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并写下的个人感想。以下是一些读后感的写作指导和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一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有关系。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脫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有关系,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一边骂列宁娜是“婊”,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欲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宗教观——宗教是心灵的寄托。新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没有信仰的世界,人们遭受困苦的时候,靠的是唆麻。与这种靠麻醉剂来消极躲避的方式相比,宗教算是一种更现实,更高级的信仰。承认宗教的前提是肯定人忍受苦难的权力,哪怕“眼泪也是需要的”。在约翰与总统的对话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宗教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能够让灵魂愉悦,弥补人们在其他方面的损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二
《美丽新世界》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同为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画风迥异。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阐述了一种被称为苏摩的药物。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不仅不会危害社会和自身健康,而且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
不禁会想假使小说里的苏摩真实存在,现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记得王小波说一句话,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货真价实。毕竟王小波只有一个,同他一类的人也是少数。
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各种流行的短视频app,各种直播平台等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廉价的娱乐和消费中不断获取短暂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赖药物一样依赖娱乐,娱乐至死。
这些都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苏摩。
《美丽新世界》里阐述了一个宁静统一的社会。没有纷争和硝烟,统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调皮捣蛋”。通过废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自主地放弃创造性的活动。《一九八四》权力是通过施加痛苦而得到满足,但《美丽新世界》里,是通过给予化了妆的快乐。
每一个人都想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面对生活必需品不会产生顾虑的生活,嗯,真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维持着习以为常的繁荣富足,实在没有戒心去质疑由上至下的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寡头政体的统治,如此可能便进入了秩序乌托邦的操纵圈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告知千万遍的那样:无论他是谁,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每个人都很开心。
如果你现在很开心,你是在睡梦中,还是醒着?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三
《美丽新世界》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四
我不怎么看科幻小说,因为很难入戏,始终带着警觉心和疑虑看事态的发展,偶尔显现出挑刺的怪癖,而且很容易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急于做过多的猜测。看《美丽新世界》前对它的故事略有所闻,模糊印象里该是“洗脑”,“预设幸福”,然后被我的想象力期待着“洗脑”到什么程度,怎么进行“预设”,而这背后应该是有一些心理学依据的。刚开始看书,就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在美丽新世界里,预设后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成为叛逆者?而如果叛逆者不满的是新世界构建的社会次序本身,他又能做出怎样程度的反抗。”然后这一思绪很自然的把我引入了《黑客帝国》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该是有多喜欢“英雄主义”的故事。开了个头,我就开始对这本小说有着各种不淡定的期待。
而我原本期待的“心理学”有点失望,没有详细介绍“预设”的内容,就无法让我探究叛逆的空间有多大。排除发育过程中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破坏,对于正常生理状况的大脑预设主要是通过条件反射和睡眠教育。睡眠教育也没有系统的具体内容,只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有一些穿插的介绍,这算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有一点是让你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我为我是——而高兴,我为我做——而高兴。”好吧,我后来和同学的聊天中不自觉的把这种“高兴”上升到了“幸福感”。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幸福感是怎么产生的?美丽新世界里,睡眠教育告诉你“什么条件下,你会幸福。”然后实际生活中让你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你就自然而然幸福安稳了。然后我自以为是的把这世界的基础观念翻译为“幸福感来源于欲望得到满足”,预设的只是欲望类型,而其实我对这种观念持不确定的态度。美丽新世界的另外一个心理依据是弗洛伊德?性欲得到满足,人就可以没有爱的需求,性欲的需求是生物性本能,而爱的需求是后天“文化”渲染的情绪?鉴于我对弗洛伊德并不熟悉,这点还是不要谈为好。哪些是后天文化习得,哪些是人与生俱来,这更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所以预设条件以使社会达到稳定是一个极高难度的事情。
书里面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野人的出现,一个来自外来文明的人,而作者更有意思的选择莎士比亚作为外来文明的杰出代表。一本莎士比亚文集足以带来思考的力量,而不同文明碰撞的触发点则是性观念。野人吟诵着莎翁关于情欲的美丽诗句,却也聆听着关于性压抑的谆谆教诲,对于美丽新世界里完全肉欲的性开放嗤之以鼻,最后也算死于性与爱的决裂中吧。不同的文明对性与爱的观念好像很不同,至于何者值得赞颂,何者必须贬斥,何者为人类本性,何者又为文化习得,也是各有所异。回想起自己更早年看莎翁文集的反应,该是羞愧难当,觉得肉麻到鸡皮满地。不是觉得情欲,而是早年文化习得感情的表述应该含蓄。不过我却一直认为对爱的需求是人的本性,不是文化习得,也不是任何预设可以销毁掉的。不过我这一观念也很难说不是因为早年“预设”的结果,只是如此一来,我们再没有就不同见解讨论问题的必要了,都是“预设”的结果就没有谁比谁更偏向真理的了,世界会不会变得更无趣,更无意义,这才是真正滑向“消费主义”深渊的开始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五
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六
最初的乌托邦使法国的哲学家路易斯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生而平等,没有阶级划分,财富资源共享,没有社会压迫,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就连爱情都干净如一潭清澈的井水。“乌”是没有的意思,“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翻译过来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但是却不存在的国家。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压迫下,衍生出的虚无的世界,他承载着人类一切美好的向往。但理想常常与事实背道而驰,人们越是渴望平等的社会,阶级的划分越加严重,于是人文们就此题材创作出了一系列“反乌托邦”文学,它也是严肃文学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关“反乌托邦”文学,最出名的三部要属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乔治·奥威尔的《1984》,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这三部曲都是作者在当下对未来的幻想,凑巧的是,作者小说里的社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运转了起来。今天我看的这本书是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名留青史的作品,这部作品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是生物学家的儿子,对人类的探索有着近乎炽热的追求,尤其是人类社会中的矛盾,更是有着超人的预见力。《美丽新世界》在国内已出版多年,华文天下最近又推出了全新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它的封面上,人类向一个光源缓慢的靠近,他们是如此的机械,而那团刺眼的光芒,仿佛就是一个悬挂在奶酪下方的巨大陷阱,人们是惟命是从,不知反抗,在他们眼中只有光明,没有黑暗,殊不知那团光芒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处。
《美丽新世界》的故事背景取材于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作者在取年代名的时候也别有用心,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奉为神,于是国家法律颁布从福特第一辆t型车上市那一年开始计算,汽车行业就是流水线工作,工人们日复一日的从事同一份工作,分工各不相同,因为流水线能够使产率最大化,这也暗示着这个社会中的人类就是“流水线上的作品”,千篇一律。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衣食无忧,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但人类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人类一出生就划定了自身阶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厄普西隆,阿尔法和贝塔为贵族级别,他们在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会小心翼翼的保管起来,备选为将来上位领导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平民,德尔塔和厄普西隆则为奴隶和贱民,而且永世不得翻身,人类的天性是不能被人控制的,不管是贱民,奴隶,平民,都渴望涌入上流社会,同阿尔法和贝塔一起生活,政府为了抑制低等民族的暴动,想法设法的损伤下等民族的智力,暴力洗脑,强迫吸食毒品“唆麻”,人工方式导致低等民族脑内缺氧,从而把普通人变成任高等民族摆布的白痴。
福特纪元632年,这片“美丽新世界”分为两片区域,“文明社会”以及“蛮族保留区”,伯纳和列宁娜去保留区采集“实验标本”时遇到了曾经生活“文明社会”约翰他母亲,约翰是母亲在“蛮族保留区”生育下来的,即使他回到了“文明社会”,他骨子里却依旧流淌着自由的血液,在“文明社会”中虽然有少量人质疑社会对人类阶级划分是否合理,但最终又屈服于至高无上的政府,这种人不在少数,比如马克斯。约翰和母亲回到“文明社会”却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这种美好都是政府用各种手段强行捏造出来的,约翰看出了端倪,却没有说破,直到政府致使他母亲吸食大量“唆麻”死亡的时候,他觉醒了。他不愿再蒙蔽在政府创造的虚无的美好世界里,他受够了这个新世界道德的沦丧,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政府的工具,每个人的都是行尸走肉的傀儡,他的“野蛮”与政府“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单枪匹马为了自由与整个世界做着斗争,他就犹如堂吉诃德一样,举着长枪,耀武扬威的冲向那巨大的风车,虽然他败下阵来,但是他带给世人的警示却永远的留在了底层人民的心中!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七
无论是《美丽新世界》、《动物农场》、《1984》,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无论物质上是好或是坏,相同点是整个社会对于精神的控制和故事的主人公具有的反叛精神,反对社会中普通存在的控制,追求精神自由。
美丽新世界中批量制造婴儿,把人划分为不同等级。孩子从出生起就灌输这个等级的思想,无处不在的观念灌输,睡眠、上课、娱乐中都灌输社会既定的观念。“最终孩子的思想就是这些暗示,这些暗示就成为孩子们的思想,不仅仅是孩子的思想,也是他们成年后的思想,一生如此,判断、渴望、和决策的思想就是由这些暗示组成。”社会井然有序的代价是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想,“这就是幸福和美德的秘密——喜欢上你们要做的事情,所有的设置都在于让人们喜欢让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书中特定的环境让人不禁类比真实世界与作者虚构的世界,其中的相似之处。人最重要的是有所认知,有所觉醒;从被社会灌输的既定观念中醒来,挣脱开来,用自己的思想做判断。
美丽新世界中不欢迎离经叛道的人,“如果一个人与众不同,他注定要孤独,他们对与众不同的人非常残忍”“我们很容易就造出一个新的出来——我们愿意造多少就造多少,离经叛道威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它冲击的是社会,是社会是社会。”社会任何时候都很少容忍离经叛道者,当权者维护固有的秩序和利益。
美丽新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抛弃表面因素,美丽新世界多多少少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固化的阶级和思想,对自由的控制。人最后能保留的是思想的自由,而这思想的自由也受制于人们接受的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八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发声关系。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关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发声关系,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表子”,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肉与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宗教观——宗教是心灵的寄托。新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没有信仰的世界,人们遭受困苦的时候,靠的是唆麻。与这种靠麻醉剂来消极躲避的方式相比,宗教算是一种更现实,更高级的信仰。承认宗教的前提是肯定人忍受苦难的权力,哪怕“眼泪也是需要的”。在约翰与总统的对话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宗教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能够让灵魂愉悦,弥补人们在其他方面的损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九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许有的同学会羡慕欧美人那一口流利的英语吧。其实羡慕是完全不必要的。我们中华泱泱大国,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岂能是这些欧美小国能够比拟的呢?话说到底,这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学习英语本身是没有错的,它能增进我们的视野,也能方便的利外国朋友的交流,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把握住世界的动态。但让我想不通的是。我们白己的语言,我们自己的汉字,这几年却似乎被人忽视掉了。
也许有的人说,汉字还要学习吗?我们天天在说,天天在用的东西,就算不学也能够学握的。是的,你也许识字,也许能看明白报纸利电视。但是给你一篇古人写的文章,你是否能看得明白呢?知道里面所要表达的含义呢?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很多是被记录在纸上的,如果我们连这些古老的文字都搞不懂,怎么还好意思去提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前人遗志呢?记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汉字最注重的是横平竖直。中国人民同样如此,我们平时所推崇的东西不正是这些吗?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为人正直,不屈不挠,有情有义,诚实诚信。我认为,我们的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二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历来备受外族欺扰,从秦王汉武时期的匈奴精骑,到五胡乱华的震荡纷争,从蒙古大军的匆匆铁蹄,到日本鬼子的南京屠掠。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却始终没有在这些外来入侵者面前屈服。我们咽下悲痛的眼泪,拿起反抗的锤子和镰刀。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
1931年,欧洲一片混乱。大萧条处在高峰期,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中产阶级面临破产,各国政府摇摇欲坠,极左或极右的思潮纷纷出笼。为了对抗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集权的政府将是必要的。
这种想法让一个37岁的英国人很担忧。他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身上,预感到一旦集权的政府上台,未来的国家机器将不再用警察和军队来维持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统治的目标将是经济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也将被改造。
他写了一本预言小说,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危险。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预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这个英国人就是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
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经济繁荣和享受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亨利·福特被视为新的上帝,他生产出第一辆“福特”t型车的1908年被采纳为新的纪元元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这样推理:人类认识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享受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同时发现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大到战争动乱,小到失恋生病----都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社会发生混乱和倒退。于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证各种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就有必要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认识到,改造社会的基础在于改造人。以前诸次社会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们对人的改造还不彻底。“美丽新世界”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四个方面彻底改造人。
除此以外,“美丽新世界”还提供一种安全的,叫做“唆麻”,这种“具有基督教和酒精的一切好处,却没有两者的坏处”,一旦产生了各种烦恼,只要服了这种药,就会立刻昏昏大睡,醒来以后所有不愉快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一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耳边是呼啸的风和炮火的轰鸣,最终的防线被击溃,灰色的砖墙被炸开了一角,敌军与阴沉的云一起向你扑过来,城里男女老少奔逃呼号。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旧战场。生锈的胄甲旁已有鲜花盛开。可能堡垒边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敌人对着你狞笑,那残缺的一角也仍像一只迷茫的眼,向历史最深处窥视。
可这真的是残缺吗?
你从梦中惊醒,仍心有余地想着梦中的哀鸿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么会呢?这可是美丽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丽的新世界”里,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个人我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阶层永远不会向往另一阶层——因为在婴儿生产线上,每一个步骤都无比精确。试管、植入、催眠、条件反射,他们从不知书籍与鲜花为何物,每个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绵羊,社会机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样的致幻剂补充幸福感。用不必负责的性来填补感情与爱。亲情,道德这种词语一旦被提起,便会招来耻笑,每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都会被放逐。
这些,会是几百年后的事吗?
残缺不是炮火轰炸掉的一个角落,而是生活在一个精确且麻木的“美丽的新世界”,却拥有一颗同样精确且麻木的心。
书中的世界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美丽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蛮人的“地盘”,我突然想起美国摩天大楼没能遮住的贫民窟,还有2017年寒冷的冬天,帝毫无预兆地要清除极端人口。当然,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将这两个地区隔离开来,名为“发展”时为“遮掩”但其实什么都无法遮掩,什么都无法禁锢人性。在人性泯灭的“美丽的新世界”里,仍有人在读莎士比亚,而那位“野蛮人”受到新世界的诱惑后,为了不让自己沉迷其中,最终自杀。
之前我一直杞人忧天,现在我觉得,相信我们人类自己,因为我们终将回归人性尽头的本源。纵使绿洲走向荒漠,纵使万紫千红终归断壁残桓,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来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一次读《美丽的新世界》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我想象的上古时期祭祀的场景,我们的祖先,那时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简单的温饱,那时他们什么都不懂,那时他们对自然万物怀着的不过是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好奇,所以敬,因为无知,所以畏。《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是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先民们敬畏的也正是这两个问题。而美丽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读书,不思考,无敬畏之心。如果“我愿故我在”才能称为人,他们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认为读完此篇给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的“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就是“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
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百年来扎根于这片土地,等着我们继续把它继承下去,创造真正的“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二
我翻开了《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说实话我其实没有太懂。整本书前期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世界观,这个世界观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从出生就开始被设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工种都没有选择,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就已经被定好,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却被用幸福快乐来包装。
在美丽新世界里,人就像产品一样被批量生产,各司其职,除了他们的职责以外什么都不会,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嗦麻逃避,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每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行尸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后来,野蛮人约翰的到来才是本书的高潮部分,约翰原本应该不应该出生,他的母亲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许怀孕生子,这打破了新世界的规定。但是他的母亲流落在野蛮人区域,无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环境中成长,热爱着莎士比亚,对新世界的思想完全无法理解。他喜欢列宁娜,但是列宁娜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亲一样。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却毫无办法。他无法适应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亲无法适应野蛮人的生活,从小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无法理解,无法适应,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三
新年伊始,我坐在书桌前,合上书页,《美丽新世界》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却久久没有理顺,心里波澜起伏。
这本《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用讽刺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消极被动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
这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强烈质疑了表面科技进步的社会是否真的是美好未来。在本书中,新世界的人们像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被分成几个阶级,他们从小就被灌输某某(自己所处阶级)最好的概念,他们没有父母。“父亲”和“母亲”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最下流的词汇,他们通过基因设计,一次可以培育出一万五千个以上的成人,再通过不同阶级的标准将他们催化至不同类型,各司其次的工作。正如他们世界邦的座右铭:社群,同一,稳定。
书,知识。在这里是严禁传播和翻阅的,没有人想看书,在他们刚出生时,他们会接触各种书籍,当他们扑上去准备看时,便会遭到电击,久而久之,他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印象,会本能地痛恨书本。说到这里,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依靠科技手段维持统治的极权主义世界。“人人都属于别人”这句在他们社会关系上被奉为公理的格言也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荒谬。
但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有他们,野人,或者说“我们这样的人”约翰与西欧管制官的对话让我们知道,除了约翰,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同样知道莎士比亚,知道文学,知道快乐,知道英雄。而对于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来说,约翰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存在的。因为当人们有了情感之后,社会将不再稳定。在“没有幸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幸福”中,《美丽新世界》只是后者的一个体现。而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未来,社会必将在这两者中作出一个选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四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耳边是呼啸的风和炮火的轰鸣,最终的防线被击溃,灰色的砖墙被炸开了一角,敌军与阴沉的云一起向你扑过来,城里男女老少奔逃呼号。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旧战场。生锈的胄甲旁已有鲜花盛开。可能堡垒边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敌人对着你狞笑,那残缺的一角也仍像一只迷茫的眼,向历史最深处窥视。
可这真的是残缺吗?
你从梦中惊醒,仍心有余地想着梦中的哀鸿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么会呢?这可是美丽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丽的新世界”里,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个人我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阶层永远不会向往另一阶层——因为在婴儿生产线上,每一个步骤都无比精确。试管、植入、催眠、条件反射,他们从不知书籍与鲜花为何物,每个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绵羊,社会机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样的致幻剂补充幸福感。用不必负责的性来填补感情与爱。亲情,道德这种词语一旦被提起,便会招来耻笑,每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都会被放逐。
这些,会是几百年后的事吗?
残缺不是炮火轰炸掉的一个角落,而是生活在一个精确且麻木的“美丽的新世界”,却拥有一颗同样精确且麻木的心。
书中的世界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美丽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蛮人的“地盘”,我突然想起美国摩天大楼没能遮住的贫民窟,还有20xx年寒冷的冬天,帝毫无预兆地要清除极端人口。当然,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将这两个地区隔离开来,名为“发展”时为“遮掩”但其实什么都无法遮掩,什么都无法禁锢人性。在人性泯灭的“美丽的新世界”里,仍有人在读莎士比亚,而那位“野蛮人”受到新世界的诱惑后,为了不让自己沉迷其中,最终自杀。
之前我一直杞人忧天,现在我觉得,相信我们人类自己,因为我们终将回归人性尽头的本源。纵使绿洲走向荒漠,纵使万紫千红终归断壁残桓,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来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一次读《美丽的新世界》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我想象的上古时期祭祀的场景,我们的祖先,那时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简单的温饱,那时他们什么都不懂,那时他们对自然万物怀着的不过是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好奇,所以敬,因为无知,所以畏。《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是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先民们敬畏的也正是这两个问题。而美丽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读书,不思考,无敬畏之心。如果“我愿故我在”才能称为人,他们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认为读完此篇给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的“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就是“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
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百年来扎根于这片土地,等着我们继续把它继承下去,创造真正的“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五
在那个《美丽新世界》里,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当,妥当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又一个的机器。
五个阶级的社会,和现实情况没多少区别。条件预设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会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像是一个幸福大机器。
大机器里的小机器,人人都幸福。野蛮人的极端反抗,愚蠢又动人。难道证明我们独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们却想逃离痛苦追求幸福?这不是太讽刺太矛盾了吗!
现实中的条件预设实则不少,只不过都有个度。比如给你一个标准,标准之上是好,标准之下是次,标准存在的意义是给不会自主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一个心安的环境和体系,只有在那样的`体系之下,他们才不会胡作非为。
而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有的主动,自主选择,于是成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凌驾于标准之上,引发骚乱。
痛苦始终都是社会立足之本,革命是因为痛苦,改革是因为痛苦,前进是因为痛苦,人类基因里的趋利避害,害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何时才能因为极致而极致,恐怕得等到我们摆脱了这沉重的躯壳,成为单纯的精神之体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时人类也已不是人类。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优质16篇)篇十六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发声关系。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关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发声关系,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表子”,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肉与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宗教观——宗教是心灵的寄托。新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没有信仰的世界,人们遭受困苦的时候,靠的是唆麻。与这种靠麻醉剂来消极躲避的方式相比,宗教算是一种更现实,更高级的信仰。承认宗教的前提是肯定人忍受苦难的权力,哪怕“眼泪也是需要的”。在约翰与总统的对话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宗教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能够让灵魂愉悦,弥补人们在其他方面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