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一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7课时。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二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课本77页7、8、9题,是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复习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三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最佳设计方案。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四
1、培养幼儿参加动手操作活动。
2、在操作和摆弄多种操作材料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3、能用语言表达关于圆柱体的认知,并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
1、信息技术资源准备:ar视频资源,ar音频资源,ar图片资源。
2、活动材料准备:圆柱体易拉罐,一次性杯子,毛线,彩带,橡皮泥,铅笔,白纸等。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观看视频中的图形之家,引导幼儿思考,图形家族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语言描述动画片中圆柱体的特点,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易拉罐和纸杯,引导幼儿尝试探索,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物品。你觉得哪个是圆柱体?请你们拿出来试一试,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这两个物品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它们一样吗?对!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
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你怎么知道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有什么方法可验证猜想?
——这里刚好有一段绳子,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
——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你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一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
——这种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物品就叫做圆柱体。
圆柱体与非圆柱体,并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圆柱体。
教师播放ar视频资源,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圆柱体。
——除了今天我们找到这些圆柱体的物品外,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请你们找一找吧!
1、放一些桌面玩具(如积木),让幼儿自己检出。
2、区分让幼儿用橡皮泥做出圆柱体;
3、投放一些圆柱体的近亲形状体(如圆球、圆锥、圆台等),让幼儿辨认,并能说出不同点。
1、课堂的节奏是否有点快?
2、准备的圆柱体图片是否有点少?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五
1、通过列举实例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课本76页练习.读题然后完成。
师:通过练习,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实例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课本76页练习.读题然后完成。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通过练习,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七
1、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球的形状和特征。
1、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2、圆柱、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准确运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变化。
1、圆柱…………………..………………………………………….....6课时。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圆柱。
圆柱的认识总14(电12)。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平面。
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投影片,教材p147圆柱模型纸样图。
1、出示一些圆柱的实物。
提问:a、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b、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
述: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2、板书课题:圆柱。
1、生活感知。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观察思考:[投影片1]。
板书: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的比较。
提问:a、请仔细看看看看、摸摸,圆柱的表面同长方体表面有什么不同?
(长方体的表面是平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c、你发现了什么?[投影片2]。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平面)。
d、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e、展开的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1、指出下图中哪个是圆柱体。[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提问:a、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b、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仿p147用硬纸做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圆柱展开图,再将其中一个拼合成圆柱。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八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课后练习题,希望大家练习!
(1)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后的侧面一定是个。
(2)一个圆柱体,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底面周长是31.4厘米,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9.42dm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4)一个圆柱形的纸筒,它的高是3.14分米,底面直径是1分米,这个圆柱形纸筒的侧面展开图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圆形。
(5)把一张长6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并把圆柱直立在桌子上,它的最大容积是()。
(6)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的比是()。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九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
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一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三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3)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柱体的高6厘米,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5)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同样大小的圆柱后,表面积增加48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8)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10)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四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九、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
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圆柱的特征。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两个圆面就叫做底面。
(2)圆柱还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想一想,这个曲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想个法子试一试!
(3)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想一想,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认识圆锥的特征。
1、拿出桌上的圆锥形实物,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又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猜想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又会是什么图形?试试看!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下面做一组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打开课本翻到48页,看第一题。
1、完成自主练习第1、2题。(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2、完成自主练习5。(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旗)。
3、完成自主练习4,6。
1、让学生动手量圆柱、圆锥的高。
实用圆柱和圆锥数学教学计划(汇总16篇)篇十六
学科数学年级办公室。
主发言人郑运华发言主题圆柱教学建议。
出席人员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无。
讨论内容。
教学目标:表述要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
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进程,写出讲授、提问、实验、举例等教师的行为。
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训练的教学技能是由若干技能要素构成的。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这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
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
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顺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
时间分配:教学中预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持续的时间。
郑老师: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的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不是仅单纯地演示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三次水倒在圆柱体中,而是在演示前出示了三个圆锥体,分别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用这三个圆锥体容器都去装水,分别倒在圆柱体中,结果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出当一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等底等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2、周老师老师。
新旧教材的对比。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第12册国标版的《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要会计算。
在老教材中这是分为两课时教学的。
我现在把两种教材的不同安排进行了对比。
1、老教材第一课时,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而新教材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问题: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总结下来其实也就是沿着高剪,但这样安排就更好的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老教材第二课时,着重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
而新教材紧接着在侧面积教学的基础上,先出示了例3,改变了以往先出现表面积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把圆柱展开、画图、分析、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者学生是被动学习,后者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较好。
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学生掌握情况也较好。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挖觉得不够,因为时间来不及。
记得去年教学这两课时,时间比较充裕,我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2、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3、我让学生发现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追问: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一定能思围成一个圆柱吗?有的学生说:“不能,只有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才能围成一个圆柱。”也有的学生补充说:“当长方形形的宽等于底面圆周长也能围成一个圆柱。”于是我总结说:“是呀我们以后要注意,只要长方形的一条边和底面圆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一个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通过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节课我要补上上面没有来得及渗透的内容.
新旧教材的适当对比、研究,取长补短,对教学的成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