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雁落霞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要求,把握写作的重点,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一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二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三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写作训练目标包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信息输入过程,而写作训练过程实际是信息输出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训练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升华,凸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着意将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因子,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从课文中学习选材立意的方法。

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从张家界山的各种姿态、金鞭岩壮观景象、黄狮寨远眺、情洒金鞭溪、张家界丰富的资源这几个方面来抒发作者对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张家界的赞美和向往之情的。在理解了这一点后,我顺势一问:“我们写一处景物该怎么选材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最后总结出写景文章要抓住景物的一两处重点来写。

二、从课文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教材上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或思想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方面给人以美的熏陶,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是颇多可以借鉴的课文。品味《桂林山水》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句话后,学生们纷纷拿起笔进行仿写,写下了“天空中云朵真白啊,白得像一片片洁白的羽毛,天空中的云真轻啊,轻得仿佛可以用手轻轻的托起,天空的云朵真柔啊,柔得似乎可以裁作衣裳。”一类美妙的句子。

《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含义。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句话。有一个学生就是这样写的.:“在这枚普通的邮票上,凝结了我的同伴对我的深情厚意。”

三、从课文中学习开头结尾的方法。

文章的开头结尾在学生看来总是难事。我结合课文的一些开头结尾方法进行点拨。一般来说课文的开头方法主要有:

1.开门见山式。

如《海上日出》的开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2.直抒胸臆式。

如《高粱情》的开头: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梁,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3.提纲挈领式。

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开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课文的结尾方法主要有:

1.画龙点睛式。

如《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故事收束式。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3.总结升华式。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结尾: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当然开头结尾的方式很多,这里只不过是略举几例而已。只要老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去挖掘是不难发现规律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时间一长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渗透习作训练我还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诸多问题还得就教于各位专家。我希望今后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四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学要把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深入学生心中。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纪念》中,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很好的例子。

三、把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开讲座,传授生命的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二)、办专刊,写出生命的感悟。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渗透,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三)搞实践,体会生命的真谛。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让生命之花永远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五

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短时演讲。

有些文章讲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课外也容易收集到同类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在文中强烈呼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遭受巨大的灾难,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学习此文时,大概分析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有关破坏环境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都振振有辞: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有些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表演。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是否流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吗?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如何建造住宅,建议学生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只见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三、填补文章的空白。

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生活空间小、知识贫乏的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先让学生两个一伙用对话的形式表演,然后让学生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表演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闰土和鲁迅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为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打下了基础。

四、化“简”为“繁”。

五、总结课文。

在总结《艰苦的岁月》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有学生说:虽然老红军、小红军生活在艰苦的岁月里,但是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六、续说故事。

一些故事性的课文,文章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这就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进行续说。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好不容易才取得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却忘记了带胶卷,只能返回。小男孩有没有再一次来?他再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续说。

七、想象。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六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说话训练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是语文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注重把它与阅读、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训练。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说语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因此,在说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说、乐说,就必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如在诵读《鹅》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播放课件,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白鹅戏水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学生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教师这样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从而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

二、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的兴趣,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状有形象的认识,使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描绘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图,大致观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从漓江水和桂林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等词语,把桂林的山和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仿句段,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材中的句式非常丰富,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有些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优美的段落,仿照这些句段说话,往往是学生进行说话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模仿这些句段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出示课文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接着让他们想想如何仿照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然后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瓷器商店等地方去观察,再仿照上面的句式、段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段说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后延伸,进行说训练。

课后设计的练习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也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后,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中读懂了他们是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这样的问题:“渔夫一家为了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桑娜却瞒着自己的丈夫把死去的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来,那么渔夫知道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续写《穷人》打好了基础。

五、借助板书,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板书,让学生紧扣板书训练说话,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所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部分内容用简笔画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简笔画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可见,板书的巧妙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总结全文时,我再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文字,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好多同学都能有条理地流利地表达出来,说话效果很好。

【结语】。

总之,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又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的做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想着法子,变着法子让学生敢说、乐说、能说,使学生具有说得准确和说得流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七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经常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抓准共鸣点,创设情境、强化体验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一、缘何而发。

最近几日在教习《木兰诗》,因诗歌朗朗上口,且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大声地诵读,大声地背诵。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钦佩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当我问及如果你是当时的木兰,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逃避。这不禁使我感到惊讶,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情感目标的落实是相分离的。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是刻不容缓的,不仅有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迷途点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成阅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双优呢?根据笔者的实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抓准共鸣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准课文中容易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要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共鸣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之处的地方。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共鸣点的选择很重要。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学生读到杜小康那句梦中的呼喊“我要回家……”时,学生感动了。这时,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放开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自己为杜小康的懂事、不让父亲担心而感动,他白天隐忍孤独,只有夜晚在梦中才敢喊出来,我们也应该多体谅自己的父母;有学生站在杜小康的角度感同身受,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杜小康的处境……因为学生与杜小康年级相仿,所以只有抓住了情感共鸣点,我们的情感教育才更深入。

2.诵读入情境。

在充分的自主时间内,让学生全心投入优美的语境,全心投入阅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

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多媒体图片的介入、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激发独特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体现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能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一个好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教师将原文“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改成“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轻柔地叫,羊儿欢快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悦耳的流水声”.将原文与改后的文章比较时,教师问学生改后效果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文好,因为原句不但在词性上运用了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情态,而且形式上用了叠词,符合孩子活泼的个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但是有个学生说:“老师改后的比较好,老师改后的词都是形容词,能体现盲孩子在影子的陪伴下那种高兴愉悦的心情,我觉得很贴切。”这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反而感谢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来在讨论文章主题的时候,孩子们就很积极,各抒己见。我觉得,这和前面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肯定和激发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挖掘文章共鸣点,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八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九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     ]”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     )”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中以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漓江水绿的美比作无瑕的翡翠)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漓江水独特的美。琅琅上口的排比句一气呵成,读来亲切自然。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通过读进入到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赏”的目的。

理解性的读重在“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读识字、解词、析句来理解课文,悟出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思。如《掌声》一文的阅读,为了让学生体会掌声给英子带来了自信,让一个失去自信的残疾女孩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这一主题,教学时,紧紧围绕“课文几次写到了掌声?每一次掌声各代表了什么?”这样一个统领全文主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抓住文中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朗读和感悟,体会两次掌声的作用。第一次掌声代表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的称赞。正是这两次掌声才使这个原本对生活失去自信的残疾女孩重新认识了人生,改变了生活的态度,树立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这样以分析为先导,从而达到了理解的目的,悟出了文中深含着的道理。

总之,读前要有明确的要求,但要求不宜过多。读中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不能盲目地让学生无标准去读。

二、     形式要多样,勿忘抓时机。

读的训练不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标准,更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对比读、配乐读等。但并不是每篇课文的朗读形式都是千篇一律,读的时机也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特点的课文,可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朗读的最佳时机也不同。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对具体描写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的重点段设计了全班分组轮读。四大组分别轮流读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在读中让学生互相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特点,感受四季之美。而对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特点的段落(即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总结全文的段落(即第6自然段),可采用全班齐读。通过读让学生明白总述与分述,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另外,针对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特点,还可编配不同意境的音乐和画面,进行配乐朗读,情景展示。这种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的领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果只片面强调读的形式,而不把握读的时机,也会影响朗读训练的效果。实际教学中我对把握朗读时机的体会是:

1、          抓住学生读兴浓厚、情绪高涨时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对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已沉浸在课文中所提供的语境氛围之中,此时进行训练,效果最佳。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了作者主要抓了草原的广阔无边;天空的明朗可爱;大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移动的羊群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等景物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草原美景图。这样的环境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由此可见,作者的心情多么愉悦。此时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就会自然体会出作者对草原无比喜爱的感情。

2、          抓住关键句段出现时进行朗读训练。有些句段含义深刻,能体现文章中心,当它们在教学环节中出现时,应抓住这个契机,训练朗读。如《称赞》一文中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指导学生用称赞、夸奖的语气来读,体会称赞给小刺猬和小獾带来的好心情。既让学生明白了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深化了文章主题。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既培养了朗读兴趣,丰富了朗读知识,提高了朗读能力,又为学生驾驭和使用语言打下了全面和坚实的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第一小学   何学琴。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一

1.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小学语文传统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带领学生划分好文章层次,之后再针对文章内容实施针对性讲解,最终对文章主旨进行系统化总结。实质上,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非常容易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限制,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使得学生所涉及到的理解内容相对较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2]。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只有让学生自己对阅读知识进行理解,才可以加深其对文章的印象,使自身的理解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阅读教学期间的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在小组探讨中的自由发言,做到对语文阅读中存在问题的各抒己见,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取长补短,还可以促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章深入思考,教学效果显著。

1.2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现阶段,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科学化引入到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小学生合作精神以及竞争力的大力培养。具体来说,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做到了阅读教学的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部不仅有合作,而且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可以促使小组成员为了小组荣誉共同努力以及合作学习。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二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据教材指导朗读,给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五、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在课堂教学中实乙现这一点,我认为朗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每个学生的条件不同,朗读水平也参差不齐。朗读水平差,或对自己的朗读不自信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状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这样看来,仅仅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远远不够。因此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不能急于提出过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几个问句的情感变化:“山那边是什么呢?”“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在山那边,是海吗?”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感悟,得出结论:几个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好奇到向往,再到失望,最终坚定了信念。通过这几个关键句,确定了朗读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又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当孩子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抓住“坏”字反复体味母亲的心理、情感:既有责怪、焦急;又有关心、惊喜。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头脑中,体会到本文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自然就很容易读出感情了。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有了自己的体验,就会调动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如何去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朗读。学生会根据文章文体的特点,句式的特点,情感的起伏变化,变更朗读方式,或分角色读,或领读、齐读、轮读等。合作朗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朗读训练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品析、朗读融入一体。一方面使朗读指导有的放失,具体到一句话,一个词。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要求得到日益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其要求教师对传统形式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采取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现阶段,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合作学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目前,在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的前提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受到广大教师与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培养[1]。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阅读能力中的意义重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青睐。

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人文观论文(案例15篇)篇十五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有效的朗读指导,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会乐于去读。而且,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换朗读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通过个别学生朗读,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让。

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及时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帮助。

2、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朗读热情,在朗读中体验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3、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渲染一种朗读的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朗读兴趣,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朗读,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很美好的一件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进而爱上读书。

二、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其中的某段,读出感情,进而扩展至整篇课文。

这样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通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体态语言--提示读。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

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四、巧用朗读评价--引导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

五、借鉴述说--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能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

1、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了说。

2、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3、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

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一举两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凭借教师--示范读。

从情感的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取得意想不到的双倍效果。

七、敢于超越--创造性读。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摒弃以前的教学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记正确答案的做法,爱护学生的创造性热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独立地思考,大胆想、大胆说,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总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要彻底转变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以身作则,做好示范,适时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培训心得大全(18篇)

    写培训心得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查漏补缺,促进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这里有一些来自不同人士的培训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

    热门观看亵渎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自身。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观看《为自己工作》心得体会:塑造自我工作

    最新金融监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培训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总结和回顾,也是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学到的有益知识和经验的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

    最优会议营销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总结和概括,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和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

    最新二年级家长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概括和总结使得文字更加简明扼要。最后,以下是一些网友分享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第一段:引言二年级

    最优英模事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是小郭在参与志愿者工作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思考的空间。生命永不停歇,

    最新弘扬正能量实践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篇关于团队合作的心得体会,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

    热门杭州亚运会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某个事件或者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2022年的亚运会将在我们杭州

    热门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题目(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

    2023年协议采购合同范文(15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如果你对合同协议的格式和内容有疑问,以下范文可能会解答你的问题。乙方(供方):因甲方施工生产需要,同