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篇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教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循环的"大鞋"游戏,充分体验合作运动的.愉悦。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用木版和宽牛筋自制的"大鞋"若干双,可供两至三个幼儿一起玩,大鞋上分别写有数字1、2。
1、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2、两人合作"走大鞋"。
第一次尝试:
(1)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选择一双"大鞋"进行合作"走大鞋"的尝试。
(2)教师巡视观察,注意发现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两人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走得怎样?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可以用动作配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4)师幼共同总结"走大鞋"的好方法,即动作要领:后一名小朋友扶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肩膀;走的时候先出有数字1的鞋,再出有数字2的鞋,同时两人一起喊"1、2,1、2……"的号子。这样就不会摔倒,两人才能协调一致地向前走。
第二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1)在《踏浪》乐声的伴奏下,幼儿再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3)请合作走大鞋成功的幼儿展示,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新。
3、三人合作走大鞋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身体平衡能力较强的三名幼儿自由组合走大鞋,方法同两人走,只是难度有所增加,三人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走好。
4、放松运动幼儿小手捶捶肩、捶捶背、捶捶腿,使身体放松。
1、将幼儿按人数分为两组进行pk赛。
2、两名或三名幼儿跨越障碍走大鞋也可作为亲子游戏(母子、父子或三口之家)进行。
孩子们在活动中,走得很认真,玩的很开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体会到了合作运动的愉悦,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山行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
1.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山行教案篇三
1、导入新课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8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这部作品。
2、交流有关沈从文的材料,谈谈沈从文、他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民俗的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二三十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柏子》写卖身于老船长的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粗野而不无真诚的爱。作品着意展现的是柏子那种既充满生命气息又麻木蒙昧的生命状态。至于畸形恋爱后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则不是兴致所在。
作者在赞美纯朴民俗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生的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八骏图》反映教授学者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有学问的人》勾引友妻等等,他用毫不留情的犀利之笔,撕下了城里人的道德面纱——荒唐可笑。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这是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出于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和厌倦,沈从文创造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边城》就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3、了解《边城》全篇情节
4、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5、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孤独。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孤独而单纯的翠翠。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山行教案篇四
兴化语文网 何春锋
设计时间:2005年8月14日
授课时间:2005年9月8日、12日
课时:2
一、导入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2.特殊句式
绝 强 假 望 闻 七、小结
山行教案篇五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8.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3.布置作业 :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秋水》。
山行教案篇六
第 2 章(课) 1节 2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9月9日
课题《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 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揭”对“窗扉”的烘托。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作者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巧。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此诗写于1954年,作者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用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作者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作者。思妇是故土、故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充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
读来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
二、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情绪。
提示: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发言,探讨诗人的情绪和诗作的内涵。
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世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教后记
山行教案篇七
执教班级:宁波神舟学校中学部高一(5)
[说明]: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生2:仁政。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师:翻译得太好了。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生:(齐)学习。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学生笑,家长笑)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生:(齐读课文)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教后感:
山行教案篇八
1、 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4、 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 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
二、 课文赏析
1、 师范读课文。
2、 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 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6、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7、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