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后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深层次的含义。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共享的读后感作品,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一
坐在回家的车上,随手翻阅巴金的《家》,不禁感慨万千。原来那个曾经被母亲牵着走的小姑娘如今已成游子,偶尔回家,偶尔才能去看望爸妈。家——温馨、幸福的代名词,是多么令人心动、令人神往。
巴金先生的《家》里,觉新、觉民、觉慧、琴、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涌上脑际。那个大家庭中,悲凄无奈的人生,以及人们坚强不息地为理想、为自由奋斗的历程,都会令我深长思索。
在那个时代,家——那个偌大的公馆,不仅仅是一个家。也许,在一些读者的眼中,家,只是束缚,只是枷锁,只是限制自由的牢笼。家,所代表的、所捍卫的也仅仅是死板、固执、陈旧的封建体制。因为这个家、这个体制,鸣凤刚烈地投湖自尽;因为这个家所发生的一切,觉新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失去了他美好的追求。觉民、觉慧虽然不断努力,也仅仅是逃离了那个黑暗的深渊,逃离了那个家。那种逃亡,包含了多少人的绝望,掩埋了多少人的幸福啊。
每次想到《家》这本书,我都会有无限的感慨与哀戚。为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痛苦,他们是那么的脆弱与无奈,他们的人生那么令人心酸,令人悲悯。怒由当时的黑暗社会而起,哀因为他们的悲切生活而生。
所幸,在那样的时代,仍有那么一群青春洋溢的热血青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去反抗、去奋斗。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激情,总会鼓舞着我。每一个时代,总有希望,他们才是那个家、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才是那个呆滞的社会中活力的源泉。我时常会这样想,如果没有那个令人窒息的“家”,如果没有那个“家”里的青年们的精彩的人生奋斗,自然也就没有巴金的《家》,自然也就没有伟大的作家——巴金。
隆隆的车声,把我从遥远的“家”拉回现实。我不禁感到庆幸,庆幸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庆幸自己生存在一个和谐愉快的社会之“大家”。在这样的“小家”和“大家”之间徜徉,我们没有太多的负担,没有太大的压力,喊累叫苦只是无病呻吟。家里有爱、有自由、有希望,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强有力的支持。家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家包涵了我们的生命重心。
无论身处何方,我都可以始终执着,因为我心中有一个温暖、明亮的家;无论如何迷惘、如何彷徨,我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我心中有一个温暖、明亮的家;无论如何艰苦、如何失望,我都不会放弃希望,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令人充满信心的和谐之家。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二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三
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强烈的白光,掩盖过一切后通透彻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觉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点一点地射放,越来越强大。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叹往事隔不过昨天。觉民看着觉慧与淑英飞远,下一个人也在蓄势待发,而他,他还不打算先逃离,他还有更远的路要摸爬滚打,还有更难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丝一缕,微弱的,强烈的,都是力量。一个强者的光芒。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四
巴金的《家》这部作品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原因很简单,巴金先生通过你《家》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家庭走向灭亡的过程。觉新的一味妥协,觉民的相对中庸,以及觉慧的激进,充分展示了在高家这个封建家庭中各种势力的融合以及斗争。
《家》这部作品通过多高家这个封建家庭的发展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封建思想走向没落,只有接受新思想才能取得成功的社会现实。高父的守旧让原本应该学业有成的觉新弃学回家,娶并非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不相识的李瑞珏结婚。尽管妻子属于聪明又贤惠的女子,可谁又知道觉新的结婚直接导致了与其青梅竹马的钱梅芬的婚姻不幸,也正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钱梅芬的死。更为不幸的是,也是因为封建思想的作怪导致了觉新妻子的死亡。
觉新是高家封建思想桎梏下的牺牲品,而相对于觉新来说,觉民和觉慧算得上是比较幸运的。觉民和觉慧作为接受新思想的一代新青年,开始对这个家庭的封建思想提出反抗了,当然,反抗程度有大有小。
同样是面对逼婚,觉民选择的不再是妥协,去自己不喜欢的人为妻,而是选择宁可逃离家庭,也要与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选择坚持自己与琴的爱情。作为哥哥和梅表姐爱情悲剧的见证者的他们,开始反抗,开始主动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觉慧的反抗精神责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五
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他们或许会像觉慧一样反抗旧的东西,去追寻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现在读来确实已经对觉慧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有时不能完全赞同觉慧。我有时很同情觉新,甚至觉得觉新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异常。而对觉民,更是觉得他成熟、冷静,对世事有自己的判断,又能够忍耐自己所厌烦的东西,有能够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是正确的。人或许只有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相结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后觉民不是活得了幸福,并在家中长期生活下去?或许这样的结局更适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并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奋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三方面。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矛盾体,而对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种不同的计划,恰是三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性格与行事方式。看书时,会觉得有时自己是觉慧,想要反抗,却困难重重,又对社会抱怨多多,有时是觉新,虽名“觉新”,却很“守旧”,逆来顺受,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有时又觉得自己是觉民,可以对他人有着强烈的同情,可是试着用语言抚慰每一个人心灵的伤。
我想我或许是被书本毒害太深的一个人,终究不能如觉慧一样。
再来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因为瑞珏、梅、鸣凤、爷爷的死、大家庭的没落,不得不说是悲剧。而最后觉慧去上海追寻新思想,觉民得到幸福,这又给此书留下了希望。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厚重的书。
此书的语言很简练,却又很深刻。作者在书中有大量评论的话,并将这些话与叙述将结合,这是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提炼的话,将这种深刻有理的话语寓于具体事情之中,更显出其深刻见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将睡觉,便将人的性格与世事和睡觉联系起来,有一段是将花园里的湖,便说这个家就像湖一样,表面平静而内里波涛汹涌。
而总体来说,语言叙述性很强,并有张有简,很流畅,点到为止。详略恰到好处。
我想这部书从整体上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你会看见厌烦的有趣的上一辈人,看见积极反抗的下一辈人,还会看见在社会之中漂浮着的这一辈人。你会看见这个社会,或许还会看见你自己。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六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我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激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和结果。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我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进取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忙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齐,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我纯洁的感情,不惜抛弃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我,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择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终,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终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提高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提高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提高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提高的思想,并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弃,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我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终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感情,牺牲了一个原本完美的生命。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我把幸福争过来!”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完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活力,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那么就让它作为我鼓舞自我的源泉吧!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七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xx、贪婪的官员。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八
我在20xx年2月第二遍赏析了中国文学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体会到了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下那些青年人为了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当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辈又一辈的付出和拼搏得来的。
《家》主要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爷是旧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奉行的是服从主义,一切逆来顺受。
觉新、觉民、觉慧进学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于觉新,对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向往,但行动上碍于高老太爷,所以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于觉民,他曾经一味的逃避,对生活充满了幻想,最终成功跨越出思维囹圄。只有觉慧,他去了上海,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高家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旧的势力几欲破灭,只有不断的争取才能换来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细腻,对人物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九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礼貌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我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此刻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之后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取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此刻的社会,此刻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能够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此刻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透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此刻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能够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比较,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礼貌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能够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理解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我,要为自我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述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透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这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就应满足,就应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这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我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这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先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就应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
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延续了第一部《家》的风格,依旧是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的陈旧思想和愚昧安排下的苦苦挣扎。这一部的重点在于高家的女孩子们,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家族——周家。以高家的淑英和周家的蕙的不同命运再一次告诉我们要勇于冲破旧社会旧思想的牢笼来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华、芸和淑贞几个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给一个名誉很坏的人之后,她除了听从父亲的意思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渐变得沉静和忧郁起来。好在她还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励她的表哥觉慧和觉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们三人的帮助下也逃出了高家这个大牢笼,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寻自己的希望。最后她给琴回信说:“春天是我们的。”她终于做到了原先杂志里看到的能够支配自己命运,自由地去生活去爱的女子那样,她大概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开始了吧。她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欣慰。
向来不喜欢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无奈,满心忧愁的女子是无法看起来欢愉的,好在她一点点地愿意在改变了。从她坚持着学英语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淀自己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后来在觉慧觉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这条希望,她终于渐渐开朗起来。因为有希望所以会振作。这不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么?就算对未来自己要干的事情充满了迷茫,也不能因为迷茫而得过且过,要努力地去寻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够,那就寻找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总会一点点地出现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其实我早就在看的时候心里暗暗急道:“怎么还不快想办法帮她逃走啊?!”不过后来也渐渐明白,淑英身为女子,跟觉慧肯定还是不一样的,女子从来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牺牲品,她们的反抗相对男子来说更加微不足道。更何况她还是三老爷克明——这个封建家庭大家长里最有“道学气”的人的女儿,想必更加难以挣脱这个牢笼。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一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讲的是一个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对社会不同的认识和反抗而带来的不同的命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时觉悟的人是少数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有觉悟的人勇敢的热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运积极热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觉慧一样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逃避、妥协、屈服,丧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觉新一样的存在。曾经有无数的争议,读者都在猜测说这本书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传,人物也带有一定的现实对照性。可现在看来,无论是与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为这过去的可爱的生动的做了不必要牺牲的人们而悲哀而痛哭,为这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软弱人们的愤恨,为这睁眼看社会的人道主义者的觉醒而激动。
这个家族里所发生的事情正是整个社会的人们所经历着的事情,他们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书中,明显的存在着两代人的生活轨迹。一代是以太祖爷为头的老一辈。一代是以觉慧为头的年轻一辈。他们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却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过去,太祖爷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专制性。而后来呢,它遭受到挑战了,新一代的子孙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缚的枷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社会的前进性,可谁又能看见,在这艰难的前进中是脚踩在无数冤屈灵魂的尸体之上行进的呢。
每一条新的道路和探索总是艰辛的,每一个在时代思想交替的时期中的人们总是处境艰难的思想挣扎的。在书中体现最明显的是长子觉新,理应说他应该有着一个明媚的未来,尖子生、出国深造、找一个相爱的姑娘结婚生子。然而命运却带他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人、一个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的情绪。他没有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对环境的逆来顺受与软弱感让他得过且过,尤其是在服从的基础上得来的也东西也还算安稳和平。
就算曾经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愤恨的,他也曾奋斗过,可行动上他终究是妥协了,放弃了曾经的关乎青春的热情和幻想。与他处境相类似的还有三老爷克明,虽然出国留过洋,后来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旧保持沉默,无所反抗。他怕争吵怕斗争所以妥协求那一点点的安稳。他们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内心不认同也不愿意做的事情,成了这个社会的傀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觉慧,他从来都热血沸腾的,上学堂,支持对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发,支持新思想,办报刊,与外省同样热血青年取得联系等等。
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败和可爱的人们不可阻挡的走向灭亡的道路,但他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坠入生命的谷底,再没有生的痕迹。他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清晰的并且一寸一寸的在他体内生长的。在失去自己最爱的女人——鸣凤的时候,在看着梅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凋谢的时候,还有大嫂因为可笑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断送生命的时候,他是愤恨的甚至是处在情绪爆炸边缘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发生,刺激着他的神经迁怒着他的灵魂,更加坚定了他要从这个家逃离的想法。
只有逃离了这个家,他才能得到身体上灵魂上的解脱,最终,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时,对这个家道了声再见,对这个旧社会道了声再见,就向着那广阔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时候,真的会思考一下作者借助琴的口所问出的那两句:“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她们不公平的命运在被反复的遭到质问,新一代女性的呼声正在被同代无数姐妹们呼应着。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灭的精神,是女性青春为自己绽放美丽的象征。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书中写的那样,他们其实不仅是他们个人了,更是中国社会中一群人的代表。这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是代表着无数个同样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让人心痛且有着一种无力感,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人们正走在一条道路上——冲破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虽然路途艰难却不断前行着,并坚定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独的家,是旧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罢,总会有新的社会风气注入,更换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个温暖的和谐的家的。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二
觉新的悲剧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劝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三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有两三个星期了,但是却迟迟没有写一点读后感,一方面,是最近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我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这本书太无聊了。今天稍微有点时间,那就写点吧。
像所有的红色的小说一样,我看之前对《家》没有任何兴趣,我会去看它,完完全全是因为我那段时间没有找到好看的书,而那时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因为高考,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什么这类题目,反反复复,做得都快吐了。
在看的时候,还是觉得看好无聊,最后坚持了两个星期,终于把他看完了。支持我看下去的信念说来可笑,我自己的观点是,任何一本书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等我看完后,我也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
像我以前看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看完后,我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只隐隐约约知道作者在批判,在反抗,为什么会这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吧。
似乎作者对他自己的这本书有着极深的感情,反反复复对它做了很多次的修改。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感情,它的感情没有办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是现在的负二代,我根本无法理解他那种近代富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个题外话,关于共鸣这个东西,我也在苦苦思考与寻找,如何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好像,我一直没有找到。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四
在巴金的《家》这本书中,有一篇《舞龙灯》写得生动有趣,实则耐人寻味。
公馆里,一些人表演舞龙,锣鼓喧天,十分热闹,龙灯在舞动,一旁还有爆竹,更添了声势。不知什么时候,年轻的高忠点燃鞭炮,挑在竹竿上烧那条龙。一会儿,赵升、李贵又点了花炮烧玩龙的人。玩龙的人完全躲不掉,让他们烧,受不了了,便各自拿一截纸龙逃掉,可旁人得寸进尺,跟着放花炮,直至花炮没有了才罢手,耍龙人才得以排好队伍出公馆继续表演了。
这是一个只有3页的小故事,写了一个舞龙放炮、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场面,奇怪的是作者还插入一些其他细节与不同。巴金还写出,人们还用花炮烧那些舞龙人而达到悦己的目的。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一个人怎么能如此自私,为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欢乐,而去侵占别人的利益呢。尽管他们已领过一点点赏钱,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即使如此,那些贵人就有利用他们寻欢作乐,在穷苦人头顶上理直气壮坐着的理由吗?完全没有想到旧社会,那些自以为清高的上流人士骑在穷苦人民头上,只想着自己,不及其余,只注意到自己,忘了脚下,只觉得自己多么伟大,这种人是可怕的。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五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
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
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家巴金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六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明白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资料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异常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明白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我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十分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可是这门亲事之后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之后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理解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提议。他最终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我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杯具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杯具;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杯具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杯具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杯具,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杯具。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很多的心灵折磨以后,最终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能够说巴金的《家》是他对自我的家族生活的记叙和讽刺。
这些便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