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4-02-23 作者:雨中梧

1.读后感是一种对于读者阅读某本书籍之后的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达形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独到的读后感范文,看看别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评价。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一

外国也有乞丐,是的;但他们的丐道或丐术不大一样。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写字的却少。

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国长须的不多),在水门汀上端坐着,面前几行潦草的白*字。

说自己是大学出身,现在一寒至此,大学又有何用,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

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打开了,预备人往里扔钱。

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扔钱的果然不少。

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色粉笔,也有用颜料的。

见到的有三种花样。

或双钩(求生)二字,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

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

或双钩(好运)二字,也有只用(运气)一字的。

——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

或画着四五方风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

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铜子儿就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有些平日爱画两笔,算是玩艺儿。

到没了落儿,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

那天的晚报上选印了几幅,有两幅是彩绣的。

绣的人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拳乱时做水手,来过中国,他还记得那时情形。

这两幅画绣在帆布(画布)上,每幅下了八万针。

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时候。

现在却只在牛津街上浪荡着。

晚报上还记着一个人。

他在杂戏馆干过三十五年,名字常大书在海报上。

三年前还领了一个杂戏班子游行各处,他扮演主要的角色。

英伦三岛的城市都到过;大陆上到过百来处,美国也到过十来处。

也认识贾波林。

可是时运不济,老伦敦却没一个子儿。

他想起从前朋友们说过静物写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学着玩儿;到了此时,说不得只好凭着这点玩艺儿在泰晤士河长堤上混混了。

但是他怕认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着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脸儿。

他说在水门汀上作画颇不容易;最怕下雨,几分钟的雨也许毁了整天的工作。

他说总想有朝一日再到戏台上去。

画丐外有乐丐。

牛津街见过一个,开着话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轮自行车上;记得颇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气。

复活节星期五在冷街中却见过一群,似乎一人推着风琴,一人按着,一人高唱《颂圣歌》——那推琴的也和着。

这群人样子却就狼狈了。

据说话匣子等等都是赁来;他们大概总有得赚的。

另一条冷街上见过一个男的带着两个女的,穿著得像刚从垃圾堆里出来似的。

一个女的还抹着胭脂,简直是一块块红土!男的奏乐,女的乱七八糟的跳舞,在刚下完雨泥滑滑的马路上。

这种女乞丐像很少。

又见过一个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轻,很文雅,向着步道上的过客站着。

右手本来抱着个小猴儿;拉琴时先把它抱在左肩头蹲着。

拉了没几弓子,猴儿尿了;他只若无其事,让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还见过一个,那真狼狈不堪。

他大概赁话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没有;只找了块板儿,三四尺长,五六寸宽,上面安上条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将弦子绷起来。

把板儿放在街沿下,便蹲着,两只手穿梭般弹奏着。

那是明灯初上的时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双双脚从他身边匆匆的跨过去,看见他的似乎不多。

街上汽车声脚步声谈话声混成一片,他那独弦的细声细气,怕也不容易让人听见。

可是他还是埋着头弹他那一手。

几年前一个朋友还见过背诵迭更斯小说的。

大家正在戏园门口排着班等买票;这个人在旁背起《块肉余生述》来,一边念,一边还做着。

这该能够多找几个子儿,因为比那些话匣子等等该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变做卖艺人。

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

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是黯淡的。

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

只有瞎子,可以白讨钱。

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写着盲人。

又有一种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间。

有一回找一家杂耍场不着,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

他殷勤领着走,一面说刚失业,没钱花,要我帮个忙儿。

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算是酬劳,他还争呢。

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

跟着走,诉苦,白讨钱的,只遇着一次;那里街灯很暗,没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国人,他所以厚了脸皮,放了胆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二

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从国民学校时代直到现在,我总一贯地欢喜着女人。虽然不曾受着什么“女难”,而女人的力量,我确是常常领略到的。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但是我很知足,普通的女人,大概看一两眼也就够了,至多再掉一回头。像我的一位同学那样,遇见了异性,就立正——向左或向右转,仔细用他那两只近视眼,从眼镜下面紧紧追出去半日半日,然后看不见,然后开步走——我是用不着的。我们地方有句土话说:“乖子望一眼,呆子望到晚;”我大约总在“乖子”一边了。我到无论什么地方,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在火车里,我必走遍几辆车去发见女人;在轮船里,我必走遍全船去发见女人。我若找不到女人时,我便逛游戏场去,赶庙会去,——我大胆地加一句——参观女学校去;这些都是女人多的地方。于是我的眼睛更忙了!我拖着两只脚跟着她们走,往往直到疲倦为止。

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从前人将女人比做花,比做鸟,比做羔羊;他们只是说,女人是自然手里创造出来的艺术,使人们欢喜赞叹——正如艺术的儿童是自然的创作,使人们欢喜赞叹一样。不独男人欢喜赞叹,女人也欢喜赞叹;而“妒”便是欢喜赞叹的另一面,正如“爱”是欢喜赞叹的一面一样。受欢喜赞叹的,又不独是女人,男人也有。“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便是好例;而“美丰仪”一语,尤为“史不绝书”。但男人的艺术气分,似乎总要少些;贾宝玉说得好:男人的骨头是泥做的,女人的骨头是水做的。这是天命呢?还是人事呢?我现在还不得而知;只觉得事实是如此罢了。——你看,目下学绘画的“人体习作”的时候,谁不用了女人做他的模特儿呢?这不是因为女人的曲线更为可爱么?我们说,自有历史以来,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这句话总该不会错吧?所以我说,艺术的女人。所谓艺术的女人,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我说女人比男人更其艺术的,是一般的说法;说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个别的说法。——而“艺术”一词,我用它的狭义,专指眼睛的艺术而言,与绘画,雕刻,跳舞同其范类。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女人的圆满相,只是她的“人的诸相”之一;她可以有大才能,大智慧,大仁慈,大勇毅,大贞洁等等,但都无碍于这一相。诸相可以帮助这一相,使其更臻于充实;这一相也可帮助诸相,分其圆满于它们,有时更能遮盖它们的缺处。我们之看女人,若被她的圆满相所吸引,便会不顾自己,不顾她的一切,而只陶醉于其中;这个陶醉是刹那的,无关心的,而且在沉默之中的。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三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代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代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代。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代学;创作则以散代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代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代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代《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代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四

我与王善瑾君相处确只一年,但知道他是一个勤苦好学而又具有正确判断力的人。

但他的病来得这样快,只腹痛了两日,一切便都完了!他死在江苏阜宁县城;他家在离城很远的乡下。

没有和家人见一面,他便撒了手,阜宁是个偏辟的地方,只有几个不中用的医生。

他的病,没有人知道名字;他便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

他家本可勉强过活;但他一读书,便不得不负债了。

他独自挣扎着,好容易才得到大学待了一年。

他实在不能支持下去了,只得忍了心休学,想做点事,积些钱,过一年再来;

他自己和我们,谁会想到他永远不能再来呢?

但若仍在清华,而不去办那一身兼编辑、校对、发行的报纸,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病吧?就有,也不至于不可救吧?他在清华病过两三个月,后来似乎好了。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五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春》以被选入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两次婚姻:

武仲谦。

武仲谦(1898年—1929年),江苏扬州人,在扬州长大。是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位夫人。1916年与朱自清先生结婚。她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对于前妻武仲谦,朱自清先生一直充溢着对她真挚的情爱。在她去世三年后,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就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

陈竹隐。

1932年暑期,经人介绍,朱自清和陈竹隐在北平订婚;是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从朱自清旅欧期间的日记可以看出,那时朱自清总以为自己年龄偏大,孩子又多,怕陈竹隐有顾虑,因而常常为不能及早收到陈竹隐的信苦恼,可陈竹隐深深地爱着他,也爱他的孩子。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

朱自清在上海举办婚礼,也可见得他与上海的一帮朋友叶圣陶、夏丏尊、王伯祥、姚雪村、胡愈之、沈雁冰、柳亚子、匡互生等人友谊之深厚。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六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

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

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

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

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

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

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

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

鬼通常不是好词儿。

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

还有烟鬼,酒鬼,馋鬼等,都不是好话。

不过骂人有怒骂,也有笑骂;怒骂是恨,笑骂却是爱——俗语道,打是疼,骂是爱,就是明证。

这种骂尽管骂的人装得牙痒痒的,挨骂的人却会觉得心痒痒的。

女人喜欢骂人鬼。死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刻薄鬼,啬刻鬼,小气鬼等,虽然不大惹人爱似的,可是笑嘻嘻的骂着,也会给人一种热,光却不会有——鬼怎么会有光?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鬼呢?固然也有白日见鬼这句话,那跟见鬼,活见鬼一样,只是说你与鬼为邻,说你是个鬼。

鬼没有阳气,所以没有光。

所以只有老鬼,小鬼,没有少鬼,壮鬼,老年人跟小孩子阳气差点儿,凭他们的年纪就可以是鬼,青年人,中年人阳气正盛,不能是鬼。

青年人,中年人也可以是鬼,但是别有是鬼之道,不关年纪。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那小的是地位,所以可怕可恨;若凭年纪,老鬼跟小鬼倒都是恨也成,爱也成。

——若说小鬼头,那简直还亲亲儿的,热热儿的。

又有人爱说鬼东西,那也还只是鬼,鬼就是东西,东西就是鬼。

总而言之,鬼贪,鬼小,所以有钱使得鬼推磨;鬼是一股阴气,是黑暗的东西。

人也贪,也小,也有黑暗处,鬼其实是代人受过的影子。

所以我们只说好人,坏人,却只说坏鬼;恨也罢,爱也罢,从来没有人说好鬼。

好鬼不在话下,美鬼也不在话下,丑鬼倒常听见。

说鬼相,说像个鬼,也都指鬼而言。

不过丑的未必就不可爱,特别像一个女人说你看我这副鬼相!你看我像个鬼!她真会想教人讨厌她吗?做鬼脸也是鬼,可是往往惹人爱,引人笑。

这些都是丑得有意思。

鬼头鬼脑不但丑,并且丑得小气。

鬼胆也是小的,鬼心眼儿也是小的。

鬼胎不用说的怪胎,怀着鬼胎不用说得担惊害怕。

还有,书上说,冷如鬼手馨!鬼手是冰凉的,尸体原是冰凉的。

鬼叫,鬼哭都刺耳难听。

——鬼胆和鬼心眼儿却有人爱,为的是怪可怜见的。

从我们话里所见的鬼的身体,大概就是这一些。

再说鬼鬼祟祟的虽然和鬼头鬼脑差不多,可只描画那小气而不光明的态度,没有指出身体部分。

这就跟着出了鬼!其中有鬼!固然,鬼,诡同音,但是究竟因鬼而诡,还是因诡而鬼,似乎是个兜不完的圈子。

我们也说出了花样,其中有花样,花样正是诡,是谲;鬼是诡谲不过的,所以花样多的人,我们说他鬼得很!书上的鬼蜮伎俩,口头的鬼计多端,指的就是这一类人。

这种人只惹人讨厌招人恨,谁爱上了他们才怪!这种人的话自然常是鬼话。

不过鬼话未必都是这种人的话,有些居然娓娓可听,简直是昵昵儿女语,或者是海外奇谈。

说是鬼话!尽管不信可是爱听的,有的是。

寻常诳语也叫做鬼话,王尔德说得有理,诳原可以是很美的,只要撒得好。

鬼并不老是那么精明,也有马虎的时候,说这种无关心的鬼话,就是他马虎的时候。

写不好字叫做鬼画符,做不好活也叫做鬼画符,都是马马虎虎的,敷敷衍衍的。

若连不相干的鬼话都不爱说,符也不爱画,那更是懒鬼。

懒鬼还可以希望他不懒,最怕的是鬼混,鬼混就简直没出息了。

从来没有听见过笨鬼,鬼大概总有点儿聪明,所谓鬼聪明。

鬼聪明虽然只是不正经的小聪明,却也有了不起处。

什么鬼玩意儿!尽管你瞧不上眼,他的可是一套玩意儿。

你笑,你骂,你有时笑不得,哭不得,总之,你不免让鬼玩意儿耍一回。

鬼聪明也有正经的,书上叫做鬼才。

李贺是唯一的号为鬼才的诗人,他的诗浓丽和幽险,森森然有鬼气。

更上一层的鬼聪明,书上叫做鬼工;鬼工险而奇,非人力所及。

这词儿用来夸赞佳山水,大自然的创作,但似乎更多用来夸赞人们文学的和艺术的创作。

还有鬼斧神工,自然奇妙,也是这一类颂辞。

借了神的光,鬼才能到这自然奇妙的一步,不然只是险而奇罢了。

可是借光也不大易,论书画的将神品列在第一,绝不列鬼品,鬼到底不能上品,真也怪可怜的。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七

关于现代散文家的800字作文。

汪曾祺是现代散文名家中较有特色的一位,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散文的语言上。著名作家王安忆说他的散文语言“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合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贾平凹则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的散文语言朴实自然,雅致含蓄,耐人品味。他的散文《葡萄月令》就体现了他语言的这一特征。

《葡萄月令》这篇文章初看像是一篇介绍葡萄生长过程的说明文,细品则发现它的语言可不同一般。全文语言富含诗意,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用短句.朗朗上口。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本文的语句不是那种臃肿的长句,而是多用短小精炼的短句。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拷簟h缓蟠钚」鳎用细铁丝缚住。”这些短句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文中有的句子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这里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读来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二是妙用修辞,生动形象。读了这篇文章,总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总能引起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中各种修辞的巧妙运用。如“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这里巧妙的譬喻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但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苹果花的特点,让人读了之后恍若置身于一片花的海洋中。另外文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汪老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揶揄。如“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葡萄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其实就是一个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感情。然而我们别忘了,汪曾祺在果园子里的劳动,是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劳动,他却能那样地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正如他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这里凝聚着我们对时序的感情。”这才看出他诗人的秉性,难怪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地平淡,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三是描写细腻,绘声绘色。仔细阅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描写得相当细腻,很多描写都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散文的开篇就极有声色:“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虽然说“静静”,说“听不到”,也是一种以无声说有声的方法。直接写声音的就多了,如写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就像是一个老农在和你聊天。绘色,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让人看了真是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八

燕子去了,有再来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时候。但是,聪明,你告诉我,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日子滴在时间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尽管去了,来尽管来着;去来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告诉我,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九

3、《背影》(散文集)1928年,开明,(被选入初中课本);。

4、《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年,开明;。

5、《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务;。

6、《伦敦杂记》(散文集)1944年,开明;。

7、《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年,开明;。

8、《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年,文光;。

9、《诗言志辨》(诗论)1947年,开明;。

10、《新诗杂话》(诗论)1947年,作家书屋;。

11、《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文光;。

12、《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年,名山书屋;。

13、《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年,观察社;。

14、《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开明;。

15、《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古籍;。

16、《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三联;。

18、《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苏教育(未出齐)。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

现在受过新式教育的人,见了无论生熟朋友,往往喜欢你我相称。这不是旧来的习惯而是外国语与翻译品的影响。这风气并未十分通行;一般社会还不愿意采纳这种办法--所谓粗人一向你呀我的,却当别论。有一位中等学校校长告诉人,一个旧学生去看他,左一个“你”,右一个“你”,仿佛用指头点着他鼻子,真有些受不了。在他想,只有长辈该称他“你”,只有太太和老朋友配称他“你”。够不上这个份儿,也来“你”呀“你”的,倒像对当差老妈子说话一般,岂不可恼!可不是,从前小说里“弟兄相呼,你我相称”,也得够上那份儿交情才成。而俗语说的“你我不错”,“你我还这样那样”,也是托熟的口气,指出彼此的依赖与信任。

同辈你我相称,言下只有你我两个,旁若无人;虽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视他们的,指他们的,管不着。杨震在你我相对的时候,会想到你我之外的“天知地知”,真是一个玄远的托辞,亏他想得出。常人说话称你我,却只是你说给我,我说给你;别人听见也罢,不听见也罢,反正说话的一点儿没有想着他们那些不相干的。自然也有时候“取瑟而歌”,也有时候“指桑骂槐”,但那是话外的话或话里的话,论口气却只对着那一个“你”。这么着,一说你看,你我便从一群人里除外,单独地相对着。离群是可怕又可怜的,只要想想大野里的独行,黑夜里的独处就明白。你我既甘心离群,彼此便非难解难分不可;否则岂不要吃亏?难解难分就是亲昵;骨肉是亲昵,结交也是个亲昵,所以说只有长辈该称“你”,只有太太和老朋友配称“你”。你我相称者,你我相亲而已。然而我们对家里当差老妈子也称“你”,对街上的洋车夫也称“你”,却不是一个味儿。古来以“尔汝”为轻贱之称;就指的这一类。但轻贱与亲昵有时候也难分,譬如叫孩子为“狗儿”,叫情人为“心肝”,明明将人比物,却正是亲昵之至。而长辈称晚辈为“你”,也夹杂着这两种味道--那些亲谊疏远的称“你”,有时候简直毫无亲昵的意思,只显得辈分高罢了。大概轻贱与亲昵有一点相同;就是,都可以随随便便,甚至于动手动脚。

生人相见不称“你”。通称是“先生”,有带姓不带姓之分;不带姓好像来者是自己老师,特别客气,用得少些。北平人称“某爷”,“某几爷”,如“冯爷”,“吴二爷”,也是通称,可比“某先生”亲昵些。但不能单称“爷”,与“先生”不同。“先生”原是老师,“爷”却是“父亲”;尊人为师犹之可,尊人为父未免吃亏太甚。(听说前清的太监有称人为“爷”的时候,那是刑余之人,只算例外。)至于“老爷”,多一个“老”字,就不会与父亲相混,所以仆役用以单称他的主人,旧式太太用以单称她的丈夫。女的通称“小姐”,“太太”,“师母”,却都带姓;“太太”,“师母”更其如此。因为单称“太太”,自己似乎就是老爷,单称“师母”,自己似乎就是门生,所以非带姓不可。“太太”是北方的通称,南方人却嫌官僚气;“师母”是南方的通称,北方人却嫌头巾气。女人麻烦多,真是无法奈何。比“先生”亲近些是“某某先生”,“某某兄”,“某某”是号或名字;称“兄”取其仿佛一家人。再进一步就以号相称,同时也可称“你”。在正式的聚会里,有时候得称职衔,如“张部长”,“王经理”;也可以不带姓,和“先生”一样;偶尔还得加上一个“贵”字,如“贵公使”。下属对上司也得称职衔。但像科员等小脚色却不便称衔,只好屈居在“先生”一辈里。

仆役对主人称“老爷”,“太太”,或“先生”,“师母”;与同辈分别的,一律不带姓。他们在同一时期内大概只有一个老爷,太太,或先生,师母,是他们衣食的靠山;不带姓正所以表示只有这一对儿才是他们的主人。对于主人的客,却得一律带姓;即使主人的本家,也得带上号码儿,如“三老爷”,“五太太”。--大家庭用的人或两家合用的人例外。“先生”本可不带姓,“老爷”本是下对上的称呼,也常不带姓;女仆称“老爷”,虽和旧式太太称丈夫一样,但身份声调既然各别,也就不要紧。仆役称“师母”,决无门生之嫌,不怕尊敬过分;女仆称“太太”,毫无疑义,男仆称“太太”,与女仆称“老爷”同例。晚辈称长辈,有“爸爸”,“妈妈”,“伯伯”,“叔叔”等称。自家人和近亲不带姓,但有时候带号码儿;远亲和父执,母执,都带姓;干亲带“干”字,如“干娘”;父亲的盟兄弟,母亲的盟姊妹,有些人也以自家人论。

这种种称呼,按刘半农先生说,是“名词替代代词”,但也可说是他称替代对称。不称“你”而称“某先生”,是将分明对面的你变成一个别人;于是乎对你说的话,都不过是关于“他”的。这么着,你我间就有了适当的距离,彼此好提防着;生人间说话提防着些,没有错儿。再则一般人都可以称你“某先生”,我也跟着称“某先生”,正见得和他们一块儿,并没有单独挨近你身边去。所以“某先生”一来,就对面无你,旁边有人。这种替代法的效用,因所代的他称广狭而转移。譬如“某先生”,谁对谁都可称,用以代“你”,是十分“敬而远之”;又如“某部长”,只是僚属对同官与长官之称,“老爷”只是仆役对主人之称,敬意过于前者,远意却不及;至于“爸爸”“妈妈”,只是弟兄姊妹对父母的称,不像前几个名字可以移用在别人身上,所以虽不用“你”,还觉得亲昵,但敬远的意味总免不了有一些;在老人家前头要像在太太或老朋友前头那么自由自在,到底是办不到的。

北方话里有个“您”字,是“你”的尊称,不论亲疏贵贱全可用,方便之至。这个字比那拐弯抹角的替代法干脆多了,只是南方人听不进去,他们觉得和“你”也差不多少。这个字本是闭口音,指众数;“你们”两字就从此出。南方人多用“你们”代替“你”。用众数表尊称,原是语言常例。指的既非一个,你旁边便仿佛还有些别人和你亲近的,与说话的相对着;说话的天然不敢侵犯你,也不敢妄想亲近你。这也还是个“敬而远之”。湖北人尊称人为“你家”,“家”字也表众数,如“人家”“大家”可见。

此外还有个方便的法子,就是利用呼位,将他称与对称拉在一块儿。说话的时候先叫声“某先生”或别的,接着再说“你怎样怎样”;这么着好像“你”字儿都是对你以外的“某先生”说的,你自己就不会觉得唐突了。这个办法上下一律通行。在上海,有些不三不四的人问路,常叫一声“朋友”,再说“你”;北平老妈子彼此说话,也常叫声“某姐”,再“你”下去--她们觉得这么称呼倒比说“您”亲昵些。但若说“这是兄弟你的事”,“这是他爸爸你的责任”,“兄弟”“你”,“他爸爸”“你”简直连成一串儿,与用呼位的大不一样。这种口气只能用于亲近的人。第一例的他称意在加重全句的力量,表示虽与你亲如弟兄,这件事却得你自己办,不能推给别人。第二例因“他”而及“你”,用他称意在提醒你的身份,也是加重那个句子;好像说你我虽亲近,这件事却该由做他爸爸的你,而不由做自己的朋友的你负责任;所以也不能推给别人。又有对称在前他称在后的;但除了“你先生”,“你老兄”还有敬远之意以外,别的如“你太太”,“你小姐”,“你张三”,“你这个人”,“你这家伙”,“你这位先生”,“你这该死的”,“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却都是些亲口埋怨或破口大骂的话。“你先生”,“你老兄”的“你”不重读,别的“你”都是重读的。“你张三”直呼姓名,好像听话的是个远哉遥遥的生人,因为只有毫无关系的人,才能直呼姓名;可是加上“你”字,却变了亲昵与轻贱两可之间。近指形容词“这”,加上量词“个”成为“这个”,都兼指人与物;说“这个人”和说“这个碟子”,一样地带些无视的神气在指点着。加上“该死的”,“没良心的”,“家伙”,“东西”,无视的神气更足。只有“你这位先生”稍稍客气些;不但因为那“先生”,并且因为那量词“位”字。“位”指“地位”,用以称人,指那有某种地位的,就与常人有别。至于“你老”,“你老人家”,“老人家”是众数,“老”是敬辞--老人常受人尊重。但“你老”用得少些。

最后还有省去对称的办法,却并不如文法书里所说,只限于祈使语气,也不限于上辈对下辈的问语或答语,或熟人间偶然的问答语:如“去吗”,“不去”之类。有人曾遇见一位颇有名望的省议会议长,随意谈天儿。那议长的说话老是这样的:

去过北京吗?

在哪儿住?

觉得北京怎么样?

几时回来的?

始终没有用一个对称,也没有用一个呼位的他称,仿佛说到一个不知是谁的人。那听话的觉得自己没有了,只看见俨然的议长。可是偶然要敷衍一两句话,而忘了对面人的姓,单称“先生”又觉不值得的时候,这么办却也可以救眼前之急。

生人相见也不多称“我”。但是单称“我”只不过傲慢,仿佛有点儿瞧不起人,却没有那过分亲昵的味儿,与称你我的时候不一样。所以自称比对称麻烦少些。若是不随便称“你”,“我”字尽可麻麻糊糊通用;不过要留心声调与姿态,别显出拍胸脯指鼻尖的神儿。若是还要谨慎些,在北京可以说“咱”,说“俺”,在南方可以说“我们”;“咱”和“俺”原来也都是闭口音,与“我们”同是众数。自称用众数,表示听话的也在内,“我”说话,像是你和我或你我他联合宣言;这么着,我的责任就有人分担,谁也不能说我自以为是了。也有说“自己”的,如“只怪自己不好”,“自己没主意,怨谁!”但同样的句子用来指你我也成。至于说“我自己”,那却是加重的语气,与这个不同。又有说“某人”,“某某人”的;如张三说,“他们老疑心这是某人做的,其实我一点也不知道。”

这个“某人”就是张三,但得随手用“我”字点明。若说“张某人岂是那样的人!”却容易明白。又有说“人”,“别人”,“人家”,“别人家”的;如,“这可叫人怎么办?”“也不管人家死活。”指你我也成。这些都是用他称(单数与众数)替代自称,将自己说成别人;但都不是明确的替代,要靠上下文,加上声调姿态,才能显出作用,不像替代对称那样。而其中如“自己”,“某人”,能替代“我”的时候也不多,可见自称在我的关系多,在人的关系少,老老实实用“我”字也无妨;所以历来并不十分费心思去找替代的名词。

演说称“兄弟”,“鄙人”,“个人”或自己名字,会议称“本席”,也是他称替代自称,却一听就明白。因为这几个名词,除“兄弟”代“我”,平常谈话里还偶然用得着之外,别的差不多都已成了向公众说话专用的自称。“兄弟”,“鄙人”全是谦词,“兄弟”亲昵些;“个人”就是“自己”;称名字不带姓,好像对尊长说话。--称名字的还有仆役与幼儿。仆役称名字兼带姓,如“张顺不敢”。幼儿自称乳名,却因为自我观念还未十分发达,听见人家称自己乳名,也就如法炮制,可教大人听着乐,为的是“像煞有介事”。--“本席”指“本席的人”,原来也该是谦称;但以此自称的人往往有一种施施然的声调姿态,所以反觉得傲慢了。这大约是“本”字作怪,从“本总司令”到“本县长”,虽也是以他称替代自称,可都是告诫下属的口气,意在显出自己的身份,让他们知所敬畏。这种自称用的机会却不多。对同辈也偶然有要自称职衔的时候,可不用“本”字而用“敝”字。但“司令”可“敝”,“县长”可“敝”,“人”却“敝”不得;“敝人”是凉薄之人,自己骂得未免太苦了些。同辈间也可用“本”字,是在开玩笑的当儿,如“本科员”,“本书记”,“本教员”,取其气昂昂的,有俯视一切的样子。

他称比“我”更显得傲慢的还有;如“老子”,“咱老子”,“大爷我”,“我某几爷”,“我某某某”。老子本非同辈相称之词,虽然加上众数的“咱”,似乎只是壮声威,并不为的分责任。“大爷”,“某几爷”也都是尊称,加在“我”上,是增加“我”的气焰的。对同辈自称姓名,表示自己完全是个无关系的陌生人;本不如此,偏取了如此态度,将听话的远远地推开去,再加上“我”,更是神气。这些“我”字都是重读的。但除了“我某某某”,那几个别的称呼大概是丘八流氓用得多。他称也有比“我”显得亲昵的。如对儿女自称“爸爸”,“妈”,说“爸爸疼你”,“妈在这儿,别害怕”。对他们称“我”的太多了,对他们称“爸爸”,“妈”的却只有两个人,他们最亲昵的两个人。所以他们听起来,“爸爸”,“妈”比“我”鲜明得多。幼儿更是这样;他们既然还不甚懂得什么是“我”,用“爸爸”,“妈”就更要鲜明些。听了这两个名字,不用捉摸,立刻知道是谁而得着安慰;特别在他们正专心一件事或者快要睡觉的时候。若加上“你”,说“你爸爸”“你妈”,没有“我”,只有“你的”,让大些的孩子听了,亲昵的意味更多。对同辈自称“老某”,如“老张”,或“兄弟我”,如“交给兄弟我办吧,没错儿”,也是亲昵的口气。“老某”本是称人之词。单称姓,表示彼此非常之熟,一提到姓就会想起你,再不用别的;同姓的虽然无数,而提到这一姓,却偏偏只想起你。“老”字本是敬辞,但平常说笑惯了的人,忽然敬他一下,只是惊他以取乐罢了;姓上加“老”字,原来怕不过是个玩笑,正和“你老先生”,“你老人家”有时候用作滑稽的敬语一种。日子久了,不觉得,反变成“熟得很”的意思。于是自称“老张”,就是“你熟得很的张”,不用说,顶亲昵的。“我”在“兄弟”之下,指的是做兄弟的“我”,当然比平常的“我”客气些;但既有他称,还用自称,特别着重那个“我”,多少免不了自负的味儿。这个“我”字也是重读的。用“兄弟我”的也以江湖气的人为多。自称常可省去;或因叙述的方便,或因答语的方便,或因避免那傲慢的字。

“他”字也须因人而施,不能随便用。先得看“他”在不在旁边儿。还得看“他”与说话的和听话的关系如何--是长辈,同辈,晚辈,还是不相干的,不相识的.?北平有个“怹”字,用以指在旁边的别人与不在旁边的尊长;别人既在旁边听着,用个敬词,自然合式些。这个字本来也是闭口音,与“您”字同是众数,是“他们”所从出。可是不常听见人说;常说的还是“某先生”。也有称职衔,行业,身份,行次,姓名号的。“他”和“你”“我”情形不同,在旁边的还可指认,不在旁边的必得有个前词才明白。前词也不外乎这五样儿。职衔如“部长”,“经理”。行业如店主叫“掌柜的”,手艺人叫“某师傅”,是通称;做衣服的叫“裁缝”,做饭的叫“厨子”,是特称。身份如妻称夫为“六斤的爸爸”,洋车夫称坐车人为“坐儿”,主人称女仆为“张妈”,“李嫂”。--“妈”,“嫂”,“师傅”都是尊长之称,却用于既非尊长,又非同辈的人,也许称“张妈”是借用自己孩子们的口气,称“师傅”是借用他徒弟的口气,只有称“嫂”才是自己的口气,用意都是要亲昵些。借用别人口气表示亲昵的,如媳妇跟着他孩子称婆婆为“奶奶”,自己矮下一辈儿;又如跟着熟朋友用同样的称呼称他亲戚,如“舅母”,“外婆”等,自己近走一步儿;只有“爸爸”,“妈”,假借得极少。对于地位同的既可如此假借,对于地位低的当然更可随便些;反正谁也明白,这些不过说得好听罢了。--行次如称朋友或儿女用“老大”,“老二”;称男仆也常用“张二”,“李三”。称号在亲子间,夫妇间,朋友间最多,近亲与师长也常这么称。称姓名往往是不相干的人。有一回政府不让报上直称当局姓名,说应该称衔带姓,想来就是恨这个不相干的劲儿。又有指点似地说“这个人”“那个人”的,本是疏远或轻贱之称。可是有时候不愿,不便,或不好意思说出一个人的身份或姓名,也用“那个人”;这里头却有很亲昵的,如要好的男人或女人,都可称“那个人”。至于“这东西”,“这家伙”,“那小子”,是更进一步;爱憎同辞,只看怎么说出。又有用泛称的,如“别怪人”,“别怪人家”,“一个人别太不知足”,“人到底是人”。但既是泛称,指你我也未尝不可。又有用虚称的,如“他说某人不好,某人不好”;“某人”虽确有其人,却不定是谁,而两个“某人”所指也非一人。还有“有人”就是“或人”。用这个称呼有四种意思:一是不知其人,如“听说有人译这本书”。二是知其人而不愿明言,如“有人说怎样怎样”,这个人许是个大人物,自己不愿举出他的名字,以免矜夸之嫌。这个人许是个不甚知名的脚色,提起来听话的未必知道,乐得不提省事。又如“有人说你的闲话”,却大大不同。三是知其人而不屑明言,如“有人在一家报纸上骂我”。四是其人或他的关系人就在一旁,故意“使子闻之”;如,“有人不乐意,我知道。”“我知道,有人恨我,我不怕。”--这么着简直是挑战的态度了。又有前词与“他”字连文的,如“你爸爸他辛苦了一辈子,真是何苦来?”是加重的语气。

亲近的及不在旁边的人才用“他”字;但这个字可带有指点的神儿,仿佛说到的就在眼前一样。自然有些古怪,在眼前的尽管用“怹”或别的向远处推;不在的却又向近处拉。其实推是为说到的人听着痛快;他既在一旁,听话的当然看得亲切,口头上虽向远处推无妨。拉却是为听话人听着亲切,让他听而如见。因此“他”字虽指你我以外的别人,也有亲昵与轻贱两种情调,并不含含糊糊的“等量齐观”。最亲昵的“他”,用不着前词;如流行甚广的“看见她”歌谣里的“她”字--一个多情多义的代“她”字。这还是在眼前的。新婚少妇谈到不在眼前的丈夫,也往往没头没脑地说“他如何如何”,一面还红着脸儿。但如“管他,你走你的好了”,“他--他只比死人多口气”,就是轻贱的“他”了。不过这种轻贱的神儿若“他”不在一旁却只能从上下文看出;不像说“你”的时候永远可以从听话的一边直接看出。“他”字除人以外,也能用在别的生物及无生物身上;但只在孩子们的话里如此。指猫指狗用“他”是常事;指桌椅指树木也有用“他”的时候。譬如孩子让椅子绊了一交,哇的哭了;大人可以将椅子打一下,说“别哭。是他不好。我打他”。孩子真会相信,回嗔作喜,甚至于也捏着小拳头帮着捶两下。孩子想着什么都是活的,所以随随便便地“他”呀“他”的,大人可就不成。大人说“他”,十回九回指人;别的只称名字,或说“这个”,“那个”,“这东西”,“这件事”,“那种道理”。但也有例外,像“听他去吧”,“管他成不成,我就是这么办”。这种“他”有时候指事不指人。还有个“彼”字,口语里已废而不用,除了说“不分彼此”,“彼此都是一样”。这个“彼”字不是“他”而是与“这个”相对的“那个”,已经在“人称”之外。“他”字不能省略,一省就与你我相混;只除了在直截的答语里。

代词的三称都可用名词替代,三称的单数都可用众数替代,作用是“敬而远之”。但三称还可互代;如“大难临头,不分你我”,“他们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话不说”,“你”“我”就是“彼”“此”。又如“此公人弃我取”,“我”是“自己”。又如论别人,“其实你去不去与人无干,我们只是尽朋友之道罢了。”“你”实指“他”而言。因为要说得活灵活现,才将三人间变为二人间,让听话的更觉得亲切些。意思既指别人,所以直呼“你”“我”,无需避忌。这都以自称对称替代他称。又如自己责备自己说:“咳,你真糊涂!”这是化一身为两人。又如批评别人,“凭你说干了嘴唇皮,他听你一句才怪!”“你”就是“我”,是让你设身处地替自己想。又如,“你只管不动声色地干下去,他们知道我怎么办?”“我”就是“你”;是自己设身处地替对面人想。这都是着急的口气:我的事要你设想,让你同情我;你的事我代设想,让你亲信我。可不一定亲昵,只在说话当时见得彼此十二分关切就是了。只有“他”字,却不能替代“你”“我”,因为那么着反把话说远了。

众数指的是一人与一人,一人与众人,或众人与众人,彼此间距离本远,避忌较少。但是也有分别;名词替代,还用得着。如“各位”,“诸位”,“诸位先生”,都是“你们”的敬词;“各位”是逐指,虽非众数而作用相同。代词名词连文,也用得着。如“你们这些人”,“你们这班东西”,轻重不一样,却都是责备的口吻。又如发牢骚的时候不说“我们”而说“这些人”,“我们这些人”,表示多多少少,是与众不同的人。

但替代“我们”的名词似乎没有。又如不说“他们”而说“人家”,“那些位”,“这班东西”,“那班东西”,或“他们这些人”。三称众数的对峙,不像单数那样明白的鼎足而三。“我们”,“你们”,“他们”相对的时候并不多;说“我们”,常只与“你们”,“他们”二者之一相对着。这儿的“你们”包括“他们”,“他们”也包括“你们”;所以说“我们”的时候,实在只有两边儿。所谓“你们”,有时候不必全都对面,只是与对面的在某些点上相似的人;所谓“我们”,也不一定全在身旁,只是与说话的在某些点上相似的人。所以“你们”,“我们”之中,都有“他们”在内。“他们”之近于“你们”的,就收编在“你们”里;“他们”之近于“我们”的,就收编在“我们”里;于是“他们”就没有了。“我们”与“你们”也有相似的时候,“我们”可以包括“你们”,“你们”就没有了;只剩下“他们”和“我们”相对着。演说的时候,对听众可以说“你们”,也可以说“我们”。说“你们”显得自己高出他们之上,在教训着;说“我们”,自己就只在他们之中,在彼此勉励着。听众无疑地是愿意听“我们”的。只有“我们”,永远存在,不会让人家收编了去;因为没有“我们”,就没有了说话的人。“我们”包罗最广,可以指全人类,而与一切生物无生物对峙着。“你们”,“他们”都只能指人类的一部分;而“他们”除了特别情形,只能指不在眼前的人,所以更狭窄些。

北平自称的众数有“咱们”,“我们”两个。第一个发见这两个自称的分别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凡例里说:

“咱们”是对他们说的,听话的人也在内的。

“我们”是对你们或他们说的,听话的人不在内的。

赵先生的意思也许说,“我们”是对你们或(你们和)他们说的。这么着“咱们”就收编了“你们”,“我们”就收编了“他们”--不能收编的时候,“我们”就与“你们”,“他们”成鼎足之势。这个分别并非必需,但有了也好玩儿;因为说“咱们”亲昵些,说“我们”疏远些,又多一个花样。北平还有个“俩”字,只能两个,“咱们俩”,“你们俩”,“他们俩”,无非显得两个人更亲昵些;不带“们”字也成。还有“大家”是同辈相称或上称下之词,可用在“我们”,“你们”,“他们”之下。单用是所有相关的人都在内;加“我们”拉得近些,加“你们”推得远些,加“他们”更远些。至于“诸位大家”,当然是个笑话。

代词三称的领位,也不能随随便便的。生人间还是得用替代,如称自己丈夫为“我们老爷”,称朋友夫人为“你们太太”,称别人父亲为“某先生的父亲”。但向来还有一种简便的尊称与谦称,如“令尊”,“令堂”,“尊夫人”,“令弟”,“令郎”,以及“家父”,“家母”,“内人”,“舍弟”,“小儿”等等。“令”字用得最广,不拘那一辈儿都加得上,“尊”字太重,用处就少,“家”字只用于长辈同辈,“舍”字,“小”字只用于晚辈。熟人也有用通称而省去领位的,如自称父母为“老人家”,--长辈对晚辈说他父母,也这么称--称朋友家里人为“老太爷”,“老太太”,“太太”,“少爷”,“小姐”;可是没有称人家丈夫为“老爷”或“先生”的,只能称“某先生”,“你们先生”。此外有称“老伯”,“伯母”,“尊夫人”的,为的亲昵些;所省去的却非“你的”而是“我的”。更熟的人可称“我父亲”,“我弟弟”,“你学生”,“你姑娘”,却并不大用“的”字。“我的”往往只用于呼位:如“我的妈呀!”“我的儿呀!”“我的天呀!”被领位若不是人而是事物,却可随便些。“的”字还用于独用的领位,如“你的就是我的”,“去他的”。领位有了“的”字,显得特别亲昵似的。也许“的”字是齐齿音,听了觉得挨挤着,紧缩着,才有此感。平常领位,所领的若是人,而也用“的”字,就好像有些过火;“我的朋友”差不多成了一句嘲讽的话,一半怕就是为了那个“的”字。众数的领位也少用“的”字。其实真正众数的领位用的机会也少;用的大多是替代单数的。“我家”,“你家”,“他家”有时候也可当众数的领位用,如“你家孩子真懂事”,“你家厨子走了”,“我家运气不好”。北平还有一种特别称呼,也是关于自称领位的。譬如女的向人说:“你兄弟这样长那样短。”“你兄弟”却是她丈夫;男的向人说:“你侄儿这样短,那样长。”“你侄儿”却是他儿子。这也算对称替代自称,可是大规模的;用意可以说是“敬而近之”。因为“近”,才直称“你”。被领位若是事物,领位除可用替代外,也有用“尊”字的,如“尊行”(行次),“尊寓”,但少极;带滑稽味而上“尊”号的却多,如“尊口”,“尊须”,“尊靴”,“尊帽”等等。

外国的影响引我们抄近路,只用“你”,“我”,“他”,“我们”,“你们”,“他们”,倒也是干脆的办法;好在声调姿态变化是无穷的。“他”分为三,在纸上也还有用,口头上却用不着;读“她”为“c”,“它”或“牠”为“??”,大可不必,也行不开去。“它”或“牠”用得也太洋味儿,真蹩扭,有些实在可用“这个”“那个”。再说代词用得太多,好些重复是不必要的;而领位“的”字也用得太滥点儿。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一

很高兴能够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感谢组委会、各位评委及南方都市报。这个奖与其说是嘉奖我个人,倒不是说是在嘉奖梁庄。在这个光鲜华丽却又尘土飞扬的时代,梁庄的农民,从梁庄出发,在中国大地上迁徙、流转、离散,去寻找那“奶与蜜的流淌之地”,寻找幸福、公平和正义,宛如“出埃及记”。

但是,梁庄人却成为一种反讽的存在。他们没有找到“奶与蜜”,却在城市的边缘和阴影处挣扎、流浪,被歧视、被遗忘、被驱赶,身陷困顿。对他们而言,律法时代还远未来临。他们仍是被遗弃的子民。他们承受着这个时代最深的重压,但同时,却又那么坚韧、乐观,永远不放弃内心的渴望,不放弃对温暖、尊严、团圆和救赎的渴望。我愿意因这个重要的奖项而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梁庄。我要感谢梁庄和梁庄人。我从那里得到的,将永远无以回报。

帕慕克在凝视伊斯坦布尔时,他说他的内心充满了“呼愁”(huzn)。用中文来翻译,“呼愁”或可以用“忧伤”来对应。“忧伤”,是一种集体情绪和某种共同氛围,蕴藏在这个时代的每一处废墟之中。并且,我们越是决心清除这一废墟,“忧伤”就越是清晰地存在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

我们按照这一象征分类、区别、排除、驱逐,并试图建构一个摒除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垒。

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呈现出“农民工”的生活,如何能够呈现出这一生活背后所蕴含的我们这一国度的制度逻辑、文明冲突和性格特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非因为没有人描述过或关注过他们,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被谈论过多。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不断强化,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灰尘满面的麻木,要么是挣到钱的幸福、满意和感恩,还有那在中国历史中不断闪现的.“下跪”风景,仿佛这便是他们存在形象的全部。“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诸多社会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规和认知惯性,会阻碍我们去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存在。

农村与城市在当代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被大量地简化,简化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文明的冲突,简化为一个线性的、替代的发展。我们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想象越来越狭窄,对幸福、新生活和现代的理解力也越来越一元化。实际上,在这一思维观念下,“农民工”非但没有成为市民,没有接受到公民教育,反而更加“农民化”。

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自我参与进去的哀痛。哀痛,就是自我,就是历史和传统,就是在面对未来时过去的影子。用哀痛的语言来传达忧伤,那共同风景中每一生活所蕴藏的点滴忧伤。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我将永远站在大地的尽头,卑微而又热忱地倾听来自故乡的、大地深处的喃喃低语。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感谢我的父亲。《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都有他的劳动和智慧。

请大家继续欣赏更多的获奖感言:

获最佳新演员奖的获奖感言。

省级数学竞赛第一名的获奖感言。

90后学习获奖代表的获奖感言。

摄影作品获奖者的获奖感言。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二

3、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4、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5、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6、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

7、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疼爱之后,逐渐淡漠的爱。

8、中华文化的三大优点:一.不喜远征。中国人不会举一国之力去攻打远方之国。二.不喜极端。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会努力寻找一个中间点,规避极端三.不喜无序。中国一直处于集权统治的状态中,习惯所有的事务都在管理之中,中国失控的时候是很少见的。(余秋雨)。

9、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

10、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关于年龄》。

12、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哪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13、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15、不带书,不带笔,也不带钱,一身轻松又一身虚浮,如离枝的叶.离花的瓣,在狂风中满天转悠,极端洒脱又极端低贱,低贱到谁也认不出谁,低贱到在一平方米中拥塞着多少个都无法估计。

16、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17、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20、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23、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24、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25、因为有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深夜里,你是我一种惯性的回忆…我不想在为过去而挣扎,我不想在为过去而努力,我不想在为思念而牵挂,可这些都只是不想,我.做不到。

27、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28、曾经海枯石烂,抵不过好聚好散。

29、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30、有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

31、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32、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33、老年是如诗的年岁……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34、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三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从飞机上看,说北平只是一片绿。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如书画,铜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丰富,私人搜集,也各有专长;而内阁大库档案,是极珍贵的近代史料,也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历史,语言,文学,美术的文物荟萃于北平;这几项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将来,是还不可测的。胡适之先生说过,北平的图书馆有这么多,上海却只有一个,还不是公立的。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闲。假如上海可说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总有一种悠然不迫的味儿。即如电车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风驰电掣,有许多人上下车都是跳的。北平的车子在宽阔的路上走着,似乎一点也不忙。晚九点以后,确是走得快起来了;但车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几个人,像是乘汽车兜风一般,也还是一点不觉忙的——有时从东长安街槐林旁驰过,茂树疏灯相掩映着,还有些飘飘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闲人其实也很少,但大家骨子里总有些闲味儿。我也喜欢近代的忙,对于中古的闲却似乎更亲近些。但这也许就因为待在北平大久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看看,觉得自己似乎将时代忘记了。我所称赞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遗存,是“布尔”或小“布尔”的玩意儿;而现在据说非“普罗”起来不可,这可有点儿为难。我实在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是如上面说的。我没有或不能“获得”“普罗”的“意识形态”,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结果怕只该不说话或不说真话。不说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说话大约在现在也还不能就算罪过吧;至于撒谎,则我可以宛转地说,“我还没有那种艺术”,或干脆地说,“我还没有那种勇气!”好在我这通信是写给一些朋友的,让他们看我的真话,大约是还不要紧的。

我现在是一个人在北平,这回是回到老家去。但我一点不觉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门作客似的。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预定去五个礼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湿,和蚊子,也许一个月就回来了。说到潮湿,我在动身这一天,却有些恨北平。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几回大雨的,往往连下几天不止。前些日子在一个宴会里,有人问我到什么地方避暑去;我回答说要到上海去;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我却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问,是北戴河么?他答应了之后,说:北平太热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来了,没有意思!我当时大约说了“是”,但实在并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样没有意思!我去年曾坐在一间大屋中看玻璃帘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觉得也还有些意思的。但这回却苦坏了我。不先不后,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动身这天早晨起头!那种滂沱不止的雨,对于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许不坏,但对于正要开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却未免是一种虐政了。我这样从西郊淋进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觉。醒来时雨到住了,我便带着这些阴郁的心情搭早车上天津来了。

七月十日,天津丸中。

某君南去时,我请他写点通信来,现在以付此“草”,希望“源源”而来。他赶大暑中往江南去,将以受了热而怪张怪李,却难说。此文对于北平,虽怀恋的成分多,颇有相当的平允的。惟末段引需要避暑的某君的话,咒诅北平的雨,却未必尽然。我以为不如咒诅香炉灰式的道路。

七月十九日平记。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四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

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给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等至情文学。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五

朱自清,想必大家已经对他并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他的《匆匆》,初一又学了他的《春》。慢慢地我开始逐渐走近、了解朱自清。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我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是要细心一点。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背影》我读了以后,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时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从《背影》中,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正义》让我感触很深。读完后,我不禁疑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在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挂在嘴边,可暗地里却做着罪恶的勾当。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也许将会被现实慢慢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人心的虚伪,并坚定要做一个心中有正义的人。

朱自清,一个伟大而细腻的人。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六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七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从飞机上看,说北平只是一片绿。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如书画,铜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丰富,私人搜集,也各有专长;而内阁大库档案,是极珍贵的近代史料,也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历史,语言,文学,美术的文物荟萃于北平;这几项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将来,是还不可测的。胡适之先生说过,北平的图书馆有这么多,上海却只有一个,还不是公立的`。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闲。假如上海可说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总有一种悠然不迫的味儿。即如电车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风驰电掣,有许多人上下车都是跳的。北平的车子在宽阔的路上走着,似乎一点也不忙。晚九点以后,确是走得快起来了;但车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几个人,像是乘汽车兜风一般,也还是一点不觉忙的——有时从东长安街槐林旁驰过,茂树疏灯相掩映着,还有些飘飘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闲人其实也很少,但大家骨子里总有些闲味儿。我也喜欢近代的忙,对于中古的闲却似乎更亲近些。但这也许就因为待在北平大久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看看,觉得自己似乎将时代忘记了。我所称赞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遗存,是“布尔”或小“布尔”的玩意儿;而现在据说非“普罗”起来不可,这可有点儿为难。我实在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是如上面说的。我没有或不能“获得”“普罗”的“意识形态”,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结果怕只该不说话或不说真话。不说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说话大约在现在也还不能就算罪过吧;至于撒谎,则我可以宛转地说,“我还没有那种艺术”,或干脆地说,“我还没有那种勇气!”好在我这通信是写给一些朋友的,让他们看我的真话,大约是还不要紧的。

我现在是一个人在北平,这回是回到老家去。但我一点不觉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门作客似的。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预定去五个礼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湿,和蚊子,也许一个月就回来了。说到潮湿,我在动身这一天,却有些恨北平。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几回大雨的,往往连下几天不止。前些日子在一个宴会里,有人问我到什么地方避暑去;我回答说要到上海去;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我却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问,是北戴河么?他答应了之后,说:北平太热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来了,没有意思!我当时大约说了“是”,但实在并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样没有意思!我去年曾坐在一间大屋中看玻璃帘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觉得也还有些意思的。但这回却苦坏了我。不先不后,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动身这天早晨起头!那种滂沱不止的雨,对于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许不坏,但对于正要开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却未免是一种虐政了。我这样从西郊淋进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觉。醒来时雨到住了,我便带着这些阴郁的心情搭早车上天津来了。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汇总18篇)篇十八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

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

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

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

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

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

"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

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

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

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

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

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

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

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

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

若是真能通盘计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

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

照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

笔者不同意过分的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

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

有些铺子将大部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

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

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吁抢救。

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

但是笔者要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

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公道。

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

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

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

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

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

这个影响旧书的买卖就更大。

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

还有排印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

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

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

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

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

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

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

更重要的,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

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

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

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

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笔的反而越来越多。

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挡不住的。

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

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

学生的字,清楚整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

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

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去读。

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

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

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

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

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

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

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

他觉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

照笔者的意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

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

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报告(汇总18篇)

    范文对于培养我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体育从业者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22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和指导。

    行政人员的工作任务(热门20篇)

    行政是政治与法律之间的桥梁,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要服务于政治目标。以下是一些行政管理的范例和成功案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优秀19篇)

    通过分析范文的结构和逻辑,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写作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快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全(14篇)

    通过职业规划,个人可以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迷失方向。推荐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职业规划心得分享,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

    社区食品安全管理方案范文(19篇)

    食品是指由各种天然或加工制作的物质,供人类摄取营养和维持生命所需。外出就餐时,我们要选择有健康许可证的餐厅或食品摊位,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活动目标:1、让幼儿知

    最新幼儿园保育工作计划大班(实用20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时能够提供一些思路。新的学期来临了。又到

    学生教育研究心得分享(模板17篇)

    选择合适的范文范本进行学习和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指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

    内科医生年度考核工作总结(优质13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对自己努力和付出的回顾,可以给自己一份肯定和加油鼓励。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可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在20xx年上半年里,在医院、科室领导

    40-60岁党员干部的党员合格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23篇)

    在整改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确保整改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成功案例中采取的整改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