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3.“看了”:看够。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5.季鹰:张翰的字。三.赏析词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3.移情入景的手法。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臵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二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三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四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教学方法】。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延伸拓展补充)。

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66岁又被起用镇江知府,积极备战。但朝内权贵并不真心北伐,韩佗胄借口北伐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名声,没有真心准备,最后匆匆出兵落得大败。辛弃疾已看出端倪,批评,伤痛。

四、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抽查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夸奖学生词语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学生讨论完成)明确: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六、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五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一课时。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结合以上材料让学生概括本词可能具有的风格特征:豪放、悲壮。结合郭沫若对联加以说明:“铜板铁琶“是说辛弃疾的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先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一下字音、停顿、语调、语气。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请学生结合预习,参照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寻幽探微男生齐读分组讨论品味上片。

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幻灯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幻灯片)。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

“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可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简单小结:上片从上(天空)、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女生齐读思考讨论略析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简单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四)总结归纳板书整合学生齐读。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课外练笔。

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六)课外延伸。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来仔细品味作者字里行间的“国恨”、“乡愁”(积聚在心底的那种绵延古今、纵横千里的孤独与悲愤)。

1、学生试读,教师正字正音。

2、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3、下面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无人会,登临意”

(2)上阕: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下阕: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配乐齐读上阕,讨论:

1.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明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

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

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写出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指自己。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二)配乐齐读下阕,思考讨论。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借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也正是登临赏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是整首词的词眼。小结: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隐半露。连用三事,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极尽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豪而不放”;不学张翰思归,不学许汜自私,反衬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急下,感慨年华虚度,愁苦顿生,倍感压抑,可谓“壮中见悲”。

3.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叹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觅,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简单小结:下片三次用典,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五、总结归纳,形成板书。

手法:寓情于景细节描绘用典言志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要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要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

2.阅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七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这就是宋朝,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他就是辛弃疾。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三、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

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

【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

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

【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

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

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

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四、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听录音学生齐读本词。

五、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

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苍凉沉郁。

(教师在分析师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一齐背诵本词。

六、小结。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教师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束本课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请以《辛弃疾啊,辛弃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附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形象词眼感情手法词风。

„„借景抒情借动作抒情。

直抒胸臆。

用典抒情。

豪迈沉郁。

(移情、比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九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虞美人》)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

工作计划词语承诺书演讲稿!广播稿整改措施,启事助学金发言稿!入团申请邀请函:写作批复鄂教版了责任书教学顺口溜教育朗诵,党小组批复流程弟子规,答辩状自荐书简章结束语答案,创业项目讲稿口号了具体内容誓词表扬信自我推荐。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一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二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代: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 “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四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

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

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御剑术),

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

常常能看见斗牛的火焰(斗牛是星座)。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

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灯火。

(燃犀是指点燃生命的火光,燃犀也指一种怪兽),

倚在栏杆处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山峡夹江对应而起,

过高楼(古代的危楼是指高的楼台),

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

身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

不妨舒服的躺下来,凉爽的酒,

凉爽的席子(簟席子),

千古兴亡的事情,百年的悲欢离合,

嬉笑怒骂,一时登高楼观赏风景,

问什么人能够放下尘世的琐事呢,

片片白色的船帆的影子印在白沙河岸,

如同系斜阳的缆绳!

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作者的这首词就是一篇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今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在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很不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的山作了全力的刻画。而剑和山,又和作者融在一起,上阕一开头,就象从天外飞来的将军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在宋室南渡时,作者一人支柱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理想,将其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下阕头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富烹炼之工。这是用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文笔来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制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过了五十二岁,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已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了。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的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五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

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

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

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

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

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

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辛弃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六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课时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

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 抒发情感的?

明确: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接下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七

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时代,民族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是激烈而紧张的。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争中去。年二十一岁时,便聚义民二千余众参加耿京队伍,矛头指向金政权。后来事变,他又能独带五十余骑,于五万敌军之中,孤胆擒缚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平生自诩有济世报国之才,而他的过人胆识,雄伟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他的词写来便豪迈奔放。不过,同是做为豪放派的词人,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恢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于是我们看到,当辛弃疾的笔从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辽远之处稍微近缩了一下的时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闲愁。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长叹。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到了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氾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八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词人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郁结心头的悲愤。

从结构方面看,本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词的上片是登高远眺,由物及人,触景生情: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接着写山的形状——挺拔秀丽如“玉簪”似“螺髻”,既绘形绘色又抒情传神,面对眼前的美景,词人想到的却是沦陷区无知无情的山此时也因中原沦丧而向人们“献愁供恨”;最后写登楼远眺,并由外物联想到自身——似“断鸿”的辛弃疾22岁时率众南下,离开沦陷区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报国忠心却至今仍无人理会,只能空佩宝剑伤心地站在赏心亭上看夕阳西沉,听孤鸿哀鸣。

词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过古人古事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既不愿像张翰那样只思莼鲈美味,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其中的“休说”“怕”“羞”等字从反面入笔,表达了词人不甘从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接着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细说自己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至于“可惜”三句,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忧愁”所在——国势日益衰微,而自己却不得不虚度年华;最后三句以问作结,照应前文,写了词人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苦闷: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女抚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如此落泪,可见其已伤心至极!然而,让更人伤心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从不被人理解。这与上片中“无人会,登临意”前后照应,读来的确让人荡气回肠。

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看,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矢志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沉雄豪壮的“稼轩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气度是何其豪壮!悲恨填膺,无人理会,国势危殆,无路请缨,虚度光阴,空洒英雄之泪,感情是何其沉郁!全词就是这样豪情郁气,一并交织,将词的壮美发挥到了极致。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十九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1、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

2、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3、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

教学过程:

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册。

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上片: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汇总20篇)篇二十

盘园任帅子严,挂冠得请,取执政书中语,以“高堂”名其堂,来索词,为赋水龙吟。

芗林侍郎向公告老所居,高宗皇帝御书所赐名也,与盘园相并云。

断崖千丈孤松,挂冠更在松高处。

平生袖手,故应休矣,功名良苦。

笑指儿曹:“人间醉梦,莫嗔惊妆。”

问黄金馀几,旁人欲说,田园计、君推去。

叹息芗林旧隐,对先生、竹窗松户。

一花一草,一觞一咏,风流杖屦。

野马尘埃,扶摇下视,苍然如许。

恨当年《九老》,图中忘却,画盘园路。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沙漠探险之旅的五年级(实用20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文章观点清晰、层次分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去年,我和胆大

    活动策划专员个人简历(实用20篇)

    活动策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参与者,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接下来是一些活动策划的创意和亮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简历编号:更新日期:

    璀璨的星空(优秀19篇)

    优秀作文的创作要求作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注重积累和练习。随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语文跳水教案(模板19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一些国际教育机构提供的创新性教案模板,可以开拓教师的思维方式。《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

    本科论文研究方法(优质18篇)

    范本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写作作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示范作用。鉴于总结的重要性,以下是几篇经典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研究方法: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

    风险防范的论文(通用18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通过模仿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般来说,工程施工风险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热门18篇)

    通过班级工作总结,可以发现班级整体表现的亮点和不足之处。随着学期的结束,我们需要对班级的工作进行一份总结,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参考。1、班级管理工作虽然有条不紊,但

    工程造价员转正申请书(实用18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我们兼顾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既有吸引力又具备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八年级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例教案范文(16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问题,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当堂训练:1.

    员工晋级申请书版(汇总15篇)

    在写更多申请书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使其更具说服力。希望这些申请书范文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让你更加自信地撰写自己的个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