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写作更加多样化。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一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二
选自《列子·汤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
应该向他学习。
如何理解小儿的笑?
读课文。
复述课文。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三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对称的语言美。
三、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1.通过散步这件事,你对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都不陌生了,请你给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上一个修饰语。并说出这样加的理由。
2.我们常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个家里的哪个成员呢?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钟完成)。
速读课文,采用画波浪线的方法将文章中那些两两相对称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品味语言的精美,3分钟后比谁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你喜欢这个家吗?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要使每个家庭都变得和睦、温馨、幸福,你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比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内练笔。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范例四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再有,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四
李煜(937~978)。
中国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降宋之前写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技巧,但题材较窄,降宋后,过着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前。这些词大都具哀婉凄绝的风格,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中国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降宋之前写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技巧,但题材较窄,降宋后,过着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前。这些词大都具哀婉凄绝的风格,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1.请你介绍一下关于本诗和诗人的一些情况?
2.请你说一下什么是“词”以及有关知识点?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五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当你做一件事成功后感觉如何?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个人的成功能够带给你巨大的欢乐,如果这个成功属于大家,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1)
1、感受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欢乐时刻的画面。
2、这个喜悦时我们大家的,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自由读课文,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课件3)
提手旁: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
三点水:泪、洋。
第二课时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典,当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全中国人民是怎样的表现呢?(课件5、6、7、8)
学生介绍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让学生感受帮当时的情景和中国人民的心情。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2、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课件10)
3、引导学生认识到奥运会的重要意义,热爱体育运动。(课件11)
你参加过那些体育项目的竞赛?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我们成功了
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挥舞国旗
中华世纪坛歌如潮一遍遍欢呼
击掌、拥抱、泪水流淌
激动自豪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六
课件简介: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冰心。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惮踱颇。
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宛转。
絮叨怠慢蕴藻。
家眷渔父喝采。
旺相桕树楫子。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七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小朋友们,每次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你思绪会不会把你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老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八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出北大。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让学生快速阅读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生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进行文意概括,只需明晰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即可。
(三)品析语言,把握内容。
1、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二题。
2、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用语凝练、准确的句子,加以反复诵读,品味。或者是教师给出诵读提纲,师生共同诵读。
(四)了解北大,体悟北大精神。
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北大及北大精神,同时可让学生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扩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我观北大》,口述文章的思路。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九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一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爱如山》,引入新课。
人世间,人们夸赞的最多的便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的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之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他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评析:让幼儿看着图片来进行句式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便于幼儿去分析整理句式,发现四句诗歌的共同之处。)。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白云摇着它,它就睡着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着了。
(2)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评析:动用作表现白云、浪花、风和歌声的轻柔,去体验这些摇篮的特点。)。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幼:轻轻的声音。
幼:不能太吵的声音。
幼:好听的声音来朗诵。
(4)引导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4.表演诗歌: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朗诵这首诗歌所要注意的声音,用轻轻地声音进行朗诵,意境很美,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轻柔的热点。)。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出了有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幼:蓝天里还有太阳。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出了花宝宝外,还会住着谁?
4.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滴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朗诵。
(评析:用插卡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创编故事,幼儿能看着图片完整地进行创编,既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也使得幼儿朗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进行完整地句子创编。)。
(四)感谢妈妈。
1.妈妈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顾地很好,妈妈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要喂我吃饭。
幼:妈妈生宝宝的时候,要去医院动手术,很痛的。
幼:妈妈要给我洗衣服,做饭给我吃。
幼:妈妈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
2.妈妈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谢妈妈呢?(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谢方法)。
幼: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妈妈就会很高兴。
幼:我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幼:妈妈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拿拖鞋。
幼:我帮妈妈扫地。
幼:我给妈妈唱首好听的歌曲。
3.幼儿讲述感谢妈妈的方法,教师进行小结:感谢妈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给妈妈一句好听的话,亲手做礼物送给妈妈,帮妈妈干家务等。
4.布置感恩小任务: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
(评析:回忆妈妈平时做的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说出妈妈的辛苦,有的幼儿还想到了妈妈生宝宝时的辛苦,都说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来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报答妈妈的方法很多,没有局限在送妈妈礼物这个方面,思维很活跃,能说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放在语言区供幼儿自己练习朗诵诗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妈妈。
附内容: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四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生活的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借助挂图,让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1、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检查反馈。
3、理清文章的条理思路。
4、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1、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后,与同学交流。
2、师生互解疑难。
3、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学生体会火烧云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写生字词。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间的生字只识不写。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得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1、配套光盘、课件。
2、了解美丽的祖国。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家》这首优美的诗歌。
2、多媒体出示配套光盘里的生字卡。
3、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美,你们也能把课文美美地读出来吗?让我们先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儿歌。
4、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句。
(1)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
(2)多媒体动画演示:蓝天白云图
(4)蓝天衬着白云,白云依偎着蓝天,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来美美地读这一句话。
6、学习“树林是小鸟的家”。
(1)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里飞行、觅食、筑巢的情境。
(2)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愉快地读一读。
7、自学三、四两行。
(1)播放动画:鱼儿水里游、种子钻出泥土。
( 2 ) 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 3 )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口头扩词。
( 4 ) 用“天上的白云可真多呀,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有的像_____,还有的像______,真是千姿百态。”描述自己见过的白云。
(5)指名读这句话。
(6)多人挑战读,其他同学评价。
(7)想象练说:小鸟会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8)指名读,分组赛读。
(9)想想: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8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课文练习中的句子,根据带点词尝试提出问题。
3、围绕“用这样的方法开启易拉罐好不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通过读文,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描写的妙处,抓住其中关键词,感悟妇女“这个的方法”的巧妙之处。
教学准备:
1、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这是一个易拉罐,你能把它打开吗?
2、导入:开启易拉罐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喝过这种易拉罐饮料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却是一件难事。
3、板书:开启
4、揭示课题:40、开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个 的男青年 ,
(满脸稚气、来自农村……)(不知如何开启一罐健力宝饮料)
这时,一位 的妇女用 帮助了他,使他深受感动。
(善良、热情、善解人意) (巧妙的方法)
2、学习生字“罐”,教师指导梳理笔画。
3、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质疑
如
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男青年会怎样打开这罐饮料?
这位妇女的方法巧妙在哪里?
……
说明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三、读中理解, 品中悟情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男青年不会开启这罐饮料的呢?
读课文第5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他把健力宝拿在手上,颠来倒去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一把水果刀,试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他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
当他几次尝试都失败后,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说话练习
u 男青年十分尴尬,心想: 。
u 男青年一下子脸红了,心想: 。
u 男青年 ,心想: 。
说明
通过这个话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男青年当时的困惑和尴尬。同时,读与说的结合,还提供了学生的一个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默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年轻人不会开易拉罐原因的句子。
讨论后出示句子
他是个农村娃。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大学。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
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
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随机学习生字“倚、饮、奢、侈”,理解词语“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的含义。
说明
通过“农村娃、奢侈、犹豫再三、终于、摸……”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体会到这个男青年是一个从来没有喝过罐装饮料的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
师:这时,坐在对面的妇女默默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用一个非常奇妙的方法教会了男青年打开了这个易拉罐。
3、这位妇女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指名朗读母子的那段对话。
细细品读: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见“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
说明
妇女考虑到男青年是一个来自农村,家境贫穷,未喝过此类饮料,自尊心强,羞于启口的特点,运用了这种男青年可以接受的方法,在不伤害男青年自尊心的情况下,帮助男青年开启了易拉罐。妇女细微的动作里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情感,包含了真、善、美。
四、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说明
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情感,它如涓涓细流,化身为一股清甜的滋味缓缓流入了男青年的心田,令人回味无穷。
师:这位善解人意的妇女,以她的的善良与真诚,深深地感动了这位男青年。许多年过去了,男青年仍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充满了感激之情。
2、引读“许多年后,男青年……”
3、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心灵之锁。而开启这把心灵之锁的钥匙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觅。相信只要我们耐心地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开启这把锁的“钥匙”。
说明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七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欣赏短片,看完短片后告诉老师,短片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哪一个季节?看完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或者谈一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2、秋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秋水长天,让人们感觉非常的舒服;同时,她也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实累累,秋桂飘香,让人们体味到收获后的喜庆。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欢秋天,下面我们将要走进课本,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样的。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并且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丰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内容的?)
b、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红着脸儿(指导读好儿化音)
c、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理解“羊肠小路”“柔韧”“井井有条”的意思)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诗歌中,想一想划一划,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指名读诗歌)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些什么?
1、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老师也诗性大发,想在这里吟诵几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们看到金黄的稻穗……
你们觉得老师创作的怎样?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饱含深情,我们就是通过这么美丽的语言理会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1、指名朗读
2、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富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得整段内容充满生命力。
3、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高粱------这些能让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香,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这两个字就概括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识3个生字。
2、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1、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五、教师指导。
1、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六、带头饰表演。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看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十九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引导学生感受马戏的精彩,同时了解这些精彩的马戏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辛勤训练的结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字卡片、彩色挂图、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文字投影片。
3、让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动物表演。
2课时。
第一课时。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动物表演的节目,结合你们收集的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给大家讲讲。(学生可展示图片,看着图片作介绍)。
动物的表演真精彩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再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3、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1)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正音。
(2)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相互正音。
注意“精”读后鼻音。“重、阵、叔”读翘舌音。
(3)教师抽查。
4、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通过读句子,同伴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图画初步理解词义。
5、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6、识记要求掌握的生字字形。
学生交流学字的情况。(“笨、阵、团”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来记)。
教学相机指导,比较字形:光——先精——睛金——全。
7、指导书字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戏、球、重”的书写。
“戏”的斜勾要给学生示范。
“球”不要丢掉最后的“点”。
“重”要摆在正中,“丨”应在竖中线上。
8、学生练写,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学生的执笔、书写姿势要正确。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巩固练习。
1、出示彩色挂图或计算机课件。
2、学生一边看图或计算机课件,一边听教师范读。
3、要求学生说图意,可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1、《精彩的马戏》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节目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课文,用笔画出节目的名称。
2、让学生板书画出的节目名称或学生说教师板书。
3、重点读议课文第2——4自然段。
4、在这几个节目中(教师指板书的前三个节目),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
5、根据学生喜欢的节目,选择学习伙伴,组合学习小组进行重点读议。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你们是读了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才感觉到这个节目精彩的?让学生先看图、读文,再讨论: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理解不同节目的精彩之处并在小组内朗读。
6、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第二段文字并相机指导朗读。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确实精彩:猴子的打扮让我们觉得猴子好玩儿;猴子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惊异;猴子的表情让我们感到猴子顽皮的天性。难怪观众会被它逗得哈哈大笑呢!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节目的精彩。
(1)自己试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读。
(3)抽读。(抽同学读,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计算机课件或投影片)。
提示:现在请你们再来看看“猴子爬竿”这个节目,说说自己的感受。
(4)齐读。
7、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集体试读第三、四自然段。
8、喜欢“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这两个节目的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并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读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9、再仔细读读课文,你一定发现了观众在观看这两个节目时的不同的反应。让我们再像课文中的观众一样,被笨重的黑熊那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为山羊演的绝技大声喝彩!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哄笑”、“喝彩”,从而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11、(出示课文插图四)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生共同解疑。
小结:是啊!动物们表演的节目个个都很精彩。小观众选了三个他最喜欢的节目来写,其他的节目就一句话带过,留给我们去想象,多好啊!动物们能表演这么多精彩的节目,都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的功劳!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3、4题。
高一语文课件范文(20篇)篇二十
教学要求:
1、学思想感情。重难点、关键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第二课时
一、复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二)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形象识字。教师点击生字蛋,生字蛋破开,出现生字,学生读、记(读得正确,蹦出一只小鸭)。
3、揭示课题。(最后一个生字蛋破开,出现丑小鸭形象)。师:哟,它是谁呀?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它的样子与前面的小鸭有什么不同?(抽讲),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二、自主阅读,感知形象
1、自主阅读。师:丹麦的童话家——安徒生老爷爷还为丑小鸭写了一个故事呢!想读读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小朋友自读课文,看看安徒生老爷爷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样子的?请用“——”勾画出有关句子。
2、感知形象。出示画面,说说丑小鸭和其它的小鸭有什么不一样?看屏幕填空。
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小鸭:它们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肥肥的。
3、感情朗读。引导读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体会它的可怜。
(一)自读自悟,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第三自然段)。
1、自读勾画。课文的哪些地方最感人?用“——”画出有关句子。
2、角色转换。如你就是文中的丑小鸭,受到别人欺负时,你会想些什么?
3、互动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相互评议。
(3)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一词。
(二)渲染气氛,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第四、五、六自然段)
2、品读课文。自由朗读,想想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怎样?
3、互动交流。看了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情景,你想说点儿什么?
4、深入赏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三)观看动画,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播放动画。师:是啊,可怜的丑小鸭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熬着。可是,它仍然能从生活中发现很美的东西。有一天,丑小鸭看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它又惊奇又羡慕,丑小鸭羡慕什么?(抽讲)
2、生生交流。此时,丑小鸭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生:看见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这就叫羡慕)
(评析: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华。)
四、拓展思维,放飞情感
2、自主探究。自读课文,找找描写天鹅形象的句子。
3、同桌比赛。丑小鸭看看湖里映出的自己漂亮的影子,想起原来的样子,心情会怎么样?有感情地赛读课文第七自段。
4、拓展思维。如果你就是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5、升华情感。白天鹅扑扑翅膀,向蓝天飞去,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飞向新的生活。同学们,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你们羡慕它吗?也想变成美丽的天鹅吗?好,请大家随着音乐,也展翅飞翔吧!
(评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开启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推荐安徒生童话故事网站。
2、小组合作自编自演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