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文锋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反思的路上,我们要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教学反思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一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图书的活动,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量的认识,并学会按数匹配实。

2、按数量的多少排序。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认识图书,知道什么是封面,封底,什么叫每一页。

2、各种事物形象的贴纸若干,封面印有数字和标有页码的图输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封面印有数字的书。

师:我们知道每一本书都有封面、封底和每一页组成。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什么?大家猜猜看这个数字3是什么意思呢?这本书和什么有关系呢?(一本有关数字3的图书,每一页都有3个小动物?)。

2、出示标有页码的图书。

师:这儿还有一本书,和刚才那本有点不一样,你们看封面上有没有数字?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内容。(一本有关兔子的书)每一页上的兔子一样多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每页上都贴有兔子,但每页上的兔子数量都不一样多,排列有序。)。

下面就要请小朋友来帮小兔制作图书了,你可以选择做一本数字图书,记住每一页上的小动物和封面上的数字是一样多的,你也可以做一本小动物图书,做法和小兔书一样,排列一定要有序。

(1)展示一本数字书,一本实物书,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2)请个别幼儿讲述作业,集体检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五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六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七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八

能根据示意图辨认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绘事物所在的方向。

经历观察、描述平面图中事物所在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辨认方向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科书上插图。

复习引入。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线路图。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每个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丫丫家的位置吗?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丫丫家的人会去的地方,并说出这些地方行走路线。

(4)学生讨论去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

2.行车线路图。

(1)出示线路图。提出问题,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4)议一议。

师:张大爷在长途汽车站,要去火车站,请同学们议一议他该怎么走。

指名汇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以下两种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达邮局,再往西走2站到达火车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达商场,再往北走2站到达火车站。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2)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从“长途汽车站”到“火车站”该怎么走?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作为见面礼。请看大屏幕“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预设:(1)百分数的意义。

(2)生活中的百分数。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有哪费?

2、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课件出示例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小组讨论: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

队员。

调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引导学生说出:要看进球个数占罚球的几分之几。

18/20,8/10,21/25这样不方便比较。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容易比较些,即90/100,80/100,84/100.

通过比较得出,该派淘气去罚点球。

师:那90/100,80/100,84/100.分别表示什么?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90/100,80/100,84/100.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出示:。

品种。

实验种子数/粒。

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

20。

5

二号。

25。

7

三号。

50。

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25/100二号-28/100三号-22/100。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古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十五。

生2: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八。

生3: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二。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几。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指名学生板演80%、84%。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100100100用百分数的形式写表示。

下来,并读一读。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数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三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搜集的百分数的资料可能有: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小组合作研究,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影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40页1,4,5题。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百分数,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棉80%”。学生在“想---画---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百分数的意义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了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直观的认识了百分数。

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本节课借助一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生疑,在争辩中明晰,从而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这种借助矛盾冲突、在相互辩论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的做法,也是知识与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

在练习的设计中,先设计了判断题,这是基础性练习;接着设计选择合适的数填空,这是一道综合性练习,再接着是一道趣味性的练习,在成语中找百分数;最后出示两条信息,让学生读了之后,谈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百分数的应用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最后送给送给学生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余韵悠长,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给人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十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蝴蝶(图)。

小花(图)花盆(图)。

汉字(图)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89。

87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十三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和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模板14篇)篇十四

王亚玲。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这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所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把预设周全作为备课的一条标准。“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

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让我们去找找看吧”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线,从而引入课题《线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把线段、射线和直线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

4、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大家看到铁轨时,有什么感觉?”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交流,让他们观察,猜想,独立思考等,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足:

本堂课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所以造成整课的不完美。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还应加强,学生参与面还要再广一些,这样,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商品房买卖合同补充条款(汇总17篇)

    买卖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借助下面这些买卖范文,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买卖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思路。甲方承诺交房之日水、电达到正常使用标

    小学语文教案目标(热门18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与学的计划和指南。对于小学教案的编写,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教学资源的更新。2、知道汉字的排列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部编(专业20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进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下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总结中的思考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

    乡镇政法工作要点(通用19篇)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范文范本启示录:这些范文范本能够启发你的思维,帮助你发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

    绿色低碳的倡议书(精选17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够促进我们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应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广大市民朋友们:春节

    部门绩效自评报告(优质12篇)

    部门在组织内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组织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部门团队建设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团队凝聚力。(一)机构组成。机构组成情况:我

    配电柜采购合同(优质20篇)

    在采购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分析竞争对手和掌握谈判技巧。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采购合同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村委会副主任述职报告(通用16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可以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述职报告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考前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优质16篇)

    国旗下是我们庄严宣誓的地方,宣示着我们的主权和独立。在国旗下进行国旗下讲话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

    港澳论坛发言稿范文(22篇)

    发言稿的语言应当简练、生动且具备说服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发言稿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