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具有语言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让读者有所得。范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写作的规范和技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一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我们冒着寒风,风尘仆仆的奔波在荒凉的古道上。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树上栖息着一群黄昏时候归来乌鸦,那乌鸦仰天长鸣,仿佛在唱着一首悲惨的秋之歌,那悲惨的声音啊,听之后让人潸然泪下。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也同时侵蚀着我的灵魂。枯干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那藤蔓和苍老的树啊,好像在流泪。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释放。我此时的心情比起刚才好许多,可还是有些淡淡的忧伤。
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桥那边是一户人家,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升向天空,在和白云倾诉内心的苦。我回头望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他们还不知道我在天涯的何处,所以我希望阳光再给我一点时间。一切就像一场梦啊!马儿嘶鸣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
断肠人在天涯,望天涯,望断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二
夕阳就像年迈的老人,蹒跚着向山后缓慢地走去,沉重金黄的余晖,像悲泣的小雨洒在枯黄的草地上,枯萎的草叶子被压成碎末,其余还较完好的也只是怪异地匍匐在地上,露出残败的影子。夕阳下的村子,家家户户都种着几棵大树,棕黄而硬脆的古藤像小蛇一般缠绕在树干上。几只零星的黑点嘎嘎地飞了回去,黑鸭们争先恐后地飞进了自己的窠巢。村边围绕着一条清澈的水流“哗啦啦”地流淌着,此时也似乎渡上了一层赤色的薄纱。上面的鹅鸭成群结队地游入芦苇丛中。只允许残阳不舍地望了一眼,而这些飞禽似乎害了羞,洁白如雪的羽毛泛起了淡淡的红晕,不一会儿,水面就归于平静。
古老的驿道已杂草丛生,秋分将有些急躁而冒火的红云吹了过来,将杂草刮得飘飞摇曳。旅人骑在一匹已经精疲力尽的瘦马上,连轻飘飘的白云也似乎变得沉重而缓慢,旅人出神地盯着远处村庄上的袅袅炊烟,仰望着天上的彩云,环视着归巢的飞鸟、流淌的溪水,觉得自己就像他们一样孤苦无依,不知何去何从。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三
黄昏,橘红色的太阳光透过枯藤照在大地上,一阵阵风,一场场雨使树叶发黄掉落。孤零零的树上有一只乌鸦在凄凉地叫着,好像在替我诉苦。看到桥下的流水哗哗地流淌着,人家屋子里不时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一切都多么美好啊!古老的小道上,一匹消瘦的马顶着刺骨的寒风艰难地行走。夕阳西下,只有我在遥远的他乡流浪。即将迎来黑夜,闭了眼,我的悲伤又会被放大,让我难以入眠。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四
夕阳斜映在古木之上,落日的余晖染红大地。几只黑鸦立在枯藤之上,发出嘶哑的叫声。
一位青衣侠客骑在瘦马上。侠客身背一把青锋宝剑,是当年越国良工欧冶子之作,其名曰工布。此剑剑身极薄,文如流水,连绵不断。刃上宝光流动,变幻莫测。
侠客摸摸身上的剑,长叹一声,胯下一匹骅骝也跟着停下脚步。此马虽瘦,可看起来很精干,毛是呈浅灰色的,缠口很好,戴着白银的马鞍。侠客仰望北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几只鸟雀从他视野里飞过,一片寂静。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时的侠客回想起他的家乡,门前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眼眶不由润湿。想起自己少年时,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从年轻时就抱定大济苍生的志向。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就辞亲远游,仗剑去国。
在这一路走来,结交许多江湖豪杰。犹记八年前,在咸阳古道上,遇到一锦衣少年,切磋武功。那场面仍在眼前:青衣侠客一声叱喝,长剑从左下方滑落,势劲力急。锦衣少年身手矫捷,如凌波微步,只见剑气闪烁,两人被罩在剑光中,越斗越勇,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少年游侠,偶然相逢。意气相投,柳树边把马一拴。两如携手到酒楼上畅饮,何等的豪气干云!
侠客不由又叹一口气,都十年,书剑飘零江湖。到现在,他的`梦想,他的抱负一次一次不能实现。看着眼前的景物,寂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稀疏的村落。荒凉的古道旁,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夕阳衔山,孤独的侠客,骑马踽踽在这荒芜的古道上。西风劲吹他那青色的衣袂,秋叶飘零在他的马蹄下。他将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五
几根枯藤无力得缠绕着苍老的大树,太阳已经快要落下来了,天空被它的余晖照得通红。归巢的几只乌鸦,远方归来,在枝干上栖息。在弯弯的小桥下,潺潺的流水里,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老者骑着跟随他多年的老马,慢慢的走在一条古老的小道上。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六
夕阳斜映在古木之上,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大的。几只黑鸦立在枯藤之上,发出嘶哑的叫声。
一位青衣侠客骑在瘦马上。侠客身背一把青锋宝剑,是当年越国良工欧冶子之作,其名曰“工布”。此剑剑身极薄,文如流水,连绵不断。刃上宝光流动,变幻莫测。
侠客摸了摸身上的剑,长叹一声,胯下一匹骅骝也跟着停下了脚步。此马虽瘦,可看起来很精干,毛是呈浅灰色的,缠口很好,戴着白银的马鞍。侠客仰望北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几只鸟雀从他视野里飞过,一片寂静。“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时的侠客回想起他的家乡,门前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眼眶不由润湿了。想起自己少年时,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从年轻时就抱定大济苍生的志向。“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就辞亲远游,仗剑去国。
在这一路走来,结交许多江湖豪杰。犹记八年前,在咸阳古道上,遇到一锦衣少年,切磋武功。那场面仍在眼前:“青衣侠客一声叱喝,长剑从左下方滑落,势劲力急。锦衣少年身手矫捷,如凌波微步,只见剑气闪烁,两人被罩在剑光中,越斗越勇,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少年游侠,偶然相逢。意气相投,柳树边把马一拴。两如携手到酒楼上畅饮,何等的豪气干云!
侠客不由又叹了一口气,都十年了,书剑飘零江湖。到现在,他的梦想,他的抱负一次一次不能实现。看着眼前的景物,寂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稀疏的村落。荒凉的古道旁,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七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水声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前行。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匆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着。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八
一阵阵秋风吹着脸,天有些凉了,不知道家人是否平安,朋友们是否健康。
我看着满地的落叶,阵阵秋风吹着我单薄的身躯,心里不禁一阵凄凉。因为战争的原因,我告别家乡,来到这洛阳城里谋生。一眨眼,我来这里竟然十年了!十年之中,我没回过一次家乡,没看望过一次老母亲,也不知老母亲可安好,朋友们可健康。我回到客栈,回忆起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我虽然身在他乡,但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
我走在街上,心里想着家乡,想着老母亲。这时,一声熟悉的语调冲进我的耳畔,多么温暖,多么亲切!我转过向来,寻找声音的来源,说话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我上前一问,竟是我的故人。我赶紧把他请进客栈,询问起家乡的情况来。他说因为长年战乱,家乡已经残破不堪,人们生活也越来越艰难。听着他的叙说,我心里不由得难过起来。心中涌出很多话想对远方的父母表达。于是我便让故人在客栈停留休息,自己准备好笔墨,想写一封信慰问家中的老父母。
我要告诉他们我在洛阳平安无事,一切安好。希望他们也保重身体,如有机会我一定尽快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
写好后我把信慎重地交给了故人,嘱托他一定要交给我的父母。并转告他们我很好,不要担心。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九
夜幕降临,天色渐渐变暗。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挤满了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寂寞又悲凉。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还坐落着几户人家,这景象让人感受到了一派温馨,但又夹杂着丝丝孤独向我袭来。闭了眼,耳边还回响起流水的声音,那是一首缓慢的沉郁的乐曲。
荒凉的古道上刮着阵阵秋风,风里走着我与一匹瘦马,我们步子沉重,在道路上漫无目地地走着。
夕阳很快就在西方落下了,可是,在外漂泊未归的断肠人却还在远远的天边迟迟不能回家。
(作者:乐雅萱)。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
黄沙弥漫,西风凄厉。
沙丘上古道的尽头,苍黄的太阳疲惫地落下,没有什么人来这边,只有几只乌鸦的叫声,为这个荒凉的`地方增添一丝生气。
嗒,嗒,嗒古道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匹黑瘦的老马出现在古道上。它艰难地迈着步子,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嘴边挂着白沫。老马背上骑着的是和它同样憔悴不堪的主人。那人衣衫褴褛,脸色仓皇。他歪着头,在马背上象一根稻草似的摇摇晃晃,看他的脸,应该是个年轻人,但他的两鬓斑白,显得非常沮丧。
他看到不远处的客栈,一家残破的客栈。他将马栓在一棵布满枯藤的老树上,那棵老树的树枝无力地垂下来,已不复往日的高大挺拔,生机勃勃。哈,就像自己一样。他苦笑着想。
他走向客栈,需要通过一座小桥,小桥下是条小河,潺潺河水流过,他走过桥,进入客栈。
他舔舔干裂的嘴唇,摸出几个可怜的铜板,店家,一......一碗酒他结结巴巴地说。小二走过来,看到几枚汗淋淋的铜板,有些嫌弃地看一眼,低声骂一句,沉着脸去拿酒。他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不应该这样的。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他本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书生,几年寒窗苦读,本以为科举考试胜券在握。他自信地对朋友们发誓担保。结果,他落榜,那长长的榜纸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沮丧不已,同伴的成功和朋友的嘲笑让他失魂落魄。他离开京城,但家同样不欢迎他,全家人都等着他的好消息,他怎能将这样的失败与不堪告诉父老乡亲们?他只能到处流浪,找一份差事度过余生。
小二端来酒,他一边喝着,一边望向远处。突然,他愣住,一个小村子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几座小房子正冒着袅袅炊烟,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嬉戏玩耍,当长辈们呼唤他们吃饭时,孩子们便笑嘻嘻地跑进屋里。他们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却只能在破旧客栈里喝着劣酒。想到这里,他的眼眶湿润。他喝完酒,离开客栈,再次骑上老马,向古道的尽头走去。刚走几步,他停住,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遥望小村,眼里充满不舍和哀愁。然后他回过头继续走,那个落寞的背影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之中。
他将会不停地流浪,也许永远都回不到故乡,但那个可爱的,让他一生牵挂的地方,会不时浮现在他的心上。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一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小时候非常好学和上进,为马氏的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非常出名的小曲,由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就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的时候;小桥流水人家给人的感觉是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十个字无一虚字,用六种事物联缀字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个名词,亦无一虚词,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能使人联想无穷。
本篇语言凝炼,刻划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后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 元代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辑录为《东篱乐府》。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四
先看色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枯藤老树昏鸦”便是中国诗学理论“以小见大”中的“小”,“即远入细”里的“细”。既然小景是眼中之景,那么大景就应是诗人心中之景。诗人心中景为何?古道西风瘦马是否就是其当下的眼前景呢?诗论家常将古代诗画对比研究,他们认为画家常常是“背拟作画”,即画家将其观察的结果由知道转化为记忆,而诗人却相反——“寓目入咏”“即目吟诗”,也就是说中国诗歌是诗人身临其境,随感而发。但笔者觉得这曲秋思并不全然是诗人眼前景,其所列之物,总是带了些“心中景”的意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以小见大,即远入细。诗是时间的艺术,笔者以为,这三句中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诗人的记忆的,也许在作诗之前诗人曾无数次遇到过给其“孤独感”“漂泊感”的事物,诗人触景伤情,灵感的迸发将记忆牵连出来,加以罗列便成《秋思》。这是一种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以空间的有限展现时间的无限,将不同时空的意象,用这种奇妙的手法并存于同一空间。从这个角度看,这首小令似乎更接近于山水画的作法。那么,《天静沙秋思》之所以有超越其他作品的即视感和画面感,正是因为诗人将诗作与画作融通了。
如果一定要明确诗人的眼前景,笔者认为应该是“古道西风瘦马”,瘦马旁应有漂泊的游子。但这仅是读者的联想,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于宾见主”:诗人并没有主动出现于作品中,而是隐于其后,既避免了把主观情感强加给读者,又不全然丧失自我。
第二个部分是“夕阳西下”一句。这一句明显与上文不同,是对一种不具体的,有些许背景意味的物象和状态的描写。以夕阳西下为背景铺设是极妙的。首先,夕阳隐含了归家之意,对比之下更强烈地衬托出游子的漂泊无依。其次,中国诗学中有“一切景物皆成光色”的说法。夕阳的光色给前面的景物镀上新的情感体验——从意境塑造的角度看,夕阳无疑是美的,而将其铺在上文“昏、暗、灰”的意象之上,便有了特殊的效果。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在这里,诗人给上文的悲凉场景披上了美的衣服,用这种反差感使人心生莫名惆怅。
也许这是中国哲学中“物”与“我”关系的一种体现吧,道家提倡开怀揽物,却又言“听之不闻,视之不见”。在这一点上,《天净沙秋思》的创作似乎与之很是契合,意象的展现即是“开怀揽物”,而诗人并未将情思强加于其上,使诗悲哀而不消极,便是“听之不闻,视之不见”了。
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一部分无疑是诗情感表达的顶峰。且放下情感不谈,笔者思考的是如何断句才更能表达作者情意。
与平常的“断肠人在天涯”的主谓结构不同,笔者认为此处应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强调句式。首先,“断肠人在天涯”以强调句式自然而强烈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并且再次描绘了“人在天涯”的画面。其次“断肠人”似在写诗人自己,而“断肠人在天涯”则将人与情感划清,从形式上不将其过多地参与到浓烈的情感之中,更加符合诗人“隐于诗后”的主观想法,而达到“超我”的状态了。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五
我独自走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眼前的一切。
沧桑的老树长满了凹槽,有的树枝上还残留了几片枯叶,一阵凉风吹来,树叶不动声响的飘飘悠悠地飘落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悲凉……一只乌鸦若隐若现的在削尖的树梢上飞过,发出它呱呱的叫声。黄昏了,那乌鸦或许是赶紧回家照顾孩子了吧,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很快很快就消失在我的眼际。
我骑着瘦弱的马来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边,一座小桥巍然屹立在两岸中间,上面落满了一层灰白的尘土。
瘦弱的老马仰面朝天地嘶嚎了一声,我轻轻地拉了一下缰绳,然后侧着身子下了马背,走到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一点憔悴。那凸出的眼睛里充满了细小的血丝,眼里微微有些湿润,慢慢的红了起来,我俯身捡起地上的缰绳,轻轻地拉着它走到老树旁,将绳绕着树桩打了个结。摸了摸它那粗糙的毛发,它小声地鸣啼了一声。很快,它搭拉着眼睛睡着了,或许,他正在做一个美梦吧!
我转过身,独自一人走在古老的道路上,看着古道边暗黄的小草和枯萎的小花被风吹得往一边倒,不由地为它们伤感。旁边小溪只听见一点点“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小溪旁几颗老树的落叶“唰唰啦啦”的飘落在轻盈的水面上,随着清澈的流水一起朝着远方流去。
我继续往前走,看见了一个脸蛋有些胖胖的还泛着红晕的小男孩正在玩沙泥,他用他那肉嘟嘟的小手把那潮湿的泥沙堆建成一座简单的宫殿。突然,宫殿的一座城墙倒了,男孩不紧不慢地将疏松的散沙捧起,用双手里摁了摁,小心翼翼放在上面,用双手将沙团往上拖了拖,这样,城墙的一小部分就完成了,然后他慢慢的反复着刚才的动作。不一会儿,一面牢固又整齐的城墙就完成了,他高兴的地拍打着双手庆祝,突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呼喊声,声音越来越近,不久,一位老妇人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走到男孩的身前,小声地嘀咕着什么,便拉起小男孩走了,小男孩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看他好不容易建成的“宫殿”被风吹的散落一地。
他们渐渐走远了,我望夕阳西下,忍不住想起故乡的亲人。小声地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六
如果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么新年便尽是万番姿态萦绕在心间。
漂泊在外,他的身上带着不多的盘缠,骑着瘦弱的马前进。客途的艰辛、疲惫以及那不可言喻的孤独,让他心力交瘁。这个秋天,落叶纷纷,偶尔碰上几场能安静了整个世界的秋雨,听,只有风应和这它的潇潇,于是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从日出到日落,游子的生活是不同却又相近的,因为有那同样的客愁。像一朵朵小蒲公英花,只是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风一吹,你便又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他便是每天带着这样的愁苦以及些许的希望一直前进着。一个普通的黄昏,却让人悲凉得不普通,停留在一刻树下,看见枯老的藤树上栖息着一窝乌鸦。或许是年轻的乌鸦外出觅食了,只留老乌鸦停留在树枝上,望着远方,嘎的一声,心里无限凄悲。
长亭外,古道边,那小桥流水的风韵,在此时却是来不及欣赏了。在桥上,听那小溪流水潺潺,两边的人家炊烟袅袅,但此情此景更是让他触目伤怀。他拥有的只是那离家遥远的距离和深沉的思念。
秋高气爽,雁过留声。与其为伴的还有那一轮落日。它拖着沉重的身子,圆滚滚的,在遥远的天际一步步挪下山。它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水里倒映着落日的身影,不那么清晰,但明了的,意犹未尽。天空越来越红了,像火烧一般,发光发热,无限激情。黄昏并不等同于绝望,因为在此时,它或许能抛开一切拼劲全力地放手一搏,于是成就了这残缺中的唯美。整个天空为它感到骄傲,也努力呈现出最好的姿态,迎接它的是整个世界陪它从辉煌到黑暗。
人生亦是这样的。即使路途坎坷,即使一无所有,但却可以带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去放手一搏。在秋日里,在夕阳下,享受着余晖的沐浴,风沙沙,凄凉或许又可以有无限希望。
风中,桥上,他用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不知那秋风能否带走他的思念,带到故乡,带给那已年迈苍老的父母亲;或许能吹散多少忧愁,又或许增添了多少伤感。
扩写天净沙秋思(汇总17篇)篇十七
水无声,风无语,人不言,马徒行。
斜阳早已跌进了对面的山坳,血色的红霞笼罩着大地,染红了天穹。
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苍老的古槐被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纠葛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悲寂的鸣叫刺破天穹,溅落满天的寒意,引起无限的感伤。(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窄小而破旧的石桥,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寻找的脚步,桥下潺潺的溪水缓缓流去,不知不觉中流向天际。像时间一般,转眼间,多少年又过去了。河边,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蜿蜒而又笔直。那飘渺的白烟,透过烟囱,很薄很薄,冉冉地向上飘去。(小桥流水人家)。
空中,几个孤零零的星星眨着疲惫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条小径隐藏在蒙蒙夜色中,,从一扇柴门前绕过,又在一个拐弯处消失。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古道西风瘦马)。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游子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游子苦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