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

时间:2024-05-13 作者:XY字客

如果你想了解不同领域的范文范本,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等着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一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2]麻江利.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01).

[3]周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及产业的发展问题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11).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二

摘要:铝型材产业是临朐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运用swot模型分析研判临朐铝型材产业在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产业发展提出供参考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临朐县;铝型材产业;swot分析。

一、引言。

临朐县位于山东省潍坊市西南部,总面积1831平方公里。铝型材产业是临朐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过去单一的铝材交易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形成了南有广东佛山、北有山东临朐的铝型材产业大格局。临朐县铝型材产业以铝型材加工为主。据统计,全县各类铝型材生产加工企业有50多家,生产线388条,年产能超过120万t,占全省产能的1/4,培育起了华建铝业、伟盛铝业、广华铝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并带动了挤压机制造、模具、门窗幕墙、粉末涂料、密封条、包装材料等关联行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发展。目前,铝型材相关配套企业、业户达到7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已成为江北最大的铝型材生产集散中心。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素,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从而根据结论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2.1发展优势(s)。

2.1.1历届县委、县xx高度重视。

近年来,临朐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努力实现全县工业转型发展新突破。作为临朐县支柱产业的铝型材产业,更是得到历届县委、县xx的高度重视,为使产业更好的发展,县里专门成立了临朐县铝型材行业协会,并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突出铝型材产业的支柱地位,每年研究制定支持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资源配置,加速推进了产业发展。

2.1.2品牌效应初显。

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洲、美洲、非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内华建铝业、伟盛铝业、永昌铝业等多件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使得临朐铝型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临朐县先后荣获“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十大产业聚集园区”、“山东省中小企业铝型材产业集群(临朐)”、“优质铝型材生产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2.1.3公共服务平台完善。

目前,临朐县已形成了江北建材城、通力商贸城、旺佳商贸城、不锈钢市场等4处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多亩,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交易额达到2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服务,让外地客商在临朐县可以“一站式”购全所有铝型材产品及配件,增强了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完成了中国(临朐)国际门窗幕墙博览城,打造了门窗幕墙行业和房地产精品展览交易平台,并定期举办博览会,研究探讨铝型材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为临朐铝型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2发展劣势(w)。

2.2.1企业平均规模较小。

当前广东等地的铝型材一线企业,产能大部分在10万t以上,龙头企业已超过30万t。而临朐铝型材企业只有华建铝业集团产能超过10万t,其他骨干企业产能多在1.5万t到2万t之间,平均生产规模较小。加上多数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生产集约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等因素,造成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强。

2.2.2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临朐县铝型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每年申报的外观专利比较多,但是有技术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却比较少。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生产型的企业层面,靠模仿其他企业产品或一直生产销售多年前的产品,导致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深加工产品少,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

2.2.3企业恶意竞争严重。

目前,企业“用工荒”现象在临朐县铝型材产业中同样存在。为解决用工问题,铝型材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特别是熟练工人已成为普遍现象,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为争夺市场和客户,不少企业压低产品价格恶性竞争,给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3发展机遇(o)。

2.3.1国家政策支持引导。

临朐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临朐县抓好工业园区、旅游发展区等‘四区’建设,建成全国著名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和全省知名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休闲旅游集散地”的规划定位,为临朐县铝型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目标定位。5月,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为临朐铝型材产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确定的临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之一,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为铝型材产业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扶持政策提供了机遇。

2.3.2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

临朐县在占据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级战略支撑下,还紧邻另一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使临朐铝型材产业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再加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临朐铝型材产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2.3.3产业发展后劲足。

临朐县铝型材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各企业抓住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每年都有一大批在谈、在建、竣工投产的重点铝型材项目,为该县铝型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华建铝业和伟盛铝业的万吨挤压机生产线建设,更是走在了国内前列,产业发展后劲足。

2.4发展威胁(t)。

2.4.1外部竞争压力大临朐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潍坊、淄博、临沂等周边县市区相邻近,周边县市区以及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临朐县铝型材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压力。国内南山、中铝、忠旺、常铝等铝型材大企业对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的吸引力相对较强,这给临朐县铝型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2.4.2瓶颈制约严重生产事故、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发生,使得国家不仅对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问题要求越来越严,而且对项目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紧张的土地指标以外,项目的立项、环评、能评等各个环节都严重制约项目建设,只要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规定,项目就难以动工。同时,资金制约问题日趋严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时常存在。

2.4.3交通运输网络滞后临朐县发展起步较晚,虽然1月青临高速的全线贯通为该地区铝型材产业开展国内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对滞后也给该县铝型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缺少与周边城市或地区相连通的`铁路干线,铁路网络有待建设,交通网络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开放,制约着铝型材产业的发展。

3.1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和骨干优势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临朐县铝型材企业“有群山无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和骨干优势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改造,加强资源集聚效应,全力引导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辐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3.2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在调整铝型材产业结构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以低端建筑型材为主的局面,协调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大力发展铝型材深加工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明晟重工为龙头,加快引进专业生产熔铸设备、氧化设备等铝型材生产设备制造企业,力争在铝型材装备制造上有新突破。立足现有模具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模具寿命和质量,进一步降低铝型材生产成本。引导发展不锈钢、硅酮胶、铝合金配件、玻璃加工、粉末涂料、物流服务、安装施工等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铝型材为龙头,上下游产业齐全、体系完善的产业链。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铝型材产业发展的保障,依托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城,为铝型材、五金配件、门窗幕墙、加工设备等相关产品提供良好的展览和交易服务,借机提高临朐铝型材产业知名度。以青临高速的全线贯通为契机,重新完善临朐县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为临朐县铝型材产业集聚各种要素资源、开展国内外贸易提供便利条件。

3.4实行生产要素倾斜,保障产业发展。

实行生产要素倾斜,将土地、煤电水汽等生产要素优先分配给投资额度大、工艺先进、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对各项指标特别好的项目,在土地价格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对骨干铝型材企业,优先提供能源分配指标,鼓励培强做大。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立足铝型材企业和项目发展资金需求实际,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扶持产业发展。

3.5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改造传统工艺,促进铝型材产业绿色低碳科学发展。要加快铝型材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铝材生产企业之间联合,组建专业化、规模化的熔铸、电泳等加工中心,实现产业资源共享。以企业家协会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组织企业家学习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等专业企管知识,切实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积极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铝型材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全面提升铝型材产业综合竞争力。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三

就目前情况来看,为实现肉牛规模养殖现状的优化改善,应积极转变养殖户理念,通过先进养殖技术的应用,采用适度规模,构建完善的整套肉牛养殖质量控制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将市场作为主要导向的现代化肉牛养殖模式,大幅提升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四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2014年中国在轨卫星数目为139颗,超过俄罗斯的134颗迈上全球在轨卫星第二大户,但少于美国的400多颗。根据中国的航天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会有超过200颗在轨航天器,而俄罗斯计划到2025年将在轨卫星群提高到181颗。未来的十年将是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黄金十年,势必拉动整个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卫星发射业。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按照火箭所用的推进剂来分,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运载火箭是一国航天能力的重要标志。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质量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及可靠性。火箭发射轨道包括低轨道(185km高,需要7.8千米/秒的特征速度),太阳同步轨道(1000km高,需要8.3千米/秒特征速度),地球同步卫星轨道(42000km高,需要10.25千米/秒特征速度)。

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015年7月25日,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206次发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5年中国计划完成20次宇航发射,将有4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次数和航天器数目都创下新高,并且“分导式”多弹头发射卫星技术日益成熟,一箭多星的发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单星发射成本。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三大发射场的火箭发射架由太原重工提供,另外由航天电子提供火箭的控制系统、逃逸系统和遥测系统等配套设备,航天晨光提供运载火箭加注系统和火箭燃料加注车、火箭燃料储罐、航天金属软管,航天动力提供火箭动力系统配套设备。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三、地面设备制造业。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地面设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卫星产业链的第二大产值所在,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在我国地面设备制造业中,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重要增量。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和俄罗斯等国的地面增强站的规划和建成,势必推动北斗产业进一步走出去,提高北斗在整个卫星导航领域的占有率。地面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地面站等)及大众消费设备。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为总体研制单位,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底前将建成框架网和部分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到2018年底前将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分米、厘米和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位臵服务。到2015年7月3日已完成了由31个框架网基准站和14个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组成的基本系统,预计全国150个框架网基准站的建设目标。

四、卫星服务业。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平台。下一步在民航客机和高铁上或能实现观看卫星直播的功能,给卫星直播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卫星宽带业务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2014年中国共有8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民航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9亿次,高铁加民航总计接近12亿人次的乘客周转流水,蕴含着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其中一项由中国北车研制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轨道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未来乘坐高铁观看卫星直播电视和享受卫星宽带上网也将由构想变成现实。

在航空航班方面,工信部亦批准东航、南航、国航、东航获批开展机上卫星宽带上网验证运行,接入速度达到理论50m/s,上网快速且稳定。高铁与民航的卫星宽带上网“星地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开通,将不仅为卫星宽带业务提供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为极大的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为高铁和民航进一步拥抱互联网提供了入口支持。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我国的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卫通公司负责运营,2014年合并收入取得同比3.97%的增长,并在2014年进入全球10大卫星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商行列。中国卫通共有10颗卫星资源,提供卫星转发器的长期租用服务和临时租用服务,并为境内343套电视节目及230套广播节目提供卫星节目传输服务,同时公司也承揽了我国的陆地和海上通信业务。此外,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亦提供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第3页。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五

摘要:中国的西部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这一大优势再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使中国西部的旅游业具备了跨越式的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障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障碍,促进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升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着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嘉桢.世纪伟业[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j].西北大学学报,2001(3).3、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2).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六

论文摘要: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产业变迁人力资本赶超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

(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

(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胡汉昌和郭熙保()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历史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现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所有落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普遍取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对欧洲的赶超,说明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政策的偏差,陷入了困境。赶超战略如果是建立在一国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符合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战略就有可能实现。而如果赶超战略主要受出于政治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则往往是反比较优势的,也是违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战略容易走向失败。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等所主张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失败就是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关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从而产生变迁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通过低成本、低风险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模仿和引进必须与资本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赶超的速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起先导和制约作用的。这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越是新技术,发达国家的保护越严,获取的代价越高,而对成熟技术,则保护轻松,获取的代价也较低。这说明,技术可以模仿,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持续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适宜的`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要求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更多的创新,突出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使得一国在最高级的要素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支持产业向高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转变。为此,落后国家必须实现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变,缩短追赶的过程。实现这种快速转变的唯一路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邹薇,2003)。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过程中缺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结构的系统提升就无法实现,从而产业的跨越式变迁和经济赶超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障技术引进效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导。

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必须由政府刻意而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成功的经济赶超都是由落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开始的。日、韩等国正是由于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积累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才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得以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在选择产业升级方向时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为扶持所获得的,不是比较优势自然提升的缓慢结果。所以,一方面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在产业发展上是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这个比较优势的获得正是它们优势跃升的结果,而不是渐进取得的。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会逐步提升,但由此所取得的比较优势往往只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也往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升级所放弃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过程,落后将是长期的,循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去实现赶超的希望是渺茫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应遵循“人力资本先行追赶——技术追赶——产业跃升——经济赶超”的路径,重在发挥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命运的真正转变应该是发生在佩雷丝和苏蒂所说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而不是比较优势战略所倡导的“第一种机会窗口”。

四、结语。

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变迁、升级,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在确定主导产业并实现产业升级时,都不能脱离由本国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也不能受限于比较优势战略,而应力求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性提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增加资本存量中人力资本的比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经济的赶超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的赶超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既是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并保持其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2.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哲社版),2003(1)。

3.郎永清.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4.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j].江汉论坛,2002(9)。

5.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5)。

6.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7.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5(4)。

8.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6)。

9.马云泽.“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7)。

10.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11.罗良针,张莹.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驱动作用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1)。

12.杨清海.人力资本先行追赶与制度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七

2007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山东东营便是滔滔黄河水奔腾汇入大海的地方„„。

如今,这里的石油钻机制造、石油特种车辆改装和石油船舶修造等装备产业磅礴而出、并驾齐驱,一个崭新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在黄河三角洲悄然崛起,渤海湾沿海经济带上又冉冉升起一颗璀璨明珠。

迎来春天。

此前,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东营市领导曾冷静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石油消费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实施全球化能源战略,提高油气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必然会拉动国内石油机械需求的增长。而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投向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了新一轮的石油投资高峰,由此造就了国际石油装备的需求剧增。

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为石油装备制造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又是东营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为此,他们果断提出,全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其作为“十一五”重点培育和着力发展的全局主营板块之一,力争把东营建成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由此看来,东营市石油机械产业的春天到了。

优势独特。

据介绍,该地区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伴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升温,中国成了世界的石油机械加工厂,东营市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抓住了机遇,突飞猛进地发展。

目前,东营市已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50多家,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等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根据对当地规模以上的45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统计,去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利税12.5亿元、利润8亿元,占全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总产值的31.3%,产品销售收入的29.7%,利润总额的21.7%。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27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已有16家,3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形成了以胜利高原、胜利总机厂、胜利泵业等为首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据了解,胜利高原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已建设了三大工业园,具备同时配套6套大型钻机的测试场地和年产40台钻机的生产能力,拥有世界上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0.2亿元。以“专而精”为特点的孚瑞特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管具、石油机械、油田用特种车辆改装生产,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内首条n80钢级套管生产线。作为东营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的胜动集团,专门生产燃气发电机组,正在实施向东营开发区整体搬迁战略。以国外市场带动国内市场的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仅投产一年,已具备年产50台钻机的生产能力。而即将改制的胜利油田总机械厂,以其精良的装备、先进的技术、雄厚的人才基础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后劲,改制以后必将成为该地区石油装备制造领域的又一领军企业。

“依托胜利油田,有产业传统;依托中国石油大学,有技术支撑;依托黄河三角洲,有临港优势(大型设备往往通过海运运输)———总体来说,东营适合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志明这样评价。

任重道远。

赵志明指出,打造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大研发力度,缩短在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的石油机械装备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像api标准的石油套管、抽油机等产品,既便宜又好用。但在复杂技术领域,大型重大石油装备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物探、测井设备被美国、法国等垄断;钻杆、高压采油气井口及采油树的主要技术持有者和产能、质量被美国企业所控制;巴西是深水海洋石油开发大型装备的生产国;我国在沙漠、海上、含硫天然气等特殊油田的开发上,许多关键设备还依赖进口。就东营市而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有知识产权少,数字化、集成化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也比较明显。因此,建议企业发挥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的技术优势,加大科研力量,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尽早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培育一批优势品牌产品。从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情况来看,基本以陆上原油开发设备为主,勘探设备、天然气设备、海上开发设备不多;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在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能够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产品就更少了。因此,要想打造石油机械制造业基地,必须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才行。因此,要实现产业升级,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根据企业特点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必须有培育名牌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第三,政策要到位,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企业集团。

为了进一步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步伐,2006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文件还提出了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这是所有机械制造企业实现振兴的良好机遇。为此,东营市要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必须在落实政策,重点培育骨干企业上做文章。

第四,要重视品牌宣传与塑造。

东营市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目前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名气还不够大。要建成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必须有像美国休斯敦、阿联酋迪拜那样的石油装备产业的知名度。这一方面要靠企业实实在在地开拓市场,赢得用户;另一方面也要靠宣传和推广,需要政府、胜利油田分公司和胜利油田管理局、院校、制造企业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五,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

要实现如此巨大的事业目标,没有一大批高技术人才是不行的。那么,如何用好的政策引进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当地政府和企业深思的一个问题。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八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村振兴、农业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能仅仅通过把产业链拉长、价格上涨、收益增加这些单个指标作为最终目标,而应该从创新、品质、标准化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推进和完善,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特色产业。

本文将围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高产业效益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力优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灵活的生产模式,适应力强,可以生产出世界各地民众所喜爱的优质特产。但我国农村特色产业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受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影响,一些本来有潜力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规模受限,甚至因各种外部原因导致倒闭。

许多农村特色产业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整体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激发产业创新创意。

传统的农业模式可能有其特色,但不能否认的是,一味地往内生产,不能与市场做匹配,价格低廉、依赖低效率的土地和传统农业方式,农村特色产业的活力远远不足。以上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无论产业类型,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品牌战略。对于农村特色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建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走出去的能力,为农产品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支撑。

1.定位与定位合理性。

农村特色产业品牌战略需要先明确自己想要定位成为什么样的品牌,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要考虑到自身实力、市场竞争、资源优势等因素,以确保定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产品创新与品质保证。

农村特色产业品牌战略的核心在于产品,要创新产品,为市场提供不同的体验,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品牌信誉度。

3.渠道与网络建设。

农村特色产业品牌战略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以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品牌知名度。

4.市场营销和推广策略。

要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策略,不断提高品牌曝光率和美誉度。可以选择通过品牌广告宣传、参加展会、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推广。

5.品牌文化建设。

积极打造品牌文化,从而提升品牌的身份认同度和忠诚度。可以借助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品牌故事、品牌口号等方式形成品牌文化。

一是农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区域化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十分重要。要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资金等产业要素整合起来,将农村的特产纳入其中,提高特产的竞争力、价值和购买力,推动产业振兴。通过整合特色资源,构建区域产业链,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共享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

二是政府制定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区域化产业振兴的政策,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是加强技术引导,针对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通过技术引导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等方面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和附加值。

四十扶持农村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农村特色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水平。

如果农产品不能达到国家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就会被市场淘汰。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明确的生产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品质、数量和安全达到基本要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获得市场的准入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平台的出现给农村特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建立电商平台,拓宽渠道,让产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提高农村特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效率。

“果易”、好农家等平台。

2.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通过平台推广、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还可以在电商平台上推出促销活动、优惠券等,吸引更多的购买者。

3.建立配送体系,为了保证货物及时送到顾客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包括制定派送网络、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制定配送方案等。

4.建立售后服务,在平台上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如订单追踪、客服咨询、退货退款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购物体验,从而留住老客户,增加新客户。

目前,产业的信息化成熟度不高,农村特色产业更是如此强化产业信息化建设,将农村特色产品信息选择性地加以管理和表现,同时提高特色产品信息的挖掘和传递,可以提高产业效益,增强竞争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农村信息化网络,提升农村电信基础设施能力,增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等,使农村信息化设施更加完善。

2.推广信息化技术。通过组织与动员农民学习信息化技术,提高农民信息化运用水平,加强农民同信息化技术的紧密联系,提高农民对信息化服务的认识和利用率。

3.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通过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保障农村产业信息的安全和稳定,减少农村产业信息泄露风险。

4.

支持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农村特色产业为切入点,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村产业品质和效益,并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九

康保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力低下,综合经济不发达,有80%以上的农户是纯农户或以农为主的兼业户,他们收入的90%甚至更多仍然来源于农业,农产品销售是实现收入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类年总产量达3万吨。林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97万亩。

1、利用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面积实施,全县林地面积迅速增多,全县林业地面积增加到197万亩,其中山杏、沙棘、枸杞30万亩,柠条50万亩,为果品饮料加工和柠条草粉饲料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林产品资源,目前需采用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龙头加工企业,以点带面开发林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户增收。

2、利用草场广阔的'优势,发展畜牧产业畜牧业既是关联度高、农民容易进入的产业,又是康保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产业。康保县草场广阔,饲草丰富,共拥有草场180多万亩,年产各类饲草15亿千克,可为草食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草业支撑,具有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的雄厚基础条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康保县要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发挥草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舍饲养殖畜牧业,走立草为业、种草养畜的路子,实现“绿”与“富”的最佳结合。

3、利用绿色错季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康保县一方面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同时病虫害轻,田间用药少,无工业污染,水源、空气、土壤洁净度高,具有生产绿色、优质蔬菜的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绿色优势,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是康保各种蔬菜收获上市的旺季、而此时段又恰恰正是京津及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空档期,形成了自然的错季,填补了南方市场蔬菜供应的不足,成为了重要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另外,康保近邻京津,交通运输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竞争力较强。

4、积极推进林地流转,发展林苗一体化要鼓励退耕农户或承包大户承包租赁林地,保证不破坏原有树木及原来造林模式的前提下,在林间草带内进行树木育苗,通过出售苗木创造经济效益,这样退耕农户既能获得林地承包费,又能育苗盈利,同时还便于林地的管理管护,节省了开支。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渠道,才能妥善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这是事关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终治理目标。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

摘要:近年来,随着东部、南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咸宁应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咸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咸宁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对策。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向中西部推进、港澳台投资北移“两大浪潮”的推动,“中部突起、辐射西部、呼应沿海、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给地处中部核心部位的武汉市乃至整个湖北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咸宁正处在“两大浪潮”交汇的中心地带,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大武汉的卫星城市、现代化的工贸旅游城市和湘鄂赣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成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鄂南经济强市。

一、明确咸宁市产业承接中的定位。

加快产业发展,确定咸宁在产业承接中的定位是:加强与长、珠、闽等三角洲对接与合作,努力把咸宁建设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首选地”和“示范区”;加速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全力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承接“两大转移”已产生了累累硕果:2008年咸宁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007个,引进资金169.2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85个;新增外资企业65个,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红牛饮料、洁丽雅纺织、今麦郎饮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落户咸宁。武钢森泰、武商、汉商、中百等均在咸宁落户,咸宁市有100多家单位与武汉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如何做好产业承接。

1.建立良好的对接环境。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要抓好发展软环境建设,实现发展软环境的对接。从观念和体制对接为切入点,清除软环境制约,为产业转移扫除障碍;以配套设施对接为突破口,清除硬环境制约,为产业转移夯实基础;以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对接为主战场,强化载体功能,为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为主攻点,形成产业集群,为产业转移互补配套;以人力资本对接为支撑点,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率,为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2.加快开放,在承接中对接,以优质项目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对接武汉为重点,以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把鄂南建成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生态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的产业基地,麻棉纺织与印染承接基地,机电、冶金建材配套协作基地,森工板材和纸品生产基地,力争形成较强的产业承载力和产业聚集度。

3.进一步抓紧产业对接,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业对接,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广借外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包括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通信对接、金融对接、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人才交流、劳务市场对接等等,以有效推动“五个一体化”进程。

4.继续推进项目对接,并积极争取新的合作项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承接东部、南部产业的转移,最终要落实到抓项目上,要加强自身招商引资项目与东部、南部企业和产业的对接。包括抓好咸宁工业园区、武汉园外园、科技园区、中心商务区、商贸服务区、文化旅游休闲区、潘家湾码头建设等项目与城市圈城市的合作,抓好广东工业园建设与南方城市的合作;主动承接城市圈特别是武汉产业链的延伸,在汽车方向机、零配件及机电等机械制造产业中争取挂大靠强,当好配角。争取建成城市圈的冶金、化工等原料基地,医药卫材、涂附磨具产品的出口基地。

5.大力推进电子信息平台和重点项目库建设。积极融入城市圈招商引资平台,开展项目对外推介和网上招商,参与城市圈组织的联合招商,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咸宁投资兴业,落户咸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武汉会展平台,充分展示咸宁名优特新产品,积极推介咸宁品牌。

6.依托武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力,积极推进科技产权交易,主动吸引科技成果来试验转化,建立产业化基地,促进咸宁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争取使咸宁的.苎麻纺织生产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把咸宁打造成中国苎麻纺织名城。

7.加强旅游产业的合作。要和城市圈各城市创新思路,多方联动,构筑统一、开放的旅游市场,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咸宁要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抓好九宫山、陆水湖、赤壁、温泉四大景区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发展特色旅游,包括观光农业和乡村游、山水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开发地热水,建好温泉谷,依托大武汉,扮靓“后花园”。坚持生态优先,环境先导,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理念,建设武汉城市圈中最具特色的生态宜居之城,把咸宁建成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大花园”。

8.加快推进咸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咸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长期的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桂花系列、名优茶叶、雷竹笋、水产品、蔬菜等农副特色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武汉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丰富武汉市民的“菜篮子”。要大力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咸宁新农村。以产业转移来促进咸宁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吸引产业向咸宁转移。

可以预期,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咸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咸宁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快,咸宁将成为城市圈中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忠爱:《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一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首次提出了对沙产业(desertculture)的概念。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从此以后人们改变了对沙漠戈壁的传统认识,将单纯的“控制土地沙漠化,固定流沙”这一狭隘思想拓展为在沙区开发自然资源、发展规模生产、进入市场的高度,为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截止底,和田地区林地面积为1181.9千公顷,其中人工林为280.87千公顷(防护林82.26千公顷、经济林158.48千公顷、用材林6.54千公顷、薪炭林28.25千公顷,特用林5.34千公顷),荒漠林为901.0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2%;绿洲覆盖率为30%,己经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98.5%的农田也己经得到有效的保护。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2.41千公顷,其中经济林8.79千公顷,防护林2.03千公顷,薪炭林0.23千公顷,人工种植红柳1.37千公顷。截止20底,和田地区林地面积为1194.3千公顷。

自启动公益林补偿试点工作以来,全地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为1367.29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460.59万亩,地方公益林为906.70万亩。同年国家级公益林也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当年己下达的补偿基金为2937.54万元。

同时,和田地区始终做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自1978年开始实施,现己实施五期。第一期全地区完成植树造林88.70万亩,第二期完成57.17万亩,第三期完成94.51万亩,第四期完成99.77万亩。第五期是从20开始实施,己经完成了11.1万亩(人工造林8.7万亩,封育2.4万亩)。和田地区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共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区5.5万亩,建设人工红柳基地为30.60万亩,接种红柳大芸为25.04万亩。

2.2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因和田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太阳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等原因,区内的林果在特有的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繁衍,通过天然杂交、自然和人工选择,目前己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规模资源类型。当前区内所栽植的林果树种果品较高的、具有质量保证的品种有核桃、葡萄、石榴、杏、桃、梨、苹果、红枣、大芸等。伴随着和田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不断推进,和田地区的林果业己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推进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田地区林果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规模和区域布局。目前,和田地区林果业保存面积为25,和田地区沿着315国道己北靠绿洲边缘地区建成红枣带;葡萄布局在历史上己形成的传统葡萄主产区;杏子主要布局在浅山区和己经建成的精品杏园。皮山县、策勒县的石榴规模、产量、收入也占全地区2.85万亩,其中核桃142.16万亩,红枣49.85万亩。和田、墨玉、洛浦以及皮山片区形成了初步的核桃产区,核桃面积达120.48万亩,其中产量达到7.25万吨,产值162071万元,分别占和田地区核桃总面积、产量、产值的84.7%,92.6%,92.3%。除此之外石榴收入的90%以上。通过初步形成的规模和区域布局,和田地区人均林果业收入也逐年提高,,全地区人均林果业收入为900元,占总收入的28.6%;年,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1102.8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2.03%;到了年,人均林果收入达到1383.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25%,林果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作为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林业在沙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体现出植物的本质属性,还为沙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林业在促进沙产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固水节水、治沙防沙、改良土壤、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最为明显。

3.1固水节水。

草本植被不仅越来越快,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地下水和土壤。种植草本植被后,一般经过两年就能得到水土保持。植物的茂密丛,一方面是增加地面粗糙度,另一方面可以阻挡雨水,避免直接暴晒在地面上,减慢水流,拦截泥沙等。在发展和田地区沙产业过程中,多考虑和田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多采取滴灌、喷灌等新型的节水种植方式。这样就可以实现不给沙化地灌水,也不给植物浇水,而最关键的是给种子供水,确保沙生植物种子在发芽、生根、出苗时的充足需水,确保种子生根出苗,保证植被成活率,同时达到节水效果。

3.2治沙防沙。

林业的固沙作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茂密的植物枝叶和聚集枯落物庇护表层沙粒,避免风蚀的直接作用;二是沙生植物在沙区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障碍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流沙的速度;三是随着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增多,提高了土壤的粘结力,起到固结沙粒的作用;四是植物增强了土壤的抗风蚀能力,最终起到固沙作用。

3.3改良土壤。

改良土壤是林业在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这个功能在绿洲和沙漠边缘地区尤其明显。植物对风沙的改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主要是粉砂,粘土含量的增加;第二,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即土壤容量下降的比例,增加孔隙度;第三,土壤水分变化的性质,渗透性减慢;第四,逐渐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含量,氮,磷,钾等三要素的增加;第五,ph值升高。

3.4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沙产业,首先不是发展工业,而是发展大农业,特别是发展林业,一定要把林业发展到低碳经济的适宜道路上。大力发展林业,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和农牧民收入,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为低碳经济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

4.1主导产业缺失。

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对当地生态产业建设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们一般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和田地区到现在为止尚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发展生态产业的主导企业。即便形成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和田帝辰医药生物有限公司、和田昆仑山枣业有限公司、和田昆仑山从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田玉圣科技有限公司等零星的龙头企业,但还是没有发挥带头作用。

4.2对产品的加工不深,初级产品多,资源浪费大。

由于和田地区是个偏远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和当地农牧民的市场价值观也比较低等缘故,对一些产品的综合利用不够,大多数产品的利用只能通过传统的工艺方式来加工,工作量大,但所收获的利润却少。初级产品多,而深加工产品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在整个产品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4.3基地建设规模小,档次低。

虽然和田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布局的原料林基地,但大部分企业由农民单一经营。因此,常常出现经营资金的缺乏,管理不科学,大部分原料以小片状分布,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经营等不利现象,这给当地农牧民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也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不少的障碍。

4.4沙产业政策不够完善。

沙产业是对和田地区乃至新疆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国家、自治区、地方政府对沙产业非常重视,因资金、科技、人才等多种原因,很多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广大农牧民。这些原因也直接影响到农牧民从事沙产业的积极性,从而阻滞和田地区快速发展沙产业的步伐。而林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的支持,但和田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资金和技术条件比较欠缺,再加上和田地区有关沙产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不多,缺乏合作机构。同时,由于各级政府对和田地区沙产业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的力度不够大,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存在发展艰难、融资渠道不畅、自我扩张能力差等问题,生产产品仅限于初级产品。产品档次低,没法形成种植、管理、销售上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没有形成打造一流品牌的产品来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开发对策。

5.1根据和田地区自身的情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最终达到林业和沙产业的有机结合和田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比较多,共有53个科,193个属,348种,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固沙植物、食用植物和农药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田地区林业应该因地制宜,重视药用植物的培育和加工,为和田提供良好的药用原材料,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田地区目前还没有出台一个有关林沙业发展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和田地区林沙业发展步伐的停留,林沙业设计无法得到保障,达不到理想的规模和模式。

5.3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的农业循环经济。

因为和田地区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在发展林沙业过程当中,应该重点放在科学用水和节水上,禁止大水灌溉,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协调好水资源紧缺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开发的水资源利用率。

5.4利用林业,发展沙漠旅游业。

和田地区沙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多种色彩的人文文化。沙漠、戈壁、平原、河流和原始胡杨林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一无二、独特的自然风光,加上热情好客的当地民族的文化,构成了沙漠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二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产业中包含森林、湿地、物种,森林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它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降低空气中污染指数,可以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活。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可以有效利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山区及农村生活水平,通过林业产业建设为其增加收入,帮助其生活致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从某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的规划与发展关乎人类发展的未来。林业产业包含造林、育林和护林,林业机械是用于造林、育林、护林中、木材切削加工和起重输送的机械,除此之外,林业机械还包括木材加工机械、人造板机械和林产化工设备等综合利用机械。造林、育林机械包括种子采集和处理、林地清理、整地、育苗、中幼林抚育和林木保护等作业用的机械。其中常用的有采种机、割灌机、挖坑机、筑床机、插条机、植树机等。林业产业化一方面要求林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求林业产业的计划性,即通过科学的管理与配置,加强林业产业各个系统间的统一调配功能。林业机械作为林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在森林培育和林业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林业机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林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是林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加快林业机械化发展,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林业机械在林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3林业机械发展前景。

林业的发展对林业机械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林业机械也进一步加快了林业发展的速度。为了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科技的进步使得林业机械更加人性化,而且在材质、结构、性能、操作上都更加完善。林业机械的.发展在当前林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1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并加强自主开发虽然近几年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有些发达国家的林业生产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这对于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例如,意大利的容器育苗法能够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林业的生产中主要依靠大型自动化机械控制,使树木的生产环境得到保证,但是成本比我国的造林成本要低很多。为了加快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林业部门能够根据我国各地区林业生产的需要引进先进的林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相关的研究人员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未来林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创新林业机械生产设备,创造出更多属于我国的林业生产专利技术,促进我国林业的蓬勃发展。3.2便携式林业机械将成为发展的主流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在林业机械生产领域出现了便携式林业机械,在林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相比其他类型的林业机械设备,便携式林业机械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林业生产效率,降低林业生产成本,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3.3向深度加工方向发展受过去传统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我国森林总面积在不断减少,目前我国林业资源面临着匮乏的局面,为了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林业必须从过去的生产模式逐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对剩余木材进行二次加工也是现代林业生产的重要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林业加工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并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这势必会对林业机械有所要求。3.4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当前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林业机械在满足林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在林业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林业机械生产的一个方向。3.5加强林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为了减少林业单位的成本投入,延长林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作为林业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林业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市场上对林业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再加上林业建设的任务量比较大,这就加大了林业机械的使用强度,逐渐的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林业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维修人员对林业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进而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避免设备损坏延误林业生产的情况出现。由于不同的林业机械设备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林业部门应该采取配套管理的方法,根据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得到保证。

4结束语。

总之,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为了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加强林业建设,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林业机械设备的性能,使其更加适应当代林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使林业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作为林业监管部门应该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林业机械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林业机械能够得到及时维护和保养,减少林业生产企业的成本投入。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三

20_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乡村旅游工作做到常抓不懈、打造特色、持续推进。现将全镇乡村旅游工作上半年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_年上半年工作回顾和总结。

20_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乡村旅游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和富民工程抓推进,20_年全镇乡村旅游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

一)、节庆活动树立品牌。

在举办首届乡村桃花节的基础上,20_年,党委政府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桃花旅游节,而且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通过强势宣传,树立了我镇乡村旅游生态、环保、自然、休闲的品牌特色,夏集乡村桃花旅游知名度更加空前,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更足。

二)、项目建设顺利开工。

20_年我镇旅游业项目建设任务是桃花源创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2017年,借助举办乡村桃花旅游节东风,我镇桃花源成功获批扬州市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该项目投资近1000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极大提升桃花源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系、节点景观、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目前,该项目田间道路项目已进场开工建设,其他配套建设项目在履行招投标程序后开工建设。为年底桃花源创成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下基础。

三)、专项工作获得好评。

我镇旅游业条线同志工作积极主动,旅游业常态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特色化工作成绩喜人。2017年,旅游业条线精心组织人员参与全县旅游导游词创作比赛,1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20_年,我们组织人员参加全县导游词演讲比赛,我镇参赛选手夏歆获得预赛第一名、李良获得预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全镇旅游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全镇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突破、形成了特色、树立了品牌。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牌创建成效不佳。

20_年,我镇乡村旅游品牌创建任务是桃花源创成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景坤园创成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对照创建任务,还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是桃花源项目建设进度不快,需要加快建设速度,确保能够在20_年元旦前通过考核验收。另一方面是景坤园资金投入不足,园区负责人创建欲望不强、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和引导推进。

二)、项目建设速度不快。

桃花源特色田园乡村项目是20_年住建局和旅游局项目建设考核的重点,年终必须通过检查验收,否则住建局和旅游局将对全年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目前,该项目仅有田间道路进场开工建设,其他配套项目仍然停留在编标和招投标阶段,进展不快。项目能否如期建成,通过考核验收的压力较大。

三)、服务设施有待提升。

我镇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成绩喜人,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停车场、星级化厕所、景区wifi全覆盖和交通干道沿线统一标准的旅游景点标识标牌建设任务还没有行动,需要确定方案、迅速启动、抓好建设。

三、20_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_年下半年,我们将围绕年初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要求,着重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一)、项目建设抓提速。

围绕项目考核验收时间节点,桃花源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进展不快,部分项目还没有完成招标,进场施工日期尚难确定,如期接受市县验收压力较大。我们将全方面做好服务和推进,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终顺利通过专项考核验收。

二)、旅游品牌抓创建。

桃花源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虽然已经启动,但是进展不快。景坤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任务: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星级厕所、停车场、旅游项目拓展等创建项目没有启动,压力较大。原因是企业负责人创建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我们将耐心细致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品牌创建工作。

三)、服务设施抓完善。

结合年终旅游业考核细则,全镇乡村旅游生态停车场、星级化旅游厕所、景点交通道路标识标牌、景区wifi网络覆盖等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配套完善,下一步将结合本镇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快配套完善。

四)、宣传营销抓推广。

注重办节聚人气、树品牌、创特色的效应,以花为媒,以节造势,持续举办好乡村桃花节和美食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全面做好夏集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放大办节效应,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五)、旅游商品抓研发。

抓好旅游产品研发、包装、销售,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是乡村旅游经济一个重要支撑点。我们将在成功申报里下河农产品、水月牌水果、大地飞鹰禽产品等品牌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地农副产品特色,对本镇名特优农副产品进行品牌申报注册、加工包装、推广营销,拓宽对外销售渠道,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同时,加大旅游纪念品等各类旅游商品研发力度,多渠道增加乡村旅游收入。

20_年,我们将围绕目标、理清思路、真抓实干,节庆活动树品牌,以点带面促发展、多着并举助增收,推动全镇乡村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四

近年来,我区围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出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见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群众带来了实惠。同时,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确立了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战略目标,谋划构建全域全时全景高效衔接的旅游发展格局,为我区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区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为早日实现我区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我对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现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就下步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出了一些思考,内容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区位条件:自然风光优美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我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生态旅游开发基础条件较好。辖区内有耕地122.6万亩,草原60.08万亩,林地2.82万公顷,水面47万亩,开发各类旅游项目的潜力较大。xx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曾留下了抗联英雄浴血奋战的足迹,洒下过石油工人会战的汗水,诞生了xx油田发现井—xxx,孕育了xx精神、铁人精神,涌现出了共和国将军和奥运冠军等一批杰出代表。区域内古遗址、古墓葬、工业遗产、文化景观、革命遗址35处,辽金历史是xx最为厚重突出的历史文化,2019年“九间遗址”成功发掘,成为xx辽金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进一步丰富了我区历史人文资源。

(二)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区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立足近郊条件、特色种植等优势,主打生态休闲牌。一是乡村旅游产业培育生成。开发了xx环线自驾游风景区,打造了油菜花、芍药花观光基地,升级了xx庄园、xx百果园,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相继推出亲子游、周末游等活动,乡村旅游“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二是引导村集体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成立村级旅游公司9个,打造xx蔬香大道、xx油菜花海等特色景区景点11处,设计精品旅游线路3条,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三是注重打破镇域界限探索全域旅游。有机串联景区景点,精心设计了石油专项、生态康养、采摘体验精品旅游路线,不断增加交通干线景点分布,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今年重点打造了xx镇xx村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项目,延xx高速辅线两侧建设千亩麦田画、百亩精品棚室园区、特色餐饮民宿和千亩芍药花海,通过旅游餐饮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区加大了对区域旅游的开发力度,在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受限于发展时间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等因素,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主要是:

(一)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链条还不完整。点状分布、条带状分布为主,品类相对单一,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以我区“xx花果节”为例,每年的观赏期只有1个月左右,时间短,带动能力有限,缺乏后续产业的支撑,xx72公里环线自驾游虽然形成了初步串联,但以自驾为主的旅游形式,无法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组织相关旅游活动也缺乏固定场地,仅限于林间野餐等单一形式,均无法带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二)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接待能力是对旅游景区服务的直接考验,服务体验的好坏,决定了游客的数量,是极为关键的因素。我区是全市唯一的农业区,路网通行条件较差,城区和乡镇公共设施基础和主城区还有较大差距,在现有景点的公厕、停车场、餐饮、住宿承载力还明显不够,吃住行游购娱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品牌建设落后,还未形成溢出效应。品牌是旅游景区的核心要素,我区旅游产业品牌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仅在城郊观光农业方面有一定知名度,而且也仅限于本市境内,主要以周末游为主,比如xx镇良丰百果园、xx观光、采摘农业,旅游收入来源还依赖门票、售卖果蔬,缺乏相关文创产品,旅游景点和项目与其它服务业没有建立深度合作,收入单一,没有形成品牌溢出效应。

(四)产业活力不足,开发形式创新。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为主要形式,受季节影响较大、周期短,形式单一,不足以激发产业活力。虽然近几年通过举办xx山地自行车赛、花果节、采摘节等活动,但活动时间仍然没有形成有机串联,缺乏常态化、体系化的活动安排,没有形成全时间段的旅游格局。

三、对策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编制,指导产业科学发展。及时制定xx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区位优势和前期发展基础,对未来发展做出方向性指导,并将总体任务分解到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梯度推进,逐步完善。完善顶层设计,对全区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照整体规划有序开发,逐步提升承载能力。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紧盯上级政策,极力争取国家资金;多方引入民间资本,灵活参股方式,创新经营模式。一是特色餐饮打造:制定我区特色餐饮菜单,鼓励各酒店、餐馆结合我区餐饮文化,大力开发特色坑烤、特色农水产品、杂粮杂豆、航天果蔬等特色菜肴。评选十佳旅游特色餐饮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旅游餐饮集散点,提升我区旅游餐饮接待水平。二是规范住宿服务:按照旅游饭店管理标准,加大对现有各酒店、宾馆的检查力度,营造游客干净卫生、舒适放心的住宿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品牌酒店进驻我区,提高我区住宿接待档次。三是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旅游集散中心的挂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咨询功能,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气象、旅游预订等公共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受理旅游投诉。四是构建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连接线和城市公交全覆盖,开通xx生态小镇、北二环、大广高速连接线一日游旅游巴士,市场化运作,串联城区住宿、特色坑烤。五是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全区旅游标志牌设置标准,推进高速、国道、省道、城市道路沿线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设主要道路至景区连接线沿线旅游标志牌,提升主要景区内部标识标牌。六是旅游厕所提升: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城区重要节点a级厕所建设提升步伐。七是旅游商品开发:在游客集散地、各主要景区内打造旅游商品放心购物店,完善旅游购物网点布局。运用网创平台,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本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督促旅游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乡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八是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对接力度,建立旅游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我区旅游人才引进培育办法,重点引进和培育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对外接待形象。

(三)加大招商,积极引进旅游项目。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招引行业顶尖旅游运营、策划团队来洪投资、合作,积极引进景区管理、酒店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知名企业,通过市场力量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试点建设房车营地、举办篝火晚会、湖泊草原停车观景台,引入风光摄影团队,对xx草原湖泊夏季放牧、冬季芦苇荡、风电机群、抽油机群等景色进行定期采风,推介xx的同时,逐步建立风光摄影基地,培育婚纱摄影、亲子摄影等产业。

(四)注重以旅游活动激发景点活力。注重用活动吸引人流、聚集人气,宣传和策划一批从1月份到12月份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确保全区一周有一个小活动、一月有一个中活动、一季有一个大活动、一年有一个总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及时公布出去,让广大游客始终有期待,对xx常关注。围绕全天候经营,突出联动发展。旅游产业“接一带二联三”,产业链条非常长,要建立区域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旅游发展机制,不断推出有视点、有卖点的新产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景区的淡旺季策划旅游活动,开发淡季与旺季、夜晚与白天、工作日与节假日、雨季与晴天互补的旅游消费市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剧目展演、美食节庆、文创产品展销、民俗体验等文旅消费活动;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夜间经济”发展,培育“流光溢彩夜xx”旅游夜经济业态。创新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方式,打造更多符合地域特色的时尚旅游“网红打卡点”。

(五)加强宣传,推动xx旅游品牌走出去。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参加省内外旅游推介,与旅行社、网络推广平台商家深度合作,在宣传推介方面,要围绕“福地xx”“金源文化”“生态农业”“田园花海”等宣传主题,区电视台要结合新增景点建设,重新制作一版新的旅游宣传片,通过在高铁站投放xx旅游宣传广告,在区城高速口、城区和主干道路醒目位置设置宣传牌等方式,不断提升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谋划文化历史游览项目。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产业以更多实物载体,如九间遗址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文化旅游人文内涵。将整理散落文化遗存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文化旅游中讲好xx故事水平。让游客感觉“xx不光是生态好、风景佳,还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

(七)改造升级乡村旅游项目。以现有乡村旅游景点为基础,升级改造一批叫得响的农旅项目,建设生态度假村,对现有的农家乐、垂钓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新建生态养殖区等特色项目,结合稻田鸭、稻田蟹,油菜花、向日葵种植,建成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五

摘要:林业不仅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林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方向和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多种经营并存的生产模式。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机械为林业工作提供了便利,提高林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机械作为林业工作开展的关键部分,必须引起林业工作人员的重视。文章主要针对林业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林业产业;林业机械;发展。

1林业机械目前使用现状。

1.1机械设备的种类较多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在市场上存在不同品牌、不同厂家、不同功能的林业机械设备。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故障,给林业生产带来麻烦。此外,种类繁多的机械设备管理起来也比较难,需要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管理方法,减少对林业发展的影响。1.2故障发生频繁且故障多样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使林业机械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势必会对林业机械设备造成磨损,而且我国大部分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比较复杂,这也容易产生机械设备磨损的现象。此外,长期的室外工作以及周边环境也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在设备损害的前期表现并不明显,使得操作人员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延误最佳的故障处理时间。1.3设备维护不足根据林业生产的需要引进了先进的林业机械设备,使得林业机械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规范并不是很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没有采取合适的维护措施,进而导致机械设备出现磨损现象,而且一旦发生故障很难找出原因。现代林业的发展对林业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六

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非常重视生态建设的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如滥砍乱伐、水土流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林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增长中,且林业建设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但是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仍然阻碍着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2)随着对林业产业发展中生态建设工作的加强,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与产统的林业产业结构相比,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立体产业化,二、三产业的比例增大,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餐饮、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林业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其观赏价值。在此背景下,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灾害得到进一步控制。

(3)在林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林业产业已经深入到竹藤制造、木材、化学产品制造等第二产业,进一步开发了林业产业的潜力,同时,林地管护力度逐渐加大,林地管理的措施得到落实,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七

区域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围绕区域自身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展开,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第一,结合区域特点,整合自身具有的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兼顾生态建设。第二,目前,林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有的林业经济,注意对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做一个整体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区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和生态建设,当然还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并在了解区域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此项工作。

3.2加大投资力度,构建长效机制。

在林区应加强对低效林的改造,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采取多方融资的方法,利用林区具有的优势,吸引投资商进行林区建设;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减少野外火源、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护林区林业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有效开展;第三,构建长效机制,完善林业规划,同时促进基础建设;第四,林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此,当地行政部门应注重加强林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

3.3注意总结经验,加强技术应用。

首先,严格抓好对方案的控制以及落实,要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健全组织机构。其次,强化对生态建设的宣传,如展开一些植树造林等绿色活动。同时,可以引用一些高科技技术手段,加入一些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广泛性。

4结语。

综上分析,我国的林业产业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进步,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应在充分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整合林业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加大投资力度,构建长效机制;注意总结经验,加强技术应用等措施,协调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八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环节,有特色才有优势,有规模才有效益。近年来,临城、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薄皮核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薄皮核桃9万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和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现状

1999年,该县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香玲和丰辉两个薄皮核桃品种,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形成了以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公司为中心,辐射全县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薄皮核桃栽培面积达9万亩,产量56万公斤,产值达42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县、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随着薄皮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核桃深加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绿岭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加工核桃1000吨,产核桃油200吨,烘烤核桃5吨;投资1.4亿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现已完成征地工作。绿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

二、主要做法

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鼓励群众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规模种植,确保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到2017年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核桃园的目标。三是抓加工。注重产品深加工,提高薄皮核桃的附加值,制定了《关于核桃深加工财政贴息工作的暂行办法》,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有力地促进了薄皮核桃深加工的发展。四是抓市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成功举办了临城薄皮核桃推介会,提高了我县薄皮核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申报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着力提高临城薄皮核桃的知名度。五是抓保障。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部门、大户以及先进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在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政府对在薄皮核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公开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同时整合农业资金重点支持,几年来农口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发展。2017年6月,该县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

业合作社,全县共成立兴农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23家,共栽植薄皮核桃0.9万余亩。目前,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科技支撑,标准生产。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该县经过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深入研讨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上。一是成立了县薄皮核桃研究所,对薄皮核桃育苗、种植、加工进行研发。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牌苗木已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与河北农大联合成立了薄皮核桃产业协会,编印了《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书籍1万本,全部无偿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力度。2017年全县共举办有关薄皮核桃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三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普遍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新技术,成方连片的园区还使用了黑光灯杀虫技术。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形成规模的成片林,铺设地下送水管道,全部实施单株根部滴灌。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经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许多科技开发项目落户临城。目前已承担了“绿岭核桃产业化技术开发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了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

《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十九

1.1保护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生境具有重要作用。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保护林区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建设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加大环保力度,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给不同生物提供了生长发展的空间。

1.2发展林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林业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在生活中低碳出行,大力发展林业,推动低碳经济实施,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改善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1.3对林区中违纪违规的现象进行监督规范。

林业政策是制定林业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是具体实施林业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法规则是林区中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参照标准尺度。所以林业政策对于林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现象进行监督,并及时地纠正改善,促进林区的健康发展。

目前,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严重,国家和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在不影响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林业政策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对策。

2.1加强生态林保护巩固营林建设。

2.1.1加大生态林的保护,提高生态林补偿标准,建立健全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关系到森林分类经营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的關键,森林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其自身的修复能力可长达50年甚至更长时间,难以修复,因此,应加强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实行分类经营,坚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走森林分类经营的道路。在生态公益林区,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之间的矛盾。大力打击破坏公益林的行为,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林农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好林农这块有力的生力军,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保护森林的行业中来,真正实现社会化,从而减轻林业部门的压力。

2.1.2在商品林区,加快营造林建设步伐,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建立龙头企业示范林,带动小型如农户造林,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保护天然林的生存空间,让天然林更持久的发挥其作用。特别说明的是,短轮伐期树种不仅只限于桉树,很多的本土树种通过人为的人工促进更新也可以达到速生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前收益。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观察,本土树种如杉树、一些良种松树、目前提倡的刨花润楠等,通过现代的管理技术措施,在短期内都能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前5-10年收益。

2.2加强农业管理。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正确管理,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于林业的管理问题也应该得到合理的改进。首先应明确的规定出林业建设管理的具体范围,并严格的来规范建设中的每一步,以此来保证林业建设的高效运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产业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来大力倡导广大农民群众来发展林业建设。并在管理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奖罚分明,加强对农业建设的`管理。

2.3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4严格执行和落实造林技术方法。

应该按照当地林业的基本情况,做好事先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使用合适的造林技术,并且有效落实。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首先,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联系各个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然后需要确定树种的数量,优化树种的结构分布,可以使用本地化的植物品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给林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林业发展。

2.5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胆创新,发挥科技人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扩大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队伍,现代林业才能稳步进行,林业才能高效地、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林业重点工程的投入,我们要利用好政策,加快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结合好现代林业的科学理念,稳妥地发展。

【参考文献】:

[2]但春艳,赖声平.关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政策问题的研究[j].乡村科技,2016.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二十

气候变化问题是导致目前生态环境变得恶劣的重要问题之一。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的'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了大量的常规能源,这些能源在消耗的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的增多,从而导致了气候逐渐的变暖。众所诸知,树木是拥有着极强的固炭能力的,然而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导致了森林覆盖率逐渐的下降,最终导致气候变化问题逐渐的严重。因此,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1]。

1.2提供可再生的资源。

森林资源是我国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武器,作为最为重要的四大资源(天然气、煤、石油、森林)之一,森林资源是其中唯一可以再生的资源,因此做好森林资源的维护和建设工作是相当的重要的。同时树木也是重要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原材料之一,随着当前我国的经济逐渐的发展,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对于木料的依赖逐渐的加强,由树木作为原材料的产品逐渐的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推行各种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的建设工作。

1.3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森林也是生物栖息的重要产所。目前,许多的生物灭绝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森林资源的减少,许多的生物由于失去了自身所需要的生长环境逐渐的丧失。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意识到森林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从而大力的发展林业。除此之外,森林资源也同样影响着水资源、粮食资源等[2]。

1.4帮助防沙和治沙工作。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是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因此我国许多的地区都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傻话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的沙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历史证明,森林拥有着极其良好的防沙治沙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沙害问题。我国的许多的地区的沙害问题,都是可以利用森林进行解决的,许多的面积较小的地域的沙漠化问题可以采用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来进行解决。

2.1改革林权制度。

林业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资源,做好林业建设工作是相当的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林权制度已经不能契合时代的需求了。因此,做好林权制度的改革工作是目前林业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实际的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推行各种有效的政策,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从而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3]。

2.2合理使用和开发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在开发和使用森林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森林资源的的可再生性。在具体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出台各种有效的政策鞭策和监督相关的林业企业的森林开发方式。除此之外,林业企业也应当意识到森林资源的维护工作是保障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将森林维护工作和森林开发工作放到同等的高度。

2.3政府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和法律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自身在落实林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要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和法律建设工作,让所有的人们都意识到林业维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来让人们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致使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同事也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与森林保护相关的法律政策,要对破坏森林资源的社会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完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林业资源是可以缓解气候的压力的,是可以帮助防沙工作的,是可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推行各种政策保护促进我国的林业建设工作落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邢亮,白国华.关于辽宁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防护林科技,(6).

[2]高利,敖东.全区山区、沙区生态建设现场会议掠影[j].内蒙古林业,(10).

[3]潘宏春.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与技术,(23).

农业专家对村产业发展的分析(优质21篇)篇二十一

1、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形式。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

2、__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按照国家分类标准,__旅游度假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6个主类、14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和48个资源单体。

3、__发展乡村旅游的两个游客资源。一是本地客源。拥有60万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区周边,离城市中心不过20公里路程,同时,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了约200万城镇人口。二是外地客源。__作为__旅游业的龙头,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闲度假旅游的龙头而努力。

4、发展乡村旅游既能拓展__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5、发展__乡村旅游有待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有待拓宽;三是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四是对乡村旅游的系统开发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确立。

1、树立“科学保护即开发”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

2、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3、政府主导整体规划__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是首要工作。

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开发经营模式。

思考之三:发展__乡村旅游必须的配套措施。

1、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夯实__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开展村民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培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民;第二,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企业组织;第三,开展新型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促进农业生产的改良与改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

2、制定标准,规范管理,塑造__乡村旅游良好品牌。一是针对__乡村旅游经营开发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__乡村旅游评价标准;二是制定并推行__乡村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信用考评和公示制度,促进经营户规范经营;三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与宣传;四是积极倡导与扶持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制定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公约,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五是建立由经营户代表、游客代表、旅行经销商代表和专家组成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对__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进行年度评审,促进__乡村旅游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3、多方宣传,加强沟通,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下学期学习计划表(精选19篇)

    学期计划是学生在每个学期初制定的一份详细的学习规划。以下是一些学期计划的分享,通过了解他人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不等于浏览。要深入了

    学生评语初一上学期差生(汇总18篇)

    评语的内容丰富多样,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同时也要关注其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评语的参考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灵感。

    培训师的班组长培训教程(热门22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规范和要求,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评分。如果你需要一些范文范本作为参考,可以在下面找到一些你需要的资料。xx年1月,我有幸

    美容师助理的元旦美容院活动方案(模板16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活动方案范文中的每个案例都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

    学生会心理部工作计划策略(热门21篇)

    每个学生会工作计划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制定的。你是否想了解一下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工作计划呢?下面是一些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

    员工转正申请的注意事项(模板22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精彩的句子和词汇的使用方法。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转正申请书的基本写法.转正申请,是预备党

    红瓦黑瓦读书心得(通用18篇)

    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将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精彩片段,展现了作者的深

    物流客服述职报告范文(16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可以清晰地记录下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述职报告范文,它们能够详细展示工作成果和职业发展规划。来到申通工作已经

    学生宿舍管理技巧(精选15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写作,避免犯一些常见的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住宿生要服从宿舍管理老师安排,严

    小学生比赛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大全(23篇)

    自我介绍是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背景进行陈述的一种方式,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展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