我们带到那高高的天游峰上去吗?(指导朗读。)。
(3)侧面烘托。
面对这样的天游峰,游客作出何反应?(引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体会侧面烘托的方法。
爬上了天游峰作者心情怎样?你来把作者得意的心里表现出来。
3.小结:同学们,课文主要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板书:反衬)。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学生读书,交流)。
1.外貌: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生读,师正音)。
(1)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朴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到的?(引导抓住“褪色的衣服”,“运动鞋”,“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朴素。)。
比较:“精瘦”和“瘦削”
(2)结合“炯炯有神”,“慈善”,“黝黑”等词语体会。
这两处既然都是描写人物的外貌,为何作者没有放在一起写呢?
谁来把这两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读读?
2、你还找到哪些描写老人的句子?(第4小节)。
你感觉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热情好客)。
你能把老人的热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还有描写老人的句子吗?
(语言、神态)“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九百多级石梯,每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老人却说不累。你能读好两个“不累”吗?(指导读,读出老人的口气。)。
老人说不累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板书:豁达开朗。
谁来读好这句话?练读,指名朗读。(点评。)。
你们能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吗,谁来?
(3)你还有什么感触?30年后,老人多大了?(老人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多岁,他对生活对――充满自信,还想在这儿继续工作。
这种自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就是一种自信乐观的表现,(板书:自信)。我们一起老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师生配合读)。
4、课文除了写扫路人,天游峰、游人外,还写到了什么,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引读: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鸟飞了起来,为什么又悄悄落下?这鸟其实就是――(老人)。
四、总结全文,提炼写法。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不仅通过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向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一位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2、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陪伴我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3.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扫路人吧,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30年后,当作者来到天游峰,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