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籍中的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一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史学家布尔。
被封面这句话吸引而选择胡适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自己修成了慈眉善目。因了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因了缺乏“两者皆可抛”的精神,因了对俗世那一点美好的眷恋。
所以,容忍的重要戳中每一个被拷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小民。
遗憾的是,胡先生的言论让人羡慕继而心生嫉妒和恨。因了这现世的不容忍不自由。
特别是在读到这里的时候:
“我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信仰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先生在书里这样形容:“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态度”。
我不会错。
历史百年,竟无大改观。与那个某某像太阳的时代,在政治生活中并无二致,有所欣慰的是民智已开,几十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给予小民以有限的自由空间。这个自由的一面是不过问不参与,你当你的官,我过我的小日子;另一面就是没有机会参与,你开你的会,至于何时被代表,不知道,自上而下的“民生之举”只有被动接受。这两面,哪一个都不怎么好。
剧烈的狂热的“文化之革命”后,筋疲力尽又大失所望的人们只想要一个安稳。被誉为转折点的1978,与其说是国运,不如说是注意力的转移,是让人快速忘却失心疯发作时举刀砍在他们身上的道道伤口。(因为并没有愈合,所以一直是伤口)。
“挥舞着一样的鲜红,高呼:我们改了,我们要拨乱,我们要不动摇,我们要一个中心……”这不是弥补,不是治疗,而是掩盖,是在坚信我不会错的前提下的惺惺作态。
阻塞视听、欺瞒利用,是基于高度不容忍之下的疯狂。胡适先生在文中用了与陈独秀书信中的一段文字来佐证不容忍的常见性:“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在胡适先生看来,作为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共产党的创始者,尚且如此,更何况升斗小民。
今天看到此一举例,只能感慨基因的威力。
他们就像不会道歉的父母,最多用“来吃饭了”一笔带过,然后继续站在权威高点,遭遇反抗要么是家暴要么的道德绑架,不断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却绝不放下我不会错的执念。那一声声的哭诉就像万里长征时的草根与树皮。那在外面喜笑颜开的夸耀就像东方睡狮觉醒了的盛世欢歌。
内心决定论。
胡适在文中感谢社会对他无神论的容忍,盖因对于自由之可贵的享受。今天再说容忍,绝非政治社会反馈于个人的容忍,而是“你们不要忘初心,幸福是靠个人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多生孩子多种树”的容忍。
梦终究是个梦,你要容忍它不会变成现实。
于是,历来习惯修心的人们,又一次开始拷问自己,“我的初心呢?”呵,骗子在拿走一切后都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责备的漩涡。骗子不会错,都是你的内因在起作用。
为何生,为何死,何为初心,何为始终。说到底都是障眼法而已。
遁世的言论最适合迷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信仰的那群人,怎么这会儿又举起了心学的大旗?真要为善去恶,可以先从最基本的容忍做起吧。
今日之作态,好似垂死之挣扎,回光返照的美好就在于叫人误以为起死回生,殊不知太美好的,都是最虚妄的。
我怀疑胡适在炫耀,只有享受到自由的人才会叫别人容忍,他只告诉我们要容忍,也谴责了不容忍,可是没有说遭遇不容忍时该怎么自由。
可能他也无能为力吧。
容忍,总归是要忍。不大喜欢。这暗含了终有一天忍无可忍的那份蠢蠢欲动。我想还是尊重吧。不用谁容忍谁,至少先平等,再谈别的。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二
读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察觉到胡适认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当然,我想胡适先生早年也是不懂的,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后来胡适身上才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了容忍远比自由更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先生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先生可以说是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有次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
同时,他也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要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雅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要有容忍才会有自由,要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话语,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刘欣雨)。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三
胡适的《容忍与自由》非常值得推荐,读完令人甚感畅快。这本书依据胡适先生在不同时期各个场合下的演讲编撰成册,饱含了一位谦逊富有智慧的学者对待自由、哲学、女性权利、教育、社会法治等等问题的真知灼见。
胡适先生对于“容忍与自由”的见解,本人深表赞同,也有切身体会。随着年龄阅历渐长,越来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只有可以容忍各家观点、不同意见时,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才不被禁锢。自由是免于外力的压迫,真正的自由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自由的前提是容忍,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白话文运动的前因后果,十分有趣。事件的起因竟是康奈尔大学的男同学们为欢迎女同学的秋季入学,夜晚租船游湖,不曾想天公不做美,下起了大雨,不得不将船靠岸,众人还被淋湿了衣裳。男同学中有位诗歌爱好者任叔永据此做了一首诗,并寄给已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胡适读后回复:诗是好诗,只是一半是古字,一半是白字。戏剧性的是这篇回复引来哈佛大学的梅光迪同学的批评,为证实自己正确,胡适寻找到大量证据可以证明自古以来,被一直传唱的优秀诗词、戏曲、文学小说都是白话文,并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见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并得到了陈独秀的积极响应。自此,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拉开了序幕。
胡适一生未加入任何党派,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尽力避免谈论政治,提倡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追求法治社会,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谨和缓”四个字是胡适毕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勤”是努力不懈怠,不偷懒,不走捷径;“谨”是谨慎不粗心;“和”是不武断不乱发脾气,要虚心和和气气;“缓”是指不急于轻易下结论。对于做学问,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相信“功不唐捐”,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另外,胡适还积极为女性平权呐喊,呼吁减少对女性身体思想的束缚。他还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大学生们求学择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非常值得借鉴。
《容忍与自由》选取了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全书理论并不高深,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尽力还原了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极大的现实参考意义。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四
姓名:王丽萍化学化工系材化四班学号:1411404029当我第一次看到容忍与自由这几个字眼时,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宽容的大度的理解别人曾对你的抵触,对你的伤害,谅解那些曾经给过你痛苦的经历的人。对于自由,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拥有着自由的权利,不被所谓的教条束缚,对于任何事,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大胆的阐述,然而,当我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他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让我折服,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这么片面。他的思想强烈的鼓舞着我们。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因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曾担任过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之后又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演讲,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随后两年,又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他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就有一些同样保卫自己所信其实并未必都对的道理的正人君子也想要来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他自己总觉得。他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是信神的。居然还有这雅量,能容忍他的无神论,能发表他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他,把他关在监狱里,或把他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他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他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他一直用容忍的态度报答社会。他以一切的诚心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适先生用他的一生来阐述了容忍的重要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会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只有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才能获得精神物质的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诚然,胡适先生又从各种方面说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比如,在宗教自由史上,每一个宗教团体总是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教,邪教。正因为这种思想,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所以就不能容忍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就像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一样,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导致了各种惨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深深相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容忍的精髓是宽容,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以我们要学会容忍,才能获得自由。在政治思想上,我们同样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胡适先生用陈独秀先生的故事为例子,说明“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这种态度是不容忍的,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的,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容忍。
通过看这篇文章。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个自由,容忍给了我们很多见解。关于自由,这文章完全打破了我一贯的看法,也是这段时间切身体会到的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明显的挤兑你,可你还的微笑面对他,承受住了压力,然后体会到了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再说个长远的,我这个人很怕别人的拒绝,之前有人一次拒绝我就直接放弃了,然后最近有人拒绝了我三次我还能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舒心一笑,体会到拒绝并不可怕,那是别人的自由,而我需要做的,我都全力以赴,也没留下什么遗憾,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我觉得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回报社会对我的容忍。然而社会对影响也是挺大的。
关于社会,追溯我们成长的世界观,总认为我有多么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这种观念是极为不对的,那是懵懂带给我的最错误的判断。我们所处的是最好的时代,是大变革拥有大机遇的时代,现在没有拥有你想要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朝一天,幸福会挤满你的想象,行动会证明一切。
胡适先生说,他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他在常常想,他们还得戒律自己:他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他们的见解,他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他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他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容忍不同的声音,容忍不同的呼声,才能使人人有思想的自由,有说话的权利。现在才真正明白,对人待物需要容忍的度量,我们要学会尊重人的权利。我们可以看不惯别人的为人处世的作风,但是一定要容忍。这样才能学会好好处理关系。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容忍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容忍,还要学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知识的精髓。然而这篇文章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以一切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磨难。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容忍,不要老去抱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生活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会额外给予你什么。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分外的怜惜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容忍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学会抛弃我们一直坚信的不会错的心理,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容忍,去理解,去宽容别人的观点。也许我们在包容他人的观点时,他人也在接受你的理论。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五
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暂时容忍于你,下次不可;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先生在文中一直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随便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
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六
最近有幸阅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处于一个和谐社会,胡适先生书中所写的容忍和自由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做任何事之前,态度首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态度,就不能跟好的学习做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作者在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
总结。
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后来作者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七
果然到现在为止都不是很喜欢读书,读过的书数都数的过来。我也比较挑书,很多书又不爱看,怕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索性等到想看的时候再看。但是这篇文章我看了不下五次,对我颇有影响,在此记录下来。
人有多自私,又有多伟大。我自己越长大越觉得自私与伟大并不是反义词,觉得一个人能让自己过得快乐,又能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要把控好自己的私欲和对别人的妥协很难做到。很多的时候,我会不可避免的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自己的第一感受,自己能得到的利益出发去思考一件事情,这样做出的决定多半是有利于自己而对别人多少有伤害的。而在此,如果你的愿望也是让父母幸福一家团聚,但你回头发现自己又不经意的因为自己的自私伤害了他们多少次,他们又对你的自私,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容忍。
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是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真的特别傻,我那时候还觉得我都过了所谓的青春期居然从来没有叛逆过,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厉害,认为自己做到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我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后来我发现可怕的不是有很多缺点,而是把这些缺点想成自己优点。那一段时间我在健身,在跑步,于是我开始觉得妈妈的身材走样了,生活也不规律,热量也超标了,同时觉得爸爸抽烟喝酒,又不运动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不健康。制定了健身计划的我甚至觉得闺蜜的抱怨很没有必要,每天都在抱怨啥呀,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呗。于是我现在回头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完全是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健身,所以我做的是对的事情,我是对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权利去说别人是错的。何况硬要说,我根本不是对的,我自己本来的想法就是错的,片面的,就不能奢求别人看到的我是对的。
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甚至是样貌,你当然可以看不惯,但是却不一定要说出来,可以想想自己有时的不良行为,生活习惯是不是也被别人容忍,接受。就像文章中说的: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渐渐地我开始觉得以前的一些想法真是愚蠢,有时甚至觉得一小时前的想法真是愚蠢,也有时,会继续我愚蠢的想法。但每次想到这篇文章,想想至此之前,别人对我种种幼稚,不明智的行为的容忍,便会想通很多。特别是想起父母,我这么不聪明,又没有什么作为,还老是不懂装懂,他们还是很爱我,容忍了我到现在,我真是想不出有人能比他们更伟大了。有时候就会觉得很感恩,感谢整个世界。
然后突然想到,啊,柴米油盐一肩摊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的小姐吧。
想抱怨别人太吵时,想到了自己发出噪音时别人的忍耐,有时觉得世界真宽容,自己真幸福,身边的人真好,能够忍受我的坏脾气和坏习惯这么久。
不过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做好,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作为一个人,我真的很难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有时我自己的思想会打架,会继续做愚蠢的事情。人是自私的,但人也是伟大的。我越来越觉得容忍确实比自由重要得多。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八
读了《爱和自由》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也有一些困惑:
书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关于父亲的爱对女儿的影响这一段,“如果女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奖的话,她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这一段虽然这不是这本书的主流思想,但的确对我的触动很深。我小的时候爸爸从来不夸我的,他不是不爱我,也不是不喜欢我,但他们那一代人似乎不懂得怎么去爱孩子。当家里有客人来我家,客人夸我哪里哪里很好的时候,爸爸都会说:“好什么呀”这让我很灰心。
前段时间和老公有些问题,那天我们半夜跑到小区的草地上谈心。
老公问我问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那么需要他的肯定,我说:“我那么尽力地去做一件事,都得不到你的肯定,我当然不舒服。以前工作的时候有老板和同事的肯定,现在不工作了,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能得到谁的肯定呢?当然是你。”老公说:“你为我和为我们这个家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放在心里,我知道你为我们也牺牲很多,但我觉得没必要总是挂在嘴上啊?如果你真的这么在乎,我以后每天都夸你好了。”
看了《爱和自由》后我明白了,原来是我在小的时候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夸奖。
还是这个东西的颜色?蒙氏要求简洁,要求将一个概念和其他事务隔离开,而在实际操作中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比如教具色板,举起来,说:“红色”,但孩子可能注意的是这个木板的形状哦。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九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一
暑假里,我看了《自由人》这本书,不禁感慨万千。
故事讲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将成为阿曼斯村的酋长时,突然遭到奴隶贩子的袭击,被卖到了美国。他先被卖到一户人家做下奴隶,十五年后又转卖给一个皮匠。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屈辱的岁月。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他一直努力获得自由。
在他的顽强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运气。在皮匠家里,他学到了最好的手艺,为他的自由赢利了条件。他把所有的钱用来赎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终于成了自由人!这一刻,让人为他感到高兴,为自由的含义感到震憾。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阿曼真是一个的人,一个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无论生活多么残酷、命运多么不公平,他总是那么积极、。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试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顺心的事,我都会倍感挫折,拿爸爸当“出气筒”,比较之下,真令人惭愧。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还我自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说:小作者自从上四年级后,父母对他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简直得了“恐学症”一样,最后,小作者只想对他的父母大声呼喊一声:“还我自由吧!”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小作者说的每一句话应该都是广大少年儿童的心声吧!是啊,现在我们除了在学校能和同学们玩一会儿,回到家后又是一大堆练习题向我们招手,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周末也要参加兴趣班、补习班,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练习题向我们抛来,这样我们整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我们会“消化不良”的,这样不仅会使我们视力下降,还会对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影响。我能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能理解家长们为自己的儿女将来的前途、生活着想,但是请你们也能体谅一下我们。
我想对广大少年儿童的父母们说:“请你们给自己的儿女一点空间吧!”
最新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三
故事讲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将成为阿曼斯村的酋长时,突然遭到奴隶贩子的袭击,被卖到了美国。他先被卖到一户人家做下奴隶,十五年后又转卖给一个皮匠。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屈辱的岁月。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一直努力获得自由。
在他的顽强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运气。在皮匠家里,他学到了最好的手艺,为他的自由赢利了条件。他把所有的钱用来赎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终于成了自由人!这一刻,让人为他感到高兴,为自由的`含义感到震憾。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阿曼真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无论生活多么残酷、命运多么不公平,他总是那么积极、乐观。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试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顺心的事,我都会倍感挫折,拿爸爸当“出气筒”,比较之下,真令人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