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对其中内容、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思考的一种写作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一
说实话,一开始我没有要打算阅读这本书,50本的书目对于这个名字也只是浏览一遍,所选定的两本书也没有这本的痕迹。但是当我在书店里找寻着所选的书目时,引入眼帘的是平台上的一摞《思维的乐趣》的书籍,心想这应该是一本冷门的书吧!可还是顺手拿了起来。
把我带入兴趣的可能是名人评价的那段话:“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无比庄重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感觉这段话令我耳目一新,给了作者极高的赞誉,让我感觉王小波先生不仅是位作家,也是一位笔杆上的魔术师。
当我开始阅读时,会感到无聊甚至是有些无趣,有些时候会读得佷懵,读着会阅读的文字却又不明白文章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表达什么。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我不太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文革”时的变化不了解,对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毫无概念。
这也正让我明白了,读文章时了解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情况的重要性,至少了解一些,读起来也会容易一些,也会更便于理解一些,这也是阅读技巧之一吧。
对于内容,我的理解比较浅薄,大概跟我缺乏人情世故的社会经验与思维不足以思索历史的原因有关,但却也有些许收获。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所明白的就是一句话吧:沉默的大多数,现在的大多数。这是对于社会的写实,保持沉默的原因也依照王小波先生的表述,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对照如今时代的社会,确实如此,足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喜欢这句话,喜欢这句话的写实,喜欢这句话的励志,喜欢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感受。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小波先生就已经有如此之远见,可谓他真的是一位有思维、有思想、懂思维的乐趣,解思想的妙处的先生,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一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能记住主要是因为它的题目,而且之前就略有耳闻,阅读时便也格外认真专注。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米高的猪栏一跳而过,能跳上屋顶,也总到处游逛,会到村寨寻找好看的猪,也会模仿各种声音,是所有喂过猪的宠儿,也知道知青对它好,允许知青靠近,阅读着这一点点,我也会感慨这只猪只能用特立独行来形容。
在它被许多人拿着手枪和火枪攻击时,潇洒淡定自若的离开,后来遇到时能认出人却不容人走近。再往深层一点儿想,其实人类也彼此彼此吧,收到伤害后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这也是所有动物的共通之处。
对于青年的思想工作,王小波先生提出的论点是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可以开辟一片新天地;对于它对外甥的教育与说服说明的真理是别人的痛苦才是你的艺术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看完这一本《思维的乐趣》感受很多,也学到思想上的许多。照朋友来说,王小波先生真的是一位净友。他的敢于直言,他的勇于批判,他独特的思想见解,他独一无二的精神思考,让我们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二
童年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捉蚯蚓,钓鱼,扮家家,做风筝~~~,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新奇.但我记得童年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便是玩“枪战“游戏了.
中午约好几个要好的`伙伴,每人带上一支水枪,说明了枪战的范围和位置,分配好人数,决定谁是“警“谁是“贼“后,激烈地“枪战“正式开始.这次我做了队长.“好,你们两个从这边包抄,我和小刚从那边进攻,双方在前面的基地会合,如遇到敌人,要立即派一个人来通报,听懂了吗?好,立即行动.“我命令了同伴们,然后便和小刚沿着墙壁逐渐前进,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把枪紧紧地握在手上,对准着前方.仿佛和电视剧里的激战一样,每个人都充满了警惕.“糟了,小明被敌人逮着了,小刚,你从后面去包围他们,我去救小明,快.“我马上命令小刚前去支援.我便上前去和敌人较量.敌人非常狡猾,他们派一人从我后面偷袭,还好我机灵,做了个假动作,先让敌人扑了个空,声东击西,再从后面打击敌人,“射死“了对方.结果,敌人被我们歼灭了,我们带着笑容,带着胜利,带着满心的欢喜踏上归程.
夕阳西下,天空上的彩霞金黄得刺眼,形状百态,千变万化,美丽至极,大家都感到无比光荣,无比骄傲.
往事,回忆,回忆往事,--枪战--此乃童年之乐趣也!!!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三
小时候的事我只记得一点了,然后我妈就和我说我小时候特别急人。我才学会走路的时候我就天天粘着我妈,有一次我去找我家的狗,那狗至少有我两倍大,我小跑小跑的,然后就摔着,然后邻居好心把我抱起来,抱去家门口,我又自己跑回去摔倒那里趴着等我妈来抱。还有一次是我闲着无聊去把狗的耳朵拉去遮着它眼睛,弄去弄来,那狗就冲我吼了一声,吓得我一下就坐地上,然后愣了几秒后敲了狗的头一下就赶紧跑去找我妈了。
那时候我家开商店,我就爱吃八宝粥,土豆片,冰棍。某天早上我就让我妈帮我撕下土豆片(当时还小,自己撕不开),我妈叫我少吃点,我不听,她就不帮我撕,我想去想来就想到一个很笨的`方法——把土豆片放床上用脚一踩就开了,然后就坐床上吃。还有一次是我妈不知道把八宝粥放哪去了,我找都找不到,然后我就和她说我要吃八宝粥,然后我妈就指着我爸说:“爸爸粥”在那里,去吃吧!
我一年级的时候去我姐姐家,然后我妈就打电话来对我说:你有没有想我,有没有哭了。我说:有,你有没有想我,有没有哭了。我妈说:有,在那边有没有人陪你。我说:有,在那边有没有人陪你。我妈说:没有。然后我就对我妈说:那你不要哭了,我在玩几天就回来陪你。我妈和我说那时候我特别调皮,特别闹,但是我还是挺孝顺的。
还记得又一次出去旅游的时候,好像是去哪个民族的那里旅游,在他们那里去旅游的人一进去都会一人给一小杯他们自己酿的酒,当时我还以为是让我们喝了,然后一口就喝了,我喝完后抬头就看见我哥他们把酒倒地上了,我哥就问我:你的酒呢?我说:“被我喝了”。当时他就狂笑着说:“那是敬天地的酒,你居然把它喝了”!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说不完了,就说到这里了。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四
打开衣柜,不经意间,我看见了那条裤子,那条膝盖处破损的裤子,那条载着我童年乐趣的裤子,让我回忆起了童年。
小时候,最为普及的玩具当属卡片了,基本上每人手中都会有一沓。这些卡片的来源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在小贩手里买,第二种就是通过游戏,从人手里赢得他们的卡片。游戏可以两个人,也可以多个人。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只要用自己的卡片,通过的方法,使对方的卡片翻面就算赢了,每个人一次机会,轮流出手,轮完之后再从头开始,至于先后顺序,通常用划拳决定。而在卡片翻面后,它的主人也就变了。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着,然而,我们没有任何感慨,甚至没有任何感觉,心中只是在意着地上的卡片。直到晚饭时间到了,有父母在楼上喊我们了,我们才恍然回过神来。当然,争分夺秒的.我们一般都会等父母不耐烦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回家后,爸妈用奇异的目光看着我的裤子,我顺着他们的目光,才发现,这条新的裤子,膝盖上多了一个窟窿……虽然那天挨了一顿训,但我依然很快乐。并不仅是因为赢了几张卡片,更重要的是,我与朋友们一起玩耍的乐趣。
尽管童年已离我远去,尽管那些卡片早已不见,但童年的乐趣却对我来说是不变的。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五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童年》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的童年悲惨,令人怜悯。书中阿廖沙父母双亡,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最疼爱他。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他还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俩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勇敢的走了过来。这令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人心的丑陋。
相对于我的童年来说,那简直是天差地别!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灿烂幸福又美好,如此的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没有多少苦痛。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得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时候。他们丰衣足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从来都是想要什么可以有的。只是在父母的庇佑下不受风雨,从不受到飘荡,独立的滋味。而阿廖沙的童年却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
阿廖沙教会了我们,要珍惜眼前这美满幸福的生活,抓住我们无忧无虑的时刻,要努力学习是要不断前进,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如今,眼看童年要流逝,迎来的是我们从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好好珍惜童年,让我们努力进取,让我们记住并永远留住我们的童年吧!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六
在成长的故事中有许多,劳技老师曾说过,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有大事、小事,事情是无所不能的,但凡事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去论那件事是悲伤还是快乐,无论是失望还是悲惨,在生命中总是会有挫折的,总是会有坎坷,就是看你这是怎样克服它、度过它的了。
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是孩子们的乐趣,自从我从小学跨入中学的那一刹那我便也从童年中释放出来,变成了那朝气蓬勃的少年,虽然现在的我已是少年,但童年的光辉到现在仍然记得如此清晰。
小时候,我是那么地爱美,看着那些漂亮的阿姨和妈妈,我的心里总期盼着有一天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穿着那时尚而又高雅的衣服在大街上一亮,会不会被别人认为我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我一直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就在这时,妈妈回家哪一个文件,看见我花枝招展的,首先愣了一下,嘴角又慢慢吐露出把甜美的笑意,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孩子嘛,爱美是件好事,但是你现在还没到这个时候,看看你现在,脸红得像个猴子屁股似的,赶紧去洗掉!”虽然我的心中有些惭愧,但我还是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童年的天真,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光辉在我的字典中稀稀疏疏的流露着,就像那璀璨的晶星,点缀着那片属于“我”的天空。
文档为doc格式。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七
《思维的乐趣》从关注现实、正视历史、剖析人性诸方面阐述了思维的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思维的乐趣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是个典型的自由人文主义者,他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么诙谐、率真、犀利,他用独立意志抒写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他告诉我们生活就应该有乐趣,而乐趣来自智慧、专业、真实,而非来自愚钝、刻板、一律。
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思维的乐趣》中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幽默中充满理性,让人爱不释手。
文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他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但真正能记忆它的却很少。王小波是崇尚智慧的,所以他认为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来体会思维的乐趣,因为当他谈到他父亲的遭遇时,他觉得他父亲那个年代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平淡无味,他不想也不愿步入他父亲的后尘,不想自己成为他那个年代思想的奴才,他要让自己做个有思想、有思维的人,因此他认为学习是可以带来思维的乐趣的。
王小波最喜欢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觉得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非千篇一律,思想更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他觉得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不对的,是卑鄙的行为,因为他说:“能够带来思想的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而老子和汉代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智慧没办法完全的发挥出来,这样就没有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得想要的成果也就没有了思维的乐趣。还有王小波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科学需要创新,同样知识也是要不断地发展更新的,而头脑是灌输新知识的好工具,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才能体会思维带来的乐趣。要知道,倘若人只懂得一些前人所留下的知识而沾沾自喜的夸赞自己说自己是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这样就显得很假、很虚伪,若是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学识在里面,就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所在。
王小波有着自己的善恶标准,他觉得善良并愚蠢是不可原谅的。王小波崇尚理性和智慧,把低智、偏执、思想贫乏视为最大的邪恶。
他对我们人类的善恶判断、人性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和论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期望它怎样,它就会变成怎样,现实世界的问题,需要靠智慧才能很好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靠善良就能解决的。
总而言之,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种小儿斗嘴的样态铺陈开来,满纸闲话,字字句句都很拙朴,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讥讽,细细品读,其哲学背景浅的可以让人一眼看穿,他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还教我们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是个典型的自由人文主义者,他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么诙谐、率真、犀利,他用独立意志抒写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他告诉我们生活就应该有乐趣,而乐趣来自智慧、专业、真实,而非来自愚钝、刻板、一律。
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思维的乐趣》中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幽默中充满理性,让人爱不释手。
文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他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但真正能记忆它的却很少。王小波是崇尚智慧的,所以他认为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来体会思维的乐趣,因为当他谈到他父亲的遭遇时,他觉得他父亲那个年代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平淡无味,他不想也不愿步入他父亲的后尘,不想自己成为他那个年代思想的奴才,他要让自己做个有思想、有思维的人,因此他认为学习是可以带来思维的乐趣的。
王小波最喜欢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觉得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非千篇一律,思想更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他觉得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不对的,是卑鄙的行为,因为他说:“能够带来思想的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而老子和汉代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智慧没办法完全的发挥出来,这样就没有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得想要的成果也就没有了思维的乐趣。还有王小波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科学需要创新,同样知识也是要不断地发展更新的,而头脑是灌输新知识的好工具,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才能体会思维带来的乐趣。要知道,倘若人只懂得一些前人所留下的知识而沾沾自喜的夸赞自己说自己是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这样就显得很假、很虚伪,若是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学识在里面,就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所在。
王小波有着自己的善恶标准,他觉得善良并愚蠢是不可原谅的。王小波崇尚理性和智慧,把低智、偏执、思想贫乏视为最大的邪恶。
他对我们人类的善恶判断、人性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和论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期望它怎样,它就会变成怎样,现实世界的问题,需要靠智慧才能很好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靠善良就能解决的。
总而言之,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种小儿斗嘴的样态铺陈开来,满纸闲话,字字句句都很拙朴,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讥讽,细细品读,其哲学背景浅的可以让人一眼看穿,他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还教我们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这本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恩格斯说过,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正印证了关乎思维具体而清晰的美——新奇、有趣、自由、平等。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插队年代里“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就正如王小波蓬乱的头发,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而在王小波看来,最不幸的,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没有办法讲道理了,在他看来比尸横遍野更遭;又或者,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
口号。
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倘若看到我们还把他挂在嘴边,我想他也是会不乐意的——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但是我想,记挂他,总比记挂别人要好一些。
了。《思维的乐趣》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读《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
第一部分作者写在农村插队时,带去的一本奥维德的《变型记》被队里的人传来看去,弄得不成形,最后被人看没了。那知青插队的时候,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还是其次,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没有寄托。人们的头脑里被塞满了革命思想,没有任何“闲书”的一席之地思想被禁锢的程度可想而知,还哪莱的乐趣。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而连学习的机会也没有,那快乐也就随之泯灭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除了“享受”毛泽东思想,就别无选择。有些“不耐寂寞”的人看一些或写一些别的思想的书,就会被立马揪出来批斗,游街,而有知识的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没能体会到思想的乐趣,反而是恐慌。而它的后遗症是使现在社会上的人敢怒不敢言。
第二部分一个学者如果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就失去了起码的乐趣,即使证出了某某定理,也不能平衡他失去的乐趣。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在加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看,看到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程度,作者对此寄予很大的同情。而这些人就是被剥夺了“有趣”的人。生活真得应该参差多态,否则脑子里一味是些机械的,呆滞的东西,社会如何向前发展。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别的东西最终都会给我们带来省身心上或思想上的乐趣。而“文革”把这一切都摧毁了。
第三部分读了这段后,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头脑是自己的,无须他人灌输所谓境界高尚的思想;人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善与恶为一,就像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没有恶哪来善。知识虽然可以给人带来乐趣,但如果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我们学习知识,是在学的过程中细嚼慢咽,感受其中的乐趣,如果囫囵吞枣,那还能尝到什么滋味?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习,根本不是为了从知识中获得乐趣而学习,完全是为了考试,为了文凭,为了让我们身上涂上一层文化外衣而学习的。为此,作者寄予了很大的同情。还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所以就不断往我们的头脑中灌输善良的思想。毕竟善良而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作者宁可下地狱也不同愿担负起灌输的任务。
第四部分作者认为愚蠢是极大的痛苦,以愚蠢教人那时善良的人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孽。我认为作者好象把愚蠢当作了善良,而把思考动脑筋当作了不善良。但作者褒“不善良”贬“善良”。古代的君王为了巩固统治,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让老百姓愚昧,怯弱,对此称之为良民。而若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或改良方法,大多会背上叛逆的罪名。致使国家或社会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老师问雪融化后是什么,甲回答是水,老师打了个红勾;乙回答是春,被大上一个叉叉。由此可见,我们随着传统的思想下去,后果会使什么。
第五部分在这一段我发现作者是一个喜欢新奇,有趣的人。如果终极真理被发现,人们就只能依据这些真理作出价值的判断。而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乐趣可言了。但毕竟时世会造英雄,当有人思考的很多,或成为思维的精英后,总有人喜欢插杠进去。诚然,若没有这些人,前景当然十分美好,但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也因为有这些人,才会有阻力,才使我们更多的思考,体验更多的乐趣。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八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说起童年,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四岁时的事了。家里养了一只小猫,平时总见大人们买来鱼儿喂养小猫,妈妈告诉我:“小猫爱吃鱼!”我想:既然猫爱吃鱼,鱼又爱吃鱼食,那小猫也应该爱吃鱼食吧!于是,我决定帮它换换口味。
趁爷爷奶奶他们睡觉时,我蹑手蹑脚扑向小猫。可小猫灵活。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九
童年是每一个人都度过的,童年里每一个人的乐趣都不一样,我的有好多,唯独这一件事忘不了。
在国庆节放假的某一天,我们全家四口人玩了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几个人不能被另一个人给骗了,如果被骗了,就扣一分,每个人只有三分,第一个把三分扣完的,就会获得一个称号——“笨蛋大王”。
游戏开始了,我们各自去干自己的事了,我去房间里写作业,弟弟在客厅里看电视,爸爸在书房里,妈妈不知道在厨房里忙什么。我在房间里写作业,就想到了一招,我大叫一声:“爸爸,这电脑上有你最想买的手机。”果然不出我所料,爸爸连忙跑过来看,却忘了我们在玩游戏。爸爸刚打开房门,看见我正在写作业,电脑连开都没开,才恍然大悟。我大声地叫了一声:“爸爸扣一分,还剩2分。”
然后,又是弟弟骗别的`人了,弟弟正看着电视,大叫一声:“妈妈!爸爸!”我在房间里刚把爸爸骗过,爸爸还没忘记我们在玩游戏,爸爸肯定心想:这次,我不会再上他的当了。妈妈知道现在在玩游戏,但是她又害怕弟弟真的受伤了,所以就让爸爸去看弟弟,爸爸也不敢不听从妈妈的命令,只好去了。爸爸看见弟弟正坐在沙发下面的地毯上大笑。弟弟也学着我大叫一声:“爸爸再扣一分,还剩一分。”
妈妈突然大喊一声,说:“快点,开饭了。”爸爸、我和弟弟我们连忙跑过去坐到餐桌上,将近十几分钟的时间,还是没见动静。我们跑到厨房里,看见妈妈正在烧水冲在暖瓶里,妈妈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郑重地宣布:“爸爸再扣一分,还剩下零分。王嘉妮减一分,还剩下2分,王嘉琦减一分,还剩下2分。所以本次获得‘笨蛋大王’的称号就是爸爸了。”爸爸也只好认输服输。
童年是人们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我真想把时间停留在童年里呀!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十
童年,一个离我很近的词藻,对我来说,那或许是美好的或许是烦恼的。但读了《童年》这本书后我就能确定出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幸运的。
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一个和乐观开朗、善良正直的男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到了外祖母家。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他的两个舅舅却非常自私蛮横,经常毒打孩子,这对阿廖沙来说就是给他的童年买下了阴影。
但令人庆幸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色彩。读了着本书后,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位慈祥善良、淳朴的外祖母。记得书中有一个片段是这么说的,在去尼日尼的路上,外祖母时常给阿廖沙讲故事,还不停地安慰这阿廖沙,关心这他,每当外祖父要打阿廖沙时,外祖母总是马上冲过去保护他。
虽然阿廖沙的童年有很多痛楚但因为有了外祖母这样天使般的任务,才给了他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告诉了他人间其实还是有温暖的。
当我看到外祖父用鞭子抽打阿廖沙时,便想起来我的童年。“吃些虾子,它可以让你的小脑袋瓜变聪明哦!”外祖父对我说道。
“鱼也好,吃这块儿!这块儿没刺”外祖母也附和着。“嗯,多吃点。”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道。
……一句又一句关心我的话,回响在耳边。比起阿廖沙,我可幸福多了!
是呀,每个人都会得到温暖的,它或多或少,但我们需要的就是知足。要相信,只要以乐观、知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总会发现一些亮点。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十一
这本书的个个角落都体现出了阿廖沙家境的贫寒,可是,他的外祖父是开染房的,但随着家业的衰落就变得脾气异常、极其的暴躁,像个爆竹一样,一点就着,还动不动就打阿廖沙。当然了这种环境未必能让阿廖沙成为前苏联最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之所以,让她这样功成名就,那得归功于他的外祖母,以及小茨冈(伊凡)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就是在他们的鼓舞下,造就了一个充满爱心的高尔基。在有一段时间中,外祖母与阿廖沙相依为命,每每读到“外祖母拿着阿廖沙挣来的钱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我也会情不自禁的被书中的情节感动而与书中说的那样,留下了眼泪。
书中还有几个比较受我关注的两个人物,其一就是“外公为阿廖沙讲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里的卡希林。她的凶恶残暴已经是出了名的。她其实也有个性么,例如:唯利是图,薄情寡义等等,我不说大家也能看得出来这些词全是贬义吧,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呢,在整本书中与阿廖沙成了比较,也是市井小市民的典型形象罢了。
那另一位呢,便是伊凡诺夫娜了,也比较有名,可是,她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她也比较勤劳、善良、乐观,有时也比较聪明,并且还十分刚强果敢嘞。
这本书不仅仅只在情节上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描述方法上也是值得一提的。《童年》运用了从儿童观念与成人的视角。一方面,从儿童视角光差描述生活,让童年更加生动活泼,活活鲜鲜展此刻我们的眼前。另一方面,作者有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现实,是文章富有思想性与哲理性。
语言上也有着艺术的脚印,特点便是活泼,经常经常将场面描述得栩栩如生,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中的感觉,这既是语言上精华。
或许,你的童年经历着不一样样的迁变,或许你的童年已经远去,我想说的是,不论,你的童年是欢乐是悲伤,都请你珍惜,更何况已经逝去童年的人们,因为,童年,属于你的仅有一次。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十二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条记忆的银河,银河里有无数颗记忆着的星星,每个星星里都有一个。今天在这里我就摘下一颗闪亮的星星,与大家一同。
小时侯的我特别爱搞恶作剧,弄得大家都哭笑不得。有一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可我至今想起来依然觉得这件事充满了童趣。那是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常教我们跳舞、唱歌、画画。那天,教我们用手指沾颜料来画一棵树,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艳的花朵。我拿出颜料来,挤了一点棕色、红色、绿色的颜料,放入调色盘里,再加一点儿水。开工了,我先用食指沾了一点儿棕色,画上了树干,又沾了一些红色、蓝色、黄色来画花。这时,我的脸上像是有什么东西,弄得我痒痒的,我只好用手去挠一下。
关上记忆的闸门,我仍意忧未尽,童年时的我是多么天真快乐.金色的童年编织着灿烂的明天,以后的童年中一定还会发生许多趣事,还有很多事情带我们去发现。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十三
童年的生活就像一道闪电,在眼前划过。可是,我童年的趣事却好像刻在我的脑海里,抹也抹不去,时常想起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一次,妈妈买回了一大包菜,见我趴在沙发上看电视,就说:“小醇,你去帮妈妈洗一下菜吧?”“好!”我爽快的答应了。妈妈说完便去客厅里看电视,我走进厨房看见平台上放着一大包蔬菜,有白菜呀,一大把;有茄子,三大根;有西红柿,五六个……。我犯傻了,这么多菜,叫才读幼儿园大班的我洗,真是的。“啊,有了!”我大叫,妈妈平时不是把这么多的衣服,塞进洗衣机里一同洗吗?那我不会也这样做?等一下,或许妈妈还会夸我呢!想到这我便拎起那一大包菜来到了洗衣机前,踮起脚掀开洗衣机盖子,把菜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然后又盖上盖子,最后按下电源按钮。听着“轰轰……”的洗衣机启动的`声音,我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想着自己有多聪明。过了一会儿,我想,菜洗干净了吧?嘿!菜不需要涮干,想罢,我便从坐位上站起来,按一下洗衣机的按钮,使洗衣机停止,当我掀开洗衣机盖子一瞧,“呀!”真是令我万分惊讶,菜呢?看那白菜剩下了“光杆司令”,而茄子好像被老鼠啃过一样,遍体鳞伤;还有西红柿已经杳无踪影了……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这下可怎么办?妈妈花了钱买了这么多的菜,我却把它洗成这样,真是越帮越忙呀!“小醇,菜洗好了吗?我要炒菜了。”妈妈走进厨房,喊道。我默不作声,“脚底抹油——溜吧!”便钻进了自己的小房间,把门给反锁……想到这件童年趣事,我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童年的我是多么天真无邪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做法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否则,后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不可收拾的。这样就行了,再改改,我就这么写的。
童年乐趣的读后感(精选14篇)篇十四
“音音,说了多少次水边去不得呀!回来奶奶给你做馍馍。”我不听,虽然对于一个贪吃的我来说这个诱惑很大,但我依旧那么向往姐姐提起的江南的荷花湖。想着那是怎样一种倾国倾城的美;一种天生丽质的美;一种国色天香的美;一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我终就挡不住诱惑,要去探看那美目盼兮的荷花仙子。不顾年迈的奶奶的叮嘱与等待。
独自坐在荷花湖畔,赏着这一湖的娇艳,想着对面的江南,望着骋婷的花朵在日光里摇曳出万种风情,一身绮丽。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脚,它想摘枝荷花。
看到了个人影,一惊。身子被抱起,是奶奶,她望着我那湿漉漉的衣衫:“你掉下水了呀!衣服这么湿,下次不许来了!我笑了,保证再也不去。”美丽的荷花湖呀!我要跟奶奶走了,奶奶对我好好的,我不能辜负她。是啊!天蓝蓝的,水绿绿的,奶奶的手啊暖暖的。我不能为那湖红艳而抛下更多的色彩和依恋。
曾经,那里是一个小女孩所心驰神往的地方。现在,那里的美好还有人观赏……。
后记:美丽的荷花湖,会记得那个小女孩吗?可小女孩已把她写进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