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优秀13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念青松最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优秀13篇)

幼儿园教案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接下来是一些小班教案的参考,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一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一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

2、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

3、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非常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4课中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与前后教材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诗人苏轼,学生们并不陌生,对其作品都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户。学习本课,学生不仅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份认识,还能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感受诗人表现出来的人生哲学。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联想想象法

1、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 。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3)、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2、倾听作品 ,整体感知。

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3、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师出示ppt课件点拨: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4、品赏探究

(1)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本词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具体设置问题为:通过诵读学习这首词,你从苏轼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概括:手足情深、乐观旷达。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该词作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请问“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写出姓名即可)

2.请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并简述你对该句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四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通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通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通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五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六

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赏析

1、“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这一突兀起笔,透露出一位政治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讨论后明确:“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喻朝廷,高处的“寒冷”;明写诗人对天上气候的想象,暗抒自己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一个“归”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透露出他对往日朝中为官的留恋。

3、解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学生1:作者认为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学生2:这里“人间”指“密州”,也是双关,既与“天上”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学生3:这里所谓“人间”,既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得好,我暗自高兴。)

学生4:我认为“起舞弄清影”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舞。

(这个答案太突然,也太离奇,在这之前我是没想到过的。让他说明理由。)

学生4:前面写作者想到月宫中去,可又怕高处不胜寒,正在犹豫时,想象一下月宫中的生活,他想到了月宫中很冷清,所以觉得人间好。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想到历代文人学者,甚至苏词研究专家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难道——)

为了冷静地考虑一下,暂不作回答,于是让全班同学展开一场“天上——人间”讨论。全班同学讨论热烈,很快分成两大阵容,认为作者在人间起舞的为甲方,认为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的为乙方,双方轮流派代表发言。以下是双方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甲组:

(1)前面小序中写“欢饮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的。

(2)作者一直认为月宫好,当喝醉酒时,在月光下起舞,所以觉得自己好像到了月宫中,然而没人和自己一起跳舞,觉得凄凉,比不上人间。

乙组:

(1)只有想象在月宫中起舞,才能知道人间比月宫好。

(2)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很寂寞,只好玩弄自己的影子,才觉得不如人间好。

(下课的铃声终止了这场辩论。)

三、案例反思

就本节课来讲,学生提出看法,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

方案一:学生提出看法,老师不予理睬,长期以往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方案二: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赶紧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不去想,不去问,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方案三:学生提出异议后,老师创设平等交流的氛围,先肯定学生敢“思”敢“疑”的积极态度,再分析学生“问题”的合理部分或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问”“议”,这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真正地去爱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探求出学生的潜在动机、思想奥秘,并能抓住突发事件这一契机,充分挖掘、利用这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本节课虽然最后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回味起来,我认为也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一)在阅读中置疑、释疑和存疑

1、置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阅读要善于“置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好问、善疑、钻研是古人学习的优秀传统。善疑、好问,在当今一点也不过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敢于怀疑。虽然本人对“我认为‘起舞弄清影’一句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物。”这一答案毫无准备,但我能冷静考虑,看准并把握这个教学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了学生“置疑”的精神。

2、释疑。我们知道,《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采用师生互动交流,彼此沟通释疑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我在安排学生讨论时,也采用了“合作的方式”,师生一起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具体做法:一是学生互动中的释疑。围绕两句词,针对不同理解,全班同学展开一场“天上——人间”大讨论。每个学生都参与这场讨论,他们说出了自己的体验,尝试着讲出自己对这两句词意的理解。二是师生互动中的释疑。为了寻求合理的解释,我查阅相关资料,虽找不到满意的答案,但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1)“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感受较相同,都认为在月下起舞,清影随人,令人陶醉。(2)“何似在人间”理解有二:一是“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二是“这哪里像在人间呢?”或“这不也像仙境一般?”。教师的'理解势必对学生有所影响,又将促进学生对词句的释疑。

3、存疑。我们在学习中、在阅读中,当碰到实在想不通、弄不懂、说不明、理不清的事情时,干脆暂时搁一搁,等有了某些经历与体验后,说不定就会豁然开朗。在语文教学的阅读学习中不论有无确切的答案,不论学生有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置疑——释疑”的过程中,师生们经历了“对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阅读过程,经历了“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解读过程,也就是“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与研究”的尝试过程,经历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固然值得高兴,当仍未找到最佳答案时,我采用了存疑的方法,把疑问留在课后,带到课外,不失为是一个妙着,因为它能激发与锻炼学生不断探究、深入钻研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育资源不愁“踏破铁鞋无觅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觉得教育资源匮乏,其实资源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就如这节课,在答案本身是没有讨论的必要的,因为这是名家名篇,前人对它有过深入的研究,如果有什么不妥,早被人否认了,而同学们经过这样的相互辩论,既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又加深了对这两句词的理解,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真是一举多得。可见,我们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课堂上富有价值的资源,并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策略。

1、质疑生成。“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2、出错生成。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加以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己得出结论。

3、偶发事件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4、空白探究生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这种不对称的交流,产生了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造成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便找到很好的教学资源。

5、拓展迁移生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确如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合在一起。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学文的终结,而应是以课文为范文,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生成新的知识,以提升语文素养。

(三)从学生的状态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关于课堂,教师要有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堂。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告诫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的,“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课堂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变化的场景,随时注意整堂课的节奏、内容等。真正的课堂是应该出现种种“想不到”的,如果课堂上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控之内,那么课堂中生命的灵动也就没有了,课堂也就开始步入压抑、死气沉沉的状态了,教师的教学也就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了。因此本堂课虽对学生4的答案讨论没有求得一个共识,也导致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但这动态化地处理课堂,改变教案的做法,不但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学生有了一次学习与探究的体验。

可见,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需要给学生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需要一个展示自身的舞台。一节课,一次突发事件,本来困窘的场面却成了整堂课的亮点——不仅教师赢得了宝贵的思考时间,而且学生也得到了一次拓展思维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成长许多!

小小课堂,知识与才情齐飞,奇思与妙想共色,情趣无限,真知无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所表达的感情起了剧烈的变化。疑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迷惑,就是要把难以解释的问题问个水落石出;把犹豫不定的思绪问出个坚定的信念;把茫茫不知所措问出个踏踏实实。假如明月是几时有,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问不出个究竟来,那么琼楼玉宇的高处到底能胜寒还是不能胜寒,岂不是更加难以肯定,更加茫然莫解了吗?人没有上天的欲望则已,一旦产生了这种欲望,精神就只能沿着“恐”的方向发展,而不能给信心找出丝毫的根据。这几句词形式上是想寻求答案,内容上却是发展了疑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的感情又一次起了剧烈的变化。虽然问得如此深沉,如此全面,如此诚恳,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虽然由疑而欲,由欲而起舞了,但弄影的人并未上了自己所向往的青天,而是依然在堤上徘徊。问方向,方向不明。问信心,信心不足。问归宿,归宿不清。以茫茫莫解开始,以茫茫莫解告终。以解惑为目的,最后还是一团困惑。

这段写中秋佳节的文章,虽然写了月,写了酒,写了舞,却没有写丝毫的欢乐和半点的信心。实际上是借中秋明月,作了一大段问天的诗。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寄托着自己鲜明的爱憎。东坡在词里所寄托的却是尚未确定的一种矛盾状态———既不敢信心百倍地上,又不肯死心塌地的下;既不能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又不能心甘情愿地舍弃;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的一种迷离恍惚的特殊精神状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矛盾的精神向确切的'感情过渡。这里写的不再是向明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而是明月紧紧地照着人。它由红楼照到绮户,由绮户照到不寐的人。人为什么不寐呢?不是良宵的欣慰以及佳节的欢乐和兴奋所至,而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的结果。

“不应有恨”,月是无情之物,不应有恨。但是人偏偏要在无情之物中,写出有情之恨来。“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是问月,实际是问人。月的圆缺是可以预料的,人的离合确实很难预料的。在这个巧妙的疑问中,暗暗的流露出因意外不幸而沦落异乡,良宵佳节骨肉不得团聚的愤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像怕人识破借问月而泄出的愤慨,刚刚把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略加发泄,便立刻用理智把他辩倒。虽然没有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是不应该的,但却明明地表示:月的残缺,人的悲离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是难全,为什么还发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一个失意的人,孤零零的冷冷清清的在异乡暗度良宵佳节,其寂寞的感情想用理智来克服,总是有些勉强的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段写骨肉离情的文章,体现出全和缺的观念。既没有走向“不完全宁愿无”的绝境,也避开了“抱残守缺”的死胡同。从“转朱阁”到“共婵娟”,由恨不全,而承认难全,由承认难全,而把全寄托在愿望上。诗情螺旋式的发展着—既不一味的怀恨,也不一味的悲观。

苏轼借中秋明月抒发出来的矛盾精神,借骨肉离情体现出来的全缺观念,是互为表里的。全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贵的是在诗情起伏过程中,诗人是中能以高昂旺盛的乐观主义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一轮光辉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终,从现实生活照到理想世界。作者虽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然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还没有失掉信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八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新课程又倡导不惟教科书的理念,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课,课前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随时有可能出现各种让老师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机智,来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突发事件,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利用好了,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色彩,是师生得到“意外”收获;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的时机,而且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付之东流,学生毫无收获。

二、案例简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九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蝉娟”,月色美好的样子。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十

本课教案,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十一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十二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教这首词的。讲完这首词感觉收获、失误都不少。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关于这首词的字词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课前预习和教师的范读来解决的。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没有再拿出来单独识记。

二、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结合。

三、作者苏轼的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以前对苏轼介绍较多,这里不必说的太多,所以一提带过。关于词的背景则需重点说明,这是深刻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础。对此,我很矛盾,这一部分是理解词的重点,同时又要节省时间,所以再三思考后决定在小序中讲解。先由学生介绍,教师“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补充写作背景。

四、上阕下阕的教学。为了顺利得到板书,我先上阕后下阕的顺序讲解,本着讲解和学生发言结合的原则,学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补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书,并在讲解中说明什么是想象和联想。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研讨两个问题,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背诵。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讲解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七、关于想象和联想的练笔。学生们表现的特别好。时间短,习作却很精彩。

八、再次走进《水调歌头》师生倾听、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这节课简单的教学环节,在完成的过程中,我有收获也有失误,反思的东西很多,也许我的笨笔只能写出一二。例如,因为满脑子的时间不够,所以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为了得到板书,我近乎是填鸭,没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联想和想象的讲解不及时;课堂小结做的不好;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这节课如何教学的时候,我很乱,了解的东西越多就越无从下手,觉得该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一节课我想呈现太多内容,讲完这节课后,本该轻松了。可是,总是无法释怀,觉得重要的东西并没有讲解到位,做教师很可怜,如果她的课上的不舒服,她会好久不舒服。谈谈收获吧,我大胆的尝试范读,好多语文教师不敢做的事,虽说我做的不够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觉得给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获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学的路还长,我会继续努力,尽全力做好这份让人痛并快乐的工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十三

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致短跑运动员运动会加油稿(精选8篇)

    梦想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自由的道路,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写梦想总结时,不要刻意迎合他人的期望,要坚持真实的表达和独立的思考。下面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梦

    2023年入党积极份子思想汇报格式(大全8篇)

    励志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让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到出路,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如何励志,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励志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励志是一种积极向

    2023年防溺水教案小班教案(模板13篇)

    编写高三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防溺水教案小班教案篇

    2023年坚持成就成功的励志语录(通用8篇)

    透过欢迎词的文字,我们可以向来宾们表达我们的喜悦,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欢迎词的语言要简练而有力,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引起共鸣。下面是一些成功欢迎词的案

    2023年消防宣传活动总结 消防活动宣传总结(模板20篇)

    通过学习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备考利器!知识点总结范文下载:[链接9]消防宣传活动总结篇一今年上20xx年,我所消防安全工作在xx

    2023年语文初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大全13篇)

    感恩能够提升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让人更加快乐。感恩的时机可以是特殊的节日,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

    2023年调皮的日子读书笔记(大全8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个新的话题。除了自我提升,我们还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和合作,互相支持。我们有能力和智慧来应对……带来的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

    最新比赛开幕式主持稿 足球比赛开幕式主持词(模板13篇)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社会地位。在撰写文明礼仪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好例子,并且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规范行为。这些文明礼仪总结范文既有个人

    2023年语文美文摘抄(大全8篇)

    总结范文是一种系统性的总结和概括,可以提高我们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写总结范文时,我们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通过阅读这些

    项目开工典礼致辞(模板8篇)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民族团结的方法与措施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些民族团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项目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