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种写作形式中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能够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一
2.相关背景。
3.主要内容。
4.句式。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2相关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3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静穆和优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4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二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三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一、教材的地位......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作者的忧乐情怀。
诵读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文体简介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七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课文有的记事,有的是游记,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继续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确定如下教法:导入课文时,运用激趣导入法,开始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朗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合作探究法,新时代教师随时都要有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互动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且增加了课堂容量。归纳整理法: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学习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拼读法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分为六大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大声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小组翻译,弄清课文大意。
(三)积累文言词语。
(四)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五)背景资料介绍:
(六)链接课外阅读:《使得西山宴游记》。
在激趣导入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熟悉内容。在第三个环节夯实基础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知识。分析内容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主,引导思考探索。为了加深印象,补充《使得西山宴游记》使课内知识自然而然迁移到课外。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八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九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书籍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一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二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同学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三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泡、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一一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是一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四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五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六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课文(模板17篇)篇十七
王建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m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倘徊欢,这是静止的画面;m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倘徊欢 m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
(4)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七、附总板书: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