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念青松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许多成功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法和心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一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及耐心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英语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中往往缺乏耐性及兴趣,这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采用情感教育可以充分克服学生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心理困难。

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对学生的自我态度的变化较为关注,对于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选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对小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1.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融入的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也是充分渗透我国教育中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是小学生今后发展中成长的有力措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是需要双达标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必然要保证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增强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力手段,是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

2.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和渗透策略。

2.1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课堂中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应当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配合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发挥积极性及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学习“isthisyour...?yes,itis.”“no,itisn’t.”这一句式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学生的物品,然后对集体进行提问:“isthisyour...?yes,it,itisn’t.”学生需要找寻自己的物品的时候,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更加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

2.2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沟通的活动,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接收,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我国当前素质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师生关系的融洽建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是教育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及优缺点要明细洞察,对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要加以正确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沟通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融入爱与情感,在一定层面缓解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抵触心理,真正打开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扉,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2.3利用分组教学,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在成长中沟通对象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沟通中就会出现羞怯心理,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小学英语这门语言课程需要多说、多练,为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学生之间不熟悉等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分配学习,小组学习人数相对较少,可发挥空间相对较大,这样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克服学生的沟通障碍。教师还可以进行英语朗读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听力水平,同时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羞怯障碍。

2.4不断加强交际,增加交际训练。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沟通的,英语语言学习最终应当落脚在语言交流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应仅局限于句式中和书本上。因此,教学中应当对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予以明晰,逐渐摆脱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环境及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环境营造成为轻松愉悦、活动生动的,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交流性。通过交际的增加,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在交际中赋予更深层次的情感教学,更好地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所在。

2.5利用情感教育,强化整体英语学习的效果。

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渗透成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用心、用爱小心翼翼地浇灌。例如,对于英语单词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默写、背诵,周而复始地重复,通过重复加强记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是学生被动接受,毫无情感,在今后英语中效率就会很低。对于学生学习记忆力的培养,可以灌注情感教育,每一个语言都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每一个文化背景必将是五彩缤纷的,英语的文化背景也不例外,尽管小学英语学习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仍旧可以通过英语本身的文化理念充分渗透,将一些英美文化现象融入教学中,如在晚饭、午饭、早饭的教学中,将英国的饮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饮食的诱惑,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情感,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需要从小学做起,在学生的思想中渗透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情感作为学生的一个思绪,在英语教学中加以渗透,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大趋势和必然发展方向。尤其小学生思维处于原始形成期,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充分融入情感,学生对英语教学就会有一种自主性,在今后学习中就会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二

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原因。动机理论是人们对动机行为的研究和解释,它揭示了人们的动机来源、动机强度和动机满足等方面的规律。在深入学习动机理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动机的来源是多样的。人们的动机来源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有时甚至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内在的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欲望,如自我成长的渴望、自主性与主动性的诉求。而外在的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的激励,例如奖励和惩罚。理解动机的来源对于提升个体的动机水平很重要,因为通过给予合适的内外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动机的强度是可以调节的。人们的动机强度会受到个体不同需求的驱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个体对某个目标的需求感受越强烈,动机的强度也会相应提高。而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动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动机的强度,需要从个人与环境两方面入手,合理设置目标和提供激励,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再次,动机的满足是渐进的。动机的满足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和长期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持久的坚持。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尽量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个体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耐心,不放弃,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功。

最后,动机的驱动作用是巨大的。动机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和超越自己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动机的驱动作用,人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未来。动机还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和激发他人的动机,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机理论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动机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动机不仅来源多样、强度可调,而且在满足过程中需要经历不断调整和坚持。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提供激励和保持积极心态,个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动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机水平,为自己的发展和成功铺就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人的动机,以激励和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三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旧知、准备新知。

课前指导学生自我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计划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得过程。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加工,如问学生“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解释理由,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注意这个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提出问题、角色模拟、提供资料、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

1、设疑激趣,启发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如在导入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一口气能绕地球跑几圈,你相信吗?请看报道:

1995年5月,我国北极科考队登上了北极点,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极点上。队员们在极点上每跑一步,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根经线。在此地,真正没有了时差,仿佛双脚下同时踩着东西两个半球,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巧妙设疑,使学生投入到了极地位置的思考中。

2、角色模拟,体验反思。课堂中,经常采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如:讲印度一课时,提问: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准备怎样加速农业发展?假如你是印度的人口问题专家,你会给政府提出什么建议?通过角色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农业和人口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3、用假设的方式和判断真假的方式,启发学生逆向反思。如讲地球运动的时候,提问:假设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人说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上的原始森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逆向反思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给出图文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反思信息的获得过程。例: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带,判断依据是___;

从图中可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判断依据是___。

由现象推出结果,再由结果寻找原因,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5、提出问题,反思原因。例如: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的形成条件是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层所覆盖,气候酷寒、干燥、烈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的成因。通过培养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研究自己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让学生画示意图、列表,巩固反思所学知识。如讲天气一节时,让学生画天气符号;讲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一笔画世界;讲完气温、降水后,让学生根据气候资料画气温曲线和降水的柱状图;讲完长江、黄河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两条河流的情况;讲北方和南方地区时,让学生列表比较两地区的主食、房屋、交通工具、运动项目等内容。通过画示意图、列表等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了整体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

三、指导学生新课结束时自我评价、反思提高。

四、一个单元结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反思,写出知识结构提纲。

通过写提纲的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自己理解前后不同章节知识的相互关系。

实验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理论,可以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变为指向自身的认知过程,从问题水平转移到加工过程的水平,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峻已,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与职或人与组织不匹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目标职业的定位、认识和规划,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自身长处、兴趣的认识。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和“考证热”等种盲从的状态,最终造成大学生职业迷茫找不准方向。因此,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所谓“职业观”,指当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观念和态度。正确的职业观首先跟学习能力相关,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向更有经验的同事学习,结合实践不断地领悟、总结,日渐提高,这样在职场上就会逐渐成熟,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其次,就是责任心。每个个体无论是对组织、对团队,还是对他人、对社会,都应该认清自身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处理好相应的'关系,要做到有领导和无领导时表现一致,人前人后都严格要求自己。

再次,就是要有事业心。个体是不是一个有良好职业观的人,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员工,会调用自己所有的技能、才华和知识,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成现实时,会由衷地喜悦,失败则会表现懊恼不已。这种事业心不强的员工,一般在职场上都不会有很好的发展状态,甚至连工作都将朝不保夕。

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的职业观是非常必要的,拥有良好职业观、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更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重用,在职场上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2、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

苏格拉底的名言:“了解你自己”。要了解自己,其实就是要剖析自己,然后挖掘自己的潜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勇于挖掘、善于挖掘,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应用匹配理论,引导大学生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促进大学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

在当前国家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也给大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创造出更多新的机会,学生们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各种崭新领域诸多新型职业的挑战,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自身固有思維的束缚,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争取获得满意的工作。

3、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大学毕业生的数据日渐庞大,而社会所能提供的“精英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毕业生都能到“精英岗位”就业。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更多新型行业的基层岗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进行生产和服务。因此,通过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运用测评工具对大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能力和兴趣进行测评,引导大学生由“精英化就业观”向“大众化就业观”转变,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对人才提质的切实需求。

现阶段9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的就业生力军,普遍出现的问题为择业观盲目无序的状态。一是期望值过高,与现实情况不相符;二是就业地域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多,而沉重的生存压力又令大学生感到迷茫;三是对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机构的岗位依然趋之若鹜;四是鲜少有大学生选择深入西部或农村地区发展。

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于90后年轻人来说,应具备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勇气和头脑、找准市场定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地方优势产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线上线下精准营销,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构建兼具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职业规划教育要求教育者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专职、兼职、聘任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结合社会、企业和校友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指导者应同时精通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指导技巧,针对大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这样,更科学规范地做好人职匹配及人与组织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职匹配全程指导。

大学生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进全程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指导内容。

针对大一学生,主要以启发意识,开展职业探索为主,组织举办一系列的职业认知讲座、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树立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思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及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主要是帮助其职业定向。学校应引导学生考虑清楚将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对大三学生,主要是求职技巧培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简历设计大赛、应聘模拟大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们全面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对大四学生,主要是开展职前系列培训,包括就业信息和渠道筛选、职业抉择、面试礼仪、创业信心等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文峰,凌文辁.从人职匹配理论到人组织匹配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发展浅探[j].商场现代化,,30:298.

[5]王厚刚.试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对策[j].英才高职论坛,,5(3):7-9.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五

心理结构是教学目标的能动反映。基本结构越能简化反映内涵,就越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确定目标时,除了要确定技术动作的结构流程图,而且要对每一个动作要素的要领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动作执行计划。因此,要对足球动作结构内容及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简化,并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步、系统地传授有关的知识结构系统与内容,始终保持教学组织的整体性与最优化。

3.2确定动作定向,创设学习情境。

技能的认知,包含着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通过陈述性知识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的形成对所学技术动作的认知定向,可以使学生了解本次课具体“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9币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练习情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小组协作的学习方法。

“结构一一定向”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对技术掌握水平不同,这样在不同层次内的同学,组成员相互协作,当一个成员完成动作时,其他成员复述动作结构要点,并观察动作,指出缺点和不足。

3.4“反馈——矫正”环节多种反馈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时,只是依靠教师一个人提供反馈信息,而学生几乎用全部时间进行练习,这样就会出现有些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的现象。因此从练习绩效反馈信息理论上讲,传统的体育术科教学不利于技术的掌握和学习,而在“结构一一定向”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动作的模仿、整合阶段,可以根据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帮助、技术动作录像分析等多种方式及时矫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使每个练习者和指导者都能在分组练习中得到即时反馈信息。

3.5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录像自我评价、小组讨论和教师评价的结果,指出学生目前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设计强化练习。通过技术强化练习,针对各技术环节的衔接并纠正原有技术错误,巩固完善动作技能。这一环节可采用组间竞赛的方法,并进行组间评价。教师指出普遍存在的错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3.6诊断性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通常在阶段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主要是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相关技术能力的评价。“结构一定向”教学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教学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的基本身体素质、专项素质、技术水平和相关理论测试。并且通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让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4结语。

“结构——定向”教学思想强调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进行定向培养。确定足球运动项目的心理结构力求内容简洁,要点突出,结构明确,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能使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从视觉神经和脑神经两方面同时产生作用,最终达到加深足球教学印象、牢固记忆,准确支配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六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该理论主张女性的命运和社会角色不能被生理差异左右,而且其在之后有关性别不平等等方面的研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对性别方面的教育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具体实施。但就目前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来看,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教育充分贯彻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1.促使女大学生培育主体意识。以往,因为对性别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误区。一些人信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缺乏成才的动力和勇气等。而社会性别理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传统依附角色的挑战,可增强女大学生奋发进取和直面人生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传统束缚,这是女性走向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2.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截至目前,“男强女弱”的观念都深深根植在每个人的思想里。正是因为这种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不断地受到打击。而社会性别理论科学地分析了性别和性别差异,这能够使大学生摒弃“男强女弱”的旧观念,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建立自信,身心全方位发展。

3.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传统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根源。在传统的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无限贬低,女性更多地被定位在照顾家庭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而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进而重拾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争取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此展开积极探索。但是,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还受到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的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受到传统父权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性别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学校各级组织性别分配不平等,暗示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普遍没有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灌输社会性别理论,反而有可能在帮助学生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强化着父权制思想。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有关性别教育活动或开设选修课,但缺乏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传统“父权制”文化的影响至今不容小觑,可以说其已经沉淀成了一种社会潜意识,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女性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直以来无论是平凡生活中还是激烈竞争中女性都成为大众眼中的弱势群体。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了她们自卑依赖心理的产生。

2.性别意识教育缺失。高校期间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但是,高校对“性别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没有一种加强性别意识教育的自觉性,这种缺失会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深层意识中,所以,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不仅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甚至在学校各级组织分配上还体现着传统的男权思想。例如,大部分高校中教职工的角色分工性别不平衡,到处体现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也潜在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老师教育男生和女生时的不同态度,这更深层次地在大学生思想中加强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人力资源环境和课堂教学氛围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混乱、应付心理强。在简单设立咨询机构后,便不再具体规划工作,且对咨询机构工作缺乏督导。长期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出现了发展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够专业化等问题。除此之外,通常咨询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在专业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但是,一般高校招聘心理咨询师时对心理学方面的考核较少,更谈不上对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要求,而且咨询老师大多未接受过社会性别培训。所以,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不仅很少普及到性别平等,而且有可能出现强化父权制思想的情况。

1.冲破传统父权制的枷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摆脱父权制影响,在对现有性别文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摒弃封闭、偏狭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开放、理性、宽容等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促使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性对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打破传统思想对女性价值的束缚,凸显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促使人们性别意识的觉醒,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真正意义上地认识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从而推动女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加强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人类的社会性别观念完全取决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思想的后天培养及影响,在这个长期的影响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观。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标榜站在性别平等立场上,为大学生传授正确的性别社会角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只有在领会到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时,大学生才能真正发现其自身价值,并积极发挥其社会作用,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

3.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根据前文所述,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在学校里,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在家庭里,家长必须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这两点外,还不应该忽略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社会文化中应该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的文化心理环境。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承担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学校里,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的影响,教师自身性别意识的表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规定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促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为大学生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打下基础。通过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只有咨询师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去教育学生,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摒弃传统父权制的影响,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的性别环境,为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促使其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其对未来人生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继而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七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在人的一生中,动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研究者通过对动机的探究和理解,努力解答为什么人们会做某些事情,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动机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探讨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场景。

第一段,引出动机理论的概念。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读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被动机激发和支配的。而这些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兴趣和乐趣;外在动机则是外界的奖惩以及社会期望的驱使。动机理论的出现,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人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为什么人们会追求某些目标。

第二段,探讨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动机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的需求、动机的目标、期望和价值观等。其中,个体的需求是动机形成的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感到满足,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动机。动机的目标以及个体的期望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动机的形成。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来评估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决定付出何种努力。

第三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动机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需求和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设置有趣的学习任务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外在动机,如奖励机制、竞赛等,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通过了解学生的动机,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第四段,探讨动机理论在工作场景的应用。动机理论对于解决工作场景中的动力问题也有重要启示。工作动机往往与个体的需求与目标紧密相关。在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往往与他们的内在动机是否被激发有关。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能够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展现才能。此外,管理者也可以利用外在动机,如提供奖励和晋升机制,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职业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动机理论,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五段,总结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动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也为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和工作绩效提供了指导。未来,动机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拓展,特别是在个性差异的考量上。不同人的动机和需求差异很大,因此如何根据个体的特点来激发其动机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机理论,我们有望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和组织目标。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八

[摘要]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概念,希望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运筹学系统工程局限性软运筹学。

一、引言。

目前,有些人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混淆起来,甚至认为二者是一个内容。国外的运筹学与国内系统工程有相似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狭义系统工程”;而按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是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组成的一类技术科学,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及为其提供计算方法的计算科学。

二、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的联系、区别。

1.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基础理论,属于技术科学;系统工程是运筹学的实践内容属工程技术。

2.运筹学解决具体的“战术问题”;而系统工程侧重于研究战略性的“全局问题”。

3.运筹学只对已有系统进行优化;系统工程从系统规划设计开始就运用优化的思想,是研究整个过程的理论。

4.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数学理论,是实现系统工程实践的计算手段,是为系统工程服务的;系统工程是方法论,着重于概念、原则、方法的研究,只把运筹学作为手段和工具使用。

三、常用运筹学方法应用时的.局限问题。

1.数学规划。

不论哪种数学规划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局限性。首先,数学规划理论所要求的“系统”比较难以确定范围;其次,理论中的约束条件要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很难用定量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再次,理论模型有限,很难将各种问题都加以解决。

2.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应用的局限在于,阶段的划分导致动态转移方程比较难以确定,阶段间的联系难以形成量化的数学形式。常见的类型如资源分配问题、生产库存问题和机器负荷等,一旦问题中的某些条件随实际情况改变,则模型可能失灵,这些现实问题是很可能出现,但数学形式的求解方式却很难快速“应变”。

3.库存论。

常见模型可分确定型不允许缺货和允许缺货、进货方式分为一次进货和持续进货,不管是哪种分法,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符合实际情况要求。比如除非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非常准确,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不确定型;还有为了形成“零库存”状态,我们需要随时观察出货情况,再决定合理进货时间和进货量。

4.排队论。

排队问题要求对顾客到达、服务情况等做定量分析,将各种情况概括成各种分布模型。但实际应用时,随机情况很多,系统的大小也未必会达到仿真的要求,造成结果的误差。

5.网络分析和网络计划。

应用过程中要求对整个“项目”的情况了如指掌,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非常明确,网络图的绘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工期的确定由于各个工作的随机性存在,工作时间也有所变动,项目越大则工期变化越大。

6.决策论。

决策的准则通常采用期望值的方式,由于采用“期望”的方式,所以它不是决策最后的实际益损值,故而与实际情况发生时有一定出入,这就要求决策人还要有一定“主观判断”的能力。

7.对策论。

这种方法要求首先确定对策问题的赢得矩阵,这是一个定量化过程,本身就比较主观,而且有限的模型同样不能概括所以可能的对策类型。

鉴于运筹学存在的片面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运筹学软化的思想。软运筹学研究的议题,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除了使用理性工具中的数学模型还包括为理请思路引入的概念模型,追求的是满意解或可行且满意的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第2版.北京l国防工业出版社,.28~30。

[2]梁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4]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徐九平等:运筹学——数据、模型、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九

论文摘要:在建构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就业需求为目标,针对数据结构教学中教与学目标不明、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编程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建构式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措施也可作为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参考。

近年来,在产业界急需大量软件开发人员的情况下,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现状多有批评,甚至出现了大学不如培训公司的极端观点,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上承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下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数据结构学科具有难度大、抽象层次高、概念繁杂等特点,学生很难掌握,更不要说将抽象理论与就业实践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国内主流数据结构教材和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素养,而将如何通过组织数据结构教学活动积极推动就业的问题留给了任课教师[1]。这造成了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目标不明、信心和动力不足。笔者面向就业需要明确了数据结构的两大主要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建构式教育理论,尝试解决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学习兴趣不足、编程基础薄弱等问题。一些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配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面向就业需求的数据结构教学目标。

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产需求。数据结构教学也必须紧扣这一根本目标。本节从满足就业需要的角度阐明了数据结构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1)培养超越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技巧的编程技术。

现阶段是一个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向电子化、信息化转变的时期。人们需要开发和维护更多、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系统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这就决定了具有熟练编程技术的程序员在很长时期内都将受到产业界的青睐。大学对学生编程技术的培养始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如c语言,java语言等。但是现今编程语言繁多,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常常出现学生无所适从或者质疑某门语言课程已经过时无用的现象。甚至很多教师也在争论讲授何种编程语言。笔者看来掌握编程技术(而不仅仅是语言),回归编程的本质问题更加重要,无谓地追赶时髦不可取。作为编程语言课程的后续,数据结构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编程的本质、锻炼编程技术以及学习提高编程技术的方法。

2)培养围绕复用的软件开发方式。

随着软件规模的日益增大,软件开发模式逐渐从“从无到有”的模式过渡到“从有到有”的模式,即复用现有的丰富的软件资产,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事实上,复用的思想已经被广泛的用于软件开发实践之中,从各种各样的程序库、软件开发包、软件构件、web服务等各种可复用资产已经简化了软件开发的难度、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软件开发的模式。数据结构学科本身就是对软件复用思想的一种实践,它通过总结大量软件系统中反复出现的数据结构(如表、树、图、集合等),定义和实现处理这些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最终达到能够在不同项目开发中反复应用的目的。这些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已经被实现为可复用的产品随着程序设计语言发布,如c++stl、c#collections,javacollections等,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此,数据结构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习惯围绕复用的软件开发方式,能够使用和定制已有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库。

其他传统的数据结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面向实际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等也非常重要。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接受能力以及将理论和现实就业需求相联系的能力相对较弱且教学时间有限[3],笔者认为重点突破本节给出的两个更具体、更可达的教学目标,并在实现这种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理论素质,将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2建构式数据结构教学。

教学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反馈均表明,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效果好的多。因此,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建构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建构式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学习者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4]。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更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同化新知识、顺化自身知识结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下面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介绍我们采用的一些教学措施。

2.1理论教学措施。

课堂教学是数据结构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据结构的环节非常重要。我们采用了如下措施:

1)组织小型讨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教学须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听课。我的做法是在课堂的前5分钟,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若干个有3~5位同学参与的小型讨论。到一个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都有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讨论的'主题可以灵活设置,如时事、技术、社会热点等。有时,课堂中间学生比较疲惫、注意力下降的时候,也可以穿插一点讨论,改善课堂环境。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讨论活动,积极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从被动上课转变为喜欢上课。

2)重建理论知识所针对的问题。

国内的经典数据结构教材侧重严谨的理论,较少讨论各种概念、算法出现的背景以及探讨的问题是否仍然具有现实价值。而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重建理论知识所针对的问题原型,重现解决方案的提出、发展乃至最终成熟的整个过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创新性思考的习惯。众所周知,关于树的存储方法很多,有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和二叉链表表示法[5],其中以树的二叉链表表示法使用最广,但其他存储方法也有其适合的应用。例如,在利用树表示各个集合,求集合中的等价类时,双亲表示法更为合适。每一个集合都用树的双亲表示法存储时,并设树的根结点的值为集合名,集合中的每个成员都对应一个结点,这样很容易找到一个元素所属的子集(顺着双亲指针找树的根结点)。

3)组织“我来讲”活动。

数据结构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算法,初学者很难理解。而教师则对理论内容比较精熟,常常倾向于从理论的角度逐步递进、展开讲解,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语言上的鸿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障碍。教师当然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生活中更形象的概念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将复杂的算法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但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由教师设计概念类比语境和算法模拟动画实际上仍然是基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点进行的同化和顺化,而不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直接建构。另一方面,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有其局限性,未必总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类比语境和动画模拟。为此,笔者采用了充分发挥学生智慧的方法,组织“我来讲”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设计算法的动画模拟,创建概念的类比语境等方式进行学习,并随机选择学生走上讲台对抽象理论概念和复杂算法进行说明。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还能帮助那些无法完成自我知识体系建构的同学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例如,对于n维数组是元素为n-1维数组构成的线性表这一递归的类型定义,可采用符号推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而同时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建立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现实语境。

2.2实践教学措施。

数据结构是帮助具有基本编程语言基础的学生锤炼编程技术的关键课程。它揭示了程序设计的基本面,即如何处理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数据关系的数据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如何设计算法并分析算法的优劣。若没有相应的配套实验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只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学生容易迷失在数据结构的一连串复杂概念和算法之中,而不知道学习数据结构的意义何在。为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锁定实验内容设置和实验考核等两个关键环节,实践了如下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2.2.1实验内容设置。

实验内容设置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从覆盖知识点的角度看,实验内容须面向数据结构教学目标,即实验内容须能够锻炼学生的编程技巧,如算法设计、调试、测试以及调优等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围绕复用开展软件开发的威力以及思路。从覆盖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实验内容须面向大多数同学并充分考虑优秀同学,即实验内容须划分不同的层次,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容易入手,并让有能力、有余力的学生能够不断地深入,直至形成综合型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考虑,并借鉴同行经验,笔者开展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活动,一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实现同一个问题并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分别使用静态数组和动态分配的连续内存区实现顺序表,使用整型、字符型数组或者链表实现长整数的乘法,使用带头结点或不带头结点的循环链表模拟约瑟夫环等;二是组织程序设计竞赛,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在算法设计、程序实现和调试、优化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设计综合型课程设计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适当分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标,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2.2实验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在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考核手段是学生学习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风向标。为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完成实验并有所收获,避免抄袭和敷衍的现象,笔者采取了综合型的考核手段。其一,提交实验成果,即程序及其运行结果;其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总结实验得失的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进行选优讲评,培养学生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的能力;其三,每位同学必须面向教师讲解自己编写的程序,包括主要思路和细节性语法,优秀的同学可走上讲台宣讲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程序设计技巧。这就基本杜绝了学生相互之间抄袭程序和实验报告的现象,使得学生真正能够思考问题,并尽力动手完成实验。综合上述三种手段的综合型考核方法既能够达到督促大部分同学完成实验、锻炼动手能力目的,又能够达到培养优秀同学的目的。特别地,优秀同学宣讲活动能够使学生观摩到如何从学生的视角从无到有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建构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习惯于被动“填鸭”而不习惯于主动“求索”,这是推动和开展建构式教学模式的主要障碍。其二,建构式教学活动,需要师生的密切交流,但现有师资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综合多门课程和多个老师,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和学习体系,避免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高师资的利用率。另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在线教学园地。其三,建构式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各学科缺乏建构式教学素材。从笔者在实践教学的体验来看,应尽量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成长规律出发而不仅仅是从学科背景出发,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设计更平滑的路线。

4结语。

笔者提出将“培养超越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技巧的编程技术”和“培养围绕复用的软件开发方式”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数据结构教学目标,在建构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实践了一系列建构式教学措施,分析了应用建构式教学模式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未来将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定量地分析建构式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二是创造和积累建构式教学素材,如研究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建构路线,挖掘并推广其中优秀的知识建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

第一段:引言(简介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求动机,以激励自己朝着目标努力。在这个主题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动机理论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经典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动机理论中最经典的之一。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向更高级别的需求迈进。这一理论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动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个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常常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需求并寻找满足所需的方法。

第三段:现代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另一个重要的动机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某项活动的自主程度。当个人在活动中感到自主时,他们会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幸福感。我发现,自我决定理论非常适用于工作场所的管理。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管理者应尽量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动机理论在教育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动机,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决策,从而增加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机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第五段:个人心得(动机理论对于自我激励的意义)。

动机理论对于自我激励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我可以更好地设定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当我感到动力不足时,我会回顾自己的动机,重新振作起来。我也会常常反思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找到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动机理论为我提供了一个指导自我激励的框架,激发我充满动力地追求成功。

总结:

动机理论是了解人类行为背后驱动力的重要理论之一。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工作还是教育领域,了解动机理论的应用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激励他人并推动自我发展。通过应用动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景。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一

论文摘要:人职匹配理论是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人职匹配理论,开展个体特}生评价和职业因素分析并进行分类,以指导各类型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使之充分、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事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作为人才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用人单位存在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落后,仅仅停留在毕业时“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上,没有深刻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未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趋势,而职业生涯设计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而“人职匹配”理论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职匹配理论是被人尊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美国人帕森斯提出的:主要是指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一种职业。这一经典理论由著名职业咨询专家威廉逊发展和定型,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征,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霍兰德依照这一理论,创立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学说,他把千差万别的人格类型归纳为六个基本类型,同时把成千上万的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六大类,每一人格类型对应于一个职业类型,六种人格类型及相应的职业类型为: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人职匹配理论在应用中首先要进行特性评价,评价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职业能力测验,职业兴趣评价,人格测验,以及本人家庭文化背景、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从而获得全面材料,做出综合评价;其次进行职业因素分析,分析职业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类职业内容、特点,提出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第三是根据个人特性评价与职业因索分析结果,对个人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从而达}i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据此,选定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职业目标,通过对个人职业目标的了解,高校鱿就业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设计可行、有效、顺畅的职业生涯,对将来充分、合理就业,开拓个人美好职业前程提供帮助。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可通过测评工具与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相结合来获得,主要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cettic)、mbz’i个性类型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可以设计多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模块来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帮助其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初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一)现实型。

对于现实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适应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所以,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对他们十分重要,如制图员、电工、机械工、修理工等等。

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指导重点放在课业指导、专业技能上,提供各种机会如课堂讨论、学习讲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技能日臻完善,专业知识不断向广泛和深度发展,以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调查型。

调查型的学生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和独立的.定向任务,但缺乏领导能力。所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包括各类科研人员,如气象学者、天文学者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

教师指导的重点:一是鼓励他们在深入钻研各专业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探索型思维方式;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三是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强个人的意志力和毅力;四是指导他们与同行业的人进行交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多走弯路,获得个人职业的成功。

(三)艺术型。

艺术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他们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要求能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愿意忍受束缚,适合从事的工作如室内装饰、诗人、作家、记者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文学艺术工作者。

对于艺术型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指导他们把握好自由的“度”,解决好学习与休闲、自由与约束、个人与组织、努力与成果的关系。同时,可以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给他们以宽松的工作环境,只考察结果,以达到良好的个人发展。

(四)社会型。

社会型的学生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入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愿为社会服务,服务是他们心中的核心价值目标,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和为人服务的工作,如教师、医护人员、律师、服务员、社区工作、公关人员等。

指导教师应尽量训练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并列出一套服务的素质要求和标准供他们参照,同时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实习实训等机会参加与服务工作有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尽早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利于今后的工作。

(五)管理型。

这一类学生性格外向,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缺乏的是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管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某种管理岗位上所需的技能和价值观,因此锻炼、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适合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党团干部、经理、厂长、国家机关和机构负责人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教师指导管理型学生的重点是:一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如二通过竞选担任学生会、团组织、班干部、学校社团等各类学生干部,让他们独立组织活动以充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指导;二是增长其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推荐看一些管理书籍,学习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提高他们的领导艺术和水平,以便胜任将来的管理工作。

(六)常规型。

常规型学生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讲究实际,喜欢有秩序的生活、习惯按照固定的规程、计划办事,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通常选择与组织机构、文件档案之类的工作,如办公室文员、图书馆卫生员、统计员、打字、校对等工作。

针对常规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寻找机会提供一些安全的、挑战性小、创新程度不高的工作让他们来做,如协助教师进行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统计等,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程序,积累经验为日后寻找工作莫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竟争中找到稳定的职业。

在应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重要的价值观;其次,要明确自我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技能、情商、智商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包括思想、心理、知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和数量,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三是以自己重要的价值观为墓准,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

同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例如: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到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开展专业兴趣分析测试;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校园创业;定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鼓励学生从事社会活动;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等等。在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果作出评价,还要监控活动的全过程。这样,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开展适时的评估,以便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定位。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构筑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大胆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二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作业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对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阶梯式推进,螺旋式提高。如设计材料分析题,当教师预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困难时,就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摘桃”的“梯子”。学生不但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而放弃思考,而且能通过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气归因。

当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成功为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失败会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总是寄希望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荒废,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1][2]。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三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四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推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纷纷出现。其中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地理课教学中一直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实施的效果非常的显著。所教班级的地理课成绩都为优秀,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下面就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当中,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合作学习中不但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学习形式和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显示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了课内和课外的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也为学生创建了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模拟学习情境,还给学生创造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保障。

二、运用中的操作方法及教学中应该采用的'策略。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这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要想达到这一基本要求,需要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

具体培养目标可以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归纳出主要内容做起。例如,在个别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要求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让学生对刚才这一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此时,教师必须细心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判或表扬。在做练习时,我经常让他们互相检查,优秀生要帮助后进生,然后做一个统计,对那些帮助了后进生的学生大大表扬。这样,在教师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下,他们学会了尊重、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在合作中进行关系的协调,能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

2.将全班的学生合理、科学地分组。

通常按照学生在班级的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每一组内都会有各种层次的学生,选择最为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明确教师所期待的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引进小组竞争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分组,避免出现一部分争强好胜的后进生“不择手段、走捷径”,引导、监督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竞赛任务,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同。但发现有一组学生为了求快,完全没有查找,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对于这种错误的做法及时地加以指出,()并让他们改正,引导他们扎扎实实地按要求完成,并观察是否还存在此类现象,以便及时地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如实如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3.及时地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既可能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能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教师应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最好。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公正、客观、全面性。

三、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照顾到全班的学生。

设计的问题要能做到难易结合,具有层次和梯度,要能使全班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还要设法鼓励学生多提问,要给予学生相互提问的机会,并教会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本次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纪律。

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由于受热烈谈论气氛的影响,总会产生说闲话,甚至打闹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可采取加、扣分制的管理方法。如,有小组各成员违纪则会扣小组的总分。反之,小组的总分则会加上遵守纪律的分数。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各成员监督的力量来控制这一现象。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上,应能灵活掌握。

教师可根据每次教学实际的不同需要,在“四人小组”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大组的灵活分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新鲜感受。

总之,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一分为二,对于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光看到小组合作的优势,而应在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它的劣势的出现,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进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五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有着“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美国人帕金森提出。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里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人职匹配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职匹配。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学术讲座、个体咨询的辅导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二是人与组织匹配。在学生确定选择了未来职业之后,通过个别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身在应对未来职业组织要求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举办职前培训、企业进校宣讲、岗位体验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组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对员工相应要求。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六

根据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一些因素,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如何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呢?我有一下几点认识:。

一、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新异的,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多变的刺激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这些特色的活动教具,如小木偶、幻灯片以及各种实物、标本、图片等。此外,还应该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看电影、参观等,使幼儿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比老师直接讲解更使幼儿理解,幼儿也更感兴趣,更能引发幼儿学习动机。

二、设置问题情境。

如果幼儿本身没有学习的欲望,即使成人勉强他进行学习,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则尽管幼儿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维持学习活动。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解决的问题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填鸭式或直接地将答案告诉幼儿。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四、给予积极总结,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鉴于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老师对幼儿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则幼儿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事。因此,老师要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尽量避免使他们感受到挫折,这样他们对学习自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热心。

老师应该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幼儿的能力是体现于多方面的,在某一学习活动上落后于他人有幼儿,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较差,老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幼儿的长处,并给予机会让他们把长处表现出来。如果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则他们的潜能便能得到发挥,也会引起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

总之,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来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让幼儿来提出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动物照相馆”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近大远小”这一概念非常缺乏经验,就马上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长颈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张集体照,可是熊猫大叔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能让三个朋友都满意,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熊猫大叔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幼儿的提问也充分反映出了他们对“拍照”的已有经验,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经验了。

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师生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秋季运动会”中,第一次分组教学时,幼儿对刘翔夺冠等话题交流得非常热烈,但是对接下来如何设计开展自己的运动会却缺乏经验。当时教师的调整是捕捉幼儿现场交流的热点,如“我们比比谁跳绳跳得多”来重点设计如何开展跳绳比赛,从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第二次的调整是,教师有目的地推出“跳绳排行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浅谈如何引导幼儿对美术课程感兴趣。

摘要:幼儿的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针对班级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班级幼儿活动的课程,幼儿对美术活动都是有兴趣的,但不会持久,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这时我们应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和积累儿童的视觉表象;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鼓励和正确引导儿童进行大胆地想象。

关键词:观察;兴趣;欣赏;想象。

一、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学会观察,分析。

观察分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幼儿的表现欲望。

(1)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子”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认思维工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的本质。如老师讲了“太阳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他们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物象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孩子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及创作分析的乐趣。

2、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1)游戏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灵活多样,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如“给小树穿新衣”就带幼儿到树林里,引导幼儿自己调试自己喜欢的色彩,粉刷树干或大片的泼洒小树,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使得幼儿的学习兴致会更高。

(2)活动中还要增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泡泡画、印章画、吹画、沙画、手工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学会欣赏和评价。

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1)幼儿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好听与不好听,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为了呵护这棵幼芽,我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同伴的作品,允许先画好的幼儿,自由参观别组同伴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技能强、创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2)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3)经过两三年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充分挖掘不同形式的活动供幼儿操尝试,我发现幼儿孩子们越来越非常喜欢上美术课,报美术特长班的幼儿也随之增加了,看到家长欣赏幼儿美术作品是,个个喜形于色,美术活动时也很少听到“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画得对吗?”之类的话语,都能主动参与,积极地构图、添画、涂色,大胆探索、能独立、自信的表现自己对活动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让大自然成为幼儿想象的源泉。

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中班《太阳公公》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不同种类的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例如:大班画《美妙的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

2、让其它源泉成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动物园里有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等,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艺术是人心灵的升华,是人美好心灵的向往,借助美术的色彩美、造型美、形态美让幼儿能对周边的环境及人类的内心赋予美,从而感受,体验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身兼重任,如何让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实践,不断丰富吸取理论知识,更好的让幼儿感受美,内心充满美的细胞。

谈谈幼儿服装的搭配。

人,天生爱美,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班的孙红莹穿得特别奇怪:内穿长袖衬衫,外加夏季无袖裙,下穿宽松长裤、球鞋。我本想,孩子们对同伴的衣着应该不是很在意的,但事出意料,任海苹悄悄告诉我:孙红莹穿得滑稽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条裙子是夏天的时候穿的。别看孩子们年纪小,对于衣服的搭配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孙红莹穿成这样,肯定也是自己的“精心设计”吧!中午,吃过饭,孙红莹的妈妈打来电话,吐出了自己家教中的困惑:平时重视鼓励孙红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能力是加强了,事事自己做主,乱搭配衣服穿,不听家长劝告,让妈妈头疼,希望老师想想办法。挂了电话,我又陷入了沉思:鼓励幼儿多动手操作、有自己的主见是对的,但由于孩子缺乏基本的服装搭配知识,造成“不常规”的搭配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丰富幼儿服装搭配方面的知识。第二天,我从家里拿来了我宝宝的许多衣服、袜子和鞋子,给幼儿上了一节生动的常识课,开始,我先请幼儿把宝宝的衣服按季节摆放,如:春天:毛衣、外套、长裤、皮鞋、球鞋等;夏天:短袖、短裤、连衣裙、凉鞋等;秋天:长袖、长裤、毛衣、皮鞋、球鞋等;冬天: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围巾等。然后,请幼儿再讨论不同的季节衣服怎样搭配:如:现在是秋季:长袖加外套配长裤、球鞋;毛衣配厚裙(半身或背带)、连裤袜、皮鞋等,这样的穿着都是很合理、美观的。当然,服装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不管你怎样搭配衣服,只要符合合理、美观、大方这个准则就行了。还有就是服装颜色的搭配,比较复杂,幼儿只有随年龄的增长才能慢慢体会,这里我就不多讲了。课后的第二天,我看见孙红莹来园时穿了长袖加背心配长裤、皮鞋,非常漂亮!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幼儿的语言教育。

一、教师要想上好语言课,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教师首先要会说普通话,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你的语言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让文明的语言扎根在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语言教育要贯穿于其他教育之中,语言教育不能单打一。语言教育实际上与其他幼儿教育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应该贯穿于其他各项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开发幼儿的思维是语言教育的基础,语言是思维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活动,应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如在体育课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应先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请教师讲述爬、跳、跑等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再用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好动作的,这样通过让儿童亲身体验,再讲述活动特点,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长在狼群中的孩子只会嚎叫,这就说明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不能让孩子只待在幼儿园课堂上学习语言,要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可以用编故事、家长沙龙的形式加强幼儿语言训练。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幼儿语言教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众多的视听手段,让幼儿在听、备、讲、做、想中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区域环境体现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关键词创设教育价值区域环境师幼互动。

正文幼儿在园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幼儿布置所能事先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一、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七

通过心理学方式对我院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调查分析,以期通过阐明其运动动机产生原理来促进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为指导开展更为广泛的大学体育运动活动提供一定侧面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我院学生现实情况制定运动动机调查问卷,通过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发放、回收问卷,分析问卷的方式得出其运动动机的产生原理、作用效果并予以分析。

一、前言。

个体参加活动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动机之上的,动机的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它作为个体行为的基础,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它是心理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专业运动员、体育学生、体育爱好者在比赛、学习、参与过程中都会受到动机的支配。,通过研究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激发策略,可以丰富健美操教学理论研究,为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研究是很必要的,既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动机又一组成部分,又可以了解运动动机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影响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部分大学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2014-级共计150人,对其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43份,废卷9份,问卷回收率为94.07%,剩余问卷有效为141份。所有被试对象平均年龄为22.97岁,标准差为2.51岁(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基本特征。

通过问卷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对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动机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在其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的两个维度中,内部动机占主导地位。从各因子的平均数比较来看,其影响力因子比重依次为:健身健美社会交际自我展示学习发展逃避困难娱乐刺激艺术享受精神寄托能力培养成就动机。这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运动动机在各个因子的重视程度上是有不同的。总体上看来,在激励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内部动机起着主要作用,而在目前整个社会体育锻炼的氛围未能完全形成,我国现有的体育设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外部动机如交往交际、自我显示以及逃避等仍然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

(二)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运动动机的基本特点。

为了考察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运动动机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对年级、性别和运动动机各维度之间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得出在娱乐刺激因子、自我展示因子、健身健美因子、享受艺术因子、交往交际因子和外部动机因素以及总分上,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性别主效应;而逃避因子、精神因子、交往交际因子在年级上有着主效应;各个因子或因素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无显著差异。

从性别上看,女性学生在参与训练时往往比男性大学生更加关注娱乐刺激、自我展示、艺术享受及社会交际,她们的外部动机相对来说更加能主导其运动动机;但是从健身健美的角度来讲,男性学生则更加看重健身健美中所获得的益处。从年级角度来说,大一的学生在运动中比大二、大三的学生更看重交往交际,更希望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而大三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则更多是为了改善精神状况或者缓解紧张以及疲劳。从总体上来说,女大学生的运动动机要高于男生;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总分上并无明显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学校要充分协调好学生学习与训练之前的关系,是其能在充分学习的同时保证训练的质量,做到既不重复又能充分调动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校方及学生组织应努力提高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的娱乐作用和交往交际作用,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赛、表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展示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健美操训练和学习。

在训练和学习中,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的运动动机应区别激励,针对男生,应以健身健美动机激励手段为主;针对女生,应以娱乐刺激、自我展示、艺术享受及交往交际动机激励手为主。

最新动机理论与职业规划(模板18篇)篇十八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下面就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把它主要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学派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还有广泛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十分突出。简言之,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

以上对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目的,每一种理论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具体来说,可以上述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正要上课,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且高度很低。隆隆的响声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学生们涌到门口、窗口,伸出头往天上看,教室里一片混乱。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本来这堂课准备让学生背课文,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很难,然而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飞机的作文呢?于是,他提起嗓子高声说:“同学们请注意,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是未来的飞机设计师》,你们可以自己想像去设计一种理想中的飞机,看谁设计得最好。”正在喧哗的孩子们一下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很快安静下来。(下转第60页)(上接第37页)课后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文。老师批改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教孩子几年了,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投入地写过作文,许多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设想的飞机也五花八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意。本来一堂要砸锅的课却成了优质课。

3.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成就目标理论的代表人物德维克等人提出,人们对于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有学生,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其个人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而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持掌握目标的学生。而对于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让其走向成功。鼓励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教师施以援手,也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3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归因理论对成败的分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多个因素。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正确运用奖与罚。

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强化的例证。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奖励时,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1(4).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中学课余生活(实用19篇)

    优秀的作文要遵循逻辑、通顺和有条理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理解和领悟。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但我最喜欢的是打羽毛球。刚开始我

    装修合作协议合同装修合作协议书大全(18篇)

    在签订装修合同之前,房主应该了解合同的内容和条款,避免因为不清楚而导致纠纷。接下来是一些常见的装修合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乙方:一、工程概况和内容。

    最新小学生交通安全班会课教案(优秀15篇)

    优秀学生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有高度的自律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学生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写作上取得更好的表现。通过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

    我的老妈四年级(实用13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展现个人的思考和观点,还可以改善写作技巧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作文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夸夸“d厨老妈”第一小

    最新县公疗医院医院管理年工作汇报材料(通用17篇)

    工作汇报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有助于加强团队的合作和协调。为了更好地向大家展示一个完整的工作汇报,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实例供大家参考。xx市xx人民医院自改制

    最新假如我是一只小蚊子大全(20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文采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读者理解和赞赏。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

    2023年外星人来我家小学外星人来我家(通用20篇)

    作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佳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20xx年4月19日,星期

    2023年公司小金库自查报告(通用17篇)

    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典型的自查报告范文,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查报告

    小海蒂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加以改进。2.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这星期我问别人借了一本

    最新读最后一分钟的读后感(通用19篇)

    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也可以碌碌无为。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分钟成功故事,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灵感。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作者在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