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灵魂曲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

在小学教学中,教案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连接。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一

(1)多读题,缓慢读题,读得顺畅、连贯,划出问题,圈出关键词句。

读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通过语言描述看到问题解决的契机。对于问题意义表征受阻的学困生,有必要指导他们从“指读”(用笔尖指着题目,眼睛看着所指的文字读)开始,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几遍,直至读懂的习惯。进一步,还可以指导他们划出题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

(2)把“大数”化“小”。

例如,一本书共369页,平均每天看41页,多少天看完?对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将原题改为:一本书24页,平均每天看8页,多少天看完?他们往往能脱口而出“3天”。再用“小步子”进行追问: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两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3)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问题中的“小明”,进入情境,想象自己拿着20元钱去买票。从而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上三条策略,其实就是过去的读题、审题策略,现在依然非常实用。

(4)列表、画图。

表、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正确地表征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比例知识解决正反比例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不清楚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来帮助理解。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3年级下册72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了?

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面积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呈现。

2、生质疑,提条件。

3、(出示情境图)师:工人叔正在测量呢,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读条件。

4、教师课件出示示意图。照这样铺下去,多少块就铺满了呢?怎样解决呢?学生先初步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学习。

师:这样行吗?大家快来算一算吧!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三)展示交流。

1、请小组成员上台板演成果。全班交流。

2、验证。

师:谢谢大家替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这200块中到底算对了没有?怎样验证呢?

3、小结。

(1)师:再遇到这类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谁能总结一下?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答。

(2)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4、练习。

师:老师的厨房也想铺上地砖。(课件出示题)你能发现给出的数据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明确这次是直接给出了正方形地砖的面积而不是边长)到底需要多少块地砖呢?独立列式解答。

三、目标检测。

1、出示检测题。

2、结果反馈。请一个学生说正确答案,做对的给自己打3颗星。

3、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三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4、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尤其是在做那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时,可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几种好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便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也会跟着上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四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电脑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表格等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

师: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知道植树有哪些好处吗?

植树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请学生上台用课件演示:鼠标移动书苗介绍设计方案

师示范给一种方案命名,其他方案请学生命名。

结论:(1)两端都栽。

(2)只栽一端。

(3)两端都不栽。

(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读完题目,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猜猜看,一共要准备几棵小树苗?

(2)学具操作,初步探究

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呢?我们先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思考:两端都栽的时候,应该栽多少棵?

学生展示学具,汇报模拟结果。

(3)教学画线段图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点除了可以代表小树苗,还能代表其他的东西吗?引导学生发现点可以表示很多物体。

师: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呢?(间隔)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间隔,能举些例子吗?

刚才在植树中,你们发现了几个间隔(数)呢?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在刚才栽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4)感知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每隔1米,2米,4米,10米,20米栽一棵。】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间隔填上。

小组合作:选择一、两种间隔,用喜欢的方法找出间隔数和棵数,填入表格中。

填好表格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算一算、数一数等方法完成。】

谈论交流: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两端都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板书:(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在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5)练习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用刚才所学的规律以抢答的形式来帮忙解决。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一起抢答,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验证

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算一算,两端都栽时,100米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看看前面哪些同学猜对了。

三、应用规律

(1)任意一纵队的学生起立

师:谁能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几个数学问题?

(4)学校组织40名同学参加车鼓队排练,请你设计一下队形?可能会排成几排?

【学情预设:1排、2排、4排、5排、8排……】

如果老师想排成两排呢?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者同学们说的呢?

五、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课伊始,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试试,画画,填填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五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5、6。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

“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

演示课件9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规律

“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

“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六

(1)合理强化。

在学困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之后,应进行相应的练习。实施练习的首要原则是增强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化什么;同时,注意及时强化与把握好强化的频率。

及时强化是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使学生新获得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当堂巩固;强化的频率是指根据掌握、回生的实际情况,缩短或延长强化的周期,以促进问题解决方法的内化。

(2)分解强化。

为了让学困生形成比较稳定、清晰的思路,我们通常采用“分解强化”策略实施训练,即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步子”,为思维的清晰化提供一个支架,再逐渐将支架拆除。

(3)顺向加工策略。

顺向加工策略,是指不考虑一道题的特殊问题,而是整体考虑该类问题所含变量能组成多少种问题情境,予以全面呈现,一一练习,以此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解决该类型问题的知识系统。

(4)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注意强调第四个步骤。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模具,底面半径是75px,高是100px。它的体积是多少?学困生往往能选择公式v=13sh,但是算式却列成1/3×3×4。原来,他们直觉地认为是三个数相乘,却忽略了公式的实际意义。因此,强调所需条件,提醒关注已知数据常常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60÷3÷4=7×7+1=21÷3+9=。

…………。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搜集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八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摸会的。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九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article/,请保留此链接!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陈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何老师在学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写一写”是上一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写一写”:两位老师在主例题教学后,布置了写一写,写的实质为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搭配结果。课堂上,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数字,有的用图形。这些表达方式,具体而有效,实现了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蕴涵了学生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层次思维水平。

“练一练”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练一练”:两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也有所区别,陈老师稳扎稳打地呈现了教材中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而何老师则在教材的例子和练习的基础上,将到中国馆的路线从2——3到3——3到4——5,加深了练习的难度,拓宽了课堂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提升。

纵观两堂课,两位教师的四个教学环节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尽管她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令我们徜徉在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生态中,尽情地享受殊途同归之效。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四

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出示课件5、6。

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演示课件9。

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五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x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六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夜色恋人”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模板17篇)篇十七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

7、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

8、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9、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

10、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米。

二、解答题。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4、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讲奉献有作为敢担当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化、总结和分享。请大家阅读以下教师心得体会,或许会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通过“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开展,自己深刻体会到,

    家具促销活动策划(优质18篇)

    活动策划需要对目标人群、场地、预算、时间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规划。以下是一些活动策划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o地点:武都区钟楼

    选拔赛主持稿开场白(汇总21篇)

    感谢各位的出席,让我有机会为大家主持这个重要的场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的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音乐开场,四位主持人从花环门中出场(小跑、

    2023年心理课教学设计理念范文(15篇)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合作精神。这些教学计划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

    最新中班安全教案反邪教大全(19篇)

    中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供参考指导,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导向性。通过阅读中班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案编写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

    物业服务合同规定(实用19篇)

    服务月是一个关注他人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时期,我们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关爱和奉献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服务月活动范文,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创意和灵感。

    宝丰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培训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还能够展示我们的学习态度和成果。以下是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转眼间,接受新员工培训已近1个月时

    铁路毕业生自我鉴定(精选18篇)

    毕业生面临着就业、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毕业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本人20xx年xx月毕业于xx专业,到现

    新学期德育工作发言稿(专业17篇)

    在各种会议、演讲或庆祝活动中,发言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文笔才华。以下是一些在重要场合上使用的发言稿范文,它们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建设工程项目完工报告(模板21篇)

    建设工程的成功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各方的密切配合和合作。下面是一些获奖建设工程项目的介绍,它们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通过几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