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山西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事迹。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一
“说到中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月饼。现在的月饼五花八门,其实在传统习俗中,月饼是非常讲究的。”民俗专家《山西省志·民俗志》主编聂元龙介绍,山西人的传统是将月饼分为祭月月饼(也称团圆月饼)和普通的食用月饼。祭月月饼讲究四个一斤,包含着“四平八稳,对称和谐”的意愿。晋西北的祭月月饼稍有不同,由大到小,垒起来像座宝塔,顶尖为桃形月饼。
普通的食用月饼大小不同,以圆为主,也有葫芦形、桃形等。专门送给小孩子的月饼特别讲究,一般是一些兔子形状的小月饼,取意“蟾宫折桂”,表示大人对孩子的祝福。繁峙县的月饼比较独特,是球形月饼。
山西的月饼多以油和面,馅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月饼上的传统图案为广寒宫、玉兔等花纹。
除了吃月饼,山西人还有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中秋之夜,家家团聚,在院落东面摆上供桌,上置月光马儿(月神图像)、月饼、西瓜、毛豆、水果等,讲究的人家还要摆香炉、烛台等,香炉中点燃一种盘曲的线香,称为芸香。月亮出来后,全家仰望明月,主拜者叩头敬献,嘴里还要诵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等到月光照在桌上供品后,便表示月光菩萨已领受了这份情意,于是烧香焚纸,皆大欢喜。
旧社会姑娘们拜月别有情趣,单独设一幅月光图,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过去山西有些地方讲究“男不拜月”,可能因为月亮属阴;但在晋东南一些地方则素有“女不望月”的风俗,祭月则全由男子进行,不过后来这些讲究都不那么严格了。
山西中秋节拜月祭品。
祭月物品除月饼外,还有西瓜、葡萄、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要存放到中秋节,必须在收获时便精心操作,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为祭月。晋南一带民间传说西瓜是一种野兽的头,它凶猛强悍,每年八月十五夜总要出来伤人,晋南人借吃西瓜(兽头)以解气。葡萄是山西晋中、太原一带的特产,历史悠久,恰在中秋时分前成熟。葡萄以其蔓枝多子和晶莹圆润的特征,很早就成为民间风俗中多子多福、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物,用葡萄祭月也是山西人久远的风俗传承。毛豆选摘嫩黄豆角连枝煮熟,色金黄,味清香,据说兔子最爱吃,祭月的毛豆是专门为月中玉兔准备的。晋西北许多农村习惯祭供煮熟的玉米棒,用意与毛豆相似,也是兔子喜爱之物。此外,祭月时还供些苹果、梨、柿子等时令水果。晋中一些地方把西瓜去瓤雕镂出各种图案,中间置一油灯,灯光从镂空的瓜皮间透射出来,柔和美观。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二
说到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醋。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之称。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人爱吃醋可称为全国之 最,在山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之说。由于山西人对酸醋的特殊贡献,再加山 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 人为“山西老醯”了。
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總在其名著《齐民要 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作米 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出了一位“醋仙” 王来福,在清徐城关开办了“美和居”醋坊,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 艺,大胆改革、创新,“冬榜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
作为醋的故乡,在山西民间至今有做醋的遗风。如果到山西的乡村僻 壤,你会发现,老乡们在烈日之下,放一 口麻纸闷着的大缸,在用“老醯儿” (制醋的醴子)晒醋,而且醋缸需不断地搬动,因为醋缸要跟着“爷爷”(太 阳)走。看到此情此景,过去山西“家家有醋虹,人人当醋匠”的场景定会跃 然眼前。
关于吃醋还另有说法。唐太宗要为宰相房玄龄纳妾,房玄龄之妻横加 干涉。太宗无奈,只得令房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房妻也确有几 分刚烈,拿起毒鸩之酒一饮而尽。当她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是醋,从此便留下了这段“吃醋”佳话。
山西人除了爱吃醋,在吃的方面山西还有闻名全国的刀削面。这里的`“刀削面,像腰带;三轮车,倒着採……,,在南北风味面食中,它确系独树一枝,即使 意大利通心粉品种繁多,但如此宽厚的刀削面也是绝无仅有。
在住的习俗方面,山西农村较有特色的民宅是蜜洞。窑洞是人们充分 利用fl然条件而建造住宅的一种方式。在山西很多黄土层较厚实的地方,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糖,历历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驱後,少妇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为苦。平均亦多全砖为窗,山木难购,且窗中夏凉冬暖也”(《隰州志》)?。窗洞是农民的创造。它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利用黄土质地坚硬的特点’不易漏水和倒塌,最大的特点是节省原料,很多贫寒之家以此 为居。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三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特有的民风民俗,我在中国地图上选定了一个我不大熟悉,不大了解的地方——山西。山西与北京是近邻,在我们湖南省北部。
我在网上查找了一系列有关山西的民风民俗,有趣的`是,山西也有与我们相同的一些民俗习惯,例如:成婚时,双方家门前都必须贴双喜(囍),意味着双喜临门;大年初一忌扫地,且不能从里往外扫;吃饭时不能敲碗碟,这是乞丐的行为;山西民俗不光与我们的民俗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男女结婚要吃岁数饺子,通常要吃岁数+2个饺子,男女竞赛,谁先吃完就意味着以后谁管家,呵呵!
山西通常以面食为主,很少有荤菜,即使有荤菜,也少不了面食的搭配,什么古交油面儿、阳曲折饼,听着名字都让人垂涎三尺,虽然我不太爱吃面食,但这些食物还是吸引了我,真是抵挡不住吃的诱惑啊!不仅是吃,晋戏、等民间工艺和戏剧也在山西广为流传。
通过这次收集山西的民风民俗资料,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义。我也希望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能永远的流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四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五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异常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花灯,此刻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能够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午时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此刻,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异常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六
阜新是辽宁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没有像哈尔滨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风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开门迎财神。年夜饭里要有鱼和丸子,有鱼是因为“年年有鱼”,丸子是因为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烟花,放完了烟花才能回家吃饭,还有除夕当天只能吃两顿饭。
说了一些除夕的风俗,初五的风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烟花还有我认为最好玩的一项活动,还要吃一样东西。
吃的东西是一个小朋友很爱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东北人们才做的习俗,但大家也就吃一两根。好多人都会去冰场滑冰,因为阜新是一个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冻一层结实的冰。
爷爷告诉我,好多老年人从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人来到冰场上坚持滑冰呢!
关于初五吃冰的这个习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网上查到,据说以前没有钱去买冰棍吃,人们就在井边上挖冰块去吃。这样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好多人都认为初五吃冰就可以让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浑身有劲!到现在为止,东北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习俗,我们家一直遵循这些习俗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每个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希望你的家乡里也一样有很有趣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七
拨烂子,山西特产,流行于晋中地区,是一种粗粮食品。种类较多,有土豆、豆角、圆白菜等等。多经油炒后食用,也可以加西红柿辣酱搅拌后食用。
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赐。羊杂最开始是怀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带小有名气。过去怀仁和内蒙人吃羊肉的习惯不一样,内蒙人只吃肉,而怀仁人却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创造了一种美食叫“羊杂”。把羊的心,肺、肝、肠、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盐、大蒜、葱、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汤,做成“羊杂”,加上粉条一起吃。现在发展成为山西地方美食。
荞面河捞。
荞面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捞床压入开水锅中,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加点陈醋,香味奇特,远近闻名。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八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这是中国人值得庆祝的美好节日。
在春节期间,我们都会放烟花,但是有的人总是不文明的放烟花。我多次看到过美丽的烟花,也多次看到过有些人不知羞耻的把烟花拿到马路上去放。有时可能因为把烟花拿到马路上放,就会引起交通堵塞呢!
春节的来历更有趣。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相传,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专吃人的。是一位红衣老人告诉了村民在门上贴红纸,在屋里点蜡烛、放爆竹,来赶走“年”。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流传直今。
爷爷奶奶的方法很传统,一家人叫到一起吃一顿年饭,发压岁钱,然后。
大家十五早上穿着新衣服去看耍龙!爸爸妈妈就只用做一件事,忙着做好吃的,五花八门的菜放在桌子上,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的方法和许多人一样,串门儿、吃年饭、放爆竹拿压岁钱。
今年是xx年,下了一场大雪,使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不能回家,但我真心的希望那些人能够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
年马上就要过完了,但我希望时光逆流,回到刚刚开始的时候,重新品味一番的快乐时光,让那快乐的时光重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九
春节即将来临,很多人的家里都热热闹闹的,但是,因为地区的不同,习俗也就不同,我们非常“好吃”,因为它就是——包饺子。
包饺子看起来很简单,但自己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呢!如果你的饺子皮不是从超市买来的话,光靠擀饺子皮就够累得你动也不想动了,饺子馅还算简单,如果喜欢吃肉,那就用刀把一块猪肉来回剁,直到它已经变成了肉泥的样子就行,里面还可以再适当加一点别的,比如说韭菜、玉米、香菇、虾仁等等好多配料。包饺子时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舀的太多了,不然在包的时候很难保证馅料不会从缝隙中“溜”出来,好像在对你抗议:里面太挤了,还是外面更舒服点。轻轻的捏好缝隙,一个完美的饺子就诞生啦!
饺子不但美味,而且还有非常好的寓意:因为它的样子很像一个元宝,所以它又代表着招财进宝的'意思,说不定吃了它呀,你就能发财哦!
而且,水饺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吃法:在包饺子时,往一个饺子馅里塞一个硬币,不但硬币归你了,还能让你在这一年过得很幸福,更幸运。不过,千万不要不小心把那个硬币吞到肚子里,那可就不好了。你就反而把“幸福”变成:“倒霉”了。
这就是我们,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个美好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
10月19日、18日,富阳龙门古镇将举办独具地方风味的民族风情节。
接下来我介绍的是家乡特产。
东坞山豆腐皮:东坞山豆腐皮是阜阳的传统特产,素有金衣之称,至今有千年历史。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其特点是外形美观,薄如蝉翼,油润白净!
峡岭湖笔:抚养特产峡岭湖笔,说道独具魅力的中国毛笔,笔毫挺拔而坚韧......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节吧!
这就是我那美丽又丰富的家乡———富阳。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饺子,吃饺子时还要鸣放鞭炮;厦门的人们元旦出门前还要用素果祭神;苏州的人们元旦一早开门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级”。而我,还是最喜欢我们家乡的习俗——捣年糕。
还记得几年前,我就体验过一次捣年糕。那天过年,我与爷爷奶奶一起去了乡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问爷爷:“爷爷,我们这里要去哪里呀?”
爷爷笑着告诉我:“我们去捣年糕!”
当时我全然不知捣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怀着疑惑和好奇,跟着爷爷奶奶来到了一个跟寺庙似的地方,爷爷告诉我这是祠堂。
看到这场景,我生怕他们配合不好那个大锤子打到另一个人手上。
爷爷告诉我,这就是捣年糕。于是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们力气小极了,连那锤子也拿不起来。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吃年糕。年糕端上来,冒着热气,我拿了一个,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软糯,香气在口中四溢。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二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
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三
我的家乡是福建,向海而生,四处讨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园。走南闯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乡风俗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馄饨。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小挑馄饨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变得有些名不副实,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别具风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馄饨店都成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声依然不改曾经的经典。每次回家乡,只要能吃到馄饨,听到那地道的家乡吆喝声我就心满意足了。
馄饨是一种汤食,汤食中的馅儿满足了口感和味觉的需求,而汤流进了我们的胃里,温暖了我们的整个身体。人们常说,福建的馄饨就有那一种鲜美味,在不知不觉间,这也成了我们的地理标签,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乡的馄饨也就演化成了家乡的习俗。
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还是几年前跟爸爸回家乡,一路上风尘仆仆,回到老家已经是黄昏了,可我们一家人还没吃晚饭,早已是饥肠咕噜了。于是爸爸就带着我们到了一个馄饨店,他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这吃呢!不知道老店还在不在。但让父亲眼前一亮的是,几十年的老店不仅还在,门帘也越发的威武了。爸爸点了几碗馄饨,几分钟后,馄饨终于上来了,看着冒着热气同时又散发着香气的馄饨,我想起来父亲多次给我形容的家乡美味,就有点期待。
只见馄饨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脸,吹弹得破。而且每个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状,这就有了一种体型美。我把它吹了几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当一口咬下,那一口馄饨,一股肉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口腔,它的馅肉质鲜嫩,口感爽嫩。而馄饨汤是原本单调的面汤,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汤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汤就变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个底朝天,那味道,简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馄饨。
走过很多地方的路,品过很多鲜美的食物,唯独带着家乡味的馄饨,让我回味悠长,长大后慢慢明白,那馄饨里包的不仅是美味,还有。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四
谁没有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每个人的家乡虽然不一样,但对家乡的热爱却是相同的,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一些风俗吧!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叶。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红枣,咸的要加香菇、肉丝和盐巴等。首先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形,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使米和包馅更结实,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绳把它梱紧。蒸好的粽子香气扑鼻,可好吃了!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以驱赶蚊虫,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驱邪。划龙舟是端午节才有的比赛。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哨声一响,几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先划到终点,并夺到旗子的队伍就获胜了。那是多么精彩的比赛呀!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家乡的春节也很让人喜爱。每到春节前,人们会络绎不绝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篮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鹅、鱼、猪肉等,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在家里,大家忙个不停,手拿扫把,脚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新年新景象,大家都为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始而忙碌着、快乐着。不用说我们小朋友是多么喜欢春节的到来了。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五
我们家乡的民俗风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捞”、“烧大炮”等等。在我的亲眼所见中,“烧大炮”是一件最让我难忘、最可喜可贺的事。
在天堂墟这一带地方烧大炮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各村庄及墟镇街道可热闹了。这一风俗盛事在莲塘村和朱所村尤为特别隆重。
我们小孩子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烧大炮活动开始啦!有人把灯笼挂起来了,那火点在灯笼中闪烁着,仿佛在跟现场的人们说:烧大炮正式开始。
“轰隆!”一声炮响,别紧张,现在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围在现场的人立即争先恐后跟着花炮,只要捡到了花炮,就会有利是领的哟。当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在后边争着要上场呢。
烧完大炮后,会有舞狮来助兴,还有八音为人们演奏,还有趣味浓郁的曲艺表演来献给人们欣赏……总之,节目繁多,热闹非凡,令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家乡的烧大炮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人们已经是喜悦满怀,精神抖擞。这项民间风俗同时会带给大家美好的祝福,人们祈祷村子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顺利。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七
春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定是会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对于我来说,安徽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为深刻的。
在这众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当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实践过几回。第一步不消说,用水与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团子,那外形跟吃撑了的“年画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饺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几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块面团,拇指轻轻按住中间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变皮在手下“规规矩矩”地圆起来。我最享受也最喜的当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专场”。她熟练地将葱、蒜整齐地切成小段,肉沫和着豆角、蒜泥、小葱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锅铲轻盈地翻炒着,小火炒后的香味总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绿油油的小葱,“奶奶牌内馅”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赞不绝口。第四步的步骤与包饺子大相径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晓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来的花纹,这个得讲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纹路。
全部步骤完毕,上锅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虽软糯绵密,但毕竟无味。因此各家会备上一碟自制辣酱,辛爽入味,辣酱各不相同,像我家,便会有一种舌头发麻的感觉,却不是太过于辣。
春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节,鞭炮声声声入耳,酒肉味丝丝入心,大红“福”字映入眼帘,美好的一年总在这样的团圆中开启,总在米粑鲜美的味道中开启......
家乡的风俗山西范文(18篇)篇十八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乡俗。在我家过年时,舞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很多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并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欢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