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灵魂曲2023年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篇一

活动分析: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因此我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特制定了集体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从而让孩子会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合作中寻找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借鉴同伴的经验,尝试创造出不同身体部位组合成的圆形。

2、能与同伴合作,运用身体组合成圆形。

3、感受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资源:

电脑、电视机

活动策略:

一、在电视机里展示圆形

师:这是什么形状?谁会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做一个圆形?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来做圆的?

小结:我们可以用手臂、手指、脚来做圆。

二、两两幼儿合作

师:刚刚是小朋友一个人用身体做圆的,接下来去找你的一位好朋友合作做一个圆。

幼儿自由组合探索,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和你的好朋友是怎么用身体部位做圆的?(幼儿讲述并示范做圆)

小结: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圆感觉很开心。

三、两人以上幼儿合作做圆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试试看2个以上的好朋友合作来做圆,会不会想到更多的方法呢?

幼儿再次尝试合作做圆,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这次你和谁合作做圆了,怎么做的?大家合作的怎么样?(开心吗)

总结:原来当和那么多好朋友合作做圆时,会想出更多的办法,而且大家在一起做游戏可快乐了!

四、音乐游戏:“认识你呀真高兴”

师:当唱到“做个圆呀笑哈哈”这句歌词我们就和好朋友把圆做好,老师给你们拍照咯!

活动反思:

在制定这堂课的时候我先看了下《指南》里社会领域的目标,然后再结合这堂课的目标找到课程的重难点,重点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合作的快乐,难点就是让孩子们用身体部位创造出不同的圆,在实施这堂课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一人做圆到2人以及2人以上合作做圆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孩子们探索出不同部位的圆,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让孩子们知道与好朋友合作做游戏是多么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过上下来的感觉我觉得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去透彻的感受合作的快乐,而是老师一贯的给孩子输入快乐的.信息,这个方面还需加强,要多听听孩子们的回答。

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篇二

1.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什么是快乐。

2.幼儿能在讨论、操作中分享快乐。

3.培养幼儿发现快乐、分享快乐,积极面对生活的良好个性品质。

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什么是快乐。

幼儿能在讨论中分享快乐。

快乐的背景音乐、幼儿心情图标、实物快乐口袋、快乐口袋ppt。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教师播放有关快乐的视频,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观看后,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

二、幼儿欣赏故事,体验作品经验。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动画。

三、通过讨论、操作,分享快乐。

教师出示幼儿心情图标,提问个别幼儿:你快乐吗?为什么?小朋友,你今天为什么不快乐?小朋友们能学习故事中的小猴子来帮助小朋友快乐起来吗?(幼儿集体出主意帮助小朋友快乐起来)。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区角活动,在共同操作中感受快乐。活动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你现在快乐吗?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快乐吗?为什么?(让幼儿体验使别人快乐,自己才是真正的快乐。)

教师小结: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够快乐的成长,我们要靠自己发现快乐并和别人分享快乐,使别人得到快乐的人自己才最快乐。

四、游戏:快乐口袋。

师:让我们一起出去收集更多的快乐吧。(师幼随音乐出活动室)

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篇三

1、过装饰圣诞树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步感受圣诞节的快乐。

导入:圣诞节到了,我们一起动手把圣诞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一、幼儿说一说圣诞树上都有什么?你想怎样打扮它?

二、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

引导帮助幼儿用彩色卡纸制作花,用皱纹纸制作蝴蝶结,用彩色亮光纸剪成长带子等等。

三、家一起装饰圣诞树。

和幼儿一起把制作好的装饰物挂到圣诞树上。

四、舞庆祝圣诞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快乐。

随音乐《铃儿响叮当》,和幼儿一起在圣诞树下跳舞。

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篇四

1、大胆想象和表现自己想快快长高的愿望。

2、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体验自己健康成长的快乐。

1、前期经验:散文诗《长高》

2、几米的长高幻灯,叠纸小人一个3、记号笔、纸、蜡笔。

一、情景导入――散文诗《长高》

(价值分析:以散文形式再现成长历程,感受自己的身体成长变化。)

1、师生一起回忆朗诵散文《长高》。

2、(边放幻灯边理解)提问:

(1)当我刚生下来的时候,我和谁一样高?

(2)和小兔子一样高是在什么时候?

(3)当我大班的时候,能和谁一样高?结合语言的完整性表达表述。

小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身体也在发生变化,一天天的长高。

3、交流:你希望以后能和什么一样高呢?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二、游戏牵引――长高办法多。

(价值分析:在想象和情景游戏中积累生活中有助于长高的众多办法。)

1、我们都希望自己快快长高,做小记者采访小组里最高的朋友:你怎么会这么高?说说自己长高的秘密。

2、出示折叠小妹妹,观察小妹妹长得怎么样?能想些好办法让她快快长高?

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长高的方法。每说出一个,折叠的妹妹就往上长一格。

小结:多吃饭、不挑食、补充营养、多运动、、、原来长高有这么多好办法。

三、探索寻找――长的又高又健康。

(价值分析:观察幻灯图片上的缺失部位,体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欣赏3组幻灯--说说画面上的小朋友身体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少?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一组:五官部位的部分缺失第二组:四肢部位的部分缺失第三组:身体部位的部分缺失小结: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很重要,谁也不能少,我们不仅要长得高而且要长得健康,所以平时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身体,不让它受伤。

四、表达表现――健康写真照。

(价值分析:采用折叠小人的新颖形式激发孩子想快快长高的愿望,加强人物绘画中技能技巧的指导。)

1、幼儿自由表现,教师巡回观察。相互欣赏,不断添加身体各部位的特征。

2、提示:打开笔,把笔举高、高、高,长成象山一样高。

1、在小组里继续采用各种形式比高,例如:牙膏盒测量等。

2、将孩子的长高愿望收集起来,配上插图汇编成心愿故事快乐的成长旅程。

幼儿园中班社会分享真快乐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美好情感。

2、发展观察力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3、让幼儿懂得用表情来表现自己是否快乐、伤心、生气等表情。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快乐小熊(一只)2、白板笔(一支)3、表情脸谱4、课件(快乐的聚会)5、哭脸和笑脸各一幅6、小镜子(人手一面),圆形卡片,水彩笔(人手一支)7、快乐树(图板)8、音乐磁带(表情歌)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歌表演引出快乐小熊“hello!大家好,我是快乐小熊,今天呀!我和冯老师一起来到这里,想和你们交朋友?高兴的话就请来点掌声!”

二、导入游戏,引发讨论

1、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指指鼻子,摸摸脸的游戏”请幼儿互相说一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它们都有哪些本领?让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自由发言,并提问个别幼儿,并肯定全体幼儿的表现,初步了解人的面部长有五官,并了解其功用,并要时时刻刻保护它们。

三、五官的`变化,引发讨论,学习使人情绪愉快的方法

1、“小朋友”用你的小眼睛看这里,这怎么有这么多的数字,还有圆点?激发幼儿好奇的心理,并引导幼儿愿意露出笑脸。

2、出示表情脸谱,“老师呀,还要给小朋友看一样东西,这是表情脸谱,小朋友都甜甜的笑脸,因为它会给朋友带快乐,那咱们就一起露出最甜的笑脸吧!”

4、引导幼儿通过看小动物们的快乐聚会,能感受到小动物把快乐带给了我们,要用笑脸对待朋友,笑脸代表着幸福和快乐!提问幼儿“假如您的好朋友不高兴了?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高兴起来露出笑脸?”引导幼儿讨论,并请幼儿发言,提问个别幼儿。给朋友唱歌、跳舞还给好朋友说好听的甜甜话,让朋友快乐,自己也就快乐了!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自由想象,情感升华

1、出示笑脸和哭脸,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送出小礼物!手拿镜子做表情游戏,并让幼儿自己动手画出笑脸,装饰“快乐树”。

3、“快乐小熊”说要用笑脸、说甜甜话对待朋友,这样大家就都快乐了。

五、放音乐(表情歌)欢送“快乐小熊”和幼儿一起唱、跳,抒发心中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设置快乐树的图板,孩子们看到树妈妈笑了,树宝宝笑了,太阳公公也笑了,噍!孩子们高兴的也笑了,这其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用笑去面对一切。

活动反思:

本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真实的情景体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教师坚持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根据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策略上因势利导给予启发帮助,使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整个活动以情激趣,以情激学,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作用,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